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作为跨文化交际平台,理应承担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以高职英语教学通行教材《新视野》《新技能》为例,课文素材内涵丰富,只要教师潜心挖掘,可以有很多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地融合到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增强文化自觉自信。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高职英语教学;文化自觉自信
【作者简介】杨峥(1973.0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化及高职英语教学。
一、背景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因此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当下高职英语教学,学生普遍不能恰当、准确地用英文描述、阐释中国文化现象。要讲好中国故事,减少他国对中国文化的误读,首先要对本民族文化有充分的了解认同,然后要提高表达阐释能力。高职英语教师在涉及东西方文化比较题材的时候,应帮助学生理性认识西方文化,同时提高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传播中国文化。
为此,高职英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深入研究中国文化,从而将中国文化植入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自觉学习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表达力。文章以两本高职英语同通行教材《新视野2》《新技能2》的两个单元为例,探索一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经验。
二、高职英语思政教学案例1:“向全球推介四川成都:一个美丽迷人的地方”——选自《新技能英语2》Unit 1 “What an amazing place”
公共课学部为大一所有专业公共英语C级学生选择《新技能英语基础教程》,共选择了两册书的12个主题单元学习,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高职学生中基础较弱的一部分学生的听说读写沟通能力,具备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英语交流能力。12个单元所包含知识面广,值得挖掘的思政主题很丰富,比如在介绍世界知名国家城市的地理信息时,可以反向用英语介绍中国的风景名胜;在了解世界知名时尚潮流品牌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消费观、审美观等等。
案例1的意义在于2021年四川成都将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用短视频的方式传播和介绍迷人的成都,美丽的四川,恰逢时机。同学们通过收集素材和制作短视频,创造力得到了发挥,不知不觉中,母语的历史文化知识,汉英翻译的水平都在一点点提升。很多珍贵的素材都是学生自己找的,他们积极谦虚地请老师对发音、翻译和语法问题提意见,希望做得更精美,分享给更多中外朋友。
1.案例思路与理念。“What an amazing place!”这个单元介绍了很多世界迷人的地方,比如荷兰的风车、澳大利亚的大堡礁,世界七大奇迹中国万里长城等,强烈地吸引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但很多地方他们还没有去过,所以如果让学生用英文介绍自己熟悉而同样美丽的家乡,就很容易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寓教于乐,出发点是外宣,过程中四川人的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加强了文化自觉,坚定了文化自信,听说读写译的语言综合能力也找到了表达的舞台。
2.案例设计与实施。借鉴外交部已有中国省区市的全球推介官方版,要求学生搜集本土资料,用英语介绍如杜甫草堂、武侯祠、宽窄巷子、青城山、峨眉山、三苏祠等12处景点,并学习四川绵阳非遗传承人李子柒,用生动活泼的短视频,优美地展现家乡之美。
基于任务教学法,学生们利用假期盈余的时间,或者用剪映,或者用抖音等多种流媒体形式亲手制作艺术短视频。既温习了一遍包括李白、杜甫、诸葛亮生平在内的四川的历史文化知识,又在本地过年的同时,云游了一番四川文化美景。做成后,在QQ班级群分享,后期采取课堂欣赏点评语法发音,集体评阅艺术效果的方式打分。以下列举其中一些具体项目案例:
(1)为大运会宣传介绍成都。
(2)杜甫草堂。
(3)武侯祠: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
(4)四川历史名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5)世界自然文化雙遗产——峨眉山。
3. 案例实施成效,即正面教学效果。学生们必须先把这些主题的中文介绍读懂,在朗读译文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反思网络给的译文究竟有没有问题,是否恰当地传达了中文原文的意思,有的发音基础不好的同学,甚至先用机器读了,让后让机器教自己朗读,老师的点评,也让他们发现了进步的空间。
按照“四川成都全球推介”思政脚手架,同学们短短的时间交了24个主题作品,很多素材找得鲜活有趣,让老师和其他同学们都大开眼界,不得不说,这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策略。
高职英语思政教学案例2:讲好当代中国成功人物故事——选自《新视野英语2》Unit 3 “A Successful Career”
面向大一所有专业学生公共英语B级的学生,学院使用的主教材是《新视野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册和第二册,共包含7个单元的学习,所选七个单元课文思想内涵丰富,涵盖知识面广,只要细心挖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人文话题和思政元素。案例2以第二册第三单元Unit 3 “A Successful Career”《事业与成功》的第二篇课文为例,具体阐释在讲授Text B “The biggest risk is not taking any risks”《扎克伯格的成功秘笈》这篇课文时,列出一些当代中国有影响力的人物,鼓励学生搜集他们的传奇故事,用英语录制短视频,以小组作业和集体分享点评的形式,融合了英语学习和思政教育。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发现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医生院士乃至优秀的普通人那些真真切切的精彩人生,通过宣讲,同学们的英语发音、语法、汉译英技能得到了锤炼。同时,没有强迫,没有灌输,题目老师给,素材自己找,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很有成就感。 1. 案例思路与理念。大一新生适应了大学校园生活以后,接下来第二学期应该到了思考一下未来的职业目标、人生价值的时候,《新视野英语读写教程2》第三单元《事业与成功》 就恰是学习成功人物,立志奋斗的主题。课文B部分《扎克伯格的成功秘笈》前半部分介绍了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的故事,后半部分总结了六条他的成功经验,包括坚定自信、不惧失败、追逐梦想而不是财富等。关于如何取得成功?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幸福?同学们都有很多想法,需要渠道来畅所欲言。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指导下,首先想到的是企业家任正非、曹德旺、董明珠,话题展开后立即发现,成功人物不应仅限于企业家,于是联系到新冠疫情肆虐时,80岁挂帅抗击疫情的院士钟南山,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2020感动中国人物教育家张桂梅,从四川出去的天才少年大学生曹原……中国当代杰出人物的故事非常精彩。因此,可以学习但不必盲目崇拜课文提及的巴菲特、乔布斯,中国本土丝毫不缺传奇励志的人物故事。
2.设计与实施。“讲好中国当代人物故事”的构架搭建好了以后,同学们非常积极配合,收集了很多珍贵的素材,交来了大量优秀的短视频作品,交了之后非常谦虚诚恳地请求老师点评发音、语法和翻译有没有问题,如果有就认真地修改完善,不知不觉中,润物细无声,他们在用英语介绍这些当代成功人物精彩故事的过程中,被感染被震撼,自然而然地向榜样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于创新、不怕失败。
3.实施成效,即正面教学效果:首先结合从课文提到的扎克伯格,联想到介绍中国成功的企业家任正非创立世界500强华为的故事。任正非“不怕跌倒,就怕跌倒了爬不起来”的故事激励了青年人,同学们学会了翻译他的名言“磨难造英雄”(Heroes in any times go through great disasters)。
接下来,一定不能让部分学生误以为“成功”就等于赚到大钱,成为首富,成功有很多种,要及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在介绍了两位诺奖获得者——发明青蒿素的屠呦呦和文学家莫言之后,打开思路,请学生们介绍2020感动中国人物,排在第一的就是扎根边疆教育40年的师德楷模——张桂梅。同学们发掘了关于她的许多感人事迹,她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0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通过介绍张桂梅,学生们不仅很容易地掌握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英文表达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并且知道了“四有好老师”这样的中文概念为何不能翻译成“Four have good teacher” 。
在科技强国的时代,中国未来十大仍然有落后急需发展的领域,所以在请同学们介绍了很多科学家如钱学森、邓稼先等外,还请他们介绍一个非常年轻的,四川走出去的曹原。2018年12月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十大科学人物中,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的曹原位列榜首。通过对他的介紹,同学们很容易就掌握了“中国科技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爱国的”等英文表达。
三、结语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依靠每一位高校大学生,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中国文化的教授,将英语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探索开辟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同时,高校英语教师应增强自身文化知识储备,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使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得以高度彰显。总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变,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提高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
参考文献:
[1]卢婕.“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大学英美文学教学刍议[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0-84.
[2]徐丽欣.“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8(1):153-154.
[3]夏丹.短视频助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尝试与探索[J].传媒,2021 (2):46-48.
[4]陈锋.唤醒文化自觉,讲好中国故事——大学英语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27-228.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高职英语教学;文化自觉自信
【作者简介】杨峥(1973.0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化及高职英语教学。
一、背景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因此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当下高职英语教学,学生普遍不能恰当、准确地用英文描述、阐释中国文化现象。要讲好中国故事,减少他国对中国文化的误读,首先要对本民族文化有充分的了解认同,然后要提高表达阐释能力。高职英语教师在涉及东西方文化比较题材的时候,应帮助学生理性认识西方文化,同时提高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传播中国文化。
为此,高职英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深入研究中国文化,从而将中国文化植入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自觉学习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表达力。文章以两本高职英语同通行教材《新视野2》《新技能2》的两个单元为例,探索一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经验。
二、高职英语思政教学案例1:“向全球推介四川成都:一个美丽迷人的地方”——选自《新技能英语2》Unit 1 “What an amazing place”
公共课学部为大一所有专业公共英语C级学生选择《新技能英语基础教程》,共选择了两册书的12个主题单元学习,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高职学生中基础较弱的一部分学生的听说读写沟通能力,具备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英语交流能力。12个单元所包含知识面广,值得挖掘的思政主题很丰富,比如在介绍世界知名国家城市的地理信息时,可以反向用英语介绍中国的风景名胜;在了解世界知名时尚潮流品牌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消费观、审美观等等。
案例1的意义在于2021年四川成都将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用短视频的方式传播和介绍迷人的成都,美丽的四川,恰逢时机。同学们通过收集素材和制作短视频,创造力得到了发挥,不知不觉中,母语的历史文化知识,汉英翻译的水平都在一点点提升。很多珍贵的素材都是学生自己找的,他们积极谦虚地请老师对发音、翻译和语法问题提意见,希望做得更精美,分享给更多中外朋友。
1.案例思路与理念。“What an amazing place!”这个单元介绍了很多世界迷人的地方,比如荷兰的风车、澳大利亚的大堡礁,世界七大奇迹中国万里长城等,强烈地吸引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但很多地方他们还没有去过,所以如果让学生用英文介绍自己熟悉而同样美丽的家乡,就很容易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寓教于乐,出发点是外宣,过程中四川人的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加强了文化自觉,坚定了文化自信,听说读写译的语言综合能力也找到了表达的舞台。
2.案例设计与实施。借鉴外交部已有中国省区市的全球推介官方版,要求学生搜集本土资料,用英语介绍如杜甫草堂、武侯祠、宽窄巷子、青城山、峨眉山、三苏祠等12处景点,并学习四川绵阳非遗传承人李子柒,用生动活泼的短视频,优美地展现家乡之美。
基于任务教学法,学生们利用假期盈余的时间,或者用剪映,或者用抖音等多种流媒体形式亲手制作艺术短视频。既温习了一遍包括李白、杜甫、诸葛亮生平在内的四川的历史文化知识,又在本地过年的同时,云游了一番四川文化美景。做成后,在QQ班级群分享,后期采取课堂欣赏点评语法发音,集体评阅艺术效果的方式打分。以下列举其中一些具体项目案例:
(1)为大运会宣传介绍成都。
(2)杜甫草堂。
(3)武侯祠: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
(4)四川历史名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5)世界自然文化雙遗产——峨眉山。
3. 案例实施成效,即正面教学效果。学生们必须先把这些主题的中文介绍读懂,在朗读译文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反思网络给的译文究竟有没有问题,是否恰当地传达了中文原文的意思,有的发音基础不好的同学,甚至先用机器读了,让后让机器教自己朗读,老师的点评,也让他们发现了进步的空间。
按照“四川成都全球推介”思政脚手架,同学们短短的时间交了24个主题作品,很多素材找得鲜活有趣,让老师和其他同学们都大开眼界,不得不说,这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策略。
高职英语思政教学案例2:讲好当代中国成功人物故事——选自《新视野英语2》Unit 3 “A Successful Career”
面向大一所有专业学生公共英语B级的学生,学院使用的主教材是《新视野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册和第二册,共包含7个单元的学习,所选七个单元课文思想内涵丰富,涵盖知识面广,只要细心挖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人文话题和思政元素。案例2以第二册第三单元Unit 3 “A Successful Career”《事业与成功》的第二篇课文为例,具体阐释在讲授Text B “The biggest risk is not taking any risks”《扎克伯格的成功秘笈》这篇课文时,列出一些当代中国有影响力的人物,鼓励学生搜集他们的传奇故事,用英语录制短视频,以小组作业和集体分享点评的形式,融合了英语学习和思政教育。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发现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医生院士乃至优秀的普通人那些真真切切的精彩人生,通过宣讲,同学们的英语发音、语法、汉译英技能得到了锤炼。同时,没有强迫,没有灌输,题目老师给,素材自己找,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很有成就感。 1. 案例思路与理念。大一新生适应了大学校园生活以后,接下来第二学期应该到了思考一下未来的职业目标、人生价值的时候,《新视野英语读写教程2》第三单元《事业与成功》 就恰是学习成功人物,立志奋斗的主题。课文B部分《扎克伯格的成功秘笈》前半部分介绍了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的故事,后半部分总结了六条他的成功经验,包括坚定自信、不惧失败、追逐梦想而不是财富等。关于如何取得成功?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幸福?同学们都有很多想法,需要渠道来畅所欲言。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指导下,首先想到的是企业家任正非、曹德旺、董明珠,话题展开后立即发现,成功人物不应仅限于企业家,于是联系到新冠疫情肆虐时,80岁挂帅抗击疫情的院士钟南山,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2020感动中国人物教育家张桂梅,从四川出去的天才少年大学生曹原……中国当代杰出人物的故事非常精彩。因此,可以学习但不必盲目崇拜课文提及的巴菲特、乔布斯,中国本土丝毫不缺传奇励志的人物故事。
2.设计与实施。“讲好中国当代人物故事”的构架搭建好了以后,同学们非常积极配合,收集了很多珍贵的素材,交来了大量优秀的短视频作品,交了之后非常谦虚诚恳地请求老师点评发音、语法和翻译有没有问题,如果有就认真地修改完善,不知不觉中,润物细无声,他们在用英语介绍这些当代成功人物精彩故事的过程中,被感染被震撼,自然而然地向榜样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于创新、不怕失败。
3.实施成效,即正面教学效果:首先结合从课文提到的扎克伯格,联想到介绍中国成功的企业家任正非创立世界500强华为的故事。任正非“不怕跌倒,就怕跌倒了爬不起来”的故事激励了青年人,同学们学会了翻译他的名言“磨难造英雄”(Heroes in any times go through great disasters)。
接下来,一定不能让部分学生误以为“成功”就等于赚到大钱,成为首富,成功有很多种,要及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在介绍了两位诺奖获得者——发明青蒿素的屠呦呦和文学家莫言之后,打开思路,请学生们介绍2020感动中国人物,排在第一的就是扎根边疆教育40年的师德楷模——张桂梅。同学们发掘了关于她的许多感人事迹,她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0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通过介绍张桂梅,学生们不仅很容易地掌握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英文表达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并且知道了“四有好老师”这样的中文概念为何不能翻译成“Four have good teacher” 。
在科技强国的时代,中国未来十大仍然有落后急需发展的领域,所以在请同学们介绍了很多科学家如钱学森、邓稼先等外,还请他们介绍一个非常年轻的,四川走出去的曹原。2018年12月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十大科学人物中,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的曹原位列榜首。通过对他的介紹,同学们很容易就掌握了“中国科技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爱国的”等英文表达。
三、结语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依靠每一位高校大学生,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中国文化的教授,将英语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探索开辟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同时,高校英语教师应增强自身文化知识储备,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使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得以高度彰显。总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变,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提高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
参考文献:
[1]卢婕.“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大学英美文学教学刍议[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0-84.
[2]徐丽欣.“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8(1):153-154.
[3]夏丹.短视频助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尝试与探索[J].传媒,2021 (2):46-48.
[4]陈锋.唤醒文化自觉,讲好中国故事——大学英语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