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前教育是儿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需要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引导儿童掌握一定的素养和技能。美术课程对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具有积极意义,但当前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教师积极创新和变革美术课程,强化儿童想象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培养儿童善于欣赏美与发现美的能力,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作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美术欣赏教育未得到家长、教师和社会的重视,依旧停留于技能与知识讲授的层面,将技能与知识的获得作为根本任务,导致儿童缺少体验、欣赏、感受艺术的机会。现阶段,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目的不明确。作为一项审美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思路与目的,具有自身的教育规律与审美特点,尤其是目标要求方面,强调规律性认识教学过程,结合教学目的制定相应的教学要求。在实际教育活动中,部分学校和教师只一味关注幼儿美术技能与知识的学习,甚至将教育目标定位于技能的掌握,严重影响儿童审美素养的发展。教师要从理论的高度和儿童的角度来明确教育目标,着重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力、创造力、想象力,而不是关注儿童画得好、画得像,也不是一味进行技能的传授。
第二,活动范围有限。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儿童对美的鉴别、欣赏及感受能力,即能判断和识别美的类型与形态,分辨美与丑,整体把握审美对象的内容及形象。当前幼儿园多是在活动室或教室内开展美术欣赏教育活动,这样虽然便于管理,但会限制儿童欣赏的范围和内容,不利于儿童感知美的事物,特别是具体认知与感受现实中美的事物。
第三,内容选择不当。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部分教师选择的教育内容不当,具体表现为:①容量过大。很多教师在活动设计环节,选择的欣赏作品过多,导致儿童无法准确把握观察的重点,不能深入体会与感受欣赏对象。比如,部分教师在“米罗爷爷的画”的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以了解米罗爷爷为出发点,让幼儿想象他是怎样的爷爷,并在此基础上进入欣赏情景,但在下个环节用很长时间带领儿童认知特殊符号,导致幼儿不能对作品的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深入理解。②與儿童审美范畴不相符。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综合考量儿童的生活实际、已有经验、年龄特点,选择的教育内容偏离了儿童的审美范畴和知识经验,导致儿童失去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兴趣。
第四,活动流于形式。很多幼儿园并未重视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甚至部分教师认为艺术作品的收集太过繁琐,既要归纳整理作品,又要与儿童欣赏水平相符,因而只选择自己熟悉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教育,欣赏过程简单且内容单一,不利于儿童获得美的熏陶。同时部分教师没有合理设计疑问方式,提出的问题不够严谨且过于随意,只注重自己对作品感受与理解的输出,忽视儿童对作品的感受,导致欣赏教育活动的深度不足,无法激发儿童的表现欲和好奇心,造成师生交流的断层,不利于儿童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习惯的发展。教师应学会认真倾听不同的声音,让儿童被了解、被肯定、被喜爱,从而实现彼此思想情感的交流。
(一)明确教育目标
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对儿童有着启蒙的教育意义,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其以此为奋斗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强调从非均衡化发展为相对均衡化、从重知识的灌输转向为重素质的培养等。对于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而言,其应该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目标,让儿童通过学习学会想象美、欣赏美、创造美、感受美,获得美好心灵的培养。为此,教师应该借助教育的手段向儿童传输美、展现美,引发儿童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共鸣,促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艺术和审美的熏陶,形成热爱生活、乐观自信的优秀品质;或者是鼓励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想象力和好奇心,学会感知生活的美,充实精神生活,成为有情趣的人。
同时教师应该有机结合教育理论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明确美术欣赏教育的目标,即: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感知力,尤其是培养幼儿对生活中美的艺术品或事物的兴趣,在欣赏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开拓美术视野,激发潜在的创造力。
(二)拓宽欣赏范围
教师开展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时,应该带领儿童走出教室,观看周围或园内的景物,引导儿童对园内的花草植物、墙面装饰进行细致观察,获得新的发现或不同的感受。比如组织儿童参观本地的画展现场或博物馆,当场讲述相关的作品知识、美术常识,与儿童一同分析作品表现的意义及内容;带领儿童观看水缸中鱼儿的形状特点和生活习性,让儿童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发挥创造性潜能,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心态;与儿童一同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转换教学思路,让儿童知晓美的事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除了美术作品欣赏范围的拓宽,教师还应该对社区间与儿童的互动关系进行充分利用,这是因为不同的社区有丰富的资源,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的发展,为儿童呈现鲜明形象、直观生动的知识,避免人为或形式化的扭曲,帮助儿童正确认知事物。如若将社区看成立体化的美术作品,那么社区的绿化、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建筑样式、商业广告牌、景色变化、活动广场等都能成为儿童表现与欣赏的对象,所以教师要加强对社区资源的利用,安排艺术的氛围、探究的物品、制作的机会、社交的空间等。
(三)科学选择教育内容
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尽可能选择符合儿童审美或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各类经典作品,如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绘画作品、工艺美术、雕塑作品等。通常情况下,儿童对情感表现强烈、题材多样的绘画作品十分感兴趣,对具有民族风情的民间艺术或工艺品也很感兴趣,如扎染、剪纸、泥塑等,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为儿童提供更多感知与体验美的机会,激发儿童创造美与表现美的兴趣,从而拓展儿童的视野,引导幼儿学会分辨美术作品的优与劣。 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教育内容要与美学相互整合,并为儿童提供亲身体验社会和大自然的机会,让儿童更加深刻理解美术作品,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拓宽知识视野。与自然和社会相联系的美术欣赏教育切合儿童的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四)强化教师修养
1.具备丰富的知识面。由于儿童思维、心理、年龄等方面的特殊性,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要积累更多的情境知识,具备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需要运用情境式思维,即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的恰当设计,引导儿童欣赏美术作品,感知艺术美,获得人格的健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
当代的美术欣赏教育不再只局限于教导儿童学会表现和欣赏,更加注重欣赏活动背后更深层次内容的挖掘,这也是对教师知识储备量与教学思想的考验。对此,教师既要具备专业化的知识,还要对其他领域的内容进行广泛学习,形成系统的知识库,从而在艺术知识的讲述环节做到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值得注意的是,流行艺术是对社会群体整体审美倾向的反映,会给儿童的审美心理带来重要影响,教师要对当前的流行艺术加以适时关注。
2.具备高尚的思维境界。教师承担着教化和培育学生的重任,其行为准则与思想高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直接影响。当今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强调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提高教师的道德情操与思想觉悟,培养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的一代新人。因此教师需要具备热爱教育的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確的人生价值观,这样方能更好地教导和热爱儿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通常由于教学工作的延续,教师思想的发展与提升会处于停滞期,出现职业倦怠感,教师需要积极采取解决问题的方案,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具备良好的格局意识,热爱本职工作。比如遇到家长误解或不理解的情形时,教师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所不当,采取亲子活动、家园共育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秉持求同存异的沟通思路与科学的教育理念;当教育工作出现倦怠感时,教师可以利用周末与家人或同事一同外出游玩,调节厌倦的心理。
3.优化教学手段。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要优化教学手段,打破常态化的教学思维,采取积极进取的教学态度,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即在教学中认真反思,对好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加以总结,做到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
“师生对话”不失为好的教学方式,只有保证对话的深入有效,才能引导儿童发现和探索事物真理,让儿童感到振奋激动、惊奇新鲜,进而激发幼儿探索的意愿,产生新思想、发现新事物。鉴于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可以实施有效的对话,构建自由平等、和谐愉悦、开放民主的氛围,积极与儿童进行互动交流;或者是认真倾听儿童对美术作品的看法,鼓励儿童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此增强儿童的成就感与自信心,让儿童在后续的活动中继续保持快乐的心情。例如:在户外活动中开展美术欣赏教育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观察具体的事物或户外的场景,如花草树木的色彩或形状等,通过想象进行绘画,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与感受,从而激发儿童的艺术表现力及想象力,使儿童更加热爱自然,提高教育效果。又如:在区域活动中开展美术欣赏教育时,教师可以从儿童的兴趣爱好出发,鼓励儿童自主选择材料,并与儿童交流看法,让其在自行探索中感受到乐趣,获得心理层面的成就感。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对儿童的早期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有利于陶冶儿童的心灵,提高儿童的审美感知力和创造力。当前美术欣赏教育还存在目的不明确、活动范围有限、内容选择不当、活动流于形式等诸多问题,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科学有效的优化措施,如明确教育目标、拓展欣赏范围、科学选择教育内容、加强自身修养等,从而更好地教导儿童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欣赏美,提高儿童的审美水平,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及综合发展。
(作者单位:神木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问题分析
作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美术欣赏教育未得到家长、教师和社会的重视,依旧停留于技能与知识讲授的层面,将技能与知识的获得作为根本任务,导致儿童缺少体验、欣赏、感受艺术的机会。现阶段,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目的不明确。作为一项审美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思路与目的,具有自身的教育规律与审美特点,尤其是目标要求方面,强调规律性认识教学过程,结合教学目的制定相应的教学要求。在实际教育活动中,部分学校和教师只一味关注幼儿美术技能与知识的学习,甚至将教育目标定位于技能的掌握,严重影响儿童审美素养的发展。教师要从理论的高度和儿童的角度来明确教育目标,着重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力、创造力、想象力,而不是关注儿童画得好、画得像,也不是一味进行技能的传授。
第二,活动范围有限。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儿童对美的鉴别、欣赏及感受能力,即能判断和识别美的类型与形态,分辨美与丑,整体把握审美对象的内容及形象。当前幼儿园多是在活动室或教室内开展美术欣赏教育活动,这样虽然便于管理,但会限制儿童欣赏的范围和内容,不利于儿童感知美的事物,特别是具体认知与感受现实中美的事物。
第三,内容选择不当。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部分教师选择的教育内容不当,具体表现为:①容量过大。很多教师在活动设计环节,选择的欣赏作品过多,导致儿童无法准确把握观察的重点,不能深入体会与感受欣赏对象。比如,部分教师在“米罗爷爷的画”的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以了解米罗爷爷为出发点,让幼儿想象他是怎样的爷爷,并在此基础上进入欣赏情景,但在下个环节用很长时间带领儿童认知特殊符号,导致幼儿不能对作品的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深入理解。②與儿童审美范畴不相符。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综合考量儿童的生活实际、已有经验、年龄特点,选择的教育内容偏离了儿童的审美范畴和知识经验,导致儿童失去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兴趣。
第四,活动流于形式。很多幼儿园并未重视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甚至部分教师认为艺术作品的收集太过繁琐,既要归纳整理作品,又要与儿童欣赏水平相符,因而只选择自己熟悉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教育,欣赏过程简单且内容单一,不利于儿童获得美的熏陶。同时部分教师没有合理设计疑问方式,提出的问题不够严谨且过于随意,只注重自己对作品感受与理解的输出,忽视儿童对作品的感受,导致欣赏教育活动的深度不足,无法激发儿童的表现欲和好奇心,造成师生交流的断层,不利于儿童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习惯的发展。教师应学会认真倾听不同的声音,让儿童被了解、被肯定、被喜爱,从而实现彼此思想情感的交流。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优化建议
(一)明确教育目标
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对儿童有着启蒙的教育意义,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其以此为奋斗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强调从非均衡化发展为相对均衡化、从重知识的灌输转向为重素质的培养等。对于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而言,其应该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目标,让儿童通过学习学会想象美、欣赏美、创造美、感受美,获得美好心灵的培养。为此,教师应该借助教育的手段向儿童传输美、展现美,引发儿童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共鸣,促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艺术和审美的熏陶,形成热爱生活、乐观自信的优秀品质;或者是鼓励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想象力和好奇心,学会感知生活的美,充实精神生活,成为有情趣的人。
同时教师应该有机结合教育理论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明确美术欣赏教育的目标,即: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感知力,尤其是培养幼儿对生活中美的艺术品或事物的兴趣,在欣赏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开拓美术视野,激发潜在的创造力。
(二)拓宽欣赏范围
教师开展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时,应该带领儿童走出教室,观看周围或园内的景物,引导儿童对园内的花草植物、墙面装饰进行细致观察,获得新的发现或不同的感受。比如组织儿童参观本地的画展现场或博物馆,当场讲述相关的作品知识、美术常识,与儿童一同分析作品表现的意义及内容;带领儿童观看水缸中鱼儿的形状特点和生活习性,让儿童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发挥创造性潜能,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心态;与儿童一同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转换教学思路,让儿童知晓美的事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除了美术作品欣赏范围的拓宽,教师还应该对社区间与儿童的互动关系进行充分利用,这是因为不同的社区有丰富的资源,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的发展,为儿童呈现鲜明形象、直观生动的知识,避免人为或形式化的扭曲,帮助儿童正确认知事物。如若将社区看成立体化的美术作品,那么社区的绿化、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建筑样式、商业广告牌、景色变化、活动广场等都能成为儿童表现与欣赏的对象,所以教师要加强对社区资源的利用,安排艺术的氛围、探究的物品、制作的机会、社交的空间等。
(三)科学选择教育内容
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尽可能选择符合儿童审美或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各类经典作品,如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绘画作品、工艺美术、雕塑作品等。通常情况下,儿童对情感表现强烈、题材多样的绘画作品十分感兴趣,对具有民族风情的民间艺术或工艺品也很感兴趣,如扎染、剪纸、泥塑等,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为儿童提供更多感知与体验美的机会,激发儿童创造美与表现美的兴趣,从而拓展儿童的视野,引导幼儿学会分辨美术作品的优与劣。 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教育内容要与美学相互整合,并为儿童提供亲身体验社会和大自然的机会,让儿童更加深刻理解美术作品,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拓宽知识视野。与自然和社会相联系的美术欣赏教育切合儿童的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四)强化教师修养
1.具备丰富的知识面。由于儿童思维、心理、年龄等方面的特殊性,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要积累更多的情境知识,具备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需要运用情境式思维,即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的恰当设计,引导儿童欣赏美术作品,感知艺术美,获得人格的健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
当代的美术欣赏教育不再只局限于教导儿童学会表现和欣赏,更加注重欣赏活动背后更深层次内容的挖掘,这也是对教师知识储备量与教学思想的考验。对此,教师既要具备专业化的知识,还要对其他领域的内容进行广泛学习,形成系统的知识库,从而在艺术知识的讲述环节做到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值得注意的是,流行艺术是对社会群体整体审美倾向的反映,会给儿童的审美心理带来重要影响,教师要对当前的流行艺术加以适时关注。
2.具备高尚的思维境界。教师承担着教化和培育学生的重任,其行为准则与思想高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直接影响。当今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强调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提高教师的道德情操与思想觉悟,培养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的一代新人。因此教师需要具备热爱教育的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確的人生价值观,这样方能更好地教导和热爱儿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通常由于教学工作的延续,教师思想的发展与提升会处于停滞期,出现职业倦怠感,教师需要积极采取解决问题的方案,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具备良好的格局意识,热爱本职工作。比如遇到家长误解或不理解的情形时,教师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所不当,采取亲子活动、家园共育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秉持求同存异的沟通思路与科学的教育理念;当教育工作出现倦怠感时,教师可以利用周末与家人或同事一同外出游玩,调节厌倦的心理。
3.优化教学手段。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要优化教学手段,打破常态化的教学思维,采取积极进取的教学态度,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即在教学中认真反思,对好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加以总结,做到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
“师生对话”不失为好的教学方式,只有保证对话的深入有效,才能引导儿童发现和探索事物真理,让儿童感到振奋激动、惊奇新鲜,进而激发幼儿探索的意愿,产生新思想、发现新事物。鉴于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可以实施有效的对话,构建自由平等、和谐愉悦、开放民主的氛围,积极与儿童进行互动交流;或者是认真倾听儿童对美术作品的看法,鼓励儿童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此增强儿童的成就感与自信心,让儿童在后续的活动中继续保持快乐的心情。例如:在户外活动中开展美术欣赏教育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观察具体的事物或户外的场景,如花草树木的色彩或形状等,通过想象进行绘画,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与感受,从而激发儿童的艺术表现力及想象力,使儿童更加热爱自然,提高教育效果。又如:在区域活动中开展美术欣赏教育时,教师可以从儿童的兴趣爱好出发,鼓励儿童自主选择材料,并与儿童交流看法,让其在自行探索中感受到乐趣,获得心理层面的成就感。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对儿童的早期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有利于陶冶儿童的心灵,提高儿童的审美感知力和创造力。当前美术欣赏教育还存在目的不明确、活动范围有限、内容选择不当、活动流于形式等诸多问题,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科学有效的优化措施,如明确教育目标、拓展欣赏范围、科学选择教育内容、加强自身修养等,从而更好地教导儿童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欣赏美,提高儿童的审美水平,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及综合发展。
(作者单位:神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