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的业务水平、思想观念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教师应全面深入地理解新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意图,开发探究场景,构建具体形象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创新思维和方法.
[关键词]基本素养;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4-0027-02
如今科学、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快速推动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为了与时俱进地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以新课标为标志,国家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我国中小学各学科教材进行了重新统编修订编写,改变了以往编写的传统思想和价值取向,改变了过时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融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促进我国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却给我们一线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课改的一系列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做到更好地教书育人.为此,教师只有具备以下基本素养才能更好地胜任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为学生将来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全面深入地理解新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意图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新课程标准体系已逐步替代了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将数学知识由过去的以书本为核心的照本宣科转向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与社会实践.为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真正做到明确数学新课标的真实内涵和价值取向,就必须全面系统地深入学习理解新课标、新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明确新教学大纲的编写意图.只有全面把握新教材,并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才能够巧妙地编写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出精妙绝伦的教学课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动静结合,恰当演示,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具体知识,使得师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互动轻松愉快.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运用于实践,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了解数学与大自然、宇宙空间以及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最终感受到数学无穷的魅力和社会实用价值.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闻名古今中外的数学家探究数学知识的故事,或者相关数学发展史及数学趣事等,以此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可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具备开发探究场景、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在编写上有了较大的变动,增加了一些探究性内容,在例题、练习、复习中适当穿插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比如,沪科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一小节 《平面内点的坐标》,教材以数轴上的坐标知识为前提,引入了“如何确定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这样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对此教师应灵活开发探究数学知识的场景,如引导学生在本班教室快速准确地找到某一位同学具体所处的位置,这时全班学生就会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这就构建了一个具体形象的数学模型.具体操作如下:先让学生观察本班座位共有几列、几行,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站在讲台上(或者在你的座位上),你怎样在教室里确定台下(或你自己的位置以外)的某一位同学的位置?这自然而然地就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接着让他们呈现各自的确定方法.学生呈现的方法多种多样,这时教师要善于带领全班学生共同探讨分析最佳方案,再用多媒体展示课本问题:某教室学生座位平面图(课本中的图11—1,略),让学生描述两位同学的位置,从而形象地引出“列可看成一条直线,行也可看成一条直线,且两条直线相互垂直”,这时就会出现两种定位情况,也就是某同学的位置可能正好处在预先确定的这两行或列的其中一条线上,也可能在我们确定的行、列两条线外.因此,自然地引出“要在一个平面内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只需在这个平面内先确定两条互相垂直相交的直线(数轴)”.此时你站在讲台或是你自己的座位上去寻找其他同学的位置的点,我们称之为原点(同时也是这两条数轴的公共原点);水平的数轴叫作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垂直的数轴叫作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然后用两个数来描述一个点(人)的位置,就能精确地找到对应的点的位置了.这样在一个平面内由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构成的体系,我们就称之为平面直角坐标系.接着告诉学生,学习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便于我们今后以某点为起点(坐标原点),从横向确定一个数,再从纵向确定一个数,通过这样的一对数,就能准确定位一个对应这样一对数的点在一个平面的位置了,而这对数就是这个点在这个平面内的坐标.因此,平面内一个点的坐标是一对数,即由横坐标与纵坐标构成,且每一对数都对应着唯一一个点.最后学生通过游戏式的运动演示寻找一个点或人的位置,更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及记忆.这样灵活巧妙地开发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既联系了实际,同时又逐步从抽象到具体,从分析、归纳、总结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有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创新思维和方法
教师可通过一些探究数学知识的故事或案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巧妙导入新课,或从与新知识相关联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无形中渗透探究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及数学模型;或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引入新课,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二节《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里,研究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图形进行平移变换.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13(如下图所示),△ABC在坐标平面内平移后得到新的图形△A1B1C1.学生通过问题观察分析探索图形平移过程中的变化情况:(1)移动的方向怎样?(2)通过观察写出△ABC与△A1B1C1各顶点坐标,比较对应点坐标,看有怎样的变化?(3)如果△ABC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A2B2C2 ,写出这时各顶点坐标;比較两者对应点坐标,看有怎样变化?然后分析对比△ABC平移前后对应点的纵、横坐标的变化,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得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图形向左(右)平移,点的纵坐标不变;向上(下)平移,点的横坐标不变;所得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形状大小不变”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明白在直角坐标系中,描述平移的一个方法是用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坐标(x,y)的变化来表示.例如,一个点(x,y)右移3个单位、下移2个单位的平移记作“(x,y)→(x 3,y-2)”.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点的坐标的增减与点平移的方向有关”的结论,从而学会根据平移方向判定对应点的坐标变化的结果及表示相关点的坐标的方法.
综上所述,要上出一堂精彩高效的课,教师必须具有新课程实施所需的发散思维能力、知识创新能力以及相关的教育技术技能,科学敏锐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探索,掌握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独到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 罗艳)
[关键词]基本素养;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4-0027-02
如今科学、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快速推动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为了与时俱进地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以新课标为标志,国家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我国中小学各学科教材进行了重新统编修订编写,改变了以往编写的传统思想和价值取向,改变了过时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融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促进我国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却给我们一线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课改的一系列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做到更好地教书育人.为此,教师只有具备以下基本素养才能更好地胜任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为学生将来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全面深入地理解新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意图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新课程标准体系已逐步替代了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将数学知识由过去的以书本为核心的照本宣科转向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与社会实践.为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真正做到明确数学新课标的真实内涵和价值取向,就必须全面系统地深入学习理解新课标、新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明确新教学大纲的编写意图.只有全面把握新教材,并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才能够巧妙地编写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出精妙绝伦的教学课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动静结合,恰当演示,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具体知识,使得师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互动轻松愉快.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运用于实践,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了解数学与大自然、宇宙空间以及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最终感受到数学无穷的魅力和社会实用价值.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闻名古今中外的数学家探究数学知识的故事,或者相关数学发展史及数学趣事等,以此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可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具备开发探究场景、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在编写上有了较大的变动,增加了一些探究性内容,在例题、练习、复习中适当穿插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比如,沪科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一小节 《平面内点的坐标》,教材以数轴上的坐标知识为前提,引入了“如何确定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这样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对此教师应灵活开发探究数学知识的场景,如引导学生在本班教室快速准确地找到某一位同学具体所处的位置,这时全班学生就会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这就构建了一个具体形象的数学模型.具体操作如下:先让学生观察本班座位共有几列、几行,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站在讲台上(或者在你的座位上),你怎样在教室里确定台下(或你自己的位置以外)的某一位同学的位置?这自然而然地就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接着让他们呈现各自的确定方法.学生呈现的方法多种多样,这时教师要善于带领全班学生共同探讨分析最佳方案,再用多媒体展示课本问题:某教室学生座位平面图(课本中的图11—1,略),让学生描述两位同学的位置,从而形象地引出“列可看成一条直线,行也可看成一条直线,且两条直线相互垂直”,这时就会出现两种定位情况,也就是某同学的位置可能正好处在预先确定的这两行或列的其中一条线上,也可能在我们确定的行、列两条线外.因此,自然地引出“要在一个平面内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只需在这个平面内先确定两条互相垂直相交的直线(数轴)”.此时你站在讲台或是你自己的座位上去寻找其他同学的位置的点,我们称之为原点(同时也是这两条数轴的公共原点);水平的数轴叫作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垂直的数轴叫作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然后用两个数来描述一个点(人)的位置,就能精确地找到对应的点的位置了.这样在一个平面内由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构成的体系,我们就称之为平面直角坐标系.接着告诉学生,学习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便于我们今后以某点为起点(坐标原点),从横向确定一个数,再从纵向确定一个数,通过这样的一对数,就能准确定位一个对应这样一对数的点在一个平面的位置了,而这对数就是这个点在这个平面内的坐标.因此,平面内一个点的坐标是一对数,即由横坐标与纵坐标构成,且每一对数都对应着唯一一个点.最后学生通过游戏式的运动演示寻找一个点或人的位置,更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及记忆.这样灵活巧妙地开发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既联系了实际,同时又逐步从抽象到具体,从分析、归纳、总结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有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创新思维和方法
教师可通过一些探究数学知识的故事或案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巧妙导入新课,或从与新知识相关联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无形中渗透探究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及数学模型;或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引入新课,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二节《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里,研究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图形进行平移变换.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13(如下图所示),△ABC在坐标平面内平移后得到新的图形△A1B1C1.学生通过问题观察分析探索图形平移过程中的变化情况:(1)移动的方向怎样?(2)通过观察写出△ABC与△A1B1C1各顶点坐标,比较对应点坐标,看有怎样的变化?(3)如果△ABC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A2B2C2 ,写出这时各顶点坐标;比較两者对应点坐标,看有怎样变化?然后分析对比△ABC平移前后对应点的纵、横坐标的变化,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得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图形向左(右)平移,点的纵坐标不变;向上(下)平移,点的横坐标不变;所得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形状大小不变”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明白在直角坐标系中,描述平移的一个方法是用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坐标(x,y)的变化来表示.例如,一个点(x,y)右移3个单位、下移2个单位的平移记作“(x,y)→(x 3,y-2)”.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点的坐标的增减与点平移的方向有关”的结论,从而学会根据平移方向判定对应点的坐标变化的结果及表示相关点的坐标的方法.
综上所述,要上出一堂精彩高效的课,教师必须具有新课程实施所需的发散思维能力、知识创新能力以及相关的教育技术技能,科学敏锐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探索,掌握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独到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 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