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三个“坚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pgis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标准和评价,文章提出应坚持诵读、积累及学以致用三个教学原则,真正突破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瓶颈。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三个”坚持诵读积累学以致用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这样界定文言文教学:“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应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在考查评价中规定:“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考查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根据以上标准和评价,经过反复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做到三个“坚持”:
  一、坚持以“诵读”作为教学主线
  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年代很遥远,这使得文言文的教学有了一定的难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引起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要“多读”这个道理。基于此,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诵读”为主线贯穿课堂,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朗读教学,让学生对文言文不再有距离感和畏惧心理。具体的做法如下:
  首先,在课前自读中扫清字音障碍。学生在自读中难免会遇到不认识的字音,这时就需要自己查字典或词典,或者借助课下注释解决。特别是遇到异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等,一定要先查清字音。如七年级下册《口技》一文中的“曳屋许许(hǔhǔ)声”,“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只有解决了字音层面的问题,才能展开有效的阅读。
  其次,朗读时要读准节奏、语速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和作者的情感变化。诵读文言文,只有做到停顿正确,才不会在理解文意上出错。正确的断句、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文言文的语境中,有利于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如《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孙权劝学》中孙权的娓娓劝导,循循善诱,鲁肃的赞叹,吕蒙学习后所得的自信,就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语气的变化表达出来的。只有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才能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
  最后,通过反复诵读,形成语感,达到背诵的目的。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教学时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外都可以看着书。”可见,除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做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看着书读”和“背诵”。诵读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等大多数学生较熟悉课文内容以后,还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朗读比赛。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文言文的语句按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的脑海里。靠声音的直感达到口熟的效果,从而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二、坚持以“积累”作为教学原则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文言文教学尤其要注重积累,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者的共识。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到“授之以渔”的方法点拨,要学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知识,进而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教学中可尝试让学生随文理解,把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上课前,借助课下注解、工具书等进行自主学习,不理解的地方圈点勾画出来。课上再组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的量增多了,必然会涉及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古文今译等内容。在教学中,除了坚持让学生随文理解外,也要坚持做到让学生每课学有所得。在学完一课内容后,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进行文言知识的归类积累,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和重点虚词的用法等进行整理,只有坚持进行文言知识积累,才能为以后文言文阅读的感悟深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坚持以“致用”作为教学目标
  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学以致用”。文言文中有许多为政、为人、为学的好文章、好观点,还有大量有生命力的词语和句子,至今仍在沿用。尤其是选入课本中的文章,如《论语》、《伤仲永》、《三峡》、《马说》、《岳阳楼记》、《出师表》等,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引导学生大量积累,学以致用,这无疑将是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宝藏。我们可以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教给学生做人的准则;用《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督促学生自强奋斗;用《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指导学生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学习这些文章对提高学生修养,塑造学生人格至关重要。学生也可将积累的文言名句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为文章增色。不仅如此,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为人处世方面也会从古人的智慧中获益。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应坚持以“诵读”为主线;以“积累”为原则;以“致用”为目标。让学生品味到学习文言文的妙处,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益处,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让学生在文言文的浸润下,在古人智慧的启迪下,品性得以涵养,心灵得以濡染。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04).
  [3]学以致用:文言文阅读的一个突破口.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10日第八版.
其他文献
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内皮祖细胞(EPC)可定向迁移入肿瘤,经VEGF/VEGFR信号途径参与肿瘤血管和淋巴管新生.RNA干扰是由双链RNA引起的序列特异性基因沉默,主要通过小干扰RNA(siRNA)介导的靶mRNA降解,抑制基因表达.经siRNA干扰VEGF/VEGFR信号途径,抑制EPC向内皮细胞分化,有望达到抗肿瘤血管和淋巴管新生以及抗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复习阶段,尤其是考试前的备考阶段的学习方法,以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 数学教学默想法复习备考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你会感到诧异,放松——默想法一直是道教、佛教传统的某些派别的修炼方法,怎么会跟学数学搭上边呢?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用默想法进行修习技艺的例子。如学太极拳有默拳的方法。在传统的太极拳中,判断一个练习者是否学有所成,有一
摘要: 中专计算机课是培养中专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中专生信息应用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进行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通过模拟工作场景与学生的认知过程有机结合,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高信息技术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专计算机课程改革工作过程课程内容学习情境评价标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推进,促进中专生综合素质提高、全面提高中专生实践能力成了中专生教育的最终目标。
摘要: 根据社会需求与计算机应用人才就业需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校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对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体系结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的改革意见。  关键词: 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考核    1.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计算机教育及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快速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文字、数据处理到现在的文字、图形
摘要: 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语言能力培养培养措施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与场合,提出话题,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培养。”这一要求是对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细化,同时也为高中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
摘要: 家庭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文化影响着人的认知,而语言正是这种影响最明显的反映,汉英对于家庭成员及亲属的不同称谓便是很好的例子。本文通过比较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同揭示中西传统家庭文化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中西传统家庭文化亲属称谓差异    亲属称谓指“语言中用来表达家庭(可按广义和狭义理解)内部个人关系的词项系统”(克里斯特尔,2007,P195
摘要: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素养是当代及未来社会中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初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主旨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文章重点探究了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彰显教学效用贡献力量。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反思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起步较晚,在国内缺乏相应的教学参考,作为一个自进入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