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爆料,新飞电器宣布其旗下15款主销型号冰箱实施降价。今夏,冰箱三巨头也要集体“武斗”?
4月4日,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在广州宣布:从即日起,对其旗下15款主销型号冰箱实施降价,同时推出涵盖高、中、低不同价位的三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新款冰箱,强力反击竞争对手的降价动作。
去年年底,海尔自导自演了一出“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的好戏,不事声张地将30多款冰箱大幅降价。今年3月初,科龙电器紧随海尔,大张旗鼓地将旗下三大品牌80余款冰箱降价,震惊市场。一时间,中国冰箱市场上硝烟升腾,杀机四伏。
如今,原本不动声色的新飞也加入了降价的行列,掌控冰箱市场大半壁江山的三大巨头——海尔、新飞、科龙——全部登台“武打”,使本就极度紧张的局势绷紧得有如一根欲断的弓弦。
战争的导火线
这些年来,家电业的彩电、空调等品种价格战打得炙热如火,一浪高过一浪,惟有冰箱业如世外桃源般平稳如水。现在一下子來个180度大转向,硝烟升腾,要爆发“5年来最严峻的价格战”。对此,人们在惊诧之后很自然地就想追问:是什么因素让海尔、新飞、科龙这三大巨头突然性情大变的呢?尤其是一直以“品牌形象至上”为准则,从不轻言降价的海尔,怎么会基因突变为一只“降价出头鸟”的?
习惯从大处着眼的人士对此给出的解读版本是:这是冰箱业深层次矛盾久积成疴后的集中爆发。据统计,中国冰箱业的年产能有2500万台之巨,而国内市场年容量却不足1000万台,加上出口——按企业自报数合计为550万台,仍有高达1000万台的产能无法消化,造成设备闲置开工不足,折旧费用居高不下,厂家们都想降价上量摊薄折旧来降低成本。同时由于产品同化和外资品牌的压力,以及“新军”们低价冲击市场,巨头们无法安之若素,等来等去终于按奈不住。而海尔一先下手为强,另两家巨头就更是没有瞻前顾后的必要了。“新飞冰箱去年强劲的表现,尤其是新飞A+、A++冰箱系列独领风骚才是主要诱发点。”一位业内人士说,从前年开始,新飞趁着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家电的背景,在大家都还犹犹豫豫之时,像当年大推无氟冰箱一样赌注节能产品,结果一赌而成功。于是,2004年一些大品牌也纷纷跟风,把自己的产品提高能效等级推出新款节能冰箱,也命名为“A++系列”,并拉低市场价格。
春天里的一股“逆流”
然而,尽管冰箱业有发动价格战的千般理由,但今年爆发的冰箱价格战给人的感觉仍然像是一股春天里的“逆流”。
去年年底以来,由于中国旺盛的投资需求,钢材、石化产品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而冰箱的制造成本中,钢材和化工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据一位冰箱制造专家估算,仅仅由于钢材和化工原材料涨价,目前每台冰箱的制造成本就要比去年同期增加40元左右,虽然各大冰箱巨头纷纷采取各种相应措施努力消化这种压力,但是原材料涨价带来成本的上升已成定局。
另一方面,中高端冰箱市场正在向“超级节能”和“精确控温”、“分类保鲜”等技术方向发展,其研发投入和制造成本都在不断上升。冰箱业早已是微利行业,现在,成本上涨的压力高罩,冰箱产品却在大打价格战,这中间的强烈反差使人不能不担忧整个行业的未来。
一位家电业专家指出,过度的价格战尤其是目前市面上出现的一些所谓“超低价冰箱”,对行业发展和消费者的长期利益至少存在两大危害。
首先,过度的价格战削弱了中国家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超低的价格带来的必然是超薄的利润,中国家电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压低价格——利润微薄——无法进行技术创新”的恶性循环怪圈就是这样形成的。中国冰箱业有几家曾经赫赫有名的企业,长期实行低价策略,结果现在有的被收购,有的半死不活。
国内家电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不但削薄了厂商的利润,容易掉进西方国家反倾销的陷阱,长此以往也必然在价格下降的同时带来品质的下降,从而影响中国家电品牌的国际形象。
对于消费者来说,过度价格战以及超低价产品带来的危害更值得警惕,因为超低价家电的危害具有隐蔽性,空调业便是前车之鉴,据近年来的大量媒体报道,超低价家电要么是简化功能,要么是放松对产品品质的控制,由此带来大量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隐患——据统计,2003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接到关于家电的投诉共15.53万件,包括空调15242件,冰箱7283件,其中大部分投诉均与超低价产品有关。
价格战何时是休?
当下,对冰箱产业链条上所有利益相关者——不管厂家、销售商还是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事情首先莫过于正在进行的价格战究竟会不会演变成一场欲罢不能的消耗战。
在冰箱业一些资深人士看来,由三巨头发动的这次价格战无疑将对行业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不仅对为数不多的区域性品牌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将进一步加速其被淘汰的过程,同时,价格战也将进一步封杀“冰箱新军”们本已有限的生存空间。
但是,不论这场价格战的真正诱因是什么,如果期望通过这次价格战一举彻底颠覆冰箱业的行业格局,显然不太现实。
业内资深人士指出,价格战对企业提高销量、扩大规模有利,但在行业整体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盲目扩大规模追求所谓的“规模经济效应”很容易掉进规模经济的陷阱,因为一个企业的经济规模是有区间的,也就是说在企业规模的某个地方存在一个“拐点”,在此之上,企业规模越大可能反而越不经济。
不仅如此,即使企业的规模处于经济规模的区间,庞大的产能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的销量,非但不能帮助降低成本,反而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巨大的设备折旧费用很可能就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大巨头目前都已达到了冰箱业公认的经济规模,对于他们来说,能够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固然值得欢迎,但是保持基本的赢利能力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能更为重要,而这恰恰是价格战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所不能相容的地方,所以,可以断言的是,冰箱三巨头的价格战不会无休止地打下去。
4月4日,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在广州宣布:从即日起,对其旗下15款主销型号冰箱实施降价,同时推出涵盖高、中、低不同价位的三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新款冰箱,强力反击竞争对手的降价动作。
去年年底,海尔自导自演了一出“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的好戏,不事声张地将30多款冰箱大幅降价。今年3月初,科龙电器紧随海尔,大张旗鼓地将旗下三大品牌80余款冰箱降价,震惊市场。一时间,中国冰箱市场上硝烟升腾,杀机四伏。
如今,原本不动声色的新飞也加入了降价的行列,掌控冰箱市场大半壁江山的三大巨头——海尔、新飞、科龙——全部登台“武打”,使本就极度紧张的局势绷紧得有如一根欲断的弓弦。
战争的导火线
这些年来,家电业的彩电、空调等品种价格战打得炙热如火,一浪高过一浪,惟有冰箱业如世外桃源般平稳如水。现在一下子來个180度大转向,硝烟升腾,要爆发“5年来最严峻的价格战”。对此,人们在惊诧之后很自然地就想追问:是什么因素让海尔、新飞、科龙这三大巨头突然性情大变的呢?尤其是一直以“品牌形象至上”为准则,从不轻言降价的海尔,怎么会基因突变为一只“降价出头鸟”的?
习惯从大处着眼的人士对此给出的解读版本是:这是冰箱业深层次矛盾久积成疴后的集中爆发。据统计,中国冰箱业的年产能有2500万台之巨,而国内市场年容量却不足1000万台,加上出口——按企业自报数合计为550万台,仍有高达1000万台的产能无法消化,造成设备闲置开工不足,折旧费用居高不下,厂家们都想降价上量摊薄折旧来降低成本。同时由于产品同化和外资品牌的压力,以及“新军”们低价冲击市场,巨头们无法安之若素,等来等去终于按奈不住。而海尔一先下手为强,另两家巨头就更是没有瞻前顾后的必要了。“新飞冰箱去年强劲的表现,尤其是新飞A+、A++冰箱系列独领风骚才是主要诱发点。”一位业内人士说,从前年开始,新飞趁着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家电的背景,在大家都还犹犹豫豫之时,像当年大推无氟冰箱一样赌注节能产品,结果一赌而成功。于是,2004年一些大品牌也纷纷跟风,把自己的产品提高能效等级推出新款节能冰箱,也命名为“A++系列”,并拉低市场价格。
春天里的一股“逆流”
然而,尽管冰箱业有发动价格战的千般理由,但今年爆发的冰箱价格战给人的感觉仍然像是一股春天里的“逆流”。
去年年底以来,由于中国旺盛的投资需求,钢材、石化产品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而冰箱的制造成本中,钢材和化工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据一位冰箱制造专家估算,仅仅由于钢材和化工原材料涨价,目前每台冰箱的制造成本就要比去年同期增加40元左右,虽然各大冰箱巨头纷纷采取各种相应措施努力消化这种压力,但是原材料涨价带来成本的上升已成定局。
另一方面,中高端冰箱市场正在向“超级节能”和“精确控温”、“分类保鲜”等技术方向发展,其研发投入和制造成本都在不断上升。冰箱业早已是微利行业,现在,成本上涨的压力高罩,冰箱产品却在大打价格战,这中间的强烈反差使人不能不担忧整个行业的未来。
一位家电业专家指出,过度的价格战尤其是目前市面上出现的一些所谓“超低价冰箱”,对行业发展和消费者的长期利益至少存在两大危害。
首先,过度的价格战削弱了中国家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超低的价格带来的必然是超薄的利润,中国家电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压低价格——利润微薄——无法进行技术创新”的恶性循环怪圈就是这样形成的。中国冰箱业有几家曾经赫赫有名的企业,长期实行低价策略,结果现在有的被收购,有的半死不活。
国内家电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不但削薄了厂商的利润,容易掉进西方国家反倾销的陷阱,长此以往也必然在价格下降的同时带来品质的下降,从而影响中国家电品牌的国际形象。
对于消费者来说,过度价格战以及超低价产品带来的危害更值得警惕,因为超低价家电的危害具有隐蔽性,空调业便是前车之鉴,据近年来的大量媒体报道,超低价家电要么是简化功能,要么是放松对产品品质的控制,由此带来大量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隐患——据统计,2003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接到关于家电的投诉共15.53万件,包括空调15242件,冰箱7283件,其中大部分投诉均与超低价产品有关。
价格战何时是休?
当下,对冰箱产业链条上所有利益相关者——不管厂家、销售商还是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事情首先莫过于正在进行的价格战究竟会不会演变成一场欲罢不能的消耗战。
在冰箱业一些资深人士看来,由三巨头发动的这次价格战无疑将对行业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不仅对为数不多的区域性品牌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将进一步加速其被淘汰的过程,同时,价格战也将进一步封杀“冰箱新军”们本已有限的生存空间。
但是,不论这场价格战的真正诱因是什么,如果期望通过这次价格战一举彻底颠覆冰箱业的行业格局,显然不太现实。
业内资深人士指出,价格战对企业提高销量、扩大规模有利,但在行业整体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盲目扩大规模追求所谓的“规模经济效应”很容易掉进规模经济的陷阱,因为一个企业的经济规模是有区间的,也就是说在企业规模的某个地方存在一个“拐点”,在此之上,企业规模越大可能反而越不经济。
不仅如此,即使企业的规模处于经济规模的区间,庞大的产能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的销量,非但不能帮助降低成本,反而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巨大的设备折旧费用很可能就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大巨头目前都已达到了冰箱业公认的经济规模,对于他们来说,能够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固然值得欢迎,但是保持基本的赢利能力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能更为重要,而这恰恰是价格战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所不能相容的地方,所以,可以断言的是,冰箱三巨头的价格战不会无休止地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