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初中数学习题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进行了探讨,文章从阐述加强习题教学的重要性入手,进一步分析了教学要点,最后提出了提升习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数学习题教学;重要性;要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1-054
前言
习题训练一向是初中初中数学教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所学。老师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答题、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解题程序。
1.加强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重要性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需要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因此,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学习状况与知识点难易度等,合理设计数学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数学思想——包括对应思想、变量思想、函数思想、比较思想、等量思想等等。学生在完成解题的思维过程中,都不是某种“分析能力”或“数学思想”单独起作用,往往是几种“能力”和“思想”共同工作的结果;用整体结构形式来认识数学理论,是学生分析、储存、记忆数学知识的主导思维形式,也是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要求的重要思维方法,因此,要在初中阶段重视培养,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初中数学习题教学要点
2.1教会学生读题
在解答初中数学习题的过程中,读题是最为首要的一步。学生在正式解题前,要对题目主要信息进行全面的阅读与把握,尤其要注意明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提出的具体问题。根据题目的具体信息,确定其所考察的知识点,进而找到解题的基本思路。例如,题干与问题往往包含着大量的关键字,学生把握住这些关键词,可以更敏感而准确地抓住核心信息,进而为后期的顺利解题打好基础。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答题的能力
在抓住题目所指出的一系列关键信息后,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通过揣摩出题人想要考察的重要知识点,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运用相关的知识点,以此得到正确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就是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在大量训练中,可以养成从系统高度的层面看问题的习惯,进而在学习中对各类知识点、要素、条件进行全面的整合与利用,形成整体意识,最终提高数学学习的整体效率。
2.3幫助学生掌握规范的解题程序
在对数学习题题目进行整体思考后,学生就要着手用对应公式解答问题了。在列式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根据特定步骤先做加减、再做乘除的运算;或者是结合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先乘除后加减。其次,学生也可采用混合运算的方法,用括号先把完整的算式罗列出来,随后按照加减乘除的基本顺序一步步展开运算。在计算完后,学生要善于运用验算的方法对解题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加以检验,确保答题的准确性。
3.提升初中数学习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3.1加强对习题教学的重视
数学,本来就是一个需要逻辑思维提升的学科。学生只要扎实的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并将其运用于解题思维中,才能最终学好这门学科,提升初中生习题解答能力,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强化学生的公式记忆。因此,老师要加强对习题训练的重视,不能单纯进行知识点的灌输,这将严重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3.2举办各类数学竞赛
习题解答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为了夯实学生数学基础,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学校可以举办各类习题竞赛。组织全班甚至全校学生齐聚一堂,严格遵守参赛纪律,认真答卷;比赛结束后,老师评卷,甚至可以设置相关的奖项,以此对学生形成激励作用。在此之前,老师要准备类型丰富、形式多样,且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层次性和挑战性的习题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竞赛考察学生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对他们的计算技巧和计算方法的灵活性等加以考核。
3.3利用正确的习题训练方法
初中生刚刚从小学毕业,其数学学习的难度与强度都显著提升,每天也有了更大量的家庭作业,很多家长在辅导作业时非常关注其解题的速度,导致学生在遇到一个难点时往往轻易望而却步、选择放弃,其解题准确性低,学习效率得不到提升。基于此,老师要运用正确的习题训练方法,并且向家长传授,以上述问题为例,学生做作业如果盲目追求速度,会影响其习题训练目的的达成,但如果速度过慢,又会导致学生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因此应该兼顾解题速度与准确性,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初中数学习题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的探讨,意义重大。相关教师需要明确做好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措施,提升对习题教学的重视度,举办各类数学竞赛,利用正确的习题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立波.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践研究[J].魅力中国,2015,(30):191.
[2]何德锴.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践研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6,13(1):263.
[3]门巧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5,(11):436.
关键词:初中数学习题教学;重要性;要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1-054
前言
习题训练一向是初中初中数学教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所学。老师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答题、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解题程序。
1.加强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重要性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需要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因此,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学习状况与知识点难易度等,合理设计数学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数学思想——包括对应思想、变量思想、函数思想、比较思想、等量思想等等。学生在完成解题的思维过程中,都不是某种“分析能力”或“数学思想”单独起作用,往往是几种“能力”和“思想”共同工作的结果;用整体结构形式来认识数学理论,是学生分析、储存、记忆数学知识的主导思维形式,也是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要求的重要思维方法,因此,要在初中阶段重视培养,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初中数学习题教学要点
2.1教会学生读题
在解答初中数学习题的过程中,读题是最为首要的一步。学生在正式解题前,要对题目主要信息进行全面的阅读与把握,尤其要注意明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提出的具体问题。根据题目的具体信息,确定其所考察的知识点,进而找到解题的基本思路。例如,题干与问题往往包含着大量的关键字,学生把握住这些关键词,可以更敏感而准确地抓住核心信息,进而为后期的顺利解题打好基础。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答题的能力
在抓住题目所指出的一系列关键信息后,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通过揣摩出题人想要考察的重要知识点,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运用相关的知识点,以此得到正确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就是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在大量训练中,可以养成从系统高度的层面看问题的习惯,进而在学习中对各类知识点、要素、条件进行全面的整合与利用,形成整体意识,最终提高数学学习的整体效率。
2.3幫助学生掌握规范的解题程序
在对数学习题题目进行整体思考后,学生就要着手用对应公式解答问题了。在列式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根据特定步骤先做加减、再做乘除的运算;或者是结合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先乘除后加减。其次,学生也可采用混合运算的方法,用括号先把完整的算式罗列出来,随后按照加减乘除的基本顺序一步步展开运算。在计算完后,学生要善于运用验算的方法对解题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加以检验,确保答题的准确性。
3.提升初中数学习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3.1加强对习题教学的重视
数学,本来就是一个需要逻辑思维提升的学科。学生只要扎实的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并将其运用于解题思维中,才能最终学好这门学科,提升初中生习题解答能力,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强化学生的公式记忆。因此,老师要加强对习题训练的重视,不能单纯进行知识点的灌输,这将严重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3.2举办各类数学竞赛
习题解答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为了夯实学生数学基础,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学校可以举办各类习题竞赛。组织全班甚至全校学生齐聚一堂,严格遵守参赛纪律,认真答卷;比赛结束后,老师评卷,甚至可以设置相关的奖项,以此对学生形成激励作用。在此之前,老师要准备类型丰富、形式多样,且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层次性和挑战性的习题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竞赛考察学生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对他们的计算技巧和计算方法的灵活性等加以考核。
3.3利用正确的习题训练方法
初中生刚刚从小学毕业,其数学学习的难度与强度都显著提升,每天也有了更大量的家庭作业,很多家长在辅导作业时非常关注其解题的速度,导致学生在遇到一个难点时往往轻易望而却步、选择放弃,其解题准确性低,学习效率得不到提升。基于此,老师要运用正确的习题训练方法,并且向家长传授,以上述问题为例,学生做作业如果盲目追求速度,会影响其习题训练目的的达成,但如果速度过慢,又会导致学生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因此应该兼顾解题速度与准确性,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初中数学习题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的探讨,意义重大。相关教师需要明确做好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措施,提升对习题教学的重视度,举办各类数学竞赛,利用正确的习题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立波.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践研究[J].魅力中国,2015,(30):191.
[2]何德锴.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践研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6,13(1):263.
[3]门巧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5,(1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