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统计观念,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on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计,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模块,在小学这一阶段,强化儿童的统计知识,培养儿童的统计观念,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所以要想发展统计观念,我们就需要合理运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统计观念。
  一、联系生活事例,形成認知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学科是相对较难的一门学科,现阶段的学生很难通过概念学习和习题练习对数学知识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因此,在教学时联系生活事例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还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对数学形成认知。
  譬如在一年级下册统计这一课中,我们要让学生们认识统计,而低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完全的认知能力,无法利用想象力构建起问题的框架,这时我们就需要结合生活,让学生在日常中学习。在这一课中,我将生活情境中引入课堂,先向学生们提问是否去买过东西,然后我利用课件演示,列出苹果、香蕉、菠萝、草莓四种水果,然后让学生们依次说出自己想要购买的水果,等全班同学说完之后,我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我们班有多少人购买了苹果吗?班内一片寂静,我继续问道:那么谁来告诉我我们该怎么知道有多少人选了苹果呢?这时有学生提出,可以让选苹果的同学站一排,还有同学说可以举手;然后我便按照该同学的方式,让学生按照所选的水果,依次举手,大家共同统计人数,得知班内共有13位同学喜欢苹果,15位同学喜欢香蕉,8位同学喜欢菠萝,其余同学喜欢草莓,接着我在黑板上画了个表格,将各水果的选择人数填了进去(表一),学生们很直观地就能看到班内同学购买水果的情况。
  由此可见,在培养学生统计观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合理地引入生活事例,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代入统计观念,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统计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世界形成更加深入的认知。
  二、经历具体过程,发展思维
  在统计教学中,学生们很容易过于死板,将视线锁定在固定的统计方式中,因此,在教学时,我们需要让学生们参与过程,了解统计的具体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思维。
  在五年级上册统计这一课中,要让学生们学会发散思维,多样用表,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们在过程中找问题,在问题中找答案。我把学生们分为两组,分别负责调查一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的体重。在调查中学生们认真严谨、积极活跃,两组同学利用下课时间积极参与活动,详细测量并记录一、二年级的体重,制成了如下两个表格:
  在得到表格之后,学生们很快发现了新问题:两张表格在对比差异的时候非常麻烦,需要左一眼右一眼地观察表格。于是有同学提议,可以把两张表格放在一张纸上,我按着这个学生的思路,引导大家,既然要对比两个表格的差异,那么为什么不把两个表格合为一个呢?学生们很快理解,开始尝试自己制作表格,将两个表格合为一个,在一个表格中同时比较两组数据,观察两个年级体重的差异,最终得到了表二。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合理调查、收集信息,同时也学到了利用统计,整合信息,制作复合式表格。
  由此可见,纯逻辑的思维不能带给学生任何的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尝试让学生们了解具体的学习过程,从过程中寻找问题,剖析根源,通过学生们自己动手,自己参与,才能引起思考,发散思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调查活动,提升能力
  统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中的大多数统计案例都是源自生活。要想讲好统计这一块知识点,我们就要从日常出发,为学生们设计贴近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培养数据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统计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用途,于是在六年级下册统计这一课中,我为学生们设计了一个小的课外活动,用班费为学生们购买糖果,但是可以购买的糖果是一定的,怎样知道大家喜欢的糖果是什么呢?然后我采用投票的形式,让学生们为自己喜欢的糖果投票,然后让学生们自己统计,自己购买。在统计中,学生们不仅得出班级内购买水果糖的数量,而且得出了班内喜欢各类糖果的比例:喜欢水果糖的占25%,喜欢牛奶糖的占30%。喜欢巧克力糖的占45%。通过这一小活动,很多学生都认识到了统计的优点,在品尝糖果的同时体会到统计的价值,使学生们明白统计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
  统计可以应用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在统计课中,我让学生们记录一天中剧烈运动后的脉搏和平静时的脉搏,然后抽样,绘制成图表,分析两者的区别,通过这样的小活动,可以让学生们于乐中学,从数字中感受统计观念带来的乐趣,使学生在生活中的统计观念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由此得知,要想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就要让统计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设计更加贴近生活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建立统计观念,培养统计意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敢于创新,打破传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推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孟河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用浅滩潮流模型预测防城港二期围海工程对港湾潮流的影响,用泥沙模型模拟溢流悬浮沙的输移范围,结果表明,二期工程后防城港潮流变化不大,溢流悬沙浓度大于10mg/L的最大范围为2000m。
数字化敏锐度对国家而言至关重要。世界经济论坛和埃森哲分析显示,到2025年,行业数字化转型将创造总计100万亿美元的社会和经济净收益。长久以来,技术发展一直专注于优化工作
当英国南部朴茨茅斯综合性建筑三角中心的拆除工程动工时,当地人为此举行了一次狂欢。如今,英国有一大批形象怪异的建筑物即将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小学科学作为小学阶段的拓展学科,具有其一定的开放性和广阔性。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需要得到一定的培养,也需要一个平台来为学生开阔视野,使学生在接触生活的同时也能认知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感悟,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模式都是将学生作为聆听者,通过老师的引导进行课程的开展。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上在一定程度上将老师在学习中的影响过于放大化
住宅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讨论最频繁的话题之一.在高度集合的都市里,在高度集合的居住体,如何让人们寻找到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现在一种全新的通
现代数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这是由数学思维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数学思维具有逻辑的严谨性、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丰富的直觉与想象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数学思维在寻求事物本质属性、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结构、对事物发展做出预测等方面显示出惊人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美国数学教育兴起的“问题解决”,主要指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
《商务周刊》和零点公司联合实施的一项关于“宜居城市”的调查显示,在公众看来,“交通的方便性”、“城市是否干净整洁无污染”和“空气质量”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适合生活的最
新课程规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性。只有加强互动性课堂的构建,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合作交流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领地”,使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经验为以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谓互动性课堂,就是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课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赏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反复体验、长期积累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字、词、句等方面进行咀嚼、推敲、揣摩,也可以说是一种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中,信息技术早已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信息技术特指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相关的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为目标的教育。在美术学科中,信息技术教育即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整合。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但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省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技术使巨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了我们的美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