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和母爱的伟大。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情感。
教学重点:
1.感悟“我”抱母亲前“难过”、“愧疚”的心理变化,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
2.感受母子之间的真情,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母病重、身轻)同学们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了这么多,真好!母亲的身体很轻,这一生中最重时也只有89斤,这是“我”第一次抱起母亲才知道的情况。(板书:知情)
2.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犹如一杯回味悠长的香茗,它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母子间真挚的亲情。本文写的是“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在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竟是那样的轻,“我”不由得想起了母亲用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十分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那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全文以对话展开,巧用插叙,让往昔生活与现实的情景巧妙相映。文中以母亲的体重之轻来反衬母亲生活担子之重,在鲜明的对比之中,用“抱母亲”这一细节写尽对母亲艰辛一生的深刻感怀,作者的一片孝敬之心、感恩之情跃然纸上。那意味深长的“抱母亲”,那充满爱意的精彩细节,就在那质朴的话语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二、再读课文
“我”一直以为母亲有一百多斤重,没想到母亲最重时也只有区区89斤,怎么会相差这么大呢?(板书:?)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的2~5自然段,画出你有感触的语句,好好读一读。
三、感悟课文
感悟难过:
1.“我”一直以为母亲有一百多斤重,这是为什么呢?(指名说)
2.出示:“在我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指导:请大家反复读一读第一句话,你从哪些词语中能感受到母亲应该有一百多斤重?
预设1:“拉着我,背着妹妹,再挑一百多斤的担子”。从你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了母亲身上的负担真是太重太重了。你们想,光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走路都会很吃力,更何况还要挑上那一百多斤重的担子,所以“我”以为“我”的母亲应该有一百多斤重。
预设2:你们从“翻山越岭”又能感受到什么?(或:你还能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母亲的身体应该有一百多斤重?)
“翻山越岭”。是呀,母亲脚下走的可不是那平坦的道路哇,而是那高高低低的山路啊!“我”的母亲如果没有一百多斤的身体,又怎能挑着这么重的担子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走呢!(指名两人读)
“我”的母亲肩负重担走来了,读——
点评:真是一位历尽艰辛的母亲。
“我”的母亲挑着那么重的担子在艰难地翻越着一座座山岭,读——
点评: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
3.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2~4句,想一想,你从这些语句中又能感受到什么?
【在《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作者对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作者还匠心独具地穿插了儿子的回忆:“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至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这样的立体描绘使得母亲的形象变得丰盈而高大,尤其是这段回忆,浓缩着伟大的母爱。回忆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一百多斤重的担子;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在这两幅画面中,母亲所承受的重担,既有担子本身的“重”,也有劳作、照顾子女的担子之“重”。更可贵的是,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有重担,母亲都心甘情愿地挑着,从不让孩子去挑。学到这里,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一种对母爱虔诚的膜拜。】
你感受到了什么,是从哪个词句中感受到的?
预设1:“年复一年”,你懂吗?(一年过了又一年)对呀,“我”的母亲不是一天、一年挑着这么重的担子,而是长年累月地挑着这么重的担子啊!
预设2:我们长大了,可以干活了,可逢有重担时,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这里,你感受到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感受到了母亲的力大无穷。
【在每一个教学预设“出炉”时,教师都应该思考学生可能会如何去思考和解答。在预设学生感悟“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一句时,教师立足学生本位,预设道:“母亲真的是力大无穷吗?是什么力量让她能以80多斤重的身体挑起那么重的担子?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东西吗?”这三个逐层递进的问题,将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一步步引向深入。在教学中,学生对文中“母亲肩挑重担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的感悟一时不会太深,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家境很好,日子过得富足而安逸,不易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母亲为家庭的辛苦操劳。因此,笔者结合文中的“重担”“那些事”来引发学生回想自己的母亲每天操持家务、辅导自己学习等情景。这样,学生的体验就会明显增强,对文本感悟才会更加深刻、到位。】
4.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着“我”;今天,“我”像母亲抱“我”那样抱起了“我”的母亲。“我”是怎样抱母亲入睡的呢?不要说任何话,把课文中描写“我”抱母亲入睡的语句找出来好好读一读。(指名三人读。)
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谁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感动?
“我”把母亲抱在了怀里(读——
点评: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温暖;
“我”像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抱着母亲入睡(读——)
点评:我们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动。
“我”轻轻地摇动着怀里的母亲读——)
点评:我们感受到了一份人间的真情。
5.(语言轻柔)昔有“香九龄,能温席”,今有“孝顺儿,抱母亲”。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这是一幅温暖的画面,这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这是一幅心动的画面,这是一幅感恩的画面。)(板书:感恩)
6.母亲睡着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母亲没有睡着?(两行泪水)这“两行泪水”,又是怎样的泪水呀,我想此时此刻已经不需要太多言语的诉说,相信你、我和所有的读者都能理解母亲这时的心情。(先指名两人读,再齐读
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接着读——)
点评:听着你的朗读,我们被你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
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接着读——)
点评:你读得真好,都快要把我们的泪水读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母子情深,母亲终于闭上眼睛,(齐读——)
【解读《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我们不应仅仅只感受母爱的伟大,还应重点去感悟作者的两次“抱”。应当引导学生去体会“我”两次抱母亲的不同感受,呼唤学生体会作者关爱母亲、感恩母亲的情怀。但是如果把“感恩母亲”这个话题升华到感恩别人,感恩社会又会显得不妥。在反复解读文本之后,笔者认为这篇文本解读到感恩母爱,回馈母亲,也就可以了,如果过度拔高对母爱的感悟,教师人为上升到感恩别人、感恩社会,势必会偏离文本的原意和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显然苍白而乏力。】
四、感悟写法
1.课文学到这里,我心中产生了一个疑惑:这篇课文写的是“我”第一次抱母亲,应该写“我”和母亲也就行了,可为什么还要写护士呢?请大家回过头来再读读课文,找一找描写护士的语句,想一想写护士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2.交流时,先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护士的语句,再说说这样写的目的。
3.点评:听大家这么一说,我豁然开朗,原来写护士有这么多的用处。不仅可以衬托“我”内心的那份难过,衬托母亲的伟大,还衬托出母子间的那份真情。看来作者不仅懂得感恩,还懂得写文章。
【在课文内容学习行将结束之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文学到这里,我心中产生了一个疑惑:这篇课文写的是‘我’第一次抱母亲,应该写‘我’和母亲也就行了,可为什么还要写护士呢?请大家回过头来再读读课文,找一找描写护士的语句,想一想写护士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推敲这一“枝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悟作者运用“烘托”的写法来表现母亲的伟大。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课文的回读揣摩,明白了原来写护士是为了衬托作者心中的难过,是为了衬托母亲的伟大。是为了衬托母子间的那份真情。这样的课堂进程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蕴的感悟,也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写作技巧。】
五、总结全文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读出了那深厚博大的母爱,也读出了赤子情深的感恩。(语言轻柔)同学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的报答相对母亲的教育来说也只是涌泉之恩的滴水回报。
六、拓展练笔
母亲节快到了,请你亲手制作一张贺卡送给你的母亲,在贺卡上就写你曾经躺在母亲怀里的一次感受。现在请你们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等贺卡做好了,再誊抄上去。(学生练笔,班级交流。)
(语言轻柔)今后,也许你们身在家乡,也许你们远在他乡,都应时刻心怀一颗感恩的心,永远记住那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最后,让我们齐唱阎维文的《母亲》。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和母爱的伟大。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情感。
教学重点:
1.感悟“我”抱母亲前“难过”、“愧疚”的心理变化,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
2.感受母子之间的真情,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母病重、身轻)同学们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了这么多,真好!母亲的身体很轻,这一生中最重时也只有89斤,这是“我”第一次抱起母亲才知道的情况。(板书:知情)
2.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犹如一杯回味悠长的香茗,它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母子间真挚的亲情。本文写的是“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在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竟是那样的轻,“我”不由得想起了母亲用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十分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那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全文以对话展开,巧用插叙,让往昔生活与现实的情景巧妙相映。文中以母亲的体重之轻来反衬母亲生活担子之重,在鲜明的对比之中,用“抱母亲”这一细节写尽对母亲艰辛一生的深刻感怀,作者的一片孝敬之心、感恩之情跃然纸上。那意味深长的“抱母亲”,那充满爱意的精彩细节,就在那质朴的话语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二、再读课文
“我”一直以为母亲有一百多斤重,没想到母亲最重时也只有区区89斤,怎么会相差这么大呢?(板书:?)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的2~5自然段,画出你有感触的语句,好好读一读。
三、感悟课文
感悟难过:
1.“我”一直以为母亲有一百多斤重,这是为什么呢?(指名说)
2.出示:“在我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指导:请大家反复读一读第一句话,你从哪些词语中能感受到母亲应该有一百多斤重?
预设1:“拉着我,背着妹妹,再挑一百多斤的担子”。从你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了母亲身上的负担真是太重太重了。你们想,光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走路都会很吃力,更何况还要挑上那一百多斤重的担子,所以“我”以为“我”的母亲应该有一百多斤重。
预设2:你们从“翻山越岭”又能感受到什么?(或:你还能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母亲的身体应该有一百多斤重?)
“翻山越岭”。是呀,母亲脚下走的可不是那平坦的道路哇,而是那高高低低的山路啊!“我”的母亲如果没有一百多斤的身体,又怎能挑着这么重的担子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走呢!(指名两人读)
“我”的母亲肩负重担走来了,读——
点评:真是一位历尽艰辛的母亲。
“我”的母亲挑着那么重的担子在艰难地翻越着一座座山岭,读——
点评: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
3.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2~4句,想一想,你从这些语句中又能感受到什么?
【在《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作者对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作者还匠心独具地穿插了儿子的回忆:“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至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这样的立体描绘使得母亲的形象变得丰盈而高大,尤其是这段回忆,浓缩着伟大的母爱。回忆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一百多斤重的担子;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在这两幅画面中,母亲所承受的重担,既有担子本身的“重”,也有劳作、照顾子女的担子之“重”。更可贵的是,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有重担,母亲都心甘情愿地挑着,从不让孩子去挑。学到这里,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一种对母爱虔诚的膜拜。】
你感受到了什么,是从哪个词句中感受到的?
预设1:“年复一年”,你懂吗?(一年过了又一年)对呀,“我”的母亲不是一天、一年挑着这么重的担子,而是长年累月地挑着这么重的担子啊!
预设2:我们长大了,可以干活了,可逢有重担时,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这里,你感受到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感受到了母亲的力大无穷。
【在每一个教学预设“出炉”时,教师都应该思考学生可能会如何去思考和解答。在预设学生感悟“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一句时,教师立足学生本位,预设道:“母亲真的是力大无穷吗?是什么力量让她能以80多斤重的身体挑起那么重的担子?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东西吗?”这三个逐层递进的问题,将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一步步引向深入。在教学中,学生对文中“母亲肩挑重担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的感悟一时不会太深,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家境很好,日子过得富足而安逸,不易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母亲为家庭的辛苦操劳。因此,笔者结合文中的“重担”“那些事”来引发学生回想自己的母亲每天操持家务、辅导自己学习等情景。这样,学生的体验就会明显增强,对文本感悟才会更加深刻、到位。】
4.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着“我”;今天,“我”像母亲抱“我”那样抱起了“我”的母亲。“我”是怎样抱母亲入睡的呢?不要说任何话,把课文中描写“我”抱母亲入睡的语句找出来好好读一读。(指名三人读。)
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谁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感动?
“我”把母亲抱在了怀里(读——
点评: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温暖;
“我”像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抱着母亲入睡(读——)
点评:我们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动。
“我”轻轻地摇动着怀里的母亲读——)
点评:我们感受到了一份人间的真情。
5.(语言轻柔)昔有“香九龄,能温席”,今有“孝顺儿,抱母亲”。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这是一幅温暖的画面,这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这是一幅心动的画面,这是一幅感恩的画面。)(板书:感恩)
6.母亲睡着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母亲没有睡着?(两行泪水)这“两行泪水”,又是怎样的泪水呀,我想此时此刻已经不需要太多言语的诉说,相信你、我和所有的读者都能理解母亲这时的心情。(先指名两人读,再齐读
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接着读——)
点评:听着你的朗读,我们被你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
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接着读——)
点评:你读得真好,都快要把我们的泪水读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母子情深,母亲终于闭上眼睛,(齐读——)
【解读《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我们不应仅仅只感受母爱的伟大,还应重点去感悟作者的两次“抱”。应当引导学生去体会“我”两次抱母亲的不同感受,呼唤学生体会作者关爱母亲、感恩母亲的情怀。但是如果把“感恩母亲”这个话题升华到感恩别人,感恩社会又会显得不妥。在反复解读文本之后,笔者认为这篇文本解读到感恩母爱,回馈母亲,也就可以了,如果过度拔高对母爱的感悟,教师人为上升到感恩别人、感恩社会,势必会偏离文本的原意和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显然苍白而乏力。】
四、感悟写法
1.课文学到这里,我心中产生了一个疑惑:这篇课文写的是“我”第一次抱母亲,应该写“我”和母亲也就行了,可为什么还要写护士呢?请大家回过头来再读读课文,找一找描写护士的语句,想一想写护士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2.交流时,先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护士的语句,再说说这样写的目的。
3.点评:听大家这么一说,我豁然开朗,原来写护士有这么多的用处。不仅可以衬托“我”内心的那份难过,衬托母亲的伟大,还衬托出母子间的那份真情。看来作者不仅懂得感恩,还懂得写文章。
【在课文内容学习行将结束之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文学到这里,我心中产生了一个疑惑:这篇课文写的是‘我’第一次抱母亲,应该写‘我’和母亲也就行了,可为什么还要写护士呢?请大家回过头来再读读课文,找一找描写护士的语句,想一想写护士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推敲这一“枝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悟作者运用“烘托”的写法来表现母亲的伟大。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课文的回读揣摩,明白了原来写护士是为了衬托作者心中的难过,是为了衬托母亲的伟大。是为了衬托母子间的那份真情。这样的课堂进程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蕴的感悟,也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写作技巧。】
五、总结全文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读出了那深厚博大的母爱,也读出了赤子情深的感恩。(语言轻柔)同学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的报答相对母亲的教育来说也只是涌泉之恩的滴水回报。
六、拓展练笔
母亲节快到了,请你亲手制作一张贺卡送给你的母亲,在贺卡上就写你曾经躺在母亲怀里的一次感受。现在请你们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等贺卡做好了,再誊抄上去。(学生练笔,班级交流。)
(语言轻柔)今后,也许你们身在家乡,也许你们远在他乡,都应时刻心怀一颗感恩的心,永远记住那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最后,让我们齐唱阎维文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