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语言要准确无误,不违反科学性。具有科学性的语言应当周到严密、含义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这样才能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彻的正确认识。如果辞不达意、模糊不清,或用语含混、模棱两可,只能使学生心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上的失误,从而搅乱学生的思维。如把“除以几”表达为“除几”,漏了一个“以”字,就把除数与被除数颠倒了。又如,有人认为自然数既然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那么“奇数或偶数的个数当然都比自然数的个数少”“奇数和偶数各占自然数的一半”。其实,这两句话都违反了科学性,因而都是错误的;教学语言还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罗嗦重复,要言简意赅,学生既容易接受,又便于记忆。教学语言更要逻辑严密,句句连贯,环环紧扣,层次分明,切忌颠三倒四,前后矛盾。如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是“两边相等的三角形”,不要随意改为“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改动一字,犯了违反逻辑性的大错误:循环定义。又如,在教授“圆的认识”时,说“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缺少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一重要的前提,就违反了逻辑规则中的“充足理由律”。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数学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处于“愤徘”之时,用启发性的语言给予恰当的点拨引导,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解决疑难的途径。教师的语言如果都是直通通、一听见底的话,或者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对学生的思维就很难产生启发作用,也难以使学生爆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善于运用富含哲理和情理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疑难铺路搭桥。课堂教学中,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和规律的探求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展开、认识逐步深化。如教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让学生复习旧知识10.25÷125,然后过渡到10.25÷12.5,再设问:①你怎么把它变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知识关键处)②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么办,根据是什么?(规律探求处)③完整归纳一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如何计算?(理解疑难处)。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表达还应注意使用贴近小学生的儿童化语言,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明白流畅。如果课堂教学语言过度艰涩,充斥着抽象的名词、概念、术语,晦涩难懂,学生就会如堕五里雾中,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小学课堂教学语言还要避免成人化、土语化,杜绝语病,注意规范化和示范性,如3728不能读成“三七二八”,应读成“三千七百二十
八”。要充分发挥教师语言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
一、提问艺术多样化、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一把金钥匙。对于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问法。在40分钟的课堂上,师生互动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尽可能地多样化,再辅之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灵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例如,提问时可说“你能帮老师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你愿将你的答案告诉大家吗?”同时,多设置一些不同层次的提问。对差生应多问“是什么”的问题,如“你能说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吗?”对中等生应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如“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道题要先求这个中间问题呢?”对优生应多问“有什么不同意见”的问题,例如“你能勇敢地告诉大家你对这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这些形式多样的提问,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老师显得亲切随和,好像是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勤于动脑、敏捷思维、积极配合,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激励化、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教师在课堂上,还须经常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促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教育家赫洛克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把学生分成四组,学习同一难度的内容。第一组为受表扬组,经常受到表扬,成绩扶摇直上;第二组为受谴责组,责备不断,这些责备,开始起点作用,后来就“疲”了,成绩持续下降;第三组为被忽视组,只是在一旁静听前两组所受到的表扬与谴责,自己既得不到直接的表扬,也不遭受直接的谴责,学习成绩比前两组都差;第四组为控制组,既不给予任何表扬与谴责,也不让他们听到对前两组的表扬与谴责,学习成绩最差。由此赫洛克得出结论说:奖惩都是必要的,不给予奖惩会引起学习下降,而奖励比惩罚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更大。
所以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的老师会说,这样的学生没有优点,怎么表扬他呢?做一个细心的教师,只要发现学生有一点点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你也应该及时地表扬他、鼓励他,使他感到我也有优点、我也能进步。如上课时,提出比较简单的问题并让他回答,及时表扬他、鼓励他,“他回答得非常正确,进步很大。”还有的学生上课举手发言,即使他回答错了,你也要鼓励他,“看他能大胆发言了,虽然问题回答得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已有了很大的进步,我相信下一次他一定能把问题回答正确。”对于学习有困难或不爱发言的学生来说,老师能表扬他、鼓励他,他自然非常高兴,甚至非常自豪,由此他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会认真地听课、积极地发言,这样他的学习成绩会很快地提高。
三、批评语言幽默化、充分发掘学生学习潜能
老师在教学中还像一个演员,但不是一个只顾自己表演,卖弄自己知识和技巧的演员,有时得故意装傻,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帮助学生把别人的话听懂后加上自己的理解,再用语言表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应充分表现疑问的语气,促使学生思考;对学生答案进行评价时,语气要平和中肯,使学生感到老师的表扬是真诚的;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语气要婉转、轻柔,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不至于产生逆反心理;和学生玩笑时,语调要诙谐幽默,充满喜剧色彩,在笑声中达到教育的目的,不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讥讽他。
批评的幽默化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醒他上课认真听讲,可谓一举两得。避免了学生抵抗情绪的产生。有时刚过完节假日,学生上课不专心、课堂纪律不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唤起学生注意力,达到婉转批评、促其改正的目的。例如,在有学生讲话时,可说”今天同学们真安静啊!看哪,一小组保持得最久。”若发现有学生东张西望,可提醒他“小心!眼珠掉了可不好找!”若发现有学生打瞌睡,则问他“你梦见吃汉堡了吗?味道怎样?”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老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学生又不会反感,可谓两全其美。
总而言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教师的语言应科学、深刻、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教师要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数学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处于“愤徘”之时,用启发性的语言给予恰当的点拨引导,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解决疑难的途径。教师的语言如果都是直通通、一听见底的话,或者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对学生的思维就很难产生启发作用,也难以使学生爆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善于运用富含哲理和情理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疑难铺路搭桥。课堂教学中,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和规律的探求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展开、认识逐步深化。如教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让学生复习旧知识10.25÷125,然后过渡到10.25÷12.5,再设问:①你怎么把它变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知识关键处)②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么办,根据是什么?(规律探求处)③完整归纳一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如何计算?(理解疑难处)。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表达还应注意使用贴近小学生的儿童化语言,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明白流畅。如果课堂教学语言过度艰涩,充斥着抽象的名词、概念、术语,晦涩难懂,学生就会如堕五里雾中,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小学课堂教学语言还要避免成人化、土语化,杜绝语病,注意规范化和示范性,如3728不能读成“三七二八”,应读成“三千七百二十
八”。要充分发挥教师语言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
一、提问艺术多样化、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一把金钥匙。对于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问法。在40分钟的课堂上,师生互动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尽可能地多样化,再辅之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灵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例如,提问时可说“你能帮老师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你愿将你的答案告诉大家吗?”同时,多设置一些不同层次的提问。对差生应多问“是什么”的问题,如“你能说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吗?”对中等生应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如“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道题要先求这个中间问题呢?”对优生应多问“有什么不同意见”的问题,例如“你能勇敢地告诉大家你对这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这些形式多样的提问,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老师显得亲切随和,好像是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勤于动脑、敏捷思维、积极配合,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激励化、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教师在课堂上,还须经常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促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教育家赫洛克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把学生分成四组,学习同一难度的内容。第一组为受表扬组,经常受到表扬,成绩扶摇直上;第二组为受谴责组,责备不断,这些责备,开始起点作用,后来就“疲”了,成绩持续下降;第三组为被忽视组,只是在一旁静听前两组所受到的表扬与谴责,自己既得不到直接的表扬,也不遭受直接的谴责,学习成绩比前两组都差;第四组为控制组,既不给予任何表扬与谴责,也不让他们听到对前两组的表扬与谴责,学习成绩最差。由此赫洛克得出结论说:奖惩都是必要的,不给予奖惩会引起学习下降,而奖励比惩罚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更大。
所以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的老师会说,这样的学生没有优点,怎么表扬他呢?做一个细心的教师,只要发现学生有一点点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你也应该及时地表扬他、鼓励他,使他感到我也有优点、我也能进步。如上课时,提出比较简单的问题并让他回答,及时表扬他、鼓励他,“他回答得非常正确,进步很大。”还有的学生上课举手发言,即使他回答错了,你也要鼓励他,“看他能大胆发言了,虽然问题回答得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已有了很大的进步,我相信下一次他一定能把问题回答正确。”对于学习有困难或不爱发言的学生来说,老师能表扬他、鼓励他,他自然非常高兴,甚至非常自豪,由此他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会认真地听课、积极地发言,这样他的学习成绩会很快地提高。
三、批评语言幽默化、充分发掘学生学习潜能
老师在教学中还像一个演员,但不是一个只顾自己表演,卖弄自己知识和技巧的演员,有时得故意装傻,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帮助学生把别人的话听懂后加上自己的理解,再用语言表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应充分表现疑问的语气,促使学生思考;对学生答案进行评价时,语气要平和中肯,使学生感到老师的表扬是真诚的;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语气要婉转、轻柔,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不至于产生逆反心理;和学生玩笑时,语调要诙谐幽默,充满喜剧色彩,在笑声中达到教育的目的,不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讥讽他。
批评的幽默化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醒他上课认真听讲,可谓一举两得。避免了学生抵抗情绪的产生。有时刚过完节假日,学生上课不专心、课堂纪律不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唤起学生注意力,达到婉转批评、促其改正的目的。例如,在有学生讲话时,可说”今天同学们真安静啊!看哪,一小组保持得最久。”若发现有学生东张西望,可提醒他“小心!眼珠掉了可不好找!”若发现有学生打瞌睡,则问他“你梦见吃汉堡了吗?味道怎样?”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老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学生又不会反感,可谓两全其美。
总而言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教师的语言应科学、深刻、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教师要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