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开始接触社会、形成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初级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德育水平同步提高,让学生成为具备良好品格和道德品质的人。体育课程教学不仅要加强学生的体魄,还要渗透塑造学生的人格,从各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体育教育;德育教学;有效结合
前言: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能够在教学环节中有机结合德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育锻炼,同时培养正直的人格。本文针对小学低段学生,对加强学生的素质养成、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提出以下几项具体措施,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帮助。
一、体育课程教学结合德育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低段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能够影响学生整体发育走向。体育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成长的黄金时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让学生从小接触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有效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在点点滴滴的行为里体现出来。学生经过学习阶段,最终要走入社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涯中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也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社会,拥有更好的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新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专业知识技能本身,而是更要求人才素质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常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书呆子”。这就是由于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身体、心理状况和整体能力的提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应当转变观念,重视体育教学本身,同时在课堂中融入德育教育,使体育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身体锻炼,更在学习和体育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要想能够好好学习,就应当注重自身的身體健康,把体育运动作为日常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重视学生自主养成锻炼的习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以及益处,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运动习惯,自觉主动地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
二、体育课程教学结合德育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在常规教学中实现德育教学
常规教育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以下两部分内容进行具体方法的讨论。第一部分是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教育。小学学生天性活泼好玩,规则意识还不够强。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向学生强调日常教学规范和管理办法,让学生遵循这些规范的引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开展第一堂体育教学活动课之前,应当让学生了解体育课要遵守的规则和行为规范,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规则的重要性,并且能够自觉自发守这些规则,在行为上有所落实。
例如,每一节课上课前3分钟要提前到达体育场、不允许早退、如果有特殊情况要提前请假、当体育委员或教师发出指令时需要快速地做出反应、在队列期间不允许随意讲话和打闹……教师要着重强调危险意识的重要性,在体育课期间不允许学生随意到处乱跑,不可以规定区外活动。一旦发现有学生出现违规情况,教师要严厉地批评教育学生。在行为规则的规范下,学生才能够在体育中践行,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按照相应的规范去做事。不管是在整个国家来说要遵守法律法规,还是在校园里遵循学校规范,还是社会中遵守公序良俗,都是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除了在课前对课堂中要出现的这些规则进行提前说明,让学生养成意识并自觉遵守之外,教师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调整,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学。例如在热身活动的时候,学生在跑步热身期间会彼此打闹嬉戏,教师可以让学生彼此监督,通过这样的方式督促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能够对他人的行为有所监督。如果班级总是有几个学生特别调皮爱捣乱,教师可以指定这几名学生作为小老师,由他们对班级整体的运动秩序进行监督和规范。如果整个班级在热身跑步两圈的过程中完成得不好,可能会面临加跑一圈,或是减少自由运动时间的小惩罚。当这些学生成为小老师后,首先能够感到被重视,有一定自我满足感,愿意争做班级榜样,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行为,保证自己不扰乱班级秩序;同时,学生发挥自己的“职能”,对其他同学进行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明白自己和团体之间的关系,认清每一个人遵守规则,集体才能顺利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班学生都尽早开展体育活动,不仅能够规范全班同学的跑步纪律,还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德育教学,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形成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的行为习惯。
(二)在体育活动中实现德育教学
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开展形式。体育活动可以借助体育器材,也可以利用体育设施,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这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学生好胜心比较强,竞争意识比较明显,但可能相对而言合作意识较弱。学生在德育课堂中学习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但没有实际的体会,欠缺对合作和团体意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身体的锻炼,同时更好地掌握竞争和团结合作之间的取舍。
例如,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每一组10到15人的大组,每一个大组之间又可以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大概1到2人。大组需要通过小组成员的接力完成几个项目,比方说第一小组是完成两人三足跑,第二小组完成双人跳绳,第三小组完成乒乓球颠球。教师计时,每个大组中的小组依次完成相应任务,最终用时短者获胜。每个大组之间存在着非常强的竞争,由此加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团队项目中,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以及协调,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分配比赛项目的时候,学生要学会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集体做贡献:跑步比较快的学生去完成两人三足项目,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分配其他项目。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组员之间要相互配合,才能够顺利完成。在比赛结束后,获胜的学生之间应当相互给予、赞赏和肯定;没有获胜的组员之间不能相互埋怨,教师要引导他们找寻问题的根源,并且加以锻炼和调整,以便在下一次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在整个体育活动中首先会被这种丰富而新颖的活动形式吸引,提升体育锻炼兴趣,同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拼搏精神,为团队贡献力量,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团队的意义,从而加强了团队和集体意识,增强了德育水平。
总结:
总而言之,德育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育水平的培养应当是多角度、多方式进行的,体育课程作为小学教学阶段唯一的户外运动课程,可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有重要教育作用。教师应当重视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学,通过理论指导、创设多种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品行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文静.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0,(7):274.
[2]周浩然.简论"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青少年体育,2020,(1):37-38,43.
[3]刘国强.浅论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不足与改进[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6):506.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第二小学 李世臻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体育教育;德育教学;有效结合
前言: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能够在教学环节中有机结合德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育锻炼,同时培养正直的人格。本文针对小学低段学生,对加强学生的素质养成、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提出以下几项具体措施,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帮助。
一、体育课程教学结合德育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低段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能够影响学生整体发育走向。体育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成长的黄金时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让学生从小接触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有效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在点点滴滴的行为里体现出来。学生经过学习阶段,最终要走入社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涯中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也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社会,拥有更好的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新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专业知识技能本身,而是更要求人才素质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常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书呆子”。这就是由于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身体、心理状况和整体能力的提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应当转变观念,重视体育教学本身,同时在课堂中融入德育教育,使体育课堂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身体锻炼,更在学习和体育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要想能够好好学习,就应当注重自身的身體健康,把体育运动作为日常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重视学生自主养成锻炼的习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以及益处,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运动习惯,自觉主动地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
二、体育课程教学结合德育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在常规教学中实现德育教学
常规教育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以下两部分内容进行具体方法的讨论。第一部分是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教育。小学学生天性活泼好玩,规则意识还不够强。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向学生强调日常教学规范和管理办法,让学生遵循这些规范的引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开展第一堂体育教学活动课之前,应当让学生了解体育课要遵守的规则和行为规范,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规则的重要性,并且能够自觉自发守这些规则,在行为上有所落实。
例如,每一节课上课前3分钟要提前到达体育场、不允许早退、如果有特殊情况要提前请假、当体育委员或教师发出指令时需要快速地做出反应、在队列期间不允许随意讲话和打闹……教师要着重强调危险意识的重要性,在体育课期间不允许学生随意到处乱跑,不可以规定区外活动。一旦发现有学生出现违规情况,教师要严厉地批评教育学生。在行为规则的规范下,学生才能够在体育中践行,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按照相应的规范去做事。不管是在整个国家来说要遵守法律法规,还是在校园里遵循学校规范,还是社会中遵守公序良俗,都是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除了在课前对课堂中要出现的这些规则进行提前说明,让学生养成意识并自觉遵守之外,教师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调整,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学。例如在热身活动的时候,学生在跑步热身期间会彼此打闹嬉戏,教师可以让学生彼此监督,通过这样的方式督促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能够对他人的行为有所监督。如果班级总是有几个学生特别调皮爱捣乱,教师可以指定这几名学生作为小老师,由他们对班级整体的运动秩序进行监督和规范。如果整个班级在热身跑步两圈的过程中完成得不好,可能会面临加跑一圈,或是减少自由运动时间的小惩罚。当这些学生成为小老师后,首先能够感到被重视,有一定自我满足感,愿意争做班级榜样,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行为,保证自己不扰乱班级秩序;同时,学生发挥自己的“职能”,对其他同学进行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明白自己和团体之间的关系,认清每一个人遵守规则,集体才能顺利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班学生都尽早开展体育活动,不仅能够规范全班同学的跑步纪律,还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德育教学,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形成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的行为习惯。
(二)在体育活动中实现德育教学
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开展形式。体育活动可以借助体育器材,也可以利用体育设施,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这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学生好胜心比较强,竞争意识比较明显,但可能相对而言合作意识较弱。学生在德育课堂中学习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但没有实际的体会,欠缺对合作和团体意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身体的锻炼,同时更好地掌握竞争和团结合作之间的取舍。
例如,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每一组10到15人的大组,每一个大组之间又可以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大概1到2人。大组需要通过小组成员的接力完成几个项目,比方说第一小组是完成两人三足跑,第二小组完成双人跳绳,第三小组完成乒乓球颠球。教师计时,每个大组中的小组依次完成相应任务,最终用时短者获胜。每个大组之间存在着非常强的竞争,由此加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团队项目中,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以及协调,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分配比赛项目的时候,学生要学会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集体做贡献:跑步比较快的学生去完成两人三足项目,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分配其他项目。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组员之间要相互配合,才能够顺利完成。在比赛结束后,获胜的学生之间应当相互给予、赞赏和肯定;没有获胜的组员之间不能相互埋怨,教师要引导他们找寻问题的根源,并且加以锻炼和调整,以便在下一次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在整个体育活动中首先会被这种丰富而新颖的活动形式吸引,提升体育锻炼兴趣,同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拼搏精神,为团队贡献力量,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团队的意义,从而加强了团队和集体意识,增强了德育水平。
总结:
总而言之,德育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育水平的培养应当是多角度、多方式进行的,体育课程作为小学教学阶段唯一的户外运动课程,可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有重要教育作用。教师应当重视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学,通过理论指导、创设多种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品行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文静.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0,(7):274.
[2]周浩然.简论"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青少年体育,2020,(1):37-38,43.
[3]刘国强.浅论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不足与改进[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6):506.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第二小学 李世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