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真学”而教》是本“高”得上去、“低”得下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专著。它博采众长、精心萃取后的引经据典,让你领略到理论之精妙;它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的教育案例叙事,让你明辨事物之本质。它引领你,从“真学”的视角,高屋建瓴地把握“真教”的关键。它是一本能启智、宜笃行的好书。
关键词:真假 洞察 解密
现今书多,讀何书?如何读?怎样读过不易忘?怎样读后即能用?这是我每每拥有一本新书,欢喜之余又常常伴有的困惑和焦虑。杜威曾批评过一种现象,“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由此可知,理论上读过、认同,而在实践中却无法抵达,这样的情形绝非我所独有之困,亦非少数人才有之惑。但读《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则不一样,这是一本“高”得上去、“低”得下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专论。说它高,因为著者冯卫东老师有着深厚的教科研理论功底,书中博采众长,精心萃取,“辑录下来做备料的文字有数十万字,最终直接或间接引用到书里的才两三千字”。以冯老师之理论功底及学术背景,还在众多信息里“搜索、浏览、摘录并分类整理大量的资料”,以此促成“朝着某种方向思考、漫溯的‘专业大脑’”,我深感敬佩。“低”得下来,是指冯老师不止于广博的阅读,更躬行于课堂。书中教学案例都来自他自己的课堂实践及观察,具备学科、学段的广度,从学前到高中,从语、数、外到音、体、美、科学;更具备实践体验、反思提炼的深度,从指导别人的课堂到自己亲自执教上研究课——这个深度不是“看”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冯老师说,“归纳能使学习者从具象走向抽象,从现象抵达本质;归纳能让人实现认识的质变,并有所发现”。此书写作走的正是一条归纳和发现之路。用各个经典教学案例将人置于“愤悱”之地,又寥寥数笔,稍加点拨,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悟。冯老师还说,“由于经历了勇敢尝试、独到探索和深刻体悟,因而更能内化到自我心智结构深处,进而较为广远而优质地外践于自我具体的学习行为之中”。读此书亦是如此,既能使我们对自己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有效梳理和甄别,也能达至一种深度洞察和重新建构后的成长。
一、一把尺子,量出“真与假”
速读,强调的不是读书之快,而是要抓住作者的核心观点,以一当十,以简驭繁,快速地理解作者所有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捕捉和把玩作者的核心观点——它类似于书中所阐述的学科教学中的“长效的核心知识”。阅读本书,我即由速读起,翻找查阅,迅速解决日常课堂所遇之困惑;然后,又细细摘录,逐字逐句反复品读。
书中主要论述的是课堂的真与假。作者用“儿童立场”这把尺子有效度量出“真学理念”“假学情形”以及促进真学的“举措”。
儿童立场,人人皆知,人人能说,但能做到者少之又少。也无奈,“儿童对新信息的理解与成人的大相径庭”。怎样理解儿童,拥有“共情力”?“回归‘童我’,以己‘度’人”,是本书在指出广为人知的真理后,给予的一条能够抵达真理的实施途径。“儿童立场不是抽象之物”“宁选贴切,不选个性”“质量和效率并不等同”“课堂评价应‘量学’为主,‘量教’为辅”……用儿童立场去度量,一切争议皆有分晓。
二、搅破水中月,独留一分清醒
读本书第二部分(我称之为“‘假学’辨思篇”),有一种搔到痒处、触及痛处的快感。面对众多专家之言、名优课堂评比之果以及一些流行之势,我们常常陷入迷惘之中,不时有随流之举,然后在权威面前集体失声。在这里,冯老师甄选一些流行做法、典型课例,审慎观之,见招拆招,让人在欲迷离之时顿见真假。如,面对创新,我们需要恪守“价值取向”;面对多元,我们需要坚守“学科边界”;面对过多、太滥的情境创设,我们需要警惕“情境过度”,以及“情境与教学的不匹配”;面对“行云流水”的顺畅,我们需要清楚学生的认知规律,它应该是“有进有退、有高有低、迂回反复、螺旋上升”的;面对“圆圆满满”,我们需要懂得“教之圆有可能导致学之缺”,而表象的美丽,不应是课堂所应追寻之境。
读“‘假学’辨思篇”,常得哲理思辨之美。冯老师总能不偏不倚、细致入微地厘清边界,让其清晰地裸露于读者面前。如,何谓多和少?“过多的知识可能阻碍思考,使个体无法挣脱固有思维的藩篱,结果个体成为自己已知知识的奴隶而非主人”;但对于“少”,“不当少处一个都不能少”,它必然是“精要、关键和具有可生成性的知识和技能”,以此实现“少则多”的效应;面对碎问,引李商隐的诗“倾国宜通体,何来独赏眉”来妙喻整体的意义,而后又提出,课堂教学“着眼于教材文本之大处,但亦无妨细处落笔”。
“‘假学’辨思篇”中,最“触目惊心”的是“坏的教学法”一节。弗赖登塔尔有言,“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这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一种罪恶”。这并非我第一次读到,却第一次见到“有一种教学法叫‘坏的教学法’”这样的说法。读后感慨良多:课堂教学中,学校教育里,有一种努力,叫作“你付出越多,学生所得越少;你越是投入,学生越是痛苦”。归根结底,都因教师心里没有这把度量尺,不知道“坏的教学法”让教师努力与学生所得成负相关。在本年度课堂调研观察、各项质量分析报告、“对我影响最大的教育箴言”交流等场景中,我多次引用这一句话。
三、解密课堂,具陈促“真学”之良策
九种有效的“改课”举措,可谓冯老师的殷切之语。在这里,冯老师回望自己的人生经历,倾诉“我本差生”的人生转折点——初中语文老师秦志成先生的赏识和帮助,回忆自己当教师时师生共处的片段,点数自己和各位慕名拜访的青年教师、各个学校间深度合作的课题研究及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真学的实质在于尊重学习的真教”。可以说,“尊重”是“有效‘改课’举措”的核心。因为尊重儿童的天性,所以我们需要“激发情意”,需要“变组结构”,需要在“逗你玩”中让学生“乐学”。因为尊重儿童的学习能力,我们需要“改造问题”,需要“设置障碍”,以此来“撩拨‘强学’的欲望”;因为尊重儿童个性及差异,我们需要“引导倾听,凝聚静学的内力”,需要“用好错误,鼓舞敢学的信心”。还因为敬畏成长,需要给予学生带得走的学习力,做到“培植自觉,共建会学的良方”;需要“让学”,甚至于“让教”,以此促发儿童学习的“双擎(情感和方法)驱动”……可以说,你在课堂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在这里都能找到让你恍然大悟的点拨,并让你获得拿去即可用的方法。
所以,如果你喜欢教育科研,那请来读它吧,在它那广博、冷峻的案例引述和分析中,你可以重新梳理、审视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效甄别,再次深入,优化建构;如果你是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时常会为课堂中引发的各种问题所困扰,那请你来读它吧,翻开它,总能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收到“创可贴”般的速效;如果你还是一位新教师,那就更需要读它了,这里有作者精心采撷而来的古今中外教育名家、大咖的著名观点,读它,你可以迅速地做面上的了解。当然,这本书远不止于理论的知晓,更在于实践的通达,众多教学案例,让你读得下去、沉得进去,激发思考,学会对比与归纳,并由此迅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课堂观察能力及反思能力。总之,这是一本从一线课堂中成长起来的教科研专家、教育学者潜心多年,经过大量的、多样的、多种类的课堂观察、调研、反思后,概括、提炼而写成的一本为广大教师量身定制的“阐述学习”的专著,好学易用,值得反复读,慢慢品!
关键词:真假 洞察 解密
现今书多,讀何书?如何读?怎样读过不易忘?怎样读后即能用?这是我每每拥有一本新书,欢喜之余又常常伴有的困惑和焦虑。杜威曾批评过一种现象,“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由此可知,理论上读过、认同,而在实践中却无法抵达,这样的情形绝非我所独有之困,亦非少数人才有之惑。但读《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则不一样,这是一本“高”得上去、“低”得下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专论。说它高,因为著者冯卫东老师有着深厚的教科研理论功底,书中博采众长,精心萃取,“辑录下来做备料的文字有数十万字,最终直接或间接引用到书里的才两三千字”。以冯老师之理论功底及学术背景,还在众多信息里“搜索、浏览、摘录并分类整理大量的资料”,以此促成“朝着某种方向思考、漫溯的‘专业大脑’”,我深感敬佩。“低”得下来,是指冯老师不止于广博的阅读,更躬行于课堂。书中教学案例都来自他自己的课堂实践及观察,具备学科、学段的广度,从学前到高中,从语、数、外到音、体、美、科学;更具备实践体验、反思提炼的深度,从指导别人的课堂到自己亲自执教上研究课——这个深度不是“看”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冯老师说,“归纳能使学习者从具象走向抽象,从现象抵达本质;归纳能让人实现认识的质变,并有所发现”。此书写作走的正是一条归纳和发现之路。用各个经典教学案例将人置于“愤悱”之地,又寥寥数笔,稍加点拨,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悟。冯老师还说,“由于经历了勇敢尝试、独到探索和深刻体悟,因而更能内化到自我心智结构深处,进而较为广远而优质地外践于自我具体的学习行为之中”。读此书亦是如此,既能使我们对自己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有效梳理和甄别,也能达至一种深度洞察和重新建构后的成长。
一、一把尺子,量出“真与假”
速读,强调的不是读书之快,而是要抓住作者的核心观点,以一当十,以简驭繁,快速地理解作者所有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捕捉和把玩作者的核心观点——它类似于书中所阐述的学科教学中的“长效的核心知识”。阅读本书,我即由速读起,翻找查阅,迅速解决日常课堂所遇之困惑;然后,又细细摘录,逐字逐句反复品读。
书中主要论述的是课堂的真与假。作者用“儿童立场”这把尺子有效度量出“真学理念”“假学情形”以及促进真学的“举措”。
儿童立场,人人皆知,人人能说,但能做到者少之又少。也无奈,“儿童对新信息的理解与成人的大相径庭”。怎样理解儿童,拥有“共情力”?“回归‘童我’,以己‘度’人”,是本书在指出广为人知的真理后,给予的一条能够抵达真理的实施途径。“儿童立场不是抽象之物”“宁选贴切,不选个性”“质量和效率并不等同”“课堂评价应‘量学’为主,‘量教’为辅”……用儿童立场去度量,一切争议皆有分晓。
二、搅破水中月,独留一分清醒
读本书第二部分(我称之为“‘假学’辨思篇”),有一种搔到痒处、触及痛处的快感。面对众多专家之言、名优课堂评比之果以及一些流行之势,我们常常陷入迷惘之中,不时有随流之举,然后在权威面前集体失声。在这里,冯老师甄选一些流行做法、典型课例,审慎观之,见招拆招,让人在欲迷离之时顿见真假。如,面对创新,我们需要恪守“价值取向”;面对多元,我们需要坚守“学科边界”;面对过多、太滥的情境创设,我们需要警惕“情境过度”,以及“情境与教学的不匹配”;面对“行云流水”的顺畅,我们需要清楚学生的认知规律,它应该是“有进有退、有高有低、迂回反复、螺旋上升”的;面对“圆圆满满”,我们需要懂得“教之圆有可能导致学之缺”,而表象的美丽,不应是课堂所应追寻之境。
读“‘假学’辨思篇”,常得哲理思辨之美。冯老师总能不偏不倚、细致入微地厘清边界,让其清晰地裸露于读者面前。如,何谓多和少?“过多的知识可能阻碍思考,使个体无法挣脱固有思维的藩篱,结果个体成为自己已知知识的奴隶而非主人”;但对于“少”,“不当少处一个都不能少”,它必然是“精要、关键和具有可生成性的知识和技能”,以此实现“少则多”的效应;面对碎问,引李商隐的诗“倾国宜通体,何来独赏眉”来妙喻整体的意义,而后又提出,课堂教学“着眼于教材文本之大处,但亦无妨细处落笔”。
“‘假学’辨思篇”中,最“触目惊心”的是“坏的教学法”一节。弗赖登塔尔有言,“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这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一种罪恶”。这并非我第一次读到,却第一次见到“有一种教学法叫‘坏的教学法’”这样的说法。读后感慨良多:课堂教学中,学校教育里,有一种努力,叫作“你付出越多,学生所得越少;你越是投入,学生越是痛苦”。归根结底,都因教师心里没有这把度量尺,不知道“坏的教学法”让教师努力与学生所得成负相关。在本年度课堂调研观察、各项质量分析报告、“对我影响最大的教育箴言”交流等场景中,我多次引用这一句话。
三、解密课堂,具陈促“真学”之良策
九种有效的“改课”举措,可谓冯老师的殷切之语。在这里,冯老师回望自己的人生经历,倾诉“我本差生”的人生转折点——初中语文老师秦志成先生的赏识和帮助,回忆自己当教师时师生共处的片段,点数自己和各位慕名拜访的青年教师、各个学校间深度合作的课题研究及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真学的实质在于尊重学习的真教”。可以说,“尊重”是“有效‘改课’举措”的核心。因为尊重儿童的天性,所以我们需要“激发情意”,需要“变组结构”,需要在“逗你玩”中让学生“乐学”。因为尊重儿童的学习能力,我们需要“改造问题”,需要“设置障碍”,以此来“撩拨‘强学’的欲望”;因为尊重儿童个性及差异,我们需要“引导倾听,凝聚静学的内力”,需要“用好错误,鼓舞敢学的信心”。还因为敬畏成长,需要给予学生带得走的学习力,做到“培植自觉,共建会学的良方”;需要“让学”,甚至于“让教”,以此促发儿童学习的“双擎(情感和方法)驱动”……可以说,你在课堂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在这里都能找到让你恍然大悟的点拨,并让你获得拿去即可用的方法。
所以,如果你喜欢教育科研,那请来读它吧,在它那广博、冷峻的案例引述和分析中,你可以重新梳理、审视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效甄别,再次深入,优化建构;如果你是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时常会为课堂中引发的各种问题所困扰,那请你来读它吧,翻开它,总能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收到“创可贴”般的速效;如果你还是一位新教师,那就更需要读它了,这里有作者精心采撷而来的古今中外教育名家、大咖的著名观点,读它,你可以迅速地做面上的了解。当然,这本书远不止于理论的知晓,更在于实践的通达,众多教学案例,让你读得下去、沉得进去,激发思考,学会对比与归纳,并由此迅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课堂观察能力及反思能力。总之,这是一本从一线课堂中成长起来的教科研专家、教育学者潜心多年,经过大量的、多样的、多种类的课堂观察、调研、反思后,概括、提炼而写成的一本为广大教师量身定制的“阐述学习”的专著,好学易用,值得反复读,慢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