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基于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对能源电力碳减排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力系统的清洁低碳转型路径亟待探索。首先,从能源电力领域的碳排放现状出发,明确了能源电力在碳减排中的定位。其次,针对电力近中期低碳发展形势,构建了考虑碳排放外部成本的规划模型,开展了量化展望分析。
关键词:碳减排;低碳转型;新能源;碳中和;碳达峰
中国关于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宣示获得国际舆论的普遍赞誉,也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能源转型提供了方向指引。 能源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对于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至关重要,研判能源电力低碳转型路径意义重大。
1 能源电力在碳减排中的定位
1.1 能源电力领域碳排放现状
能源方面,中国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据二氧化碳总排放和全部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主体位置,能源系统减排对中国实现碳排放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产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
1.2 未来能源电力应作出更大贡献
“十四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产生二氧化碳排放仍呈上升趋势,“十五五”期间有望实现 碳排放达峰,之后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中远期,能源消费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占比持续下降,能源系统相较于其他排放环节实现更高程度的减排,为其他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争取更多空间,助力碳中和愿景实现。电力在能源系统碳减排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期随着电气化水平的提升,电力系统通过电能替代的方式减少了终端对煤油气等化石能源的直接使用,使得部分碳排放从终端用能环节转移至电力系统,电力系统承担了更大的减排责任。中远期,电力系统以自身加速减排推动能源碳排放大幅降低,煤电过加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itilization&storage,CCUS)装置实现碳排放量的快速下降,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发电主体,2060年有望实现近零排放。
2 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政策和措施保障
2.1 制定国家长期低碳发展战略
制定国家长期低碳发展战略,把长期碳中和目标纳入国家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总体目标和战略之中。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一个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经济社会 总体发展战略,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全球控制温升目标的协调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欧盟《绿色新政》在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同时,也提出推动欧洲实现社会公平繁荣、经济现代化、资源高效和充满竞争力的增长目标,并强调以实现碳中和为引导,促 进经济社会向更加可持续方向转型,占据世界领导者地位。把应对气候变化低碳转型作为自身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机遇,这也成为大多数国家制定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2020—2035年第一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需要同时实现国内生态环境根本 好转和落实国际减排承诺的“双达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王金南等,2017),为2060年实现碳中和奠定技术和产业基础并提供政策保障和良好的市场环境。2035—2050年第二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到2060年前实现全部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目标,不断提升低碳发展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领导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为地球生态安全和全人类 共同利益作出中国的担当和贡献(何建坤,2018;何建坤,2019;项目综合报告编写组,2020)。实现长期碳中和是全国各地区共同的目标和战略取向,各省市也需要制定与自身本世纪 中叶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方略相契合的长期碳中和发展战略。
2.2 加强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加强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应对全球碳中和导向下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实现 长期碳中和目标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先进能源和低碳技术也成为大国竞争的高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何建坤,2019;项目综合报告编写组,2020)。欧盟提出2035年前要完成深度脱碳关键技术的产业化研发,拜登也计划在氢能、储能和先进核能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其目标是氢能制造成本降到与页岩气相当,电网级化学储能成本降低到当前锂电池的十分之一,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建设成本比当前核电成本降低一半。日本在可再生能源制氢、储存和运输、氫 能发电和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都具有优势,其目标是氢能利用的综合系统成本降低到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水平。我国确立了有雄心、紧迫的碳中和目标,也需加强技术创新,在先进脱碳技 术竞争中争取先机和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我国政府和企业要积极部署和行动,加快先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在全球低碳转型变革趋势下新的竞争格局中打造自身优势和发展机遇。 国家、地方和企业都要自觉适应和应对全球碳中和导向下国际治理和经贸机制变革。
2.3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制度建设
实现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和碳中和目标,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一是要推进气候变化立法,以法律形式保障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二是深化能源和碳排放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各级政府节能降碳各项指标和任务的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国家和省市层面部门协调机制,形成各部门各地方推进能源和经济低碳转型的合力;三是完善支撑低碳转型的政策体系,随着非化石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比例迅速提高,应逐渐以GDP的CO2强度下降和碳排放 总量的双控机制取代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以企业碳排放配额制度取代用能权 制度,并发展和完善相应财税金融政策支撑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要主动与各方沟通,发挥发展中国家与发 达国家间的“搭桥”作用,拓展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外交优势,推动COP26完成《巴黎协定》实施 细则的谈判,促进《巴黎协定》中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各要素全面、均衡和有效实施,特别是落实发达国家每年1000亿美元对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资金的支助,促进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灿,张雅欣. 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J]. 中国环境管理, 2020, v.12;No.72(06):60-66.
关键词:碳减排;低碳转型;新能源;碳中和;碳达峰
中国关于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宣示获得国际舆论的普遍赞誉,也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能源转型提供了方向指引。 能源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对于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至关重要,研判能源电力低碳转型路径意义重大。
1 能源电力在碳减排中的定位
1.1 能源电力领域碳排放现状
能源方面,中国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据二氧化碳总排放和全部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主体位置,能源系统减排对中国实现碳排放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产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
1.2 未来能源电力应作出更大贡献
“十四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产生二氧化碳排放仍呈上升趋势,“十五五”期间有望实现 碳排放达峰,之后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中远期,能源消费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占比持续下降,能源系统相较于其他排放环节实现更高程度的减排,为其他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争取更多空间,助力碳中和愿景实现。电力在能源系统碳减排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期随着电气化水平的提升,电力系统通过电能替代的方式减少了终端对煤油气等化石能源的直接使用,使得部分碳排放从终端用能环节转移至电力系统,电力系统承担了更大的减排责任。中远期,电力系统以自身加速减排推动能源碳排放大幅降低,煤电过加装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itilization&storage,CCUS)装置实现碳排放量的快速下降,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发电主体,2060年有望实现近零排放。
2 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政策和措施保障
2.1 制定国家长期低碳发展战略
制定国家长期低碳发展战略,把长期碳中和目标纳入国家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总体目标和战略之中。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一个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经济社会 总体发展战略,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全球控制温升目标的协调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欧盟《绿色新政》在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同时,也提出推动欧洲实现社会公平繁荣、经济现代化、资源高效和充满竞争力的增长目标,并强调以实现碳中和为引导,促 进经济社会向更加可持续方向转型,占据世界领导者地位。把应对气候变化低碳转型作为自身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机遇,这也成为大多数国家制定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2020—2035年第一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需要同时实现国内生态环境根本 好转和落实国际减排承诺的“双达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王金南等,2017),为2060年实现碳中和奠定技术和产业基础并提供政策保障和良好的市场环境。2035—2050年第二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到2060年前实现全部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目标,不断提升低碳发展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领导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为地球生态安全和全人类 共同利益作出中国的担当和贡献(何建坤,2018;何建坤,2019;项目综合报告编写组,2020)。实现长期碳中和是全国各地区共同的目标和战略取向,各省市也需要制定与自身本世纪 中叶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方略相契合的长期碳中和发展战略。
2.2 加强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加强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应对全球碳中和导向下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实现 长期碳中和目标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先进能源和低碳技术也成为大国竞争的高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何建坤,2019;项目综合报告编写组,2020)。欧盟提出2035年前要完成深度脱碳关键技术的产业化研发,拜登也计划在氢能、储能和先进核能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其目标是氢能制造成本降到与页岩气相当,电网级化学储能成本降低到当前锂电池的十分之一,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建设成本比当前核电成本降低一半。日本在可再生能源制氢、储存和运输、氫 能发电和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都具有优势,其目标是氢能利用的综合系统成本降低到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水平。我国确立了有雄心、紧迫的碳中和目标,也需加强技术创新,在先进脱碳技 术竞争中争取先机和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我国政府和企业要积极部署和行动,加快先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在全球低碳转型变革趋势下新的竞争格局中打造自身优势和发展机遇。 国家、地方和企业都要自觉适应和应对全球碳中和导向下国际治理和经贸机制变革。
2.3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制度建设
实现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和碳中和目标,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一是要推进气候变化立法,以法律形式保障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二是深化能源和碳排放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各级政府节能降碳各项指标和任务的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国家和省市层面部门协调机制,形成各部门各地方推进能源和经济低碳转型的合力;三是完善支撑低碳转型的政策体系,随着非化石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比例迅速提高,应逐渐以GDP的CO2强度下降和碳排放 总量的双控机制取代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以企业碳排放配额制度取代用能权 制度,并发展和完善相应财税金融政策支撑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要主动与各方沟通,发挥发展中国家与发 达国家间的“搭桥”作用,拓展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外交优势,推动COP26完成《巴黎协定》实施 细则的谈判,促进《巴黎协定》中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各要素全面、均衡和有效实施,特别是落实发达国家每年1000亿美元对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资金的支助,促进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灿,张雅欣. 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J]. 中国环境管理, 2020, v.12;No.72(06):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