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创设环境,让学生敢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特点。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的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应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对不敢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他问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不能批评,要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去想,让他树立自信心。因此,只要解决了学生的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他们在上课时就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乐问
要使学生乐问,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主观因素,创设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如:我在教《草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我出示了一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思考后,纷纷质疑:①课文中哪些句子讲了“一碧千里”的意思?哪些句子讲了“并不茫茫”?②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③作者在描写草原景色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式?因此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
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提出问题。
三、培养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敢问、爱问,但个别学生在提问时,不加思考地乱问,为提问而提问,造成问题的质量不高,不能紧扣课文的内容来问。因此,要进一步训练学生善问,而且要有所创新地问。
1.从乐问到善问,适时点拨
(1)做好问的示范。老师要想提高学生问的质量,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也要做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在课文《丝绸之路》中,中国使者说了一句这样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我先提了两个问题作示范:①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②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接着,我就让学生模仿我的问题,紧扣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力求使学生能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有一个学生接着就提出: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长期这样训练,在老师的熏陶下,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要抓住“问”的时机。问的时机很多,有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有对标题进行质疑;有在矛盾处进行质疑;有在感兴趣的地方质疑等。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积极引导,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促进课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务。
2.鼓励“问”的创新
要使学生的提问有所创新,首先就要求老师勇于冲破教材教参的束缚。不看标准答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奇思妙想,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每周评选出有独特见解的“小问号”。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就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待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自觉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责任编辑:李湘蓉)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创设环境,让学生敢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特点。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的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应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对不敢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他问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不能批评,要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去想,让他树立自信心。因此,只要解决了学生的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他们在上课时就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乐问
要使学生乐问,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主观因素,创设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如:我在教《草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我出示了一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思考后,纷纷质疑:①课文中哪些句子讲了“一碧千里”的意思?哪些句子讲了“并不茫茫”?②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③作者在描写草原景色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式?因此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
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提出问题。
三、培养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敢问、爱问,但个别学生在提问时,不加思考地乱问,为提问而提问,造成问题的质量不高,不能紧扣课文的内容来问。因此,要进一步训练学生善问,而且要有所创新地问。
1.从乐问到善问,适时点拨
(1)做好问的示范。老师要想提高学生问的质量,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也要做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在课文《丝绸之路》中,中国使者说了一句这样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我先提了两个问题作示范:①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②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接着,我就让学生模仿我的问题,紧扣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力求使学生能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有一个学生接着就提出: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长期这样训练,在老师的熏陶下,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要抓住“问”的时机。问的时机很多,有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有对标题进行质疑;有在矛盾处进行质疑;有在感兴趣的地方质疑等。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积极引导,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促进课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务。
2.鼓励“问”的创新
要使学生的提问有所创新,首先就要求老师勇于冲破教材教参的束缚。不看标准答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奇思妙想,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每周评选出有独特见解的“小问号”。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就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待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自觉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责任编辑:李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