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精准育人”实践研究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mil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的改革任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产教融合、精准育人已经成为各个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产教融合,能够充分发挥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同时可以推动企业的经营发展,促进企业产业升级。本文深入分析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精准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缘起、存在的不足,以及机制保障建设,并以宜兴高职校中超利永紫砂文化产业学院为例,进行“产教融合、精准育人”实践探索。
  关键词:产业学院;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5C-0057-06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产教融合成为各个职业院校重点关注的内容。2019年出台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要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2020年出台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要坚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聚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建设任务。产业学院立足地方产业,实施“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学战略,形成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产教融合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路径。在“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育理念下,产业学院既能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人才和市场支持,也可以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一方面,产业学院教育活动开展需要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入手,帮助企业优化内部结构,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拓展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企业在享受人才资源的同时,也能促进院校教育转型,成为合作院校的产业研究基地、学生实践基地以及创业基地。
  一、“产教融合、精准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缘起
  (一)“双元制”理念
  “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学模式的根本思路是把产业和教学相互融合,并且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根据岗位特点和行业需求,给其提供专业的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实现精准育人,引导学生更好发展。当前的“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学模式主要是受到西方国家教学理念的影响,结合我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创新。例如,参考德国“双元制”教学理念,充分展现出对实践教学的关注,让学生在实践教育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增强学生专业素养[1]。“双元制”教学理念是帮助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它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促进德国经济稳定增长。在“双元制”教学理念中,产业和产业学院相互融合,结合学校教学要求和目标,一同制订合理的教育计划,实现对学生理论和实践教育。在“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学模式中,学生除了可以学习更多专业知识外,也可以从企业中学习更多实践技能,提高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快速适应岗位,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二)“三螺旋”理论
  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2]。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著名的官、产、学三螺旋理论,也就是在政府、企业及学校的配合下,结合各自需求,给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并且,三方在这种模式中都是独立的主体。在三螺旋理论中,不会过于注重哪个是主体,而是强调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相互配合,实现互利互惠,产生合力,促进经济提高。产教融合中包含多个主体,如学校、企业、政府等,这几个主体在运行中都保持特有的优势,并且每个主体在其他主体中都发挥着辅助作用。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形成全新的教育体系,引导学校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三)产教融合的本土化发展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学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和企业展开的深入合作,产业学院则是现阶段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开展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合作形态。产业学院结合自身设置的专业课程,组织开展各种专业产业活动,并且将产业和教育相互结合,在两者相互配合和支持下,将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学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和企业融为一体的办学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時代,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进一步发展成熟,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步伐不断加快。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3]。在此背景下,各个院校产教融合发展不断深入,涌现出一系列生动的探索实践,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二、“产教融合、精准育人”人才培养现状
  在产业学院中,“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学模式能够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并且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增长。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依然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课程设置与产业引进不匹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不融合、师资力量和产业规模不对称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支持不够全面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为产教融合的教学实践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从地方层面来看,仍旧缺乏操作性强的地方性政策。尤其是诸多政策发布时间比较早,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教学要求,缺少针对性。《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政策虽然明确指出企业接收学生进行教育实践的经费问题,但是没有具体指出企业其他优惠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企业参与产业学院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企业比较注重经济效益,如果无法给企业创造更多效益,将很难让企业自主参与到人才培养活动中。产教融合互补性制度的欠缺,使得部分院校陷入“看得见”却“用不到”的尴尬境地。   (二)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产业学院想要获得预期的成效,对于师资的要求就相对提高了许多。目前,大部分产业学院师资队伍整体能力和素养均有待提升,专业教师的短缺已经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瓶颈,这必然会给学校教育水平和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直接导致教学效果弱化,对企业及社会的人才输送能力变得萎缩。长期以来,大部分学校都偏重于理论教育而忽略实践教育,缺乏与企业合作的主观意愿。同时,部分学校自身也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施不完善、教育经费投放力度小等诸多问题,这些都会给“产教融合、精準育人”教育改革活动的开展造成不利影响。当前,部分产业学院缺少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更多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技术知识的优秀教师,而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短期内这一矛盾势必无法解决,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现阶段大部分院校的产业学院都缺少完善的课程体系,很少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由此可见,这些学校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注度不高,大部分是把学生创业创造能力培养放置在学生职业规划教学上,并且教学内容主要以信息发布的形式为主,缺少针对性,无法体现“产教融合、精准育人”的教学改革价值。部分学校没有对现有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创新,部分学校只是实施了创业教育。通过调查发现,只有30%左右的学校设有创业课程,而这些学校中,只有20%设有创业创新理论课程,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学习和专业相关的创业创新理论知识,也不能给“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育模式应用发展提供前置条件。即便部分学校已经意识到“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模式的重要性,并且积极探索应用,却没有注意自身存在的教学体系方面的问题,导致事倍功半,“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学难以取得实效。
  三、“产教融合、精准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在“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学模式下,产业学院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质量为根本目标,同时加强对现有师资团队教育,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一)完善产业学院组织机制
  不管哪种类型的学校,都是社会中的一部分,需要和外界保持联系,实现各种资源的交换和使用。通过和社会之间交换资源,促进“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育改革发展,调整学校教学组织结构,让学校利用“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型人才。在与市场融合过程中,产业学院应加强自身组织机制建设。要想将组织机制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应该结合社会及市场人才要求,对学校专业课程进行调整,让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结合职业标准和要求,完善课程机制,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相互连接,培养一批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改革教学体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成果。
  (二)健全和完善产业学院人才供求机制
  产业学院实施“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以帮助社会解决人才供需问题。在具体操作中,采取的方式有以下几种。首先,协调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及学校改革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下,让学校人才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实现学校教育深入改革。其次,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体系上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企业需求进行调整,让学校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如,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应结合输出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地位,应对学生未来就业情况进行思考,结合生源市场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在采用“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学模式时,应该做到和学校、企业融为一体,学校应对劳动力市场发展需求有一定了解,实现目标型培养。
  (三)构建“产教融合、精准育人”下的人才培养长效保障机制
  “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学模式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理想的成绩,因此,产业学院要结合自身需求,建立完善的长效保障机制,兼顾融合各方利益,以保证“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学模式顺利实施。以某产业学院为例,该学校和企业及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施“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学模式,成立组织管理机构,让三方利益得到保障。在学校、企业及政府部门的配合下,完善教师考核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校通过和企业之间深入合作,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的制订,双方可以交换资源,推动学校与企业的和谐发展。
  四、“产教融合、精准育人”的实践探索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宜兴高职校”)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职业院校,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于2016年向国家发改委申请立项建设“产教融合园”并获批准,于2019年8月正式交付使用。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是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本着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宜兴高职校与江苏中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了双主体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中超利永紫砂文化产业学院”,并于2020年7月16日正式揭牌。自交付使用以来,产业学院发挥了其在协同育人、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极大地促进了人才培养。
  (一)健全产教融合制度,构建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
  从政府角度来说,应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提高政府部门在“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学改革中的参与度。国家出台的政策具有指导性作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当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地方企业发展状况以及职业院校专业特点等因素,研究出台地方性政策,为产教融合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要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让学校和企业都能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和义务,引导和促进两者更好合作。而从目前现状来看,只依赖企业和学校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育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政府部门及社会的支持。政府部门应协调好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发挥纽带作用,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育活动中,充当引导者、监督者、协调者的角色,构建产业学院协同创新机制,从制度上保障产业学院的运行和促进产业学院更好发展,推动“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中超利永紫砂文化产业学院建设的过程中,对照《宜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围绕宜兴市主导产业发展及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为工作原则,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推进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产业链和教育链、产品链和教学链的深度融合,实现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二)围绕产业对接专业,推进产业学院精品专业建设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需要安排学生参与到企业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并对企业实际情况和需求有一定了解,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企业和实施教育工作,实现产业与专业的有效对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通过采取合理的运行机制,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首先,成立专业委员会,由学校和中超集团共同成立专业的指导委員会,围绕“紫砂文化”制订市场营销、茶艺表演、陶埙演艺、紫砂模具开发、导游服务、电子商务及宜帮菜研发等全产业链人才培养的合作计划。其次,定期组织开展合作会议,将合作常规化和常态化,以专业为抓手,深入探究合作内容。再次,在日常的合作过程中,不断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素养。最后,学校充分发挥在精品专业建设和科研方面的优势,不仅可以作为企业科研中心,也能给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教师和场地。同时,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学到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节约人力成本。
  (三)聚焦岗位职业能力,优化产业学院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面向岗位,精准育人才是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岗位职业能力是职校毕业生综合素养中的关键,也是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之一。在建立产业学院教学体系中,应该充分重视岗位能力,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让课程体系更具专业化和针对性,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和练习中提高完成职业岗位任务的能力。中超利永紫砂文化产业学院结合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给学生分配对应的岗位和任务,利用工作巩固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综合水平。如,电子商务项目组的学生开通淘宝和天猫平台,结合“紫砂产品”与“茶文化”项目,学习了视频的拍摄与剪辑、图片PS处理等技巧,并对商品的上架、下架、宣传推广、线上沟通、直播销售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获益匪浅。学校和企业要共同研讨,通过对岗位需求的分析,不断优化产业学院专业课程体系,助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确立融基础性、实践性、多元性和灵活性为一体的产业学院课程体系。
  (四)突出产教融合特征,开展产业学院项目主导教学
  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学校应该把之前基于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按照专业特色,把学生实践项目融入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案例,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和实操,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其次,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专业,联系企业,把教学内容转变为技能培训,学校和企业应通力合作,共同设置教学课程,开发教学资源。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任务为主线,通过分解企业任务,设置课前初认知、课内精技能、课后活运用的阶梯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将知识技能、德育素养、美学、体育教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学生以德为先、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综合素养培养的同步形成。同时,发挥校企各自的优势,进行资源优势互补,将教学与实践融合,将教学与产业融合,真正实现合作双赢。
  (五)建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精准育人”有序高效开展
  “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学模式的有序高效开展,需要有配套的评价体系来监督和促进,要设置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来综合评价,真正起到反馈和促进的作用。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宜兴高职校和中超集团作为评价主体,从学校和企业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制订详细的考核评价指标,对师生日常表现、项目开展情况、所取得的相关成效进行评价。在对学生理论知识考核过程中,选用在线题库考核的方式,根据学生考核结果,了解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渗透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采取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注重各指标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要兼顾校企、师生、专业等各方面因素,动态考评,不断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不断完善和改进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产教融合是职业学校时代改革的热点,也是未来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需要政策激励与保障,需要学校大胆改革与创新,需要校企共同努力与共担责任,需要不断地探索与总结,在实践中提炼经验和推广成果。“产教融合、精准育人”对培养复合型人才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能真正发挥产业学院教育价值,协助企业更好发展,促进企业产业升级,为其创造更多的效益,带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产业学院应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兼顾地方经济要求,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培养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并和企业一同进行科研开发,在企业享有人力资源的过程中,也能帮助学校实现人才教育模式的改革,让人才培养模式更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所以,在“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教学背景下,产业学院应给予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对现有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优化教学细节,革新育人标准,为企业及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志强.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9(6).
  [2] 王肖巍,汪旭,王志美.应用型大学工程类专业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7).
  [3] 仝小芳,吴书安,王欣.高职院校“教研产服”四位一体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1) .
  责任编辑:章跃一
其他文献
摘要:知行合一是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中职学校如何让知行合一、做学互融、学用贯通成为教学现实,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以海门中专为例,对“做学教合一”视域下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凝练,具体阐述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推行特色项目试点、打造现代学徒课堂等实施路径,体现以实际行动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  关键词:“做学教合一”;专业教学;产教融合;项目试点  中
孤独,在母亲的夜晚走丢之后。那流于一地的,不是月影,就是星斜。  母亲已经返回土地,和一株野草结成姐妹。我为她掌灯前行的那个日子,天空有雨,织成一张白色巨网,捕捞故乡上空所有交织的悲伤。  再回去,故乡就邈远得像一座古寺。  所有的门都已关闭,所有的床铺都已塌陷,厨房的灶臺蛛结尘蒙,那只硕大的黑猫早已逃之天天。  父亲一个人拄着拐杖,试图向寂静的房间发出一声问候。再没有什么鸡鸭吵闹、猫狗往来,母亲
摘要:審美素养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也成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养和核心竞争力之一。历史学科具有深广的育人价值,蕴含独特的美育功能,在中国古代文化史的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包括审美注意、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审美趣味与理想的审美素养,可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创新活力,从而彰显历史学科的特有魅力,实现历史教育的本质诉求。  关键词:历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利教益学”,只有把握编写意图,更新教学观念,增强整体意识,充分聚焦学情、差异、内核,实现文道、单元、要素融合,基于活动充分让学,基于项目走向深度,基于体系合理延展,构建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用好统编教材,切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实现价值突围。  关键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聚焦;融合;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9094
咳嗽于冬天的文字  一张纸也在颤抖。感冒于冬天的风寒,也是生活的歌唱。  咳嗽如火的嗓子似乎站在生活深处,成为火焰的一部分。喝过水的喉咙也喝着一个冬天的孤寂。  不能被风吹得说出失败。要在它的热烈之中找到至高点。可以是发烧的体温,温热得似乎也可将思想发酵。我的记忆也可以是一场发烧的秋天,结满灿烂的果实。  感冒。咳嗽。身体里无力表达的都在冒着虚汗。冬天的符号也就是这些咳嗽的声音,在高处,或在低处。
拉哈曼  拉哈曼!  拉哈曼?  他是谁?  它是我无意识中喊出的一个人的名字,其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当时我正在厨房里帮老婆剥葱。——天黑了,那是我往阳台上看时注意到的。  拉哈曼!  只是一晃而过的阴影。  可我知道:  在我生活着的这个世界上,就从来没有这样一个人存在过。  可是,仅仅是因为喜欢,我希望他诞生!  在无知无觉中诞生……  假若  假若我能活一百岁,我就能看一百次月亮,每年一次。
摘要:在寻找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路径时,教师可通过结构化的教学和开放性的学习将基础课程和延展课程有机联结,相互补充,打通学生在课堂与生活,教材与社会之间的壁垒,建构系统而完整的课程载体,即“整体化”的母语学习课程群。在“主题定点—任务拉线—课程连网”的实施过程中,达成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目标。  关键词:母语学习;课程群;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日头,以树为凭   5点钟,有霜,日头出来时,母亲已做好所有的事情。我们起床。霜化,无风,日头照下来,有松香味。   那天,母亲在屋檐下。日头刚好走至飞起的檐角。屋角的那棵树很老了,春天的时候也是少叶,枯枝弯曲有致,仿如那岁月的故事,一节节添加,便成如今的美感。树投下来的影子,刚好遮在母亲身上。日头的微光,透过树枝,母亲的影子有了光芒。   日头的光晃了我的眼。哦,母亲是树,树是母亲。  光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点,新课标同时强调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体现融合教学。根据新课标相关思想与理念,结合苏州评弹表演专业特色,明确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目标,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注重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专业素养,组建有专业教师参与的信息技术课程教研共同体,助力新课标在艺术类专业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新课标;
摘要: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外部治理环境利好背景下,五年制高职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五年制高职尚未作为一种独立学制、省级政府层面统筹不够、业务部门指导服务力度有限等外部原因,加之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水平提升缓慢,五年制高职校治理成效仍有提升空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给予五年制高职校身份认定,省级政府层面加强统筹协调,业务部门强化指导与服务制度机制建设;学校明确高职定位、执行办学标准,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