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弥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银监会于2006 年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于当年开始村镇银行试点工作。近几年来村镇银行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6月30日,全国村镇银行数量达到1101家,剔除支行的数量为731家。在银监会的强力推动下,村镇银行可谓“高歌猛进”,但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诸多问题,甚至制度本身的深层次问题也暴露出来。经过7年的发展,村镇银行的热乎劲似乎远不如当初,发展越发困窘。利润不敌小贷公司、民资欲逃离、数天揽不来一分存款、村鎮没有村镇银行……这些囧事频频显现。
“围城”内外
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降低到15%……密集出台的政策,不断把村镇银行推向了金融综合改革的最前沿。与此同时,民间资金欲组建银行,监管部门“规劝”其先以村镇银行入手;小贷公司想做大,监管部门建议考虑转型为村镇银行。一时间,村镇银行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但事实上,村镇银行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和城外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村镇银行的现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某业内人士就小贷公司的前景如此谈到:“从长远来看,小贷公司自有注册资本金和股东扩股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一些公司更是因为资金短缺呈现出半歇业状态,难以做到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若此问题不解决,将极大地影响小贷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积极性。”为此,他建议,在融资渠道上,政府应当允许小贷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并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适用范围扩展到小贷公司;在转型方面,政府应当降低小贷公司转型为村镇银行的门槛,逐步允许经营稳健、财务状况良好、业务发展前景较好、达到一定规模的小贷公司转型为村镇银行。
实际情况并非如该人士所设想,很多小贷公司对村镇银行并不“感冒”。其中,村镇银行利润远远低于小贷公司是重要原因。今年1月,某媒体记者在苏南某市采访时,发现2012年该市4家村镇银行各项贷款余额在20亿元左右,实现净利润4000万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相当于当地一家2个亿规模的小贷公司的年利润。
“前几年,政策面上说小贷公司做得好可以转为村镇银行,现在利润倒挂这么严重,小贷公司都看不上村镇银行,那么点利润,谁想转?”一家小贷公司的法人代表说。
同时,部分“围城”内的人对村镇银行并不看好,大有逃离迹象。黎华(化名)是某村镇银行的股东,由于投资金融领域的机会并不多,所以起初听说可以入股村镇银行,黎华便毫不犹豫地投了300万元。然而入股近3年来却从未分到过一次红利。对于一个颇为成功的民企老板而言,这可能是他最为失败的一次投资。“从去年开始,我就打算卖出村镇银行的股份,但一直找不到买家。还有不少股东找我,希望将手上的股份转给我。”黎华说。如今,村镇银行“钱”景不佳,像黎华那样萌生退意的村镇银行股东并不在少数。
吸储困局
村镇银行资金来源受限、盈利能力差,吸储难已成为村镇银行面临的共同难题。存款为主的负债业务是银行经营的基础,常规来说,一家银行其个人储蓄存款的占比应在50%以上,才能有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而村镇银行作为新的银行形态,公众认同度不高,品牌效应一般,公众储蓄存款吸收难。一位村镇银行的大厅经理说,“有时一两天也没有一笔储蓄存款”。
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的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双重“吸储难”的问题,使得其存款规模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量比率很低。由中国社科院曾刚执笔的《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2011年)显示,在192家选取的村镇银行样本中,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3.94%,最低仅为9.74%。总体来看,比不上商业银行90%以上的资产负债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村镇银行吸储困难。
村镇银行吸储难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村镇银行作为新兴银行,成立时间短,居民了解度不够,认可度不高,吸收存储缺乏公信力;二、网点少,流失大量潜在客户;三、村镇银行的结算能力、科技支持、大小额支付系统等硬件不完善。
同时,村镇银行在业务上的单一,对增加储蓄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没有理财产品,没有其他中间业务,我们想通过这些业务来变相揽存都做不到。”一位村镇银行负责人说,在他看来,村镇银行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它更像是20多年前的农村信用社,“拿这种最原始的银行服务模式,跟现代化的银行竞争,我们没有胜算”。况且,在农村,村镇银行并不是唯一的银行,一些老牌的涉农银行在农村市场早已根深蒂固。因此村镇银行服务的对象,其实并不是“金融盲区”,靠提高贷款利率来维持高利润也不现实。“盘子做不大,我们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不好。”另一位村镇银行负责人说,要把盘子做大,就只有把存款做大,但是目前,把存款做大的难度无比之大。
“不务正业”
村镇银行是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旨在解决现有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目前,村镇银行在机构数量、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均有了突破。但是,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冠以“村镇”之名的村镇银行即不进村也不入镇,机构和服务对象都停留在县城、甚至在地级市,村镇银行徒有虚名。
村镇银行定位主要体现在建立的地点,地点决定了服务对象。从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来看,其总部大多设在各试点地区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周边的金融和经济环境比较理想,主要是集中在县城,这并不完全符合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布局的经营思路,村镇银行呈现“冠名村镇,身处县城”的格局。以辽宁省为例,建立的24家村镇银行,基本上都注册在县城。
除了村镇银行不进村落镇以外,相当部分村镇银行“不务正业”,并非真正支农支小,难以真正缓解县域金融供给不足的现状。村镇银行的基本政策定位是服务“三农”,其成立的初衷是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然而村镇银行的贷款投向却产生“投偏”现象,表现形式是贷款的脱农化、大额化和短期化。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由于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较为多元,大部分股东首先考虑的是生存问题,如果按照政策要求把贷款投向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从短期看盈亏平衡都很难实现。因为额度小、收益低、周期长、风险大的“三农”信用需求难以与按照现代统一商业金融模式设立的村镇银行相适应,此外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村镇银行大多会把信贷投放重点放在能够获利较多的领域。因此尽管银监会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写明“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实际上较难执行。 任重道远
在中国,农村金融是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环节,而偏远贫困地区又是农村金融最为薄弱环节和发展难点,目前的金融体系并没有给社会所有人群提供同等有效的服务,特别是在偏远贫困地区,农民获得金融服务机会远远低于城镇人口。
建立村镇银行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组建村镇银行有一个最大的政策背景,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已经富裕起来的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指导思想适时组建村镇银行,让具有优势的金融机构把信贷支持延伸到村镇,并通过股份制吸收和引导民间资本,从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让弱质产业尽快升级换代,让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并不是缺少钱,而是没有按政策要求和市场规律解决好投向问题。组建村镇银行,就是要再造“供血”机制,由强势的投资方扶持弱势群体和弱质产业,进行直接补位,补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未达之位。
村镇银行被寄予厚望,而现实发展却显得举步维艰,要将村镇银行由“鸡肋”重新变成“香饽饽”,需要对症下药。“需要一揽子的措施以及多方合作。”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说。他指出,当地政府应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比如加强对当地贷款户籍企业的把握和了解,帮助村镇银行掌握充分的信息状况;同时想办法改善、提高所在地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帮助他们经营好自身企业,提高经营业绩,从而提升其还贷能力,降低贷款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松原市中心支行孙旭艳撰文指出,村镇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缴存率应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特别是在缴存比率上应低于农信社比率,给予村镇银行更大的流动性,确保货币供给的能力,以实现赢利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还有专家建议,以“先征后返”形式对村镇银行实施税收优惠,享受与农村信用社同样的税率和扶持政策;适当降低村镇银行银联入网门槛,促进村镇银行卡业务发展;对村镇银行发放涉农贷款进行风险补偿或奖励,降低村镇银行提供涉农贷款的经营成本。
村镇银行是中国目前最小的银行。它的市场定位、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决定了其不可能与国有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甚至农村信用社比高下。针对目前村镇银行出现的问题,需要抓紧采取有效治理措施。
首先,从整体上优化村镇银行的布局和规划。在全面评估村镇银行现有规模、发展布局和政策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准入和监管政策,调整现有发展规划,适当放慢审批节奏,避免盲目求多、求快,原则上不鼓励跨省设立;严格控制村镇银行设立异地支行,防范村镇银行在短期内快速扩张带来的金融稳定风险。同时,加强引导,着重在后续规划布局上解决村镇银行存在的区域失衡、县乡失衡问题。
其次,建立村镇银行稳步发展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科学把握准入标准,确保村镇银行的组建质量。根据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管控能力给予不同指标,激发、促进大型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促进政策性银行、大型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参股或控股村镇银行,条件成熟时作为出资人直接设立村镇银行。把控中型银行大规模建立村镇银行的冲动性,约束小型银行盲目铺设,严控村镇银行设立子银行。鼓励发展好的村镇银行发行上市,将符合条件的小贷公司“转板”为村镇银行。
再次,加强前瞻性研究,准确评估法人和自然人等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可行性、条件和潜在风险,扶持符合条件的大型民营资本参股村镇银行,从制度层面解决村镇银行内生动力机制不足的问题。同时,构建全方位的综合配套支撑体系,对在乡镇设立和给予农户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村镇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给予一定比例的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村镇银行,比照农村信用社标准,由财税部门减免一定的营业税、所得税,地方政府給予贷款贴息和专项奖励支持。
还有,加强监管,严格实施对村镇银行的监督检查和问责制度,强化对其负责人的审核考察,积极构建属地监管、并表监管、信息共享的联动监管方式,以及不同方式、不同频度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防范系统性地方金融风险。
最后,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发起行的管控和支撑体系。村镇银行应尽快建立相应的专业委员会,以充分发挥“三会一层”的职能作用,形成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切实防范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为完善规章制度,引导村镇银行加强内控机制的建设,央行还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村镇银行加入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和征信系统,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服务不畅、效率低下的问题。监管机构应督促村镇银行发起行加强内部风险管控,特别是对村镇银行的IT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贷款审批机制和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的有效管控。
“围城”内外
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降低到15%……密集出台的政策,不断把村镇银行推向了金融综合改革的最前沿。与此同时,民间资金欲组建银行,监管部门“规劝”其先以村镇银行入手;小贷公司想做大,监管部门建议考虑转型为村镇银行。一时间,村镇银行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但事实上,村镇银行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和城外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村镇银行的现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某业内人士就小贷公司的前景如此谈到:“从长远来看,小贷公司自有注册资本金和股东扩股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一些公司更是因为资金短缺呈现出半歇业状态,难以做到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若此问题不解决,将极大地影响小贷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积极性。”为此,他建议,在融资渠道上,政府应当允许小贷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并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适用范围扩展到小贷公司;在转型方面,政府应当降低小贷公司转型为村镇银行的门槛,逐步允许经营稳健、财务状况良好、业务发展前景较好、达到一定规模的小贷公司转型为村镇银行。
实际情况并非如该人士所设想,很多小贷公司对村镇银行并不“感冒”。其中,村镇银行利润远远低于小贷公司是重要原因。今年1月,某媒体记者在苏南某市采访时,发现2012年该市4家村镇银行各项贷款余额在20亿元左右,实现净利润4000万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相当于当地一家2个亿规模的小贷公司的年利润。
“前几年,政策面上说小贷公司做得好可以转为村镇银行,现在利润倒挂这么严重,小贷公司都看不上村镇银行,那么点利润,谁想转?”一家小贷公司的法人代表说。
同时,部分“围城”内的人对村镇银行并不看好,大有逃离迹象。黎华(化名)是某村镇银行的股东,由于投资金融领域的机会并不多,所以起初听说可以入股村镇银行,黎华便毫不犹豫地投了300万元。然而入股近3年来却从未分到过一次红利。对于一个颇为成功的民企老板而言,这可能是他最为失败的一次投资。“从去年开始,我就打算卖出村镇银行的股份,但一直找不到买家。还有不少股东找我,希望将手上的股份转给我。”黎华说。如今,村镇银行“钱”景不佳,像黎华那样萌生退意的村镇银行股东并不在少数。
吸储困局
村镇银行资金来源受限、盈利能力差,吸储难已成为村镇银行面临的共同难题。存款为主的负债业务是银行经营的基础,常规来说,一家银行其个人储蓄存款的占比应在50%以上,才能有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而村镇银行作为新的银行形态,公众认同度不高,品牌效应一般,公众储蓄存款吸收难。一位村镇银行的大厅经理说,“有时一两天也没有一笔储蓄存款”。
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的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双重“吸储难”的问题,使得其存款规模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量比率很低。由中国社科院曾刚执笔的《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2011年)显示,在192家选取的村镇银行样本中,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3.94%,最低仅为9.74%。总体来看,比不上商业银行90%以上的资产负债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村镇银行吸储困难。
村镇银行吸储难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村镇银行作为新兴银行,成立时间短,居民了解度不够,认可度不高,吸收存储缺乏公信力;二、网点少,流失大量潜在客户;三、村镇银行的结算能力、科技支持、大小额支付系统等硬件不完善。
同时,村镇银行在业务上的单一,对增加储蓄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没有理财产品,没有其他中间业务,我们想通过这些业务来变相揽存都做不到。”一位村镇银行负责人说,在他看来,村镇银行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它更像是20多年前的农村信用社,“拿这种最原始的银行服务模式,跟现代化的银行竞争,我们没有胜算”。况且,在农村,村镇银行并不是唯一的银行,一些老牌的涉农银行在农村市场早已根深蒂固。因此村镇银行服务的对象,其实并不是“金融盲区”,靠提高贷款利率来维持高利润也不现实。“盘子做不大,我们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不好。”另一位村镇银行负责人说,要把盘子做大,就只有把存款做大,但是目前,把存款做大的难度无比之大。
“不务正业”
村镇银行是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旨在解决现有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目前,村镇银行在机构数量、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均有了突破。但是,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冠以“村镇”之名的村镇银行即不进村也不入镇,机构和服务对象都停留在县城、甚至在地级市,村镇银行徒有虚名。
村镇银行定位主要体现在建立的地点,地点决定了服务对象。从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来看,其总部大多设在各试点地区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周边的金融和经济环境比较理想,主要是集中在县城,这并不完全符合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布局的经营思路,村镇银行呈现“冠名村镇,身处县城”的格局。以辽宁省为例,建立的24家村镇银行,基本上都注册在县城。
除了村镇银行不进村落镇以外,相当部分村镇银行“不务正业”,并非真正支农支小,难以真正缓解县域金融供给不足的现状。村镇银行的基本政策定位是服务“三农”,其成立的初衷是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然而村镇银行的贷款投向却产生“投偏”现象,表现形式是贷款的脱农化、大额化和短期化。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由于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较为多元,大部分股东首先考虑的是生存问题,如果按照政策要求把贷款投向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从短期看盈亏平衡都很难实现。因为额度小、收益低、周期长、风险大的“三农”信用需求难以与按照现代统一商业金融模式设立的村镇银行相适应,此外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村镇银行大多会把信贷投放重点放在能够获利较多的领域。因此尽管银监会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写明“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实际上较难执行。 任重道远
在中国,农村金融是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环节,而偏远贫困地区又是农村金融最为薄弱环节和发展难点,目前的金融体系并没有给社会所有人群提供同等有效的服务,特别是在偏远贫困地区,农民获得金融服务机会远远低于城镇人口。
建立村镇银行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组建村镇银行有一个最大的政策背景,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已经富裕起来的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指导思想适时组建村镇银行,让具有优势的金融机构把信贷支持延伸到村镇,并通过股份制吸收和引导民间资本,从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让弱质产业尽快升级换代,让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并不是缺少钱,而是没有按政策要求和市场规律解决好投向问题。组建村镇银行,就是要再造“供血”机制,由强势的投资方扶持弱势群体和弱质产业,进行直接补位,补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未达之位。
村镇银行被寄予厚望,而现实发展却显得举步维艰,要将村镇银行由“鸡肋”重新变成“香饽饽”,需要对症下药。“需要一揽子的措施以及多方合作。”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说。他指出,当地政府应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比如加强对当地贷款户籍企业的把握和了解,帮助村镇银行掌握充分的信息状况;同时想办法改善、提高所在地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帮助他们经营好自身企业,提高经营业绩,从而提升其还贷能力,降低贷款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松原市中心支行孙旭艳撰文指出,村镇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缴存率应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特别是在缴存比率上应低于农信社比率,给予村镇银行更大的流动性,确保货币供给的能力,以实现赢利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还有专家建议,以“先征后返”形式对村镇银行实施税收优惠,享受与农村信用社同样的税率和扶持政策;适当降低村镇银行银联入网门槛,促进村镇银行卡业务发展;对村镇银行发放涉农贷款进行风险补偿或奖励,降低村镇银行提供涉农贷款的经营成本。
村镇银行是中国目前最小的银行。它的市场定位、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决定了其不可能与国有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甚至农村信用社比高下。针对目前村镇银行出现的问题,需要抓紧采取有效治理措施。
首先,从整体上优化村镇银行的布局和规划。在全面评估村镇银行现有规模、发展布局和政策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准入和监管政策,调整现有发展规划,适当放慢审批节奏,避免盲目求多、求快,原则上不鼓励跨省设立;严格控制村镇银行设立异地支行,防范村镇银行在短期内快速扩张带来的金融稳定风险。同时,加强引导,着重在后续规划布局上解决村镇银行存在的区域失衡、县乡失衡问题。
其次,建立村镇银行稳步发展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科学把握准入标准,确保村镇银行的组建质量。根据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管控能力给予不同指标,激发、促进大型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促进政策性银行、大型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参股或控股村镇银行,条件成熟时作为出资人直接设立村镇银行。把控中型银行大规模建立村镇银行的冲动性,约束小型银行盲目铺设,严控村镇银行设立子银行。鼓励发展好的村镇银行发行上市,将符合条件的小贷公司“转板”为村镇银行。
再次,加强前瞻性研究,准确评估法人和自然人等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可行性、条件和潜在风险,扶持符合条件的大型民营资本参股村镇银行,从制度层面解决村镇银行内生动力机制不足的问题。同时,构建全方位的综合配套支撑体系,对在乡镇设立和给予农户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村镇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给予一定比例的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村镇银行,比照农村信用社标准,由财税部门减免一定的营业税、所得税,地方政府給予贷款贴息和专项奖励支持。
还有,加强监管,严格实施对村镇银行的监督检查和问责制度,强化对其负责人的审核考察,积极构建属地监管、并表监管、信息共享的联动监管方式,以及不同方式、不同频度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防范系统性地方金融风险。
最后,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发起行的管控和支撑体系。村镇银行应尽快建立相应的专业委员会,以充分发挥“三会一层”的职能作用,形成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切实防范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为完善规章制度,引导村镇银行加强内控机制的建设,央行还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村镇银行加入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和征信系统,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服务不畅、效率低下的问题。监管机构应督促村镇银行发起行加强内部风险管控,特别是对村镇银行的IT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贷款审批机制和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的有效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