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带着让人着迷的魅力,它既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语文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浓郁美育特色的课。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这种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农村语文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起来枯橾无味。现谈谈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求知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183-02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许多教师仍延续“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最害怕课后的想象性习题或开放性问题,不知怎样处理。农村小学还存在着,“课标教材一变再变,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状况,农村语文教学只重视记忆型内容,口头或特色教学内容小,训练重点在于反复训练和巩固课堂知识,学生对课外知识知道得甚微,没有条件从资料库中查阅与课堂相关的内容。长期以来养成了惰性,学生只能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会主动去探究知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未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别,“一刀切”的教学现象还普遍存在。例如:农村小学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农村学生来说较为困难,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还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他们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我二十多年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现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巧用多媒体。
二、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
素质教育就是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要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多媒体教学可以达到这一点,它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渠道完成教师所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特定的氛围可以有效地激发人们的某种情绪或情趣,比如商业街的热闹、繁华、五彩斑斓的色彩可以引发人们购物的欲望;灯火阑珊的舞台会让歌舞爱好者情不自禁地舞起来——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出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也是极为重要的。
我教《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时,为了吸引孩子们去欣赏桂林的奇山秀水,我先播放声情并茂欢快的歌曲《我想去桂林》,孩子们也随着唱起来,全身心投入本节课的教学中。接着我指导同学们看图学文,多媒体播放一张张桂林山水图吸引着同学们的眼球,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他们感悟到桂林就像一大幅连绵不断的画。如此优美的祖国大自然,谁能说自已不喜爱呢?然后我指导同学们欣赏美文,读出自己喜爱、赞美的感情来。本节课给孩子们留下了难以抺去的记忆。
三、创设语言内涵丰富的意境
教师应该要比学生早一些、深一些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意境,教师一定是先于学生被语言文字中的意境感动了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带着种种体验感受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他们获得体验,获得感动的情境。例如:在讲授《秋天的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画面:优美的雨境中显示着课文中最能体现意境的句子,孩子们观看课件,再用多种形式朗读这些描写秋天美景的句子,图文并茂,学生一下子进入情境之中来感悟秋天之美和丰收的喜悦!引领学生步入文本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揮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情感,启迪思想,他们通过直观、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制定的学习要求。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升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自由选择诵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体会课文的情感。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
四、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开放式学习方式
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入,使语文阅读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假如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就能方便地查阅,获取相关知识,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更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课题。语文教学该如何面对这种形式的改变,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人才的关键。例如,我在讲《草船借箭》一文时,彻底改变了以往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重点字、词、句,了解草船借箭故事过程的学习方法,我将故事情节相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黄盖、曹操、刘备、周瑜、鲁肃等人物的介绍,性格描述、人物形象以及《草船借箭》的多个视频片断一起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的认知面不再局限于课文中那些单调枯燥的文字上。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多层面上了解人物性格特征。我将此课件做到校园网的资料库中,供更多学生浏览课件中其它的相关内容,从而激发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了解更多知识。学生通过在各网站自主查阅、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183-02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许多教师仍延续“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最害怕课后的想象性习题或开放性问题,不知怎样处理。农村小学还存在着,“课标教材一变再变,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状况,农村语文教学只重视记忆型内容,口头或特色教学内容小,训练重点在于反复训练和巩固课堂知识,学生对课外知识知道得甚微,没有条件从资料库中查阅与课堂相关的内容。长期以来养成了惰性,学生只能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会主动去探究知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未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别,“一刀切”的教学现象还普遍存在。例如:农村小学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农村学生来说较为困难,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还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他们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我二十多年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现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巧用多媒体。
二、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
素质教育就是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要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多媒体教学可以达到这一点,它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渠道完成教师所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特定的氛围可以有效地激发人们的某种情绪或情趣,比如商业街的热闹、繁华、五彩斑斓的色彩可以引发人们购物的欲望;灯火阑珊的舞台会让歌舞爱好者情不自禁地舞起来——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出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也是极为重要的。
我教《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时,为了吸引孩子们去欣赏桂林的奇山秀水,我先播放声情并茂欢快的歌曲《我想去桂林》,孩子们也随着唱起来,全身心投入本节课的教学中。接着我指导同学们看图学文,多媒体播放一张张桂林山水图吸引着同学们的眼球,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他们感悟到桂林就像一大幅连绵不断的画。如此优美的祖国大自然,谁能说自已不喜爱呢?然后我指导同学们欣赏美文,读出自己喜爱、赞美的感情来。本节课给孩子们留下了难以抺去的记忆。
三、创设语言内涵丰富的意境
教师应该要比学生早一些、深一些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意境,教师一定是先于学生被语言文字中的意境感动了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带着种种体验感受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他们获得体验,获得感动的情境。例如:在讲授《秋天的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画面:优美的雨境中显示着课文中最能体现意境的句子,孩子们观看课件,再用多种形式朗读这些描写秋天美景的句子,图文并茂,学生一下子进入情境之中来感悟秋天之美和丰收的喜悦!引领学生步入文本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揮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情感,启迪思想,他们通过直观、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制定的学习要求。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升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自由选择诵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体会课文的情感。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
四、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开放式学习方式
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入,使语文阅读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假如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就能方便地查阅,获取相关知识,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更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课题。语文教学该如何面对这种形式的改变,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人才的关键。例如,我在讲《草船借箭》一文时,彻底改变了以往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重点字、词、句,了解草船借箭故事过程的学习方法,我将故事情节相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黄盖、曹操、刘备、周瑜、鲁肃等人物的介绍,性格描述、人物形象以及《草船借箭》的多个视频片断一起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的认知面不再局限于课文中那些单调枯燥的文字上。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多层面上了解人物性格特征。我将此课件做到校园网的资料库中,供更多学生浏览课件中其它的相关内容,从而激发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了解更多知识。学生通过在各网站自主查阅、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