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纪行散文,文章抓住人物的形象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抒发父子深情,将父子之间最真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凭真情、真性动人心弦,具有无比强烈的震撼力,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成为中国散文的经典。
“背影”是文章的灵魂,作者不惜笔墨做具体细致的刻画,通过四次典型的“背影”描写,定格了一个艺术形象。“背影”是作者的家境和心情的浓缩。因为“祖母去世”“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父亲赋闲”“家中一日不如一日”,所以父亲的心情不好,儿子的心情也不好,这样的一个“背影”集中抒发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就会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主要体现在它质朴自然的语言特征上。
散文《背影》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但又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化的精神,是和谐统一的。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所经历的事,写于1925年。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然未站到革命者的立场,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去,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他也感受到了社会的压抑,产生了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的家庭也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出了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既是人间至情,也是家庭美德,非常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父亲的背影融会了辛酸与悲凉的情调,又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而体现这一艺术精髓的便是民族化语言。“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却是一种反抗,是一种怨而不怒式的反抗,同样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文章的语言朴素而简练,没有做作之气,也不注重修饰。语言大师叶圣陶先生称赞本文是“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是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文章语言极为简练,朴素自然,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父亲,但是像“关心”“爱护”之类的字眼,文中却一个都没有出现,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几近口语。如父亲劝儿子不要难过,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平淡的一句话,是父亲怕“我”伤心过度而对“我”进行安慰,是父亲体贴、劝慰儿子的表现。父亲的心情本来很难过,却还来劝慰“我”,这不但表现了父亲关爱儿子的深情,也体现着父亲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
买橘子的过程为什么又会让作者潸然泪下呢?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我看到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的第一“看”,从看中担心父亲的艰难,是预示着下一步的“看”。“月台的栅栏有几个卖东西的,”我“边看边想,走到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爬上,父亲是胖子,自然费事”。这样,既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又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以便烘托其困难辛苦。如此叙述,让读者了解了买橘子过程之艰难,在平实中又见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本文通篇用了白描手法,使文章显示出了一种“简洁、精练而洒脱;朴素、淡雅而优美;清新自然、清韵;素雅恬静,尽显风致”的美。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语言,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录下来。全文没有过多修饰,只是两处点了色彩,即“紫毛大衣”和“朱红的橘子”,但是大衣只是当做坐垫,橘子却无心品尝,以亮色衬托暗色,“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越发显示出父子在此时的心情是何等郁闷。又如作者描绘买橘子的过程,特别是过铁道的情景,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移脚倾身,都详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到之后,仿佛当时也在场,他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作者没用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出了父亲的形象。
全篇文字平平淡淡、质朴自然,接近口语,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的怀念之情,十分感人。话都是平常话,没有什么特别,能引人入境,引起读者的联想,让我们发现人世间普遍存在的十分平常却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灵魂的陶冶,也增进了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文章的一言一语都表现着父亲对儿子的疼爱,“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送“我”上车,什么都照顾到了。“我”也劝父亲“你走吧”,父亲又有要事,但父亲怕儿子在车上口渴,却不顾自己的安全,亲自为儿子买橘子。同时还担心儿子的安全,这样真挚的感情又怎能不感人呢?
最后的告别,父亲又对儿子叮嘱:“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叮咛的话语,虽朴朴实实,但感情深沉、真挚,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抓住。“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我的眼泪又下来了。”一个“又”字,那“情郁于中”的泪水,终于被父爱所叫出。对这会儿的分别就感到特别的怜惜、怅惘、依恋。淡淡的哀愁,不加任何渲染,却增添了那“背影”的感人力量。
总之,质朴自然的语言,生活气息浓厚的家常话,细细品味,却让我们感到了质朴中所饱含的深情,所蕴涵的感人力量。《背影》确实是情之所至,爱之所极之作!正如朱德熙先生说朱自清的散文:“于平淡中见神奇。”质朴的语言反映了生活的“真”,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爱,父亲对作者的关怀和思念,感情的真挚通过有特色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却又是恰到好处。于质朴中见真情,于平淡中见神奇,是《背影》语言的独特之所在,也是《背影》一直铭刻于读者心灵深处的原因所在。
(通渭县平襄镇安川学校)
“背影”是文章的灵魂,作者不惜笔墨做具体细致的刻画,通过四次典型的“背影”描写,定格了一个艺术形象。“背影”是作者的家境和心情的浓缩。因为“祖母去世”“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父亲赋闲”“家中一日不如一日”,所以父亲的心情不好,儿子的心情也不好,这样的一个“背影”集中抒发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就会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主要体现在它质朴自然的语言特征上。
散文《背影》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但又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化的精神,是和谐统一的。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所经历的事,写于1925年。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然未站到革命者的立场,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去,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他也感受到了社会的压抑,产生了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的家庭也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出了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既是人间至情,也是家庭美德,非常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父亲的背影融会了辛酸与悲凉的情调,又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而体现这一艺术精髓的便是民族化语言。“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却是一种反抗,是一种怨而不怒式的反抗,同样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文章的语言朴素而简练,没有做作之气,也不注重修饰。语言大师叶圣陶先生称赞本文是“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是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文章语言极为简练,朴素自然,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父亲,但是像“关心”“爱护”之类的字眼,文中却一个都没有出现,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几近口语。如父亲劝儿子不要难过,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平淡的一句话,是父亲怕“我”伤心过度而对“我”进行安慰,是父亲体贴、劝慰儿子的表现。父亲的心情本来很难过,却还来劝慰“我”,这不但表现了父亲关爱儿子的深情,也体现着父亲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
买橘子的过程为什么又会让作者潸然泪下呢?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我看到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的第一“看”,从看中担心父亲的艰难,是预示着下一步的“看”。“月台的栅栏有几个卖东西的,”我“边看边想,走到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爬上,父亲是胖子,自然费事”。这样,既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又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以便烘托其困难辛苦。如此叙述,让读者了解了买橘子过程之艰难,在平实中又见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本文通篇用了白描手法,使文章显示出了一种“简洁、精练而洒脱;朴素、淡雅而优美;清新自然、清韵;素雅恬静,尽显风致”的美。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语言,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录下来。全文没有过多修饰,只是两处点了色彩,即“紫毛大衣”和“朱红的橘子”,但是大衣只是当做坐垫,橘子却无心品尝,以亮色衬托暗色,“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越发显示出父子在此时的心情是何等郁闷。又如作者描绘买橘子的过程,特别是过铁道的情景,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移脚倾身,都详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到之后,仿佛当时也在场,他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作者没用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出了父亲的形象。
全篇文字平平淡淡、质朴自然,接近口语,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的怀念之情,十分感人。话都是平常话,没有什么特别,能引人入境,引起读者的联想,让我们发现人世间普遍存在的十分平常却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灵魂的陶冶,也增进了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文章的一言一语都表现着父亲对儿子的疼爱,“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送“我”上车,什么都照顾到了。“我”也劝父亲“你走吧”,父亲又有要事,但父亲怕儿子在车上口渴,却不顾自己的安全,亲自为儿子买橘子。同时还担心儿子的安全,这样真挚的感情又怎能不感人呢?
最后的告别,父亲又对儿子叮嘱:“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叮咛的话语,虽朴朴实实,但感情深沉、真挚,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抓住。“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我的眼泪又下来了。”一个“又”字,那“情郁于中”的泪水,终于被父爱所叫出。对这会儿的分别就感到特别的怜惜、怅惘、依恋。淡淡的哀愁,不加任何渲染,却增添了那“背影”的感人力量。
总之,质朴自然的语言,生活气息浓厚的家常话,细细品味,却让我们感到了质朴中所饱含的深情,所蕴涵的感人力量。《背影》确实是情之所至,爱之所极之作!正如朱德熙先生说朱自清的散文:“于平淡中见神奇。”质朴的语言反映了生活的“真”,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爱,父亲对作者的关怀和思念,感情的真挚通过有特色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却又是恰到好处。于质朴中见真情,于平淡中见神奇,是《背影》语言的独特之所在,也是《背影》一直铭刻于读者心灵深处的原因所在。
(通渭县平襄镇安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