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宏德谈家校合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son2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而提高文化自信离不开提高教育自信,本刊由此采访姜宏德,一同听听他的看法。
  《学校品牌管理》: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传承文化。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很重要的基础。我们到底有哪些优秀的教育传统?
  姜宏德:中国古代教育,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久远。其中,“有教无类”、机会均等的教育原则;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培养"仁知勇"全面发展的志士仁人的育人目标;以天人合一、民本大同为志向的教育理想;注重心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安贫乐道、追求真理的教育精神;仁者爱人、孝悌为本、崇礼重义、讲求诚信、为人师表、修齐治平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传承价值。
  《学校品牌管理》:您一直在全国各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两者之间值得您推崇的是什么?
  姜宏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国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其中,最为注重的是做人的教育,孔子的仁学思想最具代表性,这已被国际学术界充分肯定。“仁”在孔子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仅《论语》一书中,“仁”字就出现了109次。概括起来,有三个要义:第一是“仁者爱人”。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关爱他人,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铭记在心,并落实在行动上。第二是“孝悌为本”。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做起,逐步实现“泛爱众”的目标。第三是“克己复礼”。家长要严于律己,学礼知礼,教育孩子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懂规矩,守纪律的人。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面前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的家教经验传承下来,并有所发展。因为家庭教育处于基础地位,要帮助家长更新观念,履行教育责任,克服“重智轻德,忽视做人教育”的倾向;要指导家长改善家庭教育行为,克服“过于溺爱、过度包办、过高期望”等不良教养方式,使孩子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学校品牌管理》:学校应如何响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
  姜宏德:学校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家校协同,紧密配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国精神,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在家校协同教育中,学校处于主导地位,要努力办好家长学校,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家长学校的课程教材建设是核心,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这时候,要切实加强对家长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要通过科研引领,组织教师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以提升其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水平。
  于此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帮助家长转变观念,落实责任,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要从实际出发,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读经典,学做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潜力,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品牌管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家长能做点什么?
  姜宏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融入家庭,因为家庭在文化传承中处于无可替代的基础地位。研究表明,没有家庭配合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难以奏效的教育。1966年,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科尔曼在《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中,用大量数据显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其实,早在1916年,民国时期的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就撰写了一部名为《家庭教育》的著作,分发给老百姓。他认为,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的基础,是“至要紧的事儿。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家庭生活就好似第一道染缸,父母教得好,养得好,好似白丝染成红底子;到了学堂,再得好先生,就将那红红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层,自然变成了大红;到了社会上,哪怕坏朋友、坏染缸逼着,想把他变成黑色,他那大红的底子,一时总不得变。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头等的好人。”因此他得出结论:家庭教育是为人一生打底色的教育,家庭同学堂要一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家庭,其教育重点在于:一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二是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點的社会关爱教育;三是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四是以亲情和睦、父慈子孝为重点的家庭伦理教育;五是以立志向学、民本大同为目标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加强家庭文化建设,解决家庭文化贫困的问题。所谓家庭文化贫困是指家庭成员“在知识水平、科技修养、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念、主体性、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趋势上落后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影响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落后状态。”而加强学习型家庭建设则是解决家庭文化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给学生举办一个新鲜有趣的春季开学礼!  这个学期即将结束,校长们不仅忙于总结全面工作,还应考虑新学期的开学典礼策划。除了以往的“發红包”外,还有什么创新点子呢?2018年是戊戌年,是生肖狗年,若学校将“生肖狗”融合在春季开学礼当中,是否可以让开学礼庄重而富有趣味性,让家长了解到学校的学习生活内容,让学生乐在其中感悟不一样的价值观念呢?  开学迎接  将以往老师迎接的方式改换成身穿狗狗布偶服的形象或
期刊
一个吸引人的校庆学术论坛,应该是四合一式的论坛。  校庆活动各式各样,而其中的学术论坛让校庆回归到学术为魂、育人为本的教育本义中来,营造出了学校更深更广的学术氣息与氛围,为学校与名家搭建学术交流的桥梁。那校庆开展学术论坛,就涉及到邀请教育名家的问题,而怎样的校庆学术论坛才能吸引到他们的参与呢?  紧跟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是围绕着教育大环境、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这几个词语展开的,它们之间的关
期刊
探索世界教育的中国模式,是把中国教育放入全球视野当中去比较、分析,由此获得关于中国教育的整体印象、整体认知,从而突出中国教育的特性:以古老东方文化为底蕴的教育形态,既有全人类教育的共性,同时又富有迷人的个性色彩。  探索世界教育的中国模式,是把中国教育放入历史的长河当中去思考、分析,由此展现中國教育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从而突出中国教育的特性:以发展为主题,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
期刊
目前国内的教育小镇建设正如火如荼。早在2015年初,我带团队调研广东茂名高州某中学,期间该校所在镇的镇委书记带我们参观了他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法制教育特色村。从道路规划到景观设计,从学习空间到展示平台,颇有点现在所说的特色小镇的意思。  那时候的特色村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概念大于实用。到2015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特色小镇的重要批示正式掀起了建设中国“特色小镇”的风潮。2016年10月,国家住建部公
期刊
中国教育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持续推进与发展,现在确实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例如,我们义务教育的普及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终身教育举国推进体制的建立等都已走在了世界前列,而连续两次OECD举办的PISA测试,我们都名列第一,以至于从今年起英国近半数(约八百所)小学开始全面引进中国数学教学法与数学教材的事实。这些都确实让我们有理由骄傲并惊呼,一个弘扬中国经验、创建中国模式的时代似乎已经到来。  
期刊
2017年12月9日,由《学校品牌管理》杂志编辑部主办、广州学园设计公司承办、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协办的第九届广东校园文化建设观摩研讨会(简称“九文会”)于鹏城圆满落幕。  从12月8日开始,为期一天半的议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围绕“设计中国最美校园”展开了集中研讨和观摩。会上,多位重量级嘉宾先后登台发言,并与台下互动交流。  贤言慧语  《学校品牌管理》总编王永江:
期刊
谈到家委会,我很感谢家委们的付出,是他们让家校关系变得越來越融洽。2016年8月,我校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每个学生都面临着更换学习环境、调整上学路线等问题。新校区紧邻交通主干道,学生过马路时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家长纷纷要求学校拿出具体方案来保障上下学安全。由于这项工作涉及到16个班级,几百名学生,学校感觉很为难:若搬校区,则需要提供更细致的交通安全护导服务;不搬校区,则需要解决室场不足及午餐问
期刊
中华文明复兴是复兴、转型与创新的三位一体,即实现中华文明从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信息)文明转型、从内陆文明向海洋文明转型、从地域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转型。文明复兴中的教育自然也应是复兴、转型和创新的三位一体。教育的转型不是告别、否定过去,而是在继承与创新传统。世界教育的中国模式必须从上下五千年来理解,而中国的文化根基与民族底蕴是找寻中国模式的出发点。  春秋时期,孔子办学,不曾将教育当作“产业”,但其
期刊
悠悠秦淮河畔,青青竹山脚下,有一所学校栉风沭雨近百年, 培养了一茬茬莘莘学子,那就是南京市竹山小学。跨入21世纪,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这所曾培养出许多精英人才的学校却成了一所“城市中的农村小学”:两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式教学楼,一排临时板房,操场还是一片泥巴地,校园文化课程无从谈起,相关建设仿佛被遗忘在无人角落里。  差点与“新生”擦肩而过  2012
期刊
在世界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国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教育之路,探索出一条世界教育的中国模式,从而实现教育自信、文化自信的目标?2017年6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位从事基础教育的名校长,将会聚在广州市增城区,结合各自学校的实践,就上述话题展开思想碰撞。这样重大又有意义的活动得到了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增城区教育局,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名校长的指导与支持。在此,特邀本刊总编王永江谈谈“探索世界教育的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