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教师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但过分的重预设与轻生成,必将导致课堂的僵化和缺乏生命活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精心的预设和课堂上的精彩生成,成为构筑精品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课堂;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05-001
在数学的教学中,就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生成式课堂教学,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但对课本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融会贯通相关的知识,而且要对学生生成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可能情况有敏锐的洞察处理能力。预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以下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留白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确,现代课堂教学仍然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因为这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预设应是一种能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预设,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
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测量树叶的周长”。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不是预设好统一的测量方法,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测量的方法。在这样的设计中,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直面真实“生成”,局部调整“预设”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面对课堂上的提问,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
例如在执教《分数小数的互化》时,原来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计算了一些分数化小数的题目后,出示判断题,让学生判断,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觉得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呢?本来以为很简单的问题,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这个问题生成了三个答案:与分子有关;与分母有关;与分子和分母都有关。而且大多数同学都认为与分子和分母都有关。这是让我没有想到的,于是我首先肯定学生的想法非常好,让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分数化小数的过程,看看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主要与谁有关,再讨论,尤其是分子相同的情况下,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
三、善于“捕捉”,放大“生成”瞬间
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许多新的思维。这些新想法、新问题、新思维,不管是否估计、预料到,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实际,都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内容。我们应想学生所想,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为学生学习注入新鲜的血液。
例如:在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按照教材的意图教师预设了以下环节:设计4张完全一样的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4、6、8份,涂上颜色表示1/2、2/4、3/6、4/8,准备将纸条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长度,并联系分数的意义来说明它们是相等的,使学生初步理解都是把纸条的一半涂上颜色,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四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研究它们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实际上课时,老师在开门见山地引入了课题后,就随口问了一个问题:“你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哪些了解?”教师的目的是设疑,估计没有学生能讲对或讲全,然后按上面预设的步骤开始新课。没想到一个学生马上说:“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一样。”这显然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此时,教师顺着学生的回答继续问道:“那什么是商不变性质?”请这个学生回答,还请了其他几个学生把商不变性讲全、讲正确。最后学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套用商不变性质的格式讲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虽然没有完全按照预设的环节走,但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正是教师这种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的良好态度,才使学生有更加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促进思维拓展。
四、果断放弃“预设”,积极创造“生成”
当课堂进行到一定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可能会和教师课前的预设发生偏差,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时甚至可以果断地放弃自己课前的预设,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行创造性地生成,运用生成开展教学。
例如在数学课上我请学生思考这道题:用一根绳子测井台到井水面的深度,把绳对折后垂到井水面,绳子超过井台9米,把绳子三折后垂到井水面,绳子超过井台2米,求绳长。学生读了题目后,有学生对题中的“三折”的意思提出质疑,我在课前没有预设到,所以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来理解“三折”的意思,在这里,正因为有了课堂机智地生成,才凸现了学生的个性,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课堂因此而丰富、炫目。
总之,在生成性的教学中,有效的课堂调控尤显重要,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把握课堂的水平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生成过程。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自己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不断追求完美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亮.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实践与思考,教师,2011
[2]林李晓.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新课程,2009
关键词:课堂;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05-001
在数学的教学中,就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生成式课堂教学,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但对课本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融会贯通相关的知识,而且要对学生生成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可能情况有敏锐的洞察处理能力。预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以下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留白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确,现代课堂教学仍然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因为这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预设应是一种能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预设,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
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测量树叶的周长”。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不是预设好统一的测量方法,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测量的方法。在这样的设计中,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直面真实“生成”,局部调整“预设”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面对课堂上的提问,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
例如在执教《分数小数的互化》时,原来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计算了一些分数化小数的题目后,出示判断题,让学生判断,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觉得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呢?本来以为很简单的问题,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这个问题生成了三个答案:与分子有关;与分母有关;与分子和分母都有关。而且大多数同学都认为与分子和分母都有关。这是让我没有想到的,于是我首先肯定学生的想法非常好,让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分数化小数的过程,看看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主要与谁有关,再讨论,尤其是分子相同的情况下,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
三、善于“捕捉”,放大“生成”瞬间
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许多新的思维。这些新想法、新问题、新思维,不管是否估计、预料到,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实际,都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内容。我们应想学生所想,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为学生学习注入新鲜的血液。
例如:在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按照教材的意图教师预设了以下环节:设计4张完全一样的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4、6、8份,涂上颜色表示1/2、2/4、3/6、4/8,准备将纸条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长度,并联系分数的意义来说明它们是相等的,使学生初步理解都是把纸条的一半涂上颜色,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四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研究它们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实际上课时,老师在开门见山地引入了课题后,就随口问了一个问题:“你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哪些了解?”教师的目的是设疑,估计没有学生能讲对或讲全,然后按上面预设的步骤开始新课。没想到一个学生马上说:“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一样。”这显然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此时,教师顺着学生的回答继续问道:“那什么是商不变性质?”请这个学生回答,还请了其他几个学生把商不变性讲全、讲正确。最后学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套用商不变性质的格式讲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虽然没有完全按照预设的环节走,但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正是教师这种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的良好态度,才使学生有更加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促进思维拓展。
四、果断放弃“预设”,积极创造“生成”
当课堂进行到一定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可能会和教师课前的预设发生偏差,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时甚至可以果断地放弃自己课前的预设,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行创造性地生成,运用生成开展教学。
例如在数学课上我请学生思考这道题:用一根绳子测井台到井水面的深度,把绳对折后垂到井水面,绳子超过井台9米,把绳子三折后垂到井水面,绳子超过井台2米,求绳长。学生读了题目后,有学生对题中的“三折”的意思提出质疑,我在课前没有预设到,所以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来理解“三折”的意思,在这里,正因为有了课堂机智地生成,才凸现了学生的个性,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课堂因此而丰富、炫目。
总之,在生成性的教学中,有效的课堂调控尤显重要,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把握课堂的水平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生成过程。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自己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不断追求完美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亮.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实践与思考,教师,2011
[2]林李晓.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新课程,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