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亲子类节目中的社会性别意识构建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后结构主义的,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认为,性别身份通过语言建构。中央电视台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中有关性别歧视的内容使得女性主义的相关话题甚嚣尘上。电视节目则是通过电视语言进行编码后呈现出的可供手中阅读的一种文本。电视从业者在电视节目的编码过程中,也在进行着社会性别意识的构建。涉及到儿童教育范畴的电视节目其编码过程中的性别意识构建则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时下颇具受众基础的亲子类节目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该类型节目的编码逻辑,试图探寻社会性别意识在节目中的体现,从而找出该类节目是如何在编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构并影响社会性别意识的。
  【关键词】编码与解码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
  2013年的第三、第四季度,中国电视受众的目光被湖南卫视从韩国MBC电视台原版引进的《爸爸去哪儿》这一节目所吸引。这档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也以平均2.65的收视率成为2013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随后,在2014年亮相荧屏的《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也获得了全网平均收视率2.1%、平均收视份额12.74%的好成绩。
  而以此为契机所拍摄的《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也分别在2014年、2015年的春节期间造就票房奇迹。
  2014年第二季度,浙江卫视也推出了一档以爸爸与孩子为主角的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回来了》,该节目的收视率也在同期播出的电视节目中稳居前三。
  此外,这些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中的爸爸与孩子们也成为了全民关注的对象,常常登上各大搜索引擎的热搜榜,而《爸爸去哪儿》中的张亮更是从之前名不见经传的男模变成了“全民男神”。
  我们在探究一档娱乐节目的成功的原因时,会发现其社会性总是先于其娱乐性,成为决定性因素。时下热门的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也是契合了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家庭问题与子女教育问题。
  一、为什么不是“妈妈”而是“爸爸”?
  男性与女性在生理上的确有明显的区分,但是社会性别则是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有区别的男女角色与社会分工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所建构起来的、人为灌输的并且是能够改变的。随着这个概念被广泛的认知,它也用来抨击在父权制社会下,性别生理差异决定的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的观念。
  在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的支配下,也会形成人们对于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人们普遍认为女性应该是纤弱的、美丽的,女性应该承担的社会任务是照顾家庭、相夫教子,而男性则是阳刚的、英俊的,他们的任务则是成就事业,赢得社会地位。在这样的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受众普遍认为作为父亲,尤其还是事业有成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性,在家庭中一定会相对少的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而对于父亲在这方面的欠缺也相对宽容。
  因此,在这样的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当以“爸爸与孩子单独远行”“爸爸能不能独自搞定宝贝?”为噱头的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出现在受众面前,面对拥有成功事业的明星父亲和与他们沟通、交流并不多的“星二代”们,大部分受众会凭着想要知道“爸爸跟孩子们在一起究竟会发生什么?”的猎奇心理去收看节目,也因此,在节目开播之前就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受众。另一方面,受众在看到爸爸们在节目进程中手忙脚乱得照顾孩子们的时候,则会满足受众自身的拥有全知视角的优越感,他们会想:“我就知道,这些爸爸都不行,爸爸照顾孩子怎们能行呢?”以上这些原因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选择以“爸爸与孩子们”为噱头,而不是“妈妈”。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实际上是在默认现有的、获得普遍认可的由社会性别决定的社会分工的语境下进行编码的,这对于我们现有的、父权引导下的社会性别语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强调。也因此,受众在看到孩子与父亲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以及父亲粗线条的照顾方式之后,也会回想起自己与父亲之间的相处模式,想起父亲的形象与权威,这也是对男性、女性的社会性别分工及其刻板印象的一种复习。
  二、节目中针对儿童的社会性别意识的灌输与强调
  我们之前说到,作为娱乐节目的一种,这些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也具备社会性,着眼于子女教育问题。那么针对父亲在单独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节目也有一定篇幅的展现,在这其中,就有父亲针对孩子们的社会性别意识的灌输与强调。
  在少儿阶段,孩童具有好动、好奇的天性,这个阶段的经历以及所接受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孩子的生理性别特征还没有发育完全,在未经引导的前提下,对性征的区别也没有清晰的认识,这个时候,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整个社会都处在默认和复习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的语境中,因此,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爸爸们自然而然的会对孩子们灌输和强调我们所熟知的性别刻板印象。
  例如,在《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节的第二站——腾格里沙漠的拍摄过程的精彩花絮中,我们可以看到,王诗龄在玩游戏的时候语言里出现了“把你杀死”这样的字眼,她的父亲王岳伦走出帐篷纠正她:“你不要说那些杀打之类的”,这段话无可厚非,我们可将之视作一位父亲在对自己子女的道德品格进行引导性教育,而在这之后,他又加了一句:“一个女孩子你注意你的措辞。”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为父亲,王岳伦在对王诗龄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很自然在女性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引导和强调王诗龄要按照一个女孩子的形象来注意措辞,而不是单纯的对孩子的品德进行引导。
  另外,在《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第三站——云南普者黑,田亮的女儿田雨橙与张亮的儿子张悦轩分在一组去找食材,体能较好的田雨橙主动要拿篮子,而在张悦轩把篮子给她之后,张亮提醒道:“天天,你是男孩子。”而田亮也提醒自己的女儿要女孩子一点。张亮也补充道:“有男孩子的话你一定要……”
  在儿童阶段,男孩女孩体力差异并不明显,所谓男性比女性体力强只是就人类的平均水平而言的,具体到每个人时,会有不同的情况出现。对于田雨橙而言,从她之前的表现来看:精力旺盛、跑步速度快,这都是她的长处,而且她是个乐于助人的小姑娘,每次帮助别人拿东西之后都会有成就感。然而田亮和张亮对于田雨橙和张悦轩性别的强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在弱化她的强项,甚至是削弱她的自信,这对于她日后的成长或许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此外,张亮那句“有男孩子的话你一定要……”从当时的语境猜测,张亮的意思是让田雨橙学会在男孩面前示弱、学会依赖。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在刻意的改变和塑造孩子所谓的“应该”有的社会性别特征。
  田雨橙由于体能好、跑得快被称为“女汉子”、“风一样的女子”;《爸爸回来了》中贾乃亮的女儿甜心因为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时常做出精灵古怪动作的缘故被贾乃亮称为“馨爷”;《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的曹格也时常教育自己的儿子曹三丰:“要像个男孩子”。这些例子则体现出由于孩子的表现不符合惯常人们所熟知的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而被外界强加在身上的称谓。而节目制作者在编码的过程中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刻板印象驱使下节目参与者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流露,从而把这种默认语境下的性别意识观念汇入节目其中。
  三、“爸爸”也能带好孩子:或引导受众对传统社会性别意识观念的反思
  从这些亲子互动真人秀的节目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们照顾孩子们的功力在摸索中不断进步,由于缺少时间而与孩子们存在的沟通问题也逐渐被一套在不断努力中成型的交流方式解决。这些以“爸爸能不能搞定宝贝?”为噱头的节目,让受众看到了父亲们的不断成长、看到了他们其实完全可以胜任日常生活中或人们普遍认知中的“母亲”这一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其实这是在与节目编码的语境相悖的情况下打破了“父亲”这一社会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爸爸回来了》中,boss老爸王中磊的转变则恰恰印证了以上观点。他拥有成功的事业,家中有妻子全力照顾,他几乎不做饭、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但通过《爸爸回来了》这个节目,他不断地做出改变:做得一手好菜、摸索出了与儿子沟通、相处的模式、能够根据儿子独特的个性有针对性地施教。
  在《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我们看到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具有“父亲”刻板印象的黄磊,他的事业无疑是成功的,也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在家中也承担做饭、带孩子的家庭义务。节目中,呈现出的他与女儿黄忆慈的交流是非常融洽且温馨的,他作为父亲在孩子心中仍然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这并不因为他日常生活中承担了那些所谓“母亲的责任”而改变。
  因此,对于部分受众而言,在感受和解码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体会到:其实父亲也可以很好的承担家庭中我们认为是母亲所应当承担的角色义务。受众在解码过程中理解出的比编码信息更多的内容,其实可以引导受众对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的反思。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有助于引导受众去质疑在父权制社会中形成、默认并不断复习着的传统的性别意识观念。
  综上所述,我们在分析该类型节目的编码逻辑的同时探寻社会性别意识在节目中的体现,也找出了该类节目是如何在编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构社会性别的。此外,我们发现,这类节目的进程实际上可以帮助受众解码出与编码语境相悖的颠覆性观念,这其实才是该类娱乐节目触及到的更深层次的社会性因素,只不过这类因素还未被节目的策划人和导演所重视,但至少,这档节目可以在让人放松和哈哈一笑之余还能有一丝思考的空间,这本身也是一种成功。
  参考文献:
  [1]秦俊香,影视创作心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美]伊哈布·哈桑,后现代主义转折,王潮主编,后现代主义的突破,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
  [3]杨世真,重估线性叙事的价值,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4]《记忆碎片》台词
  [5]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1
  [7][法]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
  [8][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其他文献
【摘 要】电影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自问世以来便得到迅速发展,它只有在“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方面才会体现起巨大的魅力,这样的形式对人类的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电影也被称为“第七艺术”。随着电影业的发展,从原先简单的“视觉残留”连续视觉印象带给我们的逼真的动感到如今思想的牵引,电影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且似乎牵引着我们走在一条迷茫的道路。电影是人类对于生活的升华和思想层次的创作,这也就带有了
期刊
【摘 要】作为19世纪巴黎最为活跃的纳比派的代表人物,爱德华·维亚尔(EdouardVuillard,1868一1940)从未停止他作品之中的想象力,随着19世纪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维亚尔也渐渐不甘于直接表述自己画中的意象,而是积极对于东方文化之中追求的含蓄之美进行借鉴,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作品之中,让自己的画面更加注重对于情感的表现,完成对于艺术观念更好的表达。本文基于这个基础之上,通过
期刊
【摘 要】傣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有着内容十分丰富的舞蹈,舞蹈中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傣族舞蹈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傣族舞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傣族舞蹈的继承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关键词】傣族;舞蹈;发展趋势;流变  前言  傣族舞蹈给人留下的印象通常都是柔美、灵巧和朴素,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LED技术在电视晚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电视晚会中,LED可以作为点元素和线元素来装饰舞台。LED通常以块状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中央,给舞台营造了不同的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LED技术在电视晚会中的舞台实践,通过对LED的舞台功能的阐述,更好地利用LED技术为电视晚会舞台服务,以供参考。  【关键词】LED技术;电视晚会;舞台实践  LED一种发光的二极管,是一种可以
期刊
【摘 要】高州木刻画发展是中国木刻版画的一个缩影,中国木刻版画发展是世界版画的鼻祖,将三者相提并论,有共性也有个性。笔者从业三十多年,对高州木刻画充满感情,对高州木刻画的发展充满信心也充满期盼。试将近年来所尝试的传承与改良加以整理,一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虑。  【关键词】高州木刻画;凸点法;反面彩色  高州木刻画历史悠久,其选材充满乡土气息,以粤西劳动人民的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期刊
【摘 要】甘肃皮影戏历史悠久,是一种“借灯显影,配声以演故事”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甘肃通渭原创皮影戏《药王孙思邈》,演绎了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孙思邈弃仕从医,成为一名“苍生大医”的故事。这出农民的皮影戏不仅宣示了甘肃厚重的中医药文化积淀资源,也是在彰显着甘肃坚持“非遗”保护的新思路、新成果。当地农民为守护、承传和发展我们的历史根脉做出了新贡献,其文化价值更需要人们的尊重与宣示。  【关键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视觉文化前期的发展、中期的完善、后期的进步。从视觉效果和观众的关系与视觉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两方面简要分析了视觉文化艺术的内涵,分别从视觉对社会发展需求的感知和其价值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方面展望了视觉文化艺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视觉文化;发展;符号;表达  引言:视觉是认知世界的必要途径。视觉效果是作者自我表达的途径和载体,视觉艺术最终是社会表达而不是个人表现,没有任何
期刊
【摘 要】《鸟人》是一部兼具好莱坞典型特色的黑色幽默。如众所知黑色幽默的人物形象是反英雄的,这一点与《鸟人》是十分契合的。  【关键词】鸟人;黑色幽默  一名优秀的影评人的文字应该在大众与创作者之间有一股引导与促进其不断进步的力量。希望我对《鸟人》的评论能够尽量做到客观且不失力量。  一、影片主题下的黑色幽默探索  (一)魔幻与现实之间的对话  里根作为影片的主角,其实他有着十分重要的两重身份。首
期刊
【摘 要】水族铜鼓舞历史悠久,表演内容丰富,通过铜鼓舞的起源和表演形式来确定水族铜鼓舞在水族社会中的基本地位,再进行社会价值分析,为水族铜鼓舞的发展制定方向。  【关键词】铜鼓舞;现状;价值  水族铜鼓舞,因“以击铜鼓而舞”得名,是水族最为古老的传统乐舞,主要流传于三都水族自治县的都江、九千、中和、三洞等广大水族地区。舞者根据鼓点的快慢交错而舞出不同的动作。铜鼓作为水族人民崇敬的器物,在现实生活中
期刊
【摘 要】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本文主要从道家美学角度出发,借鉴宗白华意境论与王昌龄诗有三境说,从道家“有无相生”的意境美创作与接受角度去构建影视思维意境“三图式”。此三层影视思维分别为镜头感、生命感、留白感。本文主要论述的是物境思维下的镜头感。  【关键词】道家;意境美;影视思维  意境是意象的形而上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