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6-0080-02
【摘要】大学生逃课现象已在高校演变成一个日益严重的学风问题。这与学生自身、高校教学管理、学风建设、教师素质以及教学模式中存在漏洞有密切关系,从中我们看到高校必须面对一些问题,反思自身的教育建设,从而进行一些有力的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高校教育
1 大学生逃课现状
课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今大学生逃课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甚至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学里只有两种课,一种是“必逃课”,一种是“选逃课”,“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成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上课准则。
笔者在苏州两所高校发放了五百份调查问卷,回收了437份,回收率为87.4%,其内容包括逃课与否、逃课课程、学生性别、年级、逃课原因等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说,没有逃过课的学生不多见,完全没有逃过课的学生堪称稀有。具体情况为:1、逃课人数多,程度逐年加深。按照性别、成绩、年级三种标准分类后的统计结果显示,男生的逃课率远远高于女生,差等生比优等生更严重,年级越高逃过课的人数越多。除明显逃课外,学生按时上课但并不听课的“隐形”逃课现象也很普遍。
但是,从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逃课,并不是一种盲目随意的行为,而是一种有目的的理性行为。他们选择逃什么样的课,是在各种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理性算计和选择,实际上是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他们会选择课程枯燥无味、老师讲课艺术较差、他们没有兴趣的科目,上课点名少或不点名,又容易通过考试的课,重要程度低,即使不过,也可以另选的选修课以及早上、下午第一节和上午最后一节,容易影响到睡觉和吃饭的课来逃。
上述数据和现象表明,高校大学生“逃课成风”已俨然成为了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此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展开与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必须在分析大学生逃课原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管理的反思。
2 逃课背后的“玄机”
大学生逃课原因颇为复杂,但较集中在高校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学生自身上。
学生自身是调查“逃课”现象蔚然成风的首要突破口。首先,学生经历激烈的高考进入大学后,非常渴望“自由”。大学里可自由支配时间多,又缺少中学时保姆式教师的管束,很容易使学生自由散漫,缺乏纪律性。他们往往打着“追求自由”的旗帜放纵自己逃课,甚至不需要理由就逃课。其次,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习态度不端正。这类逃课学生往往以为进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带着混文凭的想法,学习没有动力,缺乏竞争意识,学业上只求“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第三,对所学专业或课程不感兴趣。有的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偏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或课程相差太远;有的认为所学东西对将来工作没有多大作用,例如一些理工类学生认为学政治基础学科毫无意义。第四,喜欢自学。他们往往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就已经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为了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逃课上图书馆博览群书,或去“淘”其他专业的课。第五,忙于考研、出国、兼职、实习和社团活动,没空上课。这些学生重视现实,放弃认为对自己未来发展影响不大的专业及课程,利用时间去钻研有利于个人前途和发展的专业和课程,较为功利。
教学模式陈旧、教师讲授水平低也是大学生逃课的重要原因。有些教师不擅长表达,上课缺乏激情,或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或思路不清表达欠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授课方式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教师上课不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授课安排不合理。有时信息量过大,学生不易领会;有时信息量少,内容重复较多。
高校在教学管理、学风建设、教师考核问题上同样存在漏洞。首先,高校教学管理不到位,学科体系的研究和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学分制度不完善,学生选课权力较为缺乏。其次,校园学风不严谨,未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们逃课成风,你逃我逃大家逃。第三,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对教师的考核,包括上岗和晋升等,都过分强调科研而轻视教学。对学生的考核,“教”“考”脱离,教学和实践相脱离。第四,教科书过于陈旧,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一些理工科教科书依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版本,跟不上时代要求,更不能指望从中获取前沿新知。
事实上,大学生逃课更有其深层原因:现行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它相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处于滞后和不完善状态。一些逃课不逃学,自己学习更适合未来发展的有意义学识的学生的逃课行为,正是对现行高校教育体制亮起了一盏黄灯,让我们对高校教学管理进行反思。
3 高校教育建設和改革
大学生逃课行为的风靡让我们正视现行高校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中的一系列问题,以下改革势在必行。
3.1 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构建现代课程体系。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是把学生看作学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高等学校工作的中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给与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必须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课程体系。[1]为使课程多样化、弹性化和开放化,高校可以取消一些落后于时代的课程,淘汰旧学科,鼓励教师开设更多地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课程,做到真正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专业选择和课程选择方面给与学生更多的机会和自主权,将现行的刚性教学计划进一步柔性化。精减对学生的课时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3.2 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育教学模式必须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高校必须以能力为标准,建构提高教师水平的教师聘用制度,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和素质,使教师水平成为吸引学生听课的重要因素。在实行自由选课制度,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前提下,教师应以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应改变自身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讲对于学生而言能够产生兴趣的话题。上课可通运用多媒体,使上课形式多元化,并通过社会实践将课堂与现实相联系。
3.3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先进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应加速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一方面改变以点名为主的监督方式,转变到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上来,防止学生隐性逃课;另一方面改变考评方式,学习成绩与到课情况挂钩,认真落实学校“缺课1/3取消考试资格”的规定。同时,利用网络建立先进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在系统上给所学课程提出意见,以方便学校掌握教学动态。
现代心理学证明,在接受同等教育的情况下,人们越是在宽松开放的环境和氛围中生活,他的心理空间就越是开阔,创造潜力就越可能得到发挥。[2]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受教育最系统、思想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可塑性也最大。如何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以启迪思维、发展智能为中心,以激励探索性、创造性,开发适应未来的巨大潜力为目的,激发青年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高校教育必须深思的问题。只有从教育体制上反思和改革,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逃课蔚然成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宗光、李坚强、盛懿等著.高等教育改革与人的全面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44页
[2] 王宗光、李坚强、盛懿等著.高等教育改革与人的全面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64页
【摘要】大学生逃课现象已在高校演变成一个日益严重的学风问题。这与学生自身、高校教学管理、学风建设、教师素质以及教学模式中存在漏洞有密切关系,从中我们看到高校必须面对一些问题,反思自身的教育建设,从而进行一些有力的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高校教育
1 大学生逃课现状
课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今大学生逃课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甚至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学里只有两种课,一种是“必逃课”,一种是“选逃课”,“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成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上课准则。
笔者在苏州两所高校发放了五百份调查问卷,回收了437份,回收率为87.4%,其内容包括逃课与否、逃课课程、学生性别、年级、逃课原因等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说,没有逃过课的学生不多见,完全没有逃过课的学生堪称稀有。具体情况为:1、逃课人数多,程度逐年加深。按照性别、成绩、年级三种标准分类后的统计结果显示,男生的逃课率远远高于女生,差等生比优等生更严重,年级越高逃过课的人数越多。除明显逃课外,学生按时上课但并不听课的“隐形”逃课现象也很普遍。
但是,从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逃课,并不是一种盲目随意的行为,而是一种有目的的理性行为。他们选择逃什么样的课,是在各种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理性算计和选择,实际上是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他们会选择课程枯燥无味、老师讲课艺术较差、他们没有兴趣的科目,上课点名少或不点名,又容易通过考试的课,重要程度低,即使不过,也可以另选的选修课以及早上、下午第一节和上午最后一节,容易影响到睡觉和吃饭的课来逃。
上述数据和现象表明,高校大学生“逃课成风”已俨然成为了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此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展开与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必须在分析大学生逃课原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管理的反思。
2 逃课背后的“玄机”
大学生逃课原因颇为复杂,但较集中在高校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学生自身上。
学生自身是调查“逃课”现象蔚然成风的首要突破口。首先,学生经历激烈的高考进入大学后,非常渴望“自由”。大学里可自由支配时间多,又缺少中学时保姆式教师的管束,很容易使学生自由散漫,缺乏纪律性。他们往往打着“追求自由”的旗帜放纵自己逃课,甚至不需要理由就逃课。其次,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习态度不端正。这类逃课学生往往以为进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带着混文凭的想法,学习没有动力,缺乏竞争意识,学业上只求“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第三,对所学专业或课程不感兴趣。有的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偏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或课程相差太远;有的认为所学东西对将来工作没有多大作用,例如一些理工类学生认为学政治基础学科毫无意义。第四,喜欢自学。他们往往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就已经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为了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逃课上图书馆博览群书,或去“淘”其他专业的课。第五,忙于考研、出国、兼职、实习和社团活动,没空上课。这些学生重视现实,放弃认为对自己未来发展影响不大的专业及课程,利用时间去钻研有利于个人前途和发展的专业和课程,较为功利。
教学模式陈旧、教师讲授水平低也是大学生逃课的重要原因。有些教师不擅长表达,上课缺乏激情,或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或思路不清表达欠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授课方式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教师上课不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授课安排不合理。有时信息量过大,学生不易领会;有时信息量少,内容重复较多。
高校在教学管理、学风建设、教师考核问题上同样存在漏洞。首先,高校教学管理不到位,学科体系的研究和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学分制度不完善,学生选课权力较为缺乏。其次,校园学风不严谨,未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们逃课成风,你逃我逃大家逃。第三,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对教师的考核,包括上岗和晋升等,都过分强调科研而轻视教学。对学生的考核,“教”“考”脱离,教学和实践相脱离。第四,教科书过于陈旧,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一些理工科教科书依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版本,跟不上时代要求,更不能指望从中获取前沿新知。
事实上,大学生逃课更有其深层原因:现行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它相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处于滞后和不完善状态。一些逃课不逃学,自己学习更适合未来发展的有意义学识的学生的逃课行为,正是对现行高校教育体制亮起了一盏黄灯,让我们对高校教学管理进行反思。
3 高校教育建設和改革
大学生逃课行为的风靡让我们正视现行高校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中的一系列问题,以下改革势在必行。
3.1 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构建现代课程体系。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是把学生看作学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高等学校工作的中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给与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必须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课程体系。[1]为使课程多样化、弹性化和开放化,高校可以取消一些落后于时代的课程,淘汰旧学科,鼓励教师开设更多地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课程,做到真正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专业选择和课程选择方面给与学生更多的机会和自主权,将现行的刚性教学计划进一步柔性化。精减对学生的课时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3.2 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育教学模式必须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高校必须以能力为标准,建构提高教师水平的教师聘用制度,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和素质,使教师水平成为吸引学生听课的重要因素。在实行自由选课制度,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前提下,教师应以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应改变自身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讲对于学生而言能够产生兴趣的话题。上课可通运用多媒体,使上课形式多元化,并通过社会实践将课堂与现实相联系。
3.3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先进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应加速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一方面改变以点名为主的监督方式,转变到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上来,防止学生隐性逃课;另一方面改变考评方式,学习成绩与到课情况挂钩,认真落实学校“缺课1/3取消考试资格”的规定。同时,利用网络建立先进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在系统上给所学课程提出意见,以方便学校掌握教学动态。
现代心理学证明,在接受同等教育的情况下,人们越是在宽松开放的环境和氛围中生活,他的心理空间就越是开阔,创造潜力就越可能得到发挥。[2]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受教育最系统、思想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可塑性也最大。如何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以启迪思维、发展智能为中心,以激励探索性、创造性,开发适应未来的巨大潜力为目的,激发青年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高校教育必须深思的问题。只有从教育体制上反思和改革,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逃课蔚然成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宗光、李坚强、盛懿等著.高等教育改革与人的全面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44页
[2] 王宗光、李坚强、盛懿等著.高等教育改革与人的全面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