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而提高文化自信离不开提高教育自信,本刊由此采访姜宏德,一同听听他的看法。
《学校品牌管理》: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传承文化。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很重要的基础。我们到底有哪些优秀的教育传统?
姜宏德:中国古代教育,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久远。其中,“有教无类”、机会均等的教育原则;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培养"仁知勇"全面发展的志士仁人的育人目标;以天人合一、民本大同为志向的教育理想;注重心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安贫乐道、追求真理的教育精神;仁者爱人、孝悌为本、崇礼重义、讲求诚信、为人师表、修齐治平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传承价值。
《学校品牌管理》:您一直在全国各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两者之间值得您推崇的是什么?
姜宏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国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其中,最为注重的是做人的教育,孔子的仁学思想最具代表性,这已被国际学术界充分肯定。“仁”在孔子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仅《论语》一书中,“仁”字就出现了109次。概括起来,有三个要义:第一是“仁者爱人”。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关爱他人,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铭记在心,并落实在行动上。第二是“孝悌为本”。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做起,逐步实现“泛爱众”的目标。第三是“克己复礼”。家长要严于律己,学礼知礼,教育孩子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懂规矩,守纪律的人。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面前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的家教经验传承下来,并有所发展。因为家庭教育处于基础地位,要帮助家长更新观念,履行教育责任,克服“重智轻德,忽视做人教育”的倾向;要指导家长改善家庭教育行为,克服“过于溺爱、过度包办、过高期望”等不良教养方式,使孩子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学校品牌管理》:学校应如何响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
姜宏德:学校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家校协同,紧密配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国精神,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在家校协同教育中,学校处于主导地位,要努力办好家长学校,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家长学校的课程教材建设是核心,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这时候,要切实加强对家长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要通过科研引领,组织教师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以提升其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水平。
于此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帮助家长转变观念,落实责任,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要从实际出发,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读经典,学做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潜力,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品牌管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家长能做点什么?
姜宏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融入家庭,因为家庭在文化传承中处于无可替代的基础地位。研究表明,没有家庭配合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难以奏效的教育。1966年,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科尔曼在《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中,用大量数据显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其实,早在1916年,民国时期的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就撰写了一部名为《家庭教育》的著作,分发给老百姓。他认为,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的基础,是“至要紧的事儿。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家庭生活就好似第一道染缸,父母教得好,养得好,好似白丝染成红底子;到了学堂,再得好先生,就将那红红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层,自然变成了大红;到了社会上,哪怕坏朋友、坏染缸逼着,想把他变成黑色,他那大红的底子,一时总不得变。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头等的好人。”因此他得出结论:家庭教育是为人一生打底色的教育,家庭同学堂要一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家庭,其教育重点在于:一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二是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點的社会关爱教育;三是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四是以亲情和睦、父慈子孝为重点的家庭伦理教育;五是以立志向学、民本大同为目标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加强家庭文化建设,解决家庭文化贫困的问题。所谓家庭文化贫困是指家庭成员“在知识水平、科技修养、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念、主体性、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趋势上落后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影响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落后状态。”而加强学习型家庭建设则是解决家庭文化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学校品牌管理》: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传承文化。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很重要的基础。我们到底有哪些优秀的教育传统?
姜宏德:中国古代教育,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久远。其中,“有教无类”、机会均等的教育原则;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培养"仁知勇"全面发展的志士仁人的育人目标;以天人合一、民本大同为志向的教育理想;注重心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安贫乐道、追求真理的教育精神;仁者爱人、孝悌为本、崇礼重义、讲求诚信、为人师表、修齐治平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传承价值。
《学校品牌管理》:您一直在全国各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两者之间值得您推崇的是什么?
姜宏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国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其中,最为注重的是做人的教育,孔子的仁学思想最具代表性,这已被国际学术界充分肯定。“仁”在孔子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仅《论语》一书中,“仁”字就出现了109次。概括起来,有三个要义:第一是“仁者爱人”。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关爱他人,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铭记在心,并落实在行动上。第二是“孝悌为本”。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做起,逐步实现“泛爱众”的目标。第三是“克己复礼”。家长要严于律己,学礼知礼,教育孩子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懂规矩,守纪律的人。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面前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的家教经验传承下来,并有所发展。因为家庭教育处于基础地位,要帮助家长更新观念,履行教育责任,克服“重智轻德,忽视做人教育”的倾向;要指导家长改善家庭教育行为,克服“过于溺爱、过度包办、过高期望”等不良教养方式,使孩子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学校品牌管理》:学校应如何响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
姜宏德:学校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家校协同,紧密配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国精神,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在家校协同教育中,学校处于主导地位,要努力办好家长学校,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家长学校的课程教材建设是核心,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这时候,要切实加强对家长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要通过科研引领,组织教师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以提升其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水平。
于此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帮助家长转变观念,落实责任,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要从实际出发,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读经典,学做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潜力,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品牌管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家长能做点什么?
姜宏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融入家庭,因为家庭在文化传承中处于无可替代的基础地位。研究表明,没有家庭配合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难以奏效的教育。1966年,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科尔曼在《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中,用大量数据显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其实,早在1916年,民国时期的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就撰写了一部名为《家庭教育》的著作,分发给老百姓。他认为,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的基础,是“至要紧的事儿。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家庭生活就好似第一道染缸,父母教得好,养得好,好似白丝染成红底子;到了学堂,再得好先生,就将那红红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层,自然变成了大红;到了社会上,哪怕坏朋友、坏染缸逼着,想把他变成黑色,他那大红的底子,一时总不得变。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头等的好人。”因此他得出结论:家庭教育是为人一生打底色的教育,家庭同学堂要一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家庭,其教育重点在于:一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二是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點的社会关爱教育;三是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四是以亲情和睦、父慈子孝为重点的家庭伦理教育;五是以立志向学、民本大同为目标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加强家庭文化建设,解决家庭文化贫困的问题。所谓家庭文化贫困是指家庭成员“在知识水平、科技修养、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念、主体性、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趋势上落后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影响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落后状态。”而加强学习型家庭建设则是解决家庭文化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