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分析讨论的这首歌曲,选自亨利·普赛尔的戏剧音乐。其音乐旋律优美动听,结构鲜明而不复杂,乐思陈述流畅、自然,理性内容较多,音乐素材朴素而不奢华。对于声乐学习者的我们,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接下来,本人将从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表达内容、作品本体分析、演唱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的深入剖析与探讨。
【关键词】戏剧音乐;歌曲分析;演唱技术
一、基本概况
歌曲《我无法逃避这爱情的病痛》选自亨利·普赛尔的戏剧音乐《印度女王》(The Indian
Queen),这部戏剧音乐创作于普赛尔的生命晚期1695年,该剧是一部悲剧,是亨利·普赛尔最后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该剧不同于以往的戏剧音乐作品,首演于皇家戏院,而不是多塞特花园。德赖登(Dryden)诗人,霍华德(Robert Howard)爵士参与了该剧的创作。
戏剧《印度女王》的故事背景是发生在秘鲁与墨西哥的战争之间。在英俊年轻的蒙特祖玛打败了墨西哥的阿卡西斯将军之后,因卡要为他封赏,让他自己选择他所要的东西时,蒙特祖玛选择了因卡的女儿奥拉齐亚。但是,因卡们认为这是无理而傲慢的要求,最后拒绝了他。因而,蒙特祖玛转向投奔了墨西哥人。后来墨西哥的赞波阿拉王后对他十分钟爱。赞波阿拉王后唱起了迷人的旋律《我无法逃离这爱情的病痛》,接着,她变得愤怒,要烧掉伊斯莫郎的庙宇。后来,因卡与奥拉齐亚被逮捕,蒙特祖玛将被带到太阳庙去做为牺牲献祭。阿卡西斯将军企图去营救,却被杀死,紧接着传来革命的消息,仪式被迫停止。革命者宣告蒙特祖玛为王,并迎娶奥拉齐亚为后。赞波阿拉王后最后用匕首自杀。
剧中,第三幕的音乐最为动人。比如赞波阿拉王后的祭司兼魔术师——伊斯莫朗演唱的《你们两千位神明》(Ye twice ten hundred deities),魔怪们的二重唱《我们多么高兴》(How happy are we),合唱队的《停止无谓的忧思》(Cease to languish then in vain),还包括我们将在这一节主要分析的《我无法逃离这爱情的病痛》等,都是一些无与伦比的美妙旋律。
二、作品本体分析
此曲结构为A+B+A+C+A(+A),属于比较典型的回旋曲式结构。A大调,拍子是具有舞蹈性的四分之三拍子,速度为Tempo di Menuetto(小步舞曲速度)。
从表3-1中我们可以看出,作曲家在第一段A段的A自然大调转向了B段的#f小调,采用了一种向下三度、上六度的向下属转调类型,突出了音乐的色彩性变化,使两段之间有了较大的对比性。而歌曲的第三段到第四乐段的调性又从A自然大调转向了下属调b小调,是一种向上二度、下七度的转调手法,突出在这两段之间的对比性。接着在第43—第45小节处,如谱例3-1,调性由b小调离向其近关系调E大调,为接下来A段的再现做充分的属准备,音乐慢慢地回归到A段的色彩性。最后在再现段A段结束之后,作曲家又再一次将A段进行重复再现,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技法在巴洛克时期中并不典型,因此在演唱时,有的歌唱家没有演唱最后一处的A段,笔者认为这是可以采纳的。
三、演唱技术分析
歌曲《我无法逃避这爱情的病痛》歌詞为两段,形成了五个自然音乐段,音乐旋律优美轻快。歌曲没有前奏,需要演唱者在一进入音乐的第一个音符时就已经将自己融入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中去,这对演唱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歌曲由不完全小节的弱拍开始,要求演唱者需要由P的力度轻轻地进入,娓娓道来,此时需要喉咙的松弛,良好的气息控制能力,注意头腔的共鸣,这样才能有比较漂亮的弱声音色。
B乐段在调性上与A乐段形成对比性,需要演唱者由A段的p力度转向mf力度来演唱B乐段,同时音色也需要与A乐段形成对比性,情绪上需要比A乐段更加激动一些。注意在中强力度以及较激动的情绪下,喉咙同样需要放松,而不能捏紧,声音才能很好地经过通道传到面罩。
在C乐段一进入的第一小节处,节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附点四分音符,同时,调性也转向了b小调,演唱者需要在此时引起特别的注意,尤其是音色与A段的对比性方面。接着在C乐段最后两小节的为A段的属准备处,需要演唱者在音色、力度、情绪等方面慢慢向A段靠拢,使音乐完美地再现主题。
此曲通过使各个段落之间形成了比较大的对比,从而来渲染音乐的氛围。情调优雅而感伤,表达了主人翁(赞波阿拉王后)错综复杂的矛盾心情,具有巴洛克时期悲歌的风格。
参考文献
[1][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王昭仁译,葛斯,姚锦新校订.19世纪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贾棣然;王洪敏译配.珀塞尔歌曲40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
[3]谢泽慧.亨利·浦赛尔戏剧音乐中的赋格原则[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4):23-29.
【关键词】戏剧音乐;歌曲分析;演唱技术
一、基本概况
歌曲《我无法逃避这爱情的病痛》选自亨利·普赛尔的戏剧音乐《印度女王》(The Indian
Queen),这部戏剧音乐创作于普赛尔的生命晚期1695年,该剧是一部悲剧,是亨利·普赛尔最后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该剧不同于以往的戏剧音乐作品,首演于皇家戏院,而不是多塞特花园。德赖登(Dryden)诗人,霍华德(Robert Howard)爵士参与了该剧的创作。
戏剧《印度女王》的故事背景是发生在秘鲁与墨西哥的战争之间。在英俊年轻的蒙特祖玛打败了墨西哥的阿卡西斯将军之后,因卡要为他封赏,让他自己选择他所要的东西时,蒙特祖玛选择了因卡的女儿奥拉齐亚。但是,因卡们认为这是无理而傲慢的要求,最后拒绝了他。因而,蒙特祖玛转向投奔了墨西哥人。后来墨西哥的赞波阿拉王后对他十分钟爱。赞波阿拉王后唱起了迷人的旋律《我无法逃离这爱情的病痛》,接着,她变得愤怒,要烧掉伊斯莫郎的庙宇。后来,因卡与奥拉齐亚被逮捕,蒙特祖玛将被带到太阳庙去做为牺牲献祭。阿卡西斯将军企图去营救,却被杀死,紧接着传来革命的消息,仪式被迫停止。革命者宣告蒙特祖玛为王,并迎娶奥拉齐亚为后。赞波阿拉王后最后用匕首自杀。
剧中,第三幕的音乐最为动人。比如赞波阿拉王后的祭司兼魔术师——伊斯莫朗演唱的《你们两千位神明》(Ye twice ten hundred deities),魔怪们的二重唱《我们多么高兴》(How happy are we),合唱队的《停止无谓的忧思》(Cease to languish then in vain),还包括我们将在这一节主要分析的《我无法逃离这爱情的病痛》等,都是一些无与伦比的美妙旋律。
二、作品本体分析
此曲结构为A+B+A+C+A(+A),属于比较典型的回旋曲式结构。A大调,拍子是具有舞蹈性的四分之三拍子,速度为Tempo di Menuetto(小步舞曲速度)。
从表3-1中我们可以看出,作曲家在第一段A段的A自然大调转向了B段的#f小调,采用了一种向下三度、上六度的向下属转调类型,突出了音乐的色彩性变化,使两段之间有了较大的对比性。而歌曲的第三段到第四乐段的调性又从A自然大调转向了下属调b小调,是一种向上二度、下七度的转调手法,突出在这两段之间的对比性。接着在第43—第45小节处,如谱例3-1,调性由b小调离向其近关系调E大调,为接下来A段的再现做充分的属准备,音乐慢慢地回归到A段的色彩性。最后在再现段A段结束之后,作曲家又再一次将A段进行重复再现,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技法在巴洛克时期中并不典型,因此在演唱时,有的歌唱家没有演唱最后一处的A段,笔者认为这是可以采纳的。
三、演唱技术分析
歌曲《我无法逃避这爱情的病痛》歌詞为两段,形成了五个自然音乐段,音乐旋律优美轻快。歌曲没有前奏,需要演唱者在一进入音乐的第一个音符时就已经将自己融入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中去,这对演唱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歌曲由不完全小节的弱拍开始,要求演唱者需要由P的力度轻轻地进入,娓娓道来,此时需要喉咙的松弛,良好的气息控制能力,注意头腔的共鸣,这样才能有比较漂亮的弱声音色。
B乐段在调性上与A乐段形成对比性,需要演唱者由A段的p力度转向mf力度来演唱B乐段,同时音色也需要与A乐段形成对比性,情绪上需要比A乐段更加激动一些。注意在中强力度以及较激动的情绪下,喉咙同样需要放松,而不能捏紧,声音才能很好地经过通道传到面罩。
在C乐段一进入的第一小节处,节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附点四分音符,同时,调性也转向了b小调,演唱者需要在此时引起特别的注意,尤其是音色与A段的对比性方面。接着在C乐段最后两小节的为A段的属准备处,需要演唱者在音色、力度、情绪等方面慢慢向A段靠拢,使音乐完美地再现主题。
此曲通过使各个段落之间形成了比较大的对比,从而来渲染音乐的氛围。情调优雅而感伤,表达了主人翁(赞波阿拉王后)错综复杂的矛盾心情,具有巴洛克时期悲歌的风格。
参考文献
[1][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王昭仁译,葛斯,姚锦新校订.19世纪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贾棣然;王洪敏译配.珀塞尔歌曲40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
[3]谢泽慧.亨利·浦赛尔戏剧音乐中的赋格原则[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4):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