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面临“保增长”的巨大压力,广东应继续既定的“腾笼换鸟”转型路线
《财经》记者 周琼
冬日的广州,天气晴暖,但本地出租车司机陈海荣显得闷闷不乐。
“从2008年11月底开始,客流量就明显减少了,特别是晚上9点以后,出来玩的人突然少了很多。”土生土长的陈海荣在广州开出租车已有12年。他告诉《财经》记者,当前情形与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始阶段颇为相似,“危机开始影响我们小老百姓了。”
东莞寮步镇的出租车司机刘东云却认为,广州同行境遇已经不错了。2008年12月15日,《财经》记者遇到他时,他正在寮步镇里的一条街上停车候客,声称已经40多分钟都没等到一桩生意。下半年他的月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仅及上半年的三分之一。
以上截取于2008年末珠三角两个重要城市中的生活场景,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珠三角正在面临的问题——制造业的萧条正“祸及”服务业。
2009年伊始,珠三角面临着一个压力重重的开端。
滑坡
据东莞市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透露,2008年1月至9月,东莞的村组两级财政有63%收不抵支,赤字总额达6亿元,服务业的收入则同比下降了20%。
多年来,广东GDP的平均增速均在14%以上,居全国首位。但据广东省统计局提供的数字,2008年1月至11月,广东省GDP增速为10.4%,甚至低于1997年的10.6%,可用“大幅回落”来形容。2008年11月,广东进出口总额完成533.5亿美元,下降12.2%,首次出现负增长。
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制造业名城的状况则更为严峻。《财经》记者2008年12月中旬及2009年1月上旬分别到访两地。在东莞采访时被当地企业及村镇领导人告知,当地约10%的企业已倒闭、结业或歇业,另有30%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处于停工或者倒闭边缘,30%左右的农民工失业或提前放假。因订单锐减,部分仍在岗的工人第一次享受到“双休”及一天八小时工作制,代价是只能领取最低工资待遇——770元/月。
2009年,以外贸出口为主的珠三角,其经济增长可能将进一步放缓。具体表现在外向型企业的订单将继续减少,将有更多企业歇业或倒闭;裁员及减薪的情况增多,珠三角城市的治安状况将在一程度上恶化;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物价进一步回落;制造业的问题更明显地传导至服务业等。专家预计,明年广东的GDP增速或在8%以下,将创历史新低。
《财经》记者近日在珠三角地区看到,企业自发的转型正在悄然进行,最普遍的现象是很多企业开始着手营建内销渠道。不过,在生产过剩和内需不足的前提下,成功者不会是多数。
结构之弊
表面上看,珠三角地区当前面临的困难,似乎源自2008年的美国金融海啸以及此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外部原因。但这仅是诱因。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与全国的情况一样,珠三角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增长模式粗放,产业结构偏工业、偏重型化而服务业发展不足。
对珠三角而言,眼下这场危机是一个调整与转型的时机吗?这正是当前广东省政商界争议最激烈的论题。
一些官员及学者认为,对于像东莞或者深圳龙岗区、宝安区这类制造业密集的地区而言,2009年“保增长”的压力将压倒一切,由此而来的企业生存难题、外来工就业问题、村镇集体经济衰退的问题、治安问题等,将把地方官员变成“救火队员”,对落实《规划纲要》及探索实现经济与社会转型升级的问题“恐难顾及”。
但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广东省委高层目前正在要求有关部门详细估算:广东离“科学发展”的目标到底有多远?应如何将《规划纲要》中的政策落到实处?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周镇宏的言论颇具代表性。他在去年底召开的粤港澳主要商会高层圆桌会议上表示,金融危机,是危也是机,经济转型向来出现在经济下行阶段,因此,“无论外部条件多么艰难,只要政策方向正确,就不会为各种言论所动摇。”
对于当前乃至未来一两年可能加剧的种种危机与困境,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认为不必过虑。他将广东连续十几年GDP保持高速增长的状况,喻作“一直都是涨停板”,“就像一辆车子,极速跑了这么多年,不修一下是不正常的。”
他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有一些企业倒闭、地方经济增速放缓并非完全是坏事,“危机过后仍在存活的企业,就是产业升级的希望所在。”
港澳带动战略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珠三角在产业升级、“二次创业”的紧迫困局中,一度光彩耀目的先锋城市广州、深圳、东莞等,无不面临艰难的转型。
2008年5月,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出了被称为“腾笼换鸟”政策的劳动力与产业的“双转移”战略;提出用五年至十年的时间,从现有粗放式制造业中脱身,将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占经济总量六成的主导产业。同时,使先进制造业及现代农业分别成为第二及第一产业的主体,完成酝酿已久的一轮产业升级。
“所谓产业转移,就是让代表着落后产业的企业从珠三角搬迁出去,从而为现代服务业及高级制造业的进入腾出空间。”2008年5月,广东省政府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曾向《财经》记者解释。
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无论是被调整的对象——这些代表着落后产能的中小企业,还是政策的执行主体——地方政府,或是受影响的人群——珠三角村镇居民,大都缺乏拥护“双转移”新政的热情(参见《财经》2008年第25期“广东‘双转移’难关”)。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仅靠“上层意志”已难以如愿。
2009年1月8日,粤港澳地区期盼已久的珠三角发展规划“国务院版本”在北京公布。此前的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这份由广东省委省政府及国家发改委起草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将粤港澳三地的整合与合作视为核心内容之一。珠三角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升级,也必须抓住粤港澳合作这一“龙头”。体制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行。这方面,广东有望在借鉴港澳长处的基础上开创新局面。部分广东省委省政府“智囊团”专家认为,这是政府当前惟一可控、亦是最佳的选择。
作为落实《规划纲要》的第一步,广东省需有足够魄力学习香港在人才培养、服务业发展、经济和公共管理方面的优秀经验,逐步统一高端服务业的服务标准和管理模式,逐步推进政府职能机构的改革,使之逐步向透明、法治、高效、诚信等方向迈进。
对广东省及珠三角城市各级政府而言,2009年的困难和挑战可谓空前。业已固化的体制环境、固化的部门及个人利益、固化的产业结构、固化的潜规则文化等,这些改革开放30年所形成的副产品,都将成为进一步改革的巨大障碍。然而,2009年也将成为珠三角历史上一个关键的年份,广东需要迎难而上。■
《财经》记者 周琼
冬日的广州,天气晴暖,但本地出租车司机陈海荣显得闷闷不乐。
“从2008年11月底开始,客流量就明显减少了,特别是晚上9点以后,出来玩的人突然少了很多。”土生土长的陈海荣在广州开出租车已有12年。他告诉《财经》记者,当前情形与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始阶段颇为相似,“危机开始影响我们小老百姓了。”
东莞寮步镇的出租车司机刘东云却认为,广州同行境遇已经不错了。2008年12月15日,《财经》记者遇到他时,他正在寮步镇里的一条街上停车候客,声称已经40多分钟都没等到一桩生意。下半年他的月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仅及上半年的三分之一。
以上截取于2008年末珠三角两个重要城市中的生活场景,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珠三角正在面临的问题——制造业的萧条正“祸及”服务业。
2009年伊始,珠三角面临着一个压力重重的开端。
滑坡
据东莞市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透露,2008年1月至9月,东莞的村组两级财政有63%收不抵支,赤字总额达6亿元,服务业的收入则同比下降了20%。
多年来,广东GDP的平均增速均在14%以上,居全国首位。但据广东省统计局提供的数字,2008年1月至11月,广东省GDP增速为10.4%,甚至低于1997年的10.6%,可用“大幅回落”来形容。2008年11月,广东进出口总额完成533.5亿美元,下降12.2%,首次出现负增长。
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制造业名城的状况则更为严峻。《财经》记者2008年12月中旬及2009年1月上旬分别到访两地。在东莞采访时被当地企业及村镇领导人告知,当地约10%的企业已倒闭、结业或歇业,另有30%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处于停工或者倒闭边缘,30%左右的农民工失业或提前放假。因订单锐减,部分仍在岗的工人第一次享受到“双休”及一天八小时工作制,代价是只能领取最低工资待遇——770元/月。
2009年,以外贸出口为主的珠三角,其经济增长可能将进一步放缓。具体表现在外向型企业的订单将继续减少,将有更多企业歇业或倒闭;裁员及减薪的情况增多,珠三角城市的治安状况将在一程度上恶化;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物价进一步回落;制造业的问题更明显地传导至服务业等。专家预计,明年广东的GDP增速或在8%以下,将创历史新低。
《财经》记者近日在珠三角地区看到,企业自发的转型正在悄然进行,最普遍的现象是很多企业开始着手营建内销渠道。不过,在生产过剩和内需不足的前提下,成功者不会是多数。
结构之弊
表面上看,珠三角地区当前面临的困难,似乎源自2008年的美国金融海啸以及此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外部原因。但这仅是诱因。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与全国的情况一样,珠三角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增长模式粗放,产业结构偏工业、偏重型化而服务业发展不足。
对珠三角而言,眼下这场危机是一个调整与转型的时机吗?这正是当前广东省政商界争议最激烈的论题。
一些官员及学者认为,对于像东莞或者深圳龙岗区、宝安区这类制造业密集的地区而言,2009年“保增长”的压力将压倒一切,由此而来的企业生存难题、外来工就业问题、村镇集体经济衰退的问题、治安问题等,将把地方官员变成“救火队员”,对落实《规划纲要》及探索实现经济与社会转型升级的问题“恐难顾及”。
但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广东省委高层目前正在要求有关部门详细估算:广东离“科学发展”的目标到底有多远?应如何将《规划纲要》中的政策落到实处?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周镇宏的言论颇具代表性。他在去年底召开的粤港澳主要商会高层圆桌会议上表示,金融危机,是危也是机,经济转型向来出现在经济下行阶段,因此,“无论外部条件多么艰难,只要政策方向正确,就不会为各种言论所动摇。”
对于当前乃至未来一两年可能加剧的种种危机与困境,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认为不必过虑。他将广东连续十几年GDP保持高速增长的状况,喻作“一直都是涨停板”,“就像一辆车子,极速跑了这么多年,不修一下是不正常的。”
他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有一些企业倒闭、地方经济增速放缓并非完全是坏事,“危机过后仍在存活的企业,就是产业升级的希望所在。”
港澳带动战略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珠三角在产业升级、“二次创业”的紧迫困局中,一度光彩耀目的先锋城市广州、深圳、东莞等,无不面临艰难的转型。
2008年5月,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出了被称为“腾笼换鸟”政策的劳动力与产业的“双转移”战略;提出用五年至十年的时间,从现有粗放式制造业中脱身,将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占经济总量六成的主导产业。同时,使先进制造业及现代农业分别成为第二及第一产业的主体,完成酝酿已久的一轮产业升级。
“所谓产业转移,就是让代表着落后产业的企业从珠三角搬迁出去,从而为现代服务业及高级制造业的进入腾出空间。”2008年5月,广东省政府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曾向《财经》记者解释。
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无论是被调整的对象——这些代表着落后产能的中小企业,还是政策的执行主体——地方政府,或是受影响的人群——珠三角村镇居民,大都缺乏拥护“双转移”新政的热情(参见《财经》2008年第25期“广东‘双转移’难关”)。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仅靠“上层意志”已难以如愿。
2009年1月8日,粤港澳地区期盼已久的珠三角发展规划“国务院版本”在北京公布。此前的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这份由广东省委省政府及国家发改委起草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将粤港澳三地的整合与合作视为核心内容之一。珠三角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升级,也必须抓住粤港澳合作这一“龙头”。体制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行。这方面,广东有望在借鉴港澳长处的基础上开创新局面。部分广东省委省政府“智囊团”专家认为,这是政府当前惟一可控、亦是最佳的选择。
作为落实《规划纲要》的第一步,广东省需有足够魄力学习香港在人才培养、服务业发展、经济和公共管理方面的优秀经验,逐步统一高端服务业的服务标准和管理模式,逐步推进政府职能机构的改革,使之逐步向透明、法治、高效、诚信等方向迈进。
对广东省及珠三角城市各级政府而言,2009年的困难和挑战可谓空前。业已固化的体制环境、固化的部门及个人利益、固化的产业结构、固化的潜规则文化等,这些改革开放30年所形成的副产品,都将成为进一步改革的巨大障碍。然而,2009年也将成为珠三角历史上一个关键的年份,广东需要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