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结合北京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央7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工作,主管教育工作的市领导直接过问和亲自参加北京市实施意见的调研和起草,市教委联合体育局等有关单位和部门,经过广泛调研,充分讨论和反复酝酿,起草了北京市《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目前已经在市长办公会和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
《实施意见》结合北京实际,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确立了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实现全市青少年学生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学校体育卫生办学条件达标,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达标,青少年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和体质健康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基本政策,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保障和良好环境;进一步强化对体育卫生的督导检查工作。特别是加大对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力度,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列入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先进评估指标。进一步完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各区县、各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情况予以公告,把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等级标准列为评选“三好学生”的基本条件,推广普及“健康促进学校”活动,每年评估验收百所健康促进学校。进一步加大对区县和各级各类学校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表彰奖惩力度。从2009年起增加北京市初中学生毕业升学考试中的体育考试成绩权重等。
二、积极采取措施。为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创造良好条件
一是迅速启动并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市政府把阳光体育活动列入政府折子工程加以督促落实,要求各区县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举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的群众性、趣味性,掀起校园青春健身活动热潮。目前,全市每年都要举办60多个系列的市级学生体育比赛。“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电子网络信息宣传教育园地”建设全面推进,在80所高校、18个区县220所普通中学和100所普通小学广泛建立电子网络信息宣传教育园地。
二是切实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环节。北京市正在重新核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编制,合理确定中小学体育教师周课时量,保证体育教师合理配备。
三是统筹推进硬件设施建设。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硬件设施的财政支持力度,努力确保2010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优先达到《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市政府加强体育设施统筹规划,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促进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向周边学校提供便利,力争城八区的每一所中小学都能联系一所公共体育场所,努力解决学校生均体育活动面积不足的问题。
四是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卫生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近三年市政府每年均投入两千多万元开展为农村学校办实事活动,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向农村学校的资金和政策倾斜,争取早日使农村学校全面达到新的办学条件。
三、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体会
第一,必须紧紧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筹办2008北京奥运会,给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将奥运筹办与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紧密结合,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奥林匹克教育,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展示北京青少年的精神风貌。
第二,必须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周课时总量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广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北京市明确要求学校在学生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必须安排一节课外体育活动,市教委连续4年召开全市“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现场会,市教委和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连续三年开展对区县和学校“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专项督导检查,有效地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第三,必须紧紧抓住体育教学这一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渠道,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lO年来,北京市坚持举行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活动,共举办评优课6千多节,对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有北京特色的学校体育教学新体系。帮助学生树立健身意识、掌握健身技能、培养勇敢自强的精神和团队意识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必须建立科学的体育工作评价机制。2007年,北京市成功举办“首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随机抽选全市所有区县小学、初中、高中的1800多名学生参加现场测试,当场公布18个区县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对引导各区县政府和学校关注体育工作,关注学生体质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每年十月北京市都将对18个区县学生进行抽样测试,并向社会公布测试结果,这将作为一项制度建立起来。今后我们还将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情况和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状况纳入对区县政府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对区县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对学校评优奖先的重要依据,逐步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评价机制。认真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一、争取政策,形成合力,为学校体育制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省委、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省教育厅起草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建立了学校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教育厅等11个省直部门参加,每年组织1~2次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设立了省财政学校体育设施配备经费专项,用于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体育设施的配备。成立了湖北省“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和内容。即以班级和校园为阵地。以实施《健康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主线,以体育大课间,课余体育活动和“三操”为平台,全员参与“阳光体育运动”,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评价机制、开发体育资源、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教师质量,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落实。
二、科学管理,完善机制,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地位
我省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实保障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作为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内容,强调“五个严格”,即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教学用书管理,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严格执行作息规定,保证学生每天8~10小时的睡眠时间。做到“四个必须”,即学校必须按课程计划开足体育课时,每天上午必须安排70~80分钟的体育活动;必须每天安排25~30分钟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必须安排学生1小时体育锻炼。实行“三个不能”,即学校体育工作评估不合格,学生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不能评为先进单位和示范性学校,主要负责人述职不能评为优秀。
三、因地制宜,创新活动。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
我省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中,确立了小学小游戏、小集体、小场地、小器材、小活动量,初中多组织、多活动、多团队项目、多组织引导。高中多实践、多层次、多种类、多体育竞赛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通过开发体育资源,组织各地自创自编了韵律操、器械操,开发了跳木桩,抖空竹等100余种小器材,数量达100万余件,体育资源的开发,丰富了体育活动的内容,满足了学生的锻炼需求。自去年以来,省级教育、体育局部门开展了20余项体育竞赛活动,各地开展了160余项体育活动,经常体育锻炼的中小学生近600万人,有9000余所学校开展了大课间体育活动。
四、紧跟形势,突出重点,落实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
一是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政府教育督导指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体育考试的内容,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二是积极探索体育考试的新机制,我省制定了《体育考试实施方案》,采取考试项目与《健康标准》相结合,必考项目和选考项目相结合,考试成绩与平时体育课成绩相结合的办法,体育考试成绩平均按40分计入升学总成绩,促进了学校体育活动的落实。武汉、仙桃市的考试办法受到教育部的肯定并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单位。三是促进城市、农村学校体育协调发展。我省襄樊市和武汉市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襄樊市90%的农村学校建设了不同规模的体育园地,其中示范性学校150所。武汉市政府两年投入300万元,为100余所学校添置体育器材设备,向社区学生和居民开放,发挥体育设施的综合效益,受到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央7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工作,主管教育工作的市领导直接过问和亲自参加北京市实施意见的调研和起草,市教委联合体育局等有关单位和部门,经过广泛调研,充分讨论和反复酝酿,起草了北京市《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目前已经在市长办公会和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
《实施意见》结合北京实际,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确立了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实现全市青少年学生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学校体育卫生办学条件达标,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达标,青少年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和体质健康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基本政策,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保障和良好环境;进一步强化对体育卫生的督导检查工作。特别是加大对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力度,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列入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先进评估指标。进一步完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各区县、各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情况予以公告,把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等级标准列为评选“三好学生”的基本条件,推广普及“健康促进学校”活动,每年评估验收百所健康促进学校。进一步加大对区县和各级各类学校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表彰奖惩力度。从2009年起增加北京市初中学生毕业升学考试中的体育考试成绩权重等。
二、积极采取措施。为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创造良好条件
一是迅速启动并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市政府把阳光体育活动列入政府折子工程加以督促落实,要求各区县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举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的群众性、趣味性,掀起校园青春健身活动热潮。目前,全市每年都要举办60多个系列的市级学生体育比赛。“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电子网络信息宣传教育园地”建设全面推进,在80所高校、18个区县220所普通中学和100所普通小学广泛建立电子网络信息宣传教育园地。
二是切实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环节。北京市正在重新核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编制,合理确定中小学体育教师周课时量,保证体育教师合理配备。
三是统筹推进硬件设施建设。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硬件设施的财政支持力度,努力确保2010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优先达到《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市政府加强体育设施统筹规划,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促进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向周边学校提供便利,力争城八区的每一所中小学都能联系一所公共体育场所,努力解决学校生均体育活动面积不足的问题。
四是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卫生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近三年市政府每年均投入两千多万元开展为农村学校办实事活动,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向农村学校的资金和政策倾斜,争取早日使农村学校全面达到新的办学条件。
三、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体会
第一,必须紧紧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筹办2008北京奥运会,给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将奥运筹办与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紧密结合,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奥林匹克教育,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展示北京青少年的精神风貌。
第二,必须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周课时总量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广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北京市明确要求学校在学生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必须安排一节课外体育活动,市教委连续4年召开全市“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现场会,市教委和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连续三年开展对区县和学校“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专项督导检查,有效地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第三,必须紧紧抓住体育教学这一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渠道,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lO年来,北京市坚持举行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活动,共举办评优课6千多节,对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有北京特色的学校体育教学新体系。帮助学生树立健身意识、掌握健身技能、培养勇敢自强的精神和团队意识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必须建立科学的体育工作评价机制。2007年,北京市成功举办“首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随机抽选全市所有区县小学、初中、高中的1800多名学生参加现场测试,当场公布18个区县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对引导各区县政府和学校关注体育工作,关注学生体质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每年十月北京市都将对18个区县学生进行抽样测试,并向社会公布测试结果,这将作为一项制度建立起来。今后我们还将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情况和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状况纳入对区县政府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对区县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对学校评优奖先的重要依据,逐步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评价机制。认真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一、争取政策,形成合力,为学校体育制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省委、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省教育厅起草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建立了学校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教育厅等11个省直部门参加,每年组织1~2次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设立了省财政学校体育设施配备经费专项,用于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体育设施的配备。成立了湖北省“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和内容。即以班级和校园为阵地。以实施《健康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主线,以体育大课间,课余体育活动和“三操”为平台,全员参与“阳光体育运动”,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评价机制、开发体育资源、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教师质量,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落实。
二、科学管理,完善机制,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地位
我省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实保障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作为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内容,强调“五个严格”,即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教学用书管理,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严格执行作息规定,保证学生每天8~10小时的睡眠时间。做到“四个必须”,即学校必须按课程计划开足体育课时,每天上午必须安排70~80分钟的体育活动;必须每天安排25~30分钟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必须安排学生1小时体育锻炼。实行“三个不能”,即学校体育工作评估不合格,学生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不能评为先进单位和示范性学校,主要负责人述职不能评为优秀。
三、因地制宜,创新活动。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
我省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中,确立了小学小游戏、小集体、小场地、小器材、小活动量,初中多组织、多活动、多团队项目、多组织引导。高中多实践、多层次、多种类、多体育竞赛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通过开发体育资源,组织各地自创自编了韵律操、器械操,开发了跳木桩,抖空竹等100余种小器材,数量达100万余件,体育资源的开发,丰富了体育活动的内容,满足了学生的锻炼需求。自去年以来,省级教育、体育局部门开展了20余项体育竞赛活动,各地开展了160余项体育活动,经常体育锻炼的中小学生近600万人,有9000余所学校开展了大课间体育活动。
四、紧跟形势,突出重点,落实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
一是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政府教育督导指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体育考试的内容,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二是积极探索体育考试的新机制,我省制定了《体育考试实施方案》,采取考试项目与《健康标准》相结合,必考项目和选考项目相结合,考试成绩与平时体育课成绩相结合的办法,体育考试成绩平均按40分计入升学总成绩,促进了学校体育活动的落实。武汉、仙桃市的考试办法受到教育部的肯定并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单位。三是促进城市、农村学校体育协调发展。我省襄樊市和武汉市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襄樊市90%的农村学校建设了不同规模的体育园地,其中示范性学校150所。武汉市政府两年投入300万元,为100余所学校添置体育器材设备,向社区学生和居民开放,发挥体育设施的综合效益,受到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