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全面铺开,在理解课文、情感导入和作文教学过程中都尝试采用,确保语文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引导学生形成内在的文本欣赏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辅助工具,全面地将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之中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探索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策略。
1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课堂情境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多数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之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缺乏探索,仍然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将多媒体技术用于“导语”部分,使得多媒体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发挥不出积极的辅助教学作用。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多媒体技术必须要进行全面化语文教学应用的研究,借助多媒体的信号影像优势,积极地将其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补充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提升训练空间,确保语文教学的实效作用。
2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要从诱发情感体验、剖析重点难点、培养写作兴趣三方面进行设计,使得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2.1 诱发情感体验
1)借助音乐诱发情感体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诱发,而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音乐能够使得学生更为真实地融入课文所展现的情感之中。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时,先播放《延安腰鼓》民乐录音,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随着腰鼓声,教师说明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这篇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征。学生听了《延安腰鼓》,受到人鼓力量的感染,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悟”到了什么?
总之,音乐与语文教学是相关的。虽然语言文字给人的无穷魅力是音乐无法完全具体表现的,但应掌握在语文课中加点儿音乐,充分利用音乐的变化来表达一定的语言内涵,把音乐和语言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情感通过音乐和语言而产生共鸣,从而使人们在欣赏时产生更多美妙享受,对语文艺术更加热爱。
2)显示画面诱发情感体验。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展现出文本语言所不能展现的真实画面,而这样真实的画面能够营造温馨和谐、清新活跃的语言环境,语文课将会由机械传授、盲目灌输变为积极的、正确的、有效的引导,学生将会由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地探索、积极地配合、热情地参与,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生动有效的课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各种中国石拱桥的图片,让学生对桥的概念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同时在课程教学完后,教师可以展现现代立交桥的图片等,让学生对现代桥梁建筑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从古至今的民族自豪感。
其实,这种简单的图片式展现也可以改成利用多媒体进行录像展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故宫》的片段,以此让学生对故宫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情感体验[1]。
2.2 剖析理解课文
1)利用多媒体点明文章题旨。剖析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点明文章的题旨,对文章题旨的分析与把握要倾尽全力,对材料的占有与运用要倾尽全力,对文章结构的设计与安排要倾尽全力,对写作语言的斟酌与驾驭要倾尽全力。而如此复杂的分析与研究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即使完成也会使得课堂变得紧张,充满了负担。而多媒体则能够借助画面和声音图像更好地为点明题旨做出辅助,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的教学由于学生与鲁迅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因此很难理解“阿长”和《山海经》这一主要题目内容。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片段之中了解“旧社会佣人”的概念,并通过文本图画来了解《山海经》这本书的特点。
2)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学生很难理解,如此平淡的笔调怎么能够看出作者对父亲的爱?以及如何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呢?这种表达方式到底合不合适?为了解开学生的疑问,为教学铺平道理,教师应该在进行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播放《父亲》这首歌曲,将学生引入深沉的父爱感受之中,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形成回忆父爱、感受父爱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带着新鲜激动的感觉进行思考,明确平淡语言对于表现深沉的感情更有说服力,然后形成内在能力,将这种表达手法运用到以后的作文创造之中[2]。
2.3 培养写作兴趣
1)运用多媒体培养观察力。写作兴趣的形成是在观察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景物、生活点滴才有了写作的欲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观察情境之中。例如,在教学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戏曲特点、风采,通过录像听各种戏曲种类的唱腔,并重点了解家乡戏曲,然后让学生自主地在观察后的情况下完成写作。这样的教学就更具备自主化的作用,学生就在自主观察后形成写作兴趣,选择写作题目。相较于传统教学的写作训练,方式更为自然,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3]。
2)运用多媒体增强想象力。现代教育理论早已抛弃了机械的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都把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反思性作为影响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来对待。但是,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常常忽视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学习过程看作单一的理性的认知过程,可其实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想象力,特别是作文教学必须要通过想象力来丰富情感,展现作者的所思所想。其实,想象力的闸门一打开,创造力就有了无尽的源泉。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了解丰富、神奇的世界,同时在多媒体的引领下,激发写作意识。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内容“寻觅春天的踪迹”,如果按照传统教学可能就是回忆春天、感受春天,然后书写春天,这样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将春天的多种因素都提供出来,诸如春日美景、春日花草、春日游戏、春日服装,加上描写春天的诗词歌赋等。将这些内容统一地整理出来,然后让学生在想象力的促进下自己确定写作题目,这样的教学是更为成功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全面铺开,在理解课文、情感导入和作文教学过程中都尝试采用,确保语文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引导学生形成内在的文本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邓荷蓉.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123.
[2]刘丽霞.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2008(6).
[3]霍永忠.试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阅读中的应用[J].硅谷,2010(4):163.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第三中学)
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辅助工具,全面地将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之中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探索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策略。
1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课堂情境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多数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之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缺乏探索,仍然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将多媒体技术用于“导语”部分,使得多媒体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发挥不出积极的辅助教学作用。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多媒体技术必须要进行全面化语文教学应用的研究,借助多媒体的信号影像优势,积极地将其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补充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提升训练空间,确保语文教学的实效作用。
2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要从诱发情感体验、剖析重点难点、培养写作兴趣三方面进行设计,使得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2.1 诱发情感体验
1)借助音乐诱发情感体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诱发,而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音乐能够使得学生更为真实地融入课文所展现的情感之中。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时,先播放《延安腰鼓》民乐录音,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随着腰鼓声,教师说明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这篇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征。学生听了《延安腰鼓》,受到人鼓力量的感染,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悟”到了什么?
总之,音乐与语文教学是相关的。虽然语言文字给人的无穷魅力是音乐无法完全具体表现的,但应掌握在语文课中加点儿音乐,充分利用音乐的变化来表达一定的语言内涵,把音乐和语言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情感通过音乐和语言而产生共鸣,从而使人们在欣赏时产生更多美妙享受,对语文艺术更加热爱。
2)显示画面诱发情感体验。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展现出文本语言所不能展现的真实画面,而这样真实的画面能够营造温馨和谐、清新活跃的语言环境,语文课将会由机械传授、盲目灌输变为积极的、正确的、有效的引导,学生将会由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地探索、积极地配合、热情地参与,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生动有效的课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各种中国石拱桥的图片,让学生对桥的概念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同时在课程教学完后,教师可以展现现代立交桥的图片等,让学生对现代桥梁建筑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从古至今的民族自豪感。
其实,这种简单的图片式展现也可以改成利用多媒体进行录像展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故宫》的片段,以此让学生对故宫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情感体验[1]。
2.2 剖析理解课文
1)利用多媒体点明文章题旨。剖析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点明文章的题旨,对文章题旨的分析与把握要倾尽全力,对材料的占有与运用要倾尽全力,对文章结构的设计与安排要倾尽全力,对写作语言的斟酌与驾驭要倾尽全力。而如此复杂的分析与研究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即使完成也会使得课堂变得紧张,充满了负担。而多媒体则能够借助画面和声音图像更好地为点明题旨做出辅助,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的教学由于学生与鲁迅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因此很难理解“阿长”和《山海经》这一主要题目内容。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片段之中了解“旧社会佣人”的概念,并通过文本图画来了解《山海经》这本书的特点。
2)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学生很难理解,如此平淡的笔调怎么能够看出作者对父亲的爱?以及如何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呢?这种表达方式到底合不合适?为了解开学生的疑问,为教学铺平道理,教师应该在进行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播放《父亲》这首歌曲,将学生引入深沉的父爱感受之中,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形成回忆父爱、感受父爱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带着新鲜激动的感觉进行思考,明确平淡语言对于表现深沉的感情更有说服力,然后形成内在能力,将这种表达手法运用到以后的作文创造之中[2]。
2.3 培养写作兴趣
1)运用多媒体培养观察力。写作兴趣的形成是在观察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景物、生活点滴才有了写作的欲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观察情境之中。例如,在教学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戏曲特点、风采,通过录像听各种戏曲种类的唱腔,并重点了解家乡戏曲,然后让学生自主地在观察后的情况下完成写作。这样的教学就更具备自主化的作用,学生就在自主观察后形成写作兴趣,选择写作题目。相较于传统教学的写作训练,方式更为自然,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3]。
2)运用多媒体增强想象力。现代教育理论早已抛弃了机械的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都把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反思性作为影响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来对待。但是,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常常忽视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学习过程看作单一的理性的认知过程,可其实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想象力,特别是作文教学必须要通过想象力来丰富情感,展现作者的所思所想。其实,想象力的闸门一打开,创造力就有了无尽的源泉。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了解丰富、神奇的世界,同时在多媒体的引领下,激发写作意识。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内容“寻觅春天的踪迹”,如果按照传统教学可能就是回忆春天、感受春天,然后书写春天,这样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将春天的多种因素都提供出来,诸如春日美景、春日花草、春日游戏、春日服装,加上描写春天的诗词歌赋等。将这些内容统一地整理出来,然后让学生在想象力的促进下自己确定写作题目,这样的教学是更为成功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全面铺开,在理解课文、情感导入和作文教学过程中都尝试采用,确保语文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引导学生形成内在的文本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邓荷蓉.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123.
[2]刘丽霞.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2008(6).
[3]霍永忠.试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阅读中的应用[J].硅谷,2010(4):163.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