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雷激荡的辛亥革命,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利益诉求的历史人物,他们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政治历史舞台上依次登场,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营造了辛亥革命前后纷繁复杂的历史场景,也共同作用并影响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一百年后,当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当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已先后逝去,我们又将如何透过如烟往事,去触模那个时代的脉搏与律动,去感知这些历史人物的胸怀与热忱。也许,除了那些静默不语的遗址遗迹,除了那些浩如烟海的驳杂史卷,我们更应当从流传下来的“活化石”——墨迹中去探寻那段正在消逝的历史与往事。
名人墨迹因包含独特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容,再加上存世少、唯一性等特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去年以来,借势辛亥百年,那一时期名人墨迹不仅成为收藏市场上的焦点,也一再成为各类展览中的主角,而借此时机,许多过往堙没已久甚至从未露面的藏品也频频见诸于世,给人带来无限惊喜与期待。今天,虽然我们无法再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社会变革、动荡剧烈的特殊时代,但是循着这些携带时光印记的墨迹,我们依然可以真切地体会那一代人的激情与理想、奋斗与挣扎,从中探寻那段历史的蜿蜒曲折与纷繁复杂,因为文字传递着一切,墨迹自会述说历史。
“活”的历史
如果将散落各地的辛亥风云人物墨迹件件排列起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必将是一幅震古烁今的辛亥版“清明上河图”:中堂、楹联、条幅、扇面、信札、诗稿、批示甚至收条等,真、草、隶、篆诸体,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乃至家庭训语、人际往来、贺寿等方方面面内容无所不包。徜徉其间,我们可以随意叩问某一历史的细节与真实,甚或藉此“复活”历史,将自己置身于某一具体历史语境,切身感受历史时空的多方熏陶,进而生发出对中国历史进程与社会变革更深刻的认知。而且,由着这些墨迹,我们也可以从细微处入手,避免以单一方面取向“以偏概全”,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让我们认知的历史鲜活起来,不再是简单的、呆板无味的“史卷陈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先后编纂出版了《开国名人墨迹》、《黄克强先生书翰墨迹》(见图)等有关资料,收录了诸多辛亥风云人物珍贵墨迹,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当年积极筹划革命、为革命四处奔走的峥嵘岁月,传达着他们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与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开卷翻阅,一段段活生生的历史仿佛从笔墨间跳跃而出,向我们演绎着他们为革命而走过的彷徨挣扎、流血牺牲和不屈不挠,“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在《黄克强先生书翰墨迹》中,就收录有一封黄兴致孙中山讨论革命大计的函,在函中他从两广规划到东北、华北和长江流域一带,囊括湖北、浙江、云南等中国诸省,将其对整个革命的大计划高瞻远瞩地勾勒出来。这件墨迹对于历史研究之重要,正如胡汉民在题跋中所说:“此为克强先生于庚戌四月寄总理书,盖在新军失败后,庇能会议统筹广州三月之役以前。其后进行计划,大略如书中所言,则此当为革命文献中不朽之作,非徒文字可宝也。”
作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李煜瀛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显得并没有那么“响当当”。同为革命者,李煜瀛的革命轨迹,与那时许多人走向革命的道路很不相同。那一时期,作为同盟会成立地,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可以说是革命者用力较多,革命活动也比较活跃的地方。而在欧洲,革命活动相对来说则平静很多,也正因如此,李煜瀛他们当年在法国的革命活动就很值得注意。李煜瀛晚年,曾经给张大干的胞弟张目寒先生写过一幅对联,在其中他就提及了民国纪元前六年,他与吴稚晖、张静江在法国巴黎组织世界社、刊行宣传革命书报之事,足以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当时的这段历史与往事,殊为难得。(见图)
今年6月,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推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名人墨迹”拍卖专场。其中,一批曾在辛亥革命时期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之间往来交际的公私信札,一现身便吸引了包括学术界、收藏界等各方面的注意。这批信札,有些内容十分珍贵,足可弥补现存文献之缺略,堪称是记录那一时期历史状态与纷杂世象的最好标本,瞬间将当年消逝的一段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过往的很多疑问自动消解。
“活”的人物
古人云: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楹联、中堂、屏条等一直是人们寄托理想、表达志趣与抒发性情的重要载体,被赋予重要的“人格”色彩与意义。唐代孙过庭在其书法理论名著《书谱》中说:“书法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清人刘熙载也在《艺概》中总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
处于那变革与动荡交替、新与旧较量角逐的大时代,每一位辛亥风云人物都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其时,他们或左右时局,睥睨风云变幻;或引领潮流,改写历史轨迹。一百年后,通过他们的墨迹,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窥视他们人生的经历与传奇,看到他们在铁马金戈、枪林弹雨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从而能够较为立体与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
在很多回忆陈独秀的文章中,都提到过陈曾将“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如虹”这一对联题赠之事。从该联中,我们不难看出陈独秀的胸襟与情怀。哪怕是到了晚年,贫病交加,他这种“如虹”气势也不曾有丝毫减退,这从他那时题赠该联给台静农之父台佛岑先生可以窥得一二(见图)。在辛亥革命前后,陈独秀参加“拒俄运动”,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并任总会长,出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旋又参加“反袁”斗争。这之后,更扯起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创办中国共产党并任“一大”至“五大”期间最高领袖,一生轰轰烈烈、气势如虹,岂不正应了“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如虹”这联语?
此外,无论是对联中的“上款人”,还是信札中的“收信人”,抑或是墨迹中提到的相关历史人物,都间接佐证着辛亥风云人物的生平经历与人际往来。如孙中山赠予不同人的“博爱”横幅,现存至少有六七十件,其先后题写的“天下为公”横幅流传也有四五十件之多,通过梳理这些墨迹的创作年代与提及的相关历史人物,我们大略可以知晓孙中山不同时期的革命足迹与人际往来。由此,沿着这些遗墨,我们可以跟着他著书演讲、挥毫泼墨,寄情、抒怀、言志,奔走革命生涯,从不同角度感受他为革命、为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辉煌而伟大的一生。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辉煌一时的人物,最终无法摆脱逐渐被人淡忘的命运。自然,辛亥风云人物也不例外,庆幸的是,他们的墨迹流传了下来,犹如一扇打开的窗,让我们可以由此追溯历史,揭开蒙在他们身上的面纱,多维度全方位地认识与理解他们的“本来面目”。而在这些墨迹的字里行间,辛亥风云人物的志趣、性情一一浮现,让我们可感可知,不觉遥远。
名人墨迹因包含独特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容,再加上存世少、唯一性等特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去年以来,借势辛亥百年,那一时期名人墨迹不仅成为收藏市场上的焦点,也一再成为各类展览中的主角,而借此时机,许多过往堙没已久甚至从未露面的藏品也频频见诸于世,给人带来无限惊喜与期待。今天,虽然我们无法再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社会变革、动荡剧烈的特殊时代,但是循着这些携带时光印记的墨迹,我们依然可以真切地体会那一代人的激情与理想、奋斗与挣扎,从中探寻那段历史的蜿蜒曲折与纷繁复杂,因为文字传递着一切,墨迹自会述说历史。
“活”的历史
如果将散落各地的辛亥风云人物墨迹件件排列起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必将是一幅震古烁今的辛亥版“清明上河图”:中堂、楹联、条幅、扇面、信札、诗稿、批示甚至收条等,真、草、隶、篆诸体,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乃至家庭训语、人际往来、贺寿等方方面面内容无所不包。徜徉其间,我们可以随意叩问某一历史的细节与真实,甚或藉此“复活”历史,将自己置身于某一具体历史语境,切身感受历史时空的多方熏陶,进而生发出对中国历史进程与社会变革更深刻的认知。而且,由着这些墨迹,我们也可以从细微处入手,避免以单一方面取向“以偏概全”,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让我们认知的历史鲜活起来,不再是简单的、呆板无味的“史卷陈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先后编纂出版了《开国名人墨迹》、《黄克强先生书翰墨迹》(见图)等有关资料,收录了诸多辛亥风云人物珍贵墨迹,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当年积极筹划革命、为革命四处奔走的峥嵘岁月,传达着他们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与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开卷翻阅,一段段活生生的历史仿佛从笔墨间跳跃而出,向我们演绎着他们为革命而走过的彷徨挣扎、流血牺牲和不屈不挠,“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在《黄克强先生书翰墨迹》中,就收录有一封黄兴致孙中山讨论革命大计的函,在函中他从两广规划到东北、华北和长江流域一带,囊括湖北、浙江、云南等中国诸省,将其对整个革命的大计划高瞻远瞩地勾勒出来。这件墨迹对于历史研究之重要,正如胡汉民在题跋中所说:“此为克强先生于庚戌四月寄总理书,盖在新军失败后,庇能会议统筹广州三月之役以前。其后进行计划,大略如书中所言,则此当为革命文献中不朽之作,非徒文字可宝也。”
作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李煜瀛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显得并没有那么“响当当”。同为革命者,李煜瀛的革命轨迹,与那时许多人走向革命的道路很不相同。那一时期,作为同盟会成立地,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可以说是革命者用力较多,革命活动也比较活跃的地方。而在欧洲,革命活动相对来说则平静很多,也正因如此,李煜瀛他们当年在法国的革命活动就很值得注意。李煜瀛晚年,曾经给张大干的胞弟张目寒先生写过一幅对联,在其中他就提及了民国纪元前六年,他与吴稚晖、张静江在法国巴黎组织世界社、刊行宣传革命书报之事,足以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当时的这段历史与往事,殊为难得。(见图)
今年6月,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推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名人墨迹”拍卖专场。其中,一批曾在辛亥革命时期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之间往来交际的公私信札,一现身便吸引了包括学术界、收藏界等各方面的注意。这批信札,有些内容十分珍贵,足可弥补现存文献之缺略,堪称是记录那一时期历史状态与纷杂世象的最好标本,瞬间将当年消逝的一段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过往的很多疑问自动消解。
“活”的人物
古人云: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楹联、中堂、屏条等一直是人们寄托理想、表达志趣与抒发性情的重要载体,被赋予重要的“人格”色彩与意义。唐代孙过庭在其书法理论名著《书谱》中说:“书法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清人刘熙载也在《艺概》中总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
处于那变革与动荡交替、新与旧较量角逐的大时代,每一位辛亥风云人物都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其时,他们或左右时局,睥睨风云变幻;或引领潮流,改写历史轨迹。一百年后,通过他们的墨迹,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窥视他们人生的经历与传奇,看到他们在铁马金戈、枪林弹雨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从而能够较为立体与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
在很多回忆陈独秀的文章中,都提到过陈曾将“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如虹”这一对联题赠之事。从该联中,我们不难看出陈独秀的胸襟与情怀。哪怕是到了晚年,贫病交加,他这种“如虹”气势也不曾有丝毫减退,这从他那时题赠该联给台静农之父台佛岑先生可以窥得一二(见图)。在辛亥革命前后,陈独秀参加“拒俄运动”,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并任总会长,出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旋又参加“反袁”斗争。这之后,更扯起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创办中国共产党并任“一大”至“五大”期间最高领袖,一生轰轰烈烈、气势如虹,岂不正应了“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如虹”这联语?
此外,无论是对联中的“上款人”,还是信札中的“收信人”,抑或是墨迹中提到的相关历史人物,都间接佐证着辛亥风云人物的生平经历与人际往来。如孙中山赠予不同人的“博爱”横幅,现存至少有六七十件,其先后题写的“天下为公”横幅流传也有四五十件之多,通过梳理这些墨迹的创作年代与提及的相关历史人物,我们大略可以知晓孙中山不同时期的革命足迹与人际往来。由此,沿着这些遗墨,我们可以跟着他著书演讲、挥毫泼墨,寄情、抒怀、言志,奔走革命生涯,从不同角度感受他为革命、为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辉煌而伟大的一生。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辉煌一时的人物,最终无法摆脱逐渐被人淡忘的命运。自然,辛亥风云人物也不例外,庆幸的是,他们的墨迹流传了下来,犹如一扇打开的窗,让我们可以由此追溯历史,揭开蒙在他们身上的面纱,多维度全方位地认识与理解他们的“本来面目”。而在这些墨迹的字里行间,辛亥风云人物的志趣、性情一一浮现,让我们可感可知,不觉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