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动画又叫美术片,发生于电影,但又独居艺术特色,纵观现在的院线动画几乎都是迪士尼、皮克斯、梦工厂的天下,但是我国的民族动画也曾经在世界上有过傲人的成就,如上世纪60年代的动画短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就曾斩获威尼斯国际动画节大奖,现在中国动画大都不如从前,喜洋洋灰太狼、熊大熊二等低幼粗糙的影片充斥着电视屏幕,而大荧幕动画在近两年又兴起一股炒作情怀的歪风。为此,我将中国动画的发展小史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试图更直观的分析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动画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动画史;中国;影视
一、中國动画发展初期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动画传入我国,其中广为人知的《大力水手》、《勃比小姐》等动画片迅速在国内传播并,这引起了中国动画奠基人(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的极大兴趣。通过大量临摹,万氏兄弟初步习得动画片制作的基本流程,并绘制了中国第一部无声动画片《大闹画室》从此开启了中国动画的大门。随后又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到40年代初万氏兄弟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制作了一批抗日题材的动画,其中最著名的是《铁扇公主》,同时是亚洲第一部有声动画长片,该片在日本上映时曾一度被停映,更启发了日本动画之神手冢治虫。但是由于战争的波及,中国动画的发展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二、中国动画发展中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动画基本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的动画模式,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取得了飞速发展,技术风格上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明显的他国印记。1956年,国产动画《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威尼斯国际动画节获大奖,但是很多外国友人认为这是苏联影片。这次误会在我国动画界引起轩然大波,时任上影制片厂动画片组组长特伟深刻反省,认为国人模仿他国动画技术已经到家,是时候开始发展自己的民族之路了。从此之后,特伟身体力行,开始探索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亲自导演了家喻户晓的京剧脸谱动画《骄傲的将军》,自此中国动画开始走向“中国动画学派”的发展道路,随后的《曹冲称象》、《神笔马良》都可以看做是”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从此中国动画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制作技巧方面都进行了多方探索。各种民间表演艺术,中华传统文化都被融入了那一时期的动画电影创作中,如剪纸艺术,水墨艺术,皮影艺术,民间传说,文学名著等等。
三、中国动画巅峰
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的辉煌时期,1956年,万古蟾率领年轻的创作人员,借鉴中国皮影,窗花,剪纸等艺术的特色,试制成功中国首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继而拍摄了《渔童》《济公斗蟋蟀》《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1960年,虞哲光首创了折纸动画《聪明的鸭子》,随后制作了《一颗大白菜》《湖上歌舞》极受幼儿喜爱。1960年,特伟把水墨画的技法与风格引入动画电影,制作了《小蝌蚪找妈妈》《牧笛》。中国水墨动画开创了世界动画的新里程,其鲜明的中国风震惊了国际动画界。如果说此前中国学派的作品都是短片、小块头的话,那么1964~1964年用四年时间创作的长达114分钟的《大闹天宫》侧可谓名副其实的长片、大块头、也是中国学派的巅峰之作。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的成果丰硕期,期间创作的动画电影屡屡在国际上获奖,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界名声大震。
文革期间中国动画停滞不前,只到文革结束,中国动画才迎来又一个创作高潮。这一时期涌现大量著名作品,如《哪吒闹海》《三个和尚》《鹬蚌相争》等,不同风格形式的动画作品拓展了中国动画的艺术风格。
四、新世纪的发展
随着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推进,日本、美国动画大量涌入,给我国本土动画带来极大的冲击,为振兴国产動画,美影厂耗时四年制作了大型动画《宝莲灯》,以考究的音乐,精良的人设,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此外还有《西游记》《蓝猫淘气三千问》《三国演义》《哪吒传奇》等一批优秀的动画片出现。
步入21世纪,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一股3D旋风席卷全球,同时开启了影视制作的新纪元。中国动画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开始广泛采用三维电脑技术来加强对视觉的冲击,12年的《大闹天宫3D》旨在演绎经典的基础上给观众以全新的视听体验。15年的《大圣归来》更是引爆了暑期档,被称为是现象级影视作品。
不管是《宝莲灯》《大闹天宫》还是《大圣归来》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动画对于历史名著的反复改编,这也透露出中国动画对基本创作的缺失,回顾中国动画史,“中国学派”的动画作品.除了在创作手段上极具中国特色,内容上更是升华到了一种文化精神。就《牧笛》而占,他的创作内容简单,人物角色明了。没有强烈的故事冲突,但这部影片通过内容外化的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精神.使其意境深远,具有东方的艺术之美。由此可见人文主义精神和技术的双重进步才是提升动画文化魅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聂欣如.动画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宫承波.中国动画史[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
【摘要】:动画又叫美术片,发生于电影,但又独居艺术特色,纵观现在的院线动画几乎都是迪士尼、皮克斯、梦工厂的天下,但是我国的民族动画也曾经在世界上有过傲人的成就,如上世纪60年代的动画短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就曾斩获威尼斯国际动画节大奖,现在中国动画大都不如从前,喜洋洋灰太狼、熊大熊二等低幼粗糙的影片充斥着电视屏幕,而大荧幕动画在近两年又兴起一股炒作情怀的歪风。为此,我将中国动画的发展小史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试图更直观的分析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动画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动画史;中国;影视
一、中國动画发展初期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动画传入我国,其中广为人知的《大力水手》、《勃比小姐》等动画片迅速在国内传播并,这引起了中国动画奠基人(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的极大兴趣。通过大量临摹,万氏兄弟初步习得动画片制作的基本流程,并绘制了中国第一部无声动画片《大闹画室》从此开启了中国动画的大门。随后又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到40年代初万氏兄弟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制作了一批抗日题材的动画,其中最著名的是《铁扇公主》,同时是亚洲第一部有声动画长片,该片在日本上映时曾一度被停映,更启发了日本动画之神手冢治虫。但是由于战争的波及,中国动画的发展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二、中国动画发展中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动画基本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的动画模式,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取得了飞速发展,技术风格上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明显的他国印记。1956年,国产动画《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威尼斯国际动画节获大奖,但是很多外国友人认为这是苏联影片。这次误会在我国动画界引起轩然大波,时任上影制片厂动画片组组长特伟深刻反省,认为国人模仿他国动画技术已经到家,是时候开始发展自己的民族之路了。从此之后,特伟身体力行,开始探索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亲自导演了家喻户晓的京剧脸谱动画《骄傲的将军》,自此中国动画开始走向“中国动画学派”的发展道路,随后的《曹冲称象》、《神笔马良》都可以看做是”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从此中国动画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制作技巧方面都进行了多方探索。各种民间表演艺术,中华传统文化都被融入了那一时期的动画电影创作中,如剪纸艺术,水墨艺术,皮影艺术,民间传说,文学名著等等。
三、中国动画巅峰
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的辉煌时期,1956年,万古蟾率领年轻的创作人员,借鉴中国皮影,窗花,剪纸等艺术的特色,试制成功中国首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继而拍摄了《渔童》《济公斗蟋蟀》《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1960年,虞哲光首创了折纸动画《聪明的鸭子》,随后制作了《一颗大白菜》《湖上歌舞》极受幼儿喜爱。1960年,特伟把水墨画的技法与风格引入动画电影,制作了《小蝌蚪找妈妈》《牧笛》。中国水墨动画开创了世界动画的新里程,其鲜明的中国风震惊了国际动画界。如果说此前中国学派的作品都是短片、小块头的话,那么1964~1964年用四年时间创作的长达114分钟的《大闹天宫》侧可谓名副其实的长片、大块头、也是中国学派的巅峰之作。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的成果丰硕期,期间创作的动画电影屡屡在国际上获奖,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界名声大震。
文革期间中国动画停滞不前,只到文革结束,中国动画才迎来又一个创作高潮。这一时期涌现大量著名作品,如《哪吒闹海》《三个和尚》《鹬蚌相争》等,不同风格形式的动画作品拓展了中国动画的艺术风格。
四、新世纪的发展
随着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推进,日本、美国动画大量涌入,给我国本土动画带来极大的冲击,为振兴国产動画,美影厂耗时四年制作了大型动画《宝莲灯》,以考究的音乐,精良的人设,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此外还有《西游记》《蓝猫淘气三千问》《三国演义》《哪吒传奇》等一批优秀的动画片出现。
步入21世纪,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一股3D旋风席卷全球,同时开启了影视制作的新纪元。中国动画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开始广泛采用三维电脑技术来加强对视觉的冲击,12年的《大闹天宫3D》旨在演绎经典的基础上给观众以全新的视听体验。15年的《大圣归来》更是引爆了暑期档,被称为是现象级影视作品。
不管是《宝莲灯》《大闹天宫》还是《大圣归来》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动画对于历史名著的反复改编,这也透露出中国动画对基本创作的缺失,回顾中国动画史,“中国学派”的动画作品.除了在创作手段上极具中国特色,内容上更是升华到了一种文化精神。就《牧笛》而占,他的创作内容简单,人物角色明了。没有强烈的故事冲突,但这部影片通过内容外化的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精神.使其意境深远,具有东方的艺术之美。由此可见人文主义精神和技术的双重进步才是提升动画文化魅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聂欣如.动画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宫承波.中国动画史[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