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请置顶“为什么不”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z880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教师的成长,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自身的使命。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如何才能走出心理舒适区,如何才能在实践磨砺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嗝嗝老师》这部影片在讲述一个暖心励志的教育故事的同时,也给予我们一个坚定的答案:别问“为什么”,问“为什么不”。
  一、为什么不坚定信念
  影片讲述了患有先天缺陷的奈娜·马图尔老师身残志坚,渴望成為一名教师,在屡屡碰壁后被母校勉强同意招聘为“临时顶岗”教师,进而依靠不断奋斗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校长)的故事。马图尔老师患有“妥瑞氏综合征”,无法控制间歇性地打嗝、发出怪声。这种怪病导致她虽然拥有双学士学位,却依然被18所学校拒绝,就连勉强同意她“临时顶岗”的母校圣诺特克斯学校,也曾5次拒绝过她。在没有应聘成功的5年间,自身的缺陷、父亲的不屑、应聘的冷遇、歧视的目光和银行职位的诱惑,从未动摇她做一名好老师的信念。最终,她成功了,并从“临时顶岗”4个月的教师成为在学校工作25年的校长,直到光荣退休。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教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就会更加自觉地热爱教育事业,更加自觉地增进职业认同、敬业精神和专业成长。在专业成长中遇到困难,会积极主动地设法突围,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教师的成长,秘诀是什么?说到底,核心秘诀就在于教师的内心,在于教师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
  在笔者的家乡安徽省霍邱县,有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董艳。作为一名乡村特岗教师,董老师不考虑前景,不做“房奴”,只做个纯粹的教育人,一心投入教育教学,自主研发了“乡土乐”儿童系列读写课程(“沐浴古来之风”课程、“那诗意在乡土的歌”课程、“荡舟书海”课程、“品味乡土生活”课程等),撰写出500多万字的教育教学随笔,发表了100多篇文章,荣膺安徽省2019年“优秀教师”、新教育2018年“全国榜样教师”。在董老师身上,笔者看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带来的力量。
  二、为什么不深爱学生
  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不爱学生,就是不爱自己的事业,专业成长便如无源之水、无木之舟。即使那群学生不是9A班的、9B班的,只是9F班的,即使那群学生在同事们眼里“就不是做学生的料”“不应该属于这里”,也丝毫没有影响马图尔老师对他们的爱。开始时,专业不成熟,被学生处处戏弄,马图尔老师没有生气,没有灰心,仍是发自内心地关爱每一名学生,绞尽脑汁地帮他们改正错误、克服困难、爱上学习。对学生的爱,在感化学生的同时,也带给马图尔老师无限的勇气与力量。正是出于对学生的爱,她敢于与学术权威争辩、跟校长据理力争,敢于打破学校的“学业成绩阶层”,帮助学生夺得年级第一,甚至带着贫民窟学生的作品参加全国科普展览。
  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深爱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在这种强烈师爱的驱动下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自己的教育态度、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进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同时,教师深爱学生,学生的内心必然会感到温暖,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力量,这种力量会让教学相长变得更加和谐自然,也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提升。一般来说,小学一年级刚开学时,教师会按部就班、生硬地教略显枯燥、抽象的拼音,学生常常会觉得乏味,继而丧失对语文的学习热情。有“中国雷夫”之称的常丽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常老师热爱学生,不想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拼音教学浇灭。于是,她不断改善教学,拉长课时、改组教材、设立仪式、以读促学,收到了极佳的拼音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顾明远、于漪、霍懋征、李烈等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技巧,更多的是深爱学生的师爱境界。
  信任学生、支持学生、鼓励学生、尊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差生”。这种伟大的情感会让教师不断创造奇迹,让教师的专业不断拔节成长。
  三、为什么不创新方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教师专业突围的最好诠释。杜威说:“用昨天的方法教今天的学生,就会剥夺了他们的明天。”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公民,而未来社会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变化的。所以,适应国家课程改革、顺应儿童真实学情、创新教育方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走向。影片中,9F班的14名学生都来自贫困家庭,课余要帮助家里分担负担,帮妈妈卖菜、做洗车工、修自行车等,无暇顾及学业。学校将他们单独编排,学校教师、其他学生不关注、漠视他们,他们只好以更加叛逆不羁作为对自己的保护和对他人的回击。
  面对现状,马图尔老师没有教条地执行教学大纲,而是创新教学方法。她基于学生兴趣,整合课程资源,鼓励实践体验。经常耍钱赌博的拉芬德计算速度很快,她拿出扑克牌让他做老师给大家上算数课;会说RAP的学生把她打嗝怪叫编成了说唱歌曲,她没有生气,反而跟着他们一起唱;操场上,她用鸡蛋开场,跟学生讲数学的抛物线,然后又讲物理的牛顿定律;她利用篮球让物理公式可视化,利用饮料让化学反应一目了然。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公交车、操场、巷道、街头、江边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她给学生送书、分鸡蛋、发饮料、拿篮球。马图尔老师积极大胆地创新教学,是因为她始终清楚地认识到:“知识在生活中,本来就是综合存在的。”“这不仅仅事关考试,更关乎他们的未来。”
  马图尔老师的创新不仅涉及教学方式,而且涉及课程内容。她能够根据真实的学情,采用学生最熟悉、最喜爱的学习路径,帮助他们高效学习;她把物理课与体育课整合在一起,把音乐课与写作课交织融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的知识有了更加整体、系统的建构。除此之外,她还对教学的场景、评价的方式、师生交往的行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有效的、深受学生欢迎的创新。最终,这些精彩的创新和辛勤的努力,为自己和学生赢得了专业尊严。   “创新是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的结果就是发展。创新,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2]创新无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只有不断追求创新,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具实效性、针对性,才能实现专业成长上的顺利突围。
  四、为什么不传递价值观
  “普通的老师,只会教书;优秀的老师,还教你做人;而伟大的老师,会让你知道师者的真谛;但是还有一些老师,会给我们深深地启迪,开创我们的人生!”影片中的这句话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
  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应是“教书”和“育人”的科学平衡。因为“教书”只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而“育人”才能讓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合格公民。通过日常交往、关键事件、教育活动等时机,向不同学段的学生巧妙地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师专业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汗校长收留了因患“妥瑞氏综合征”被12所学校劝退的小奈娜·马图尔,并在学校大会上公开承诺:“我代表圣诺特克斯中学向你保证:你会和其他同学得到同样的对待,同样的教育。”这种平等的价值观改变了奈娜·马图尔的一生,并让她从小就萌发了当一名好教师的理想。瓦迪阿老师也非常优秀,他鞭策级长:“不是优秀徽章让你优秀,而是你让优秀的徽章有了存在的意义。”当他发现自己班上一名优秀学生故意陷害9F班学生,导致9F班被全体开除时,他没有选择告发或直接教育,而是站出来承担了责任。瓦迪阿教师在保护这名同学的同时,也实现了育人的目标。这种“身教”,果然让那位学生发自内心地反省自己的错误,眼含热泪地将自己曾经获得的优秀徽章退还给了瓦迪阿老师,并表示自己会继续改过。
  李希贵校长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说:“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关头才能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所以,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不但要研究如何做学生求知的引路人,更要研究如何做一颗为学生指引人生方向的北极星。
  看完这部电影,我和成千上万的观众一样,为9F班14名学生的“逆袭”开心,也为低谷崛起的马图尔老师热泪盈眶。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奈娜·马图尔老师能够成功,我会充满感佩地说:“因为她走出了一条别样的专业成长之路—别问‘为什么’,问‘为什么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中国教师报,2018-02-07(1).
  [2]李航舟.创新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研究[J].理论前沿,2007(15):24-25.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2009年全国18套语文高考试卷中,有16套试卷设置了语言表达(或称语言文字应用)部分。随着愈来愈多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区进入高考,课程改革精神、理念的逐步渗透与推广,语言表达的赋分在变化。今年浙江卷18分、辽宁卷20分、宁夏海南卷(全国卷III)20分、安徽卷24分。有的把原来的第一大题(客观选择题)与第六大题(语言表达主观题)合并为第1I卷,比如安徽卷。  第一,设题材料继承了往年紧扣时代脉搏,生
2006年高考各地所出的诗歌鉴赏题题型比较多样,显示了自主命题的特色,但这些多样的题型涉及范畴不外乎表现内容、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三个方面。下面拟从这三方面对今年高考古诗鉴赏题作个具体分析。    一、表达内容    1.识记常识  文学常识是文学鉴赏的基础,但作为考点,在各地考卷中出现的不是太多。其实,中学生了解点相关文学常识是完全必要的,关键是不要太把它当一回事。上海卷将诗歌鉴赏与文学常识结合起
【摘 要】教师做事要为创造美好的生活服务,为建构幸福的人生服务。做事之时要不断地尝试创意、创新与创造。正确聚焦,快乐做事;避免误区,幸福做事;遵循规律,积极做事;学会分离,健康做事;彼此润泽,把事情作为磨砺和完善人生的土地、舞台、机缘,享受教育职业的幸福。  【关键词】教师 教育家 幸福做事 成长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多教师经常有烦恼、抱怨、焦虑、挣扎的消极情绪,很多教师经常表现出忙碌、无序
编者按:2008年12月6日,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召开学术年会。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部分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围绕语文课改,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大家充分肯定了语文课改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通过研讨,与会代表对新世纪语文改革有了较为全面、辩证、清醒的认识。    一、课改的成绩有目共睹    针对八年
田贺书《伤仲永》这节课超越了“语文教学”,实践着“语文教育”:教学生从文本中汲取言语智慧和人生智慧,增长学习语文和做事的才干,使学生越来越聪明。一、汲取言语智慧,教学生学语文  “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1],田老师本节课所教的就是“学本身”。  1.教学生阅读之法——披文入情,理解“文本之道”  “披文入情”就是通过文字走进文本,咬文嚼字理解文意,即以文本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的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基于此,落实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在情境中逐步落实人地协调观念,通过不断剖析案例,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要素进行区域认知,达到提升综合思维的要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一
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课《芦花荡》一文塑造了一位老交通员的英雄形象。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通篇用“老头子”来称呼这位老英雄,不妥,应该称呼“老爷爷”,这样更能表示对他的尊重和敬佩。  我请学生们举手表决,全班四十一人,有六七位同学认为应该叫他“老爷爷”。于是,我决定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从衣着打扮往往能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白光》《祝福》以及散文《范爱农》都涉及了人物的死亡问题,但令人奇怪的是鲁迅在展示人物生命终结时,都在某些层面上做了隐性的处理,似乎在努力暗示着什么。这样处理尽管给我们理解文本带来一定难度,但却体现了鲁迅高超的创作技法。  我们先来看孔乙己的死。孔乙己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到了要讨饭的地步,但他却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毛病,抄
自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以来,关于语文的性质问题,一直纠缠不清,至今未绝。新课标前言部分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此,赞同也好,质疑也罢,我们必须承认语文新课标是新世纪指导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语文本质属性的“二元统一论”还是基本能够体现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所以,与其在“姓什么“上做文章,还不如在“教什
编者按:《〈论语〉选读》是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材,初中也有关于《论语》的课文,不同的阶段如何教出不同的特色,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是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探讨。    许多东西在历史的流逝中消融了,但经典却永远不会消融,它们表现一切,包含一切,并且超越一切。《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它在问世之初,就经历了一个不断精致化的过程,然后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汩汩而出,流淌至今。今天,我们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