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huaxue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不厌百回改。相传唐代诗人贾岛初到京师时,一次在驴背上得到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后来,他又想把“敲”字改成“推”字,琢磨不定时,迎面撞上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明情况后,帮他斟酌了一翻,说:“敲字好!”这就是“推敲”的由来。据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也曾先后修改过多遍。可见,修改是写好作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这个做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呢?
  一、精当讲评,为“改”奠基。
  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范文,所作的批改示范,班内同学的集体评议都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
  一堂好的讲评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目标少而精
  作文讲评课目标制定要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这样有利于学生修改自己作文时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修改效果。目标可围绕此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制定,也可围绕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通病进行确定。如学生选择的事例欠典型,讲评课就以此为目标,出示优秀的范文,让学生模仿。小组讨论一篇习作,共同评议事件是否典型,若事件不够典型,那么选择什么事件来写更好,理由是什么。反复评议,让学生懂得事件要典型,从而为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文讲评课如果只是笼统归纳全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或是具体评析一篇习作的得失,学生得到的具体指导和信息都比较少,不如让学生走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全班学生交流赏析。具体做法是:教师在翻阅学生习作的基础上选择各类题材和等级的习作3—4篇,让作者朗读,(或者轮流让一个小组的同学逐一上台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余同学用简短的话语评价其亮点并提出建议。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作出必要的点评并评出优秀作文。这就避免了教师简单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意见,从而品出味道,看出得失,促进学生修改能力的提高。
  (三)借助设备,示范批改
  讲评课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将其通过实物展示台投影到屏幕上,教师一边讲评,一边在存在问题的位置作出相应的批注。如在一篇写人的习作中,根据需要应有人物的外貌描写或心理描写,而文中缺少这些内容,教师通过与作者交谈,与其余学生商讨,在相应位置补上必要的外貌(或心理)描写。这样,使学生不仅知道如何辨析习作中的问题,且在习作修改过程中有样可学。
  二、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一)教师当面批改
  当面批改学生的作文,哪里适合抒发感情,哪里要简单明了,哪里要表达自我观点,哪里要详写,哪里要略写,哪里要运用修辞,哪里要恰当运用标点,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都要给予精心指导.这样学生作文进步就多快.
  (二)批改分离,以批促改
  除当面批改的其余习作,教师认真阅读后,只在需要修改之处做上相应的符号或加以眉批。比如,在一篇敘事的习作中,情节不够具体,可在相应位置批注“好好回忆当时的情景,再写具体生动一些”等字样。或者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其回忆补充;又如学生习作中出现错字或漏字,教师在相应位置画上替换符号或添加符号,而不是直接将错字改正或将漏字添上。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和所加的眉批,认真地加以修改。这样将“批”和“改”分离开来,以批促改,比教师直接写出修改结果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三)同学间互批互改
  学生习作交上来后,老师先进行初审,看书写情况和字数是否达标。书写不工整者重抄,字数不达标者补写。之后分发给学生批注。将班里学生分成三人或四人小组,以组内每一个学生的作文为修改对象,先由组长朗读,组内成员互相讨论,共同提出修改意见,组长将修改意见在相应位置作上批注。也可以同桌交叉批改。
  (四)教育学生养成自我阅读和修改的习惯
  当学生初步具备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能力之后,教师就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一是每次初稿完成之后,不要求学生立即交给老师,而是让学生自己反复阅读,看看字、词、标点符号是否有误,句子是否通顺,选材是否典型,描写是否生动具体……对文中存在的问题自觉地逐一加以修改,直到满意再上交;二是对老师或同学批注过的习作细心体会,积极思考,认真修改,若有不明白之处,可与“批注者”切磋后修改,再将修改满意的习作重新抄好。
  总之,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具体得法的指导,让学生既能发现自己在本次习作中不足或失误,又能从别人的习作中吸取自己过去没有掌握的精华,在每次修改前后的对比中,实实在在领悟到认真修改的好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修改的认识和兴趣,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其他文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相应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主动性,不断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数学生活化教学,还可以通过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呈现出独有的魅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1.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期刊
一、乡村教育的现状  1.区域教育不平衡依然存在  虽然近几年国家拿出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扶持农村教育发展、改善农村教育,使农村的教学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改变的只是物理环境,人文环境依然有待提高。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深有体会:大多数乡村学校虽然在国家的大力帮助下,修建了新的教学楼、有了现代化的教学仪器,但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文化素养等方面与城市学生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与乡村孩子生活的环
期刊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宝石,是古人智慧修养和文化思想的卓越体现。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体味作者的情怀,是语文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有限,历史知识相对贫乏,理解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手段之一。在执教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江南春》时,本人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一、以旧拓新,承上启
期刊
一、难易适中,遵循小学生发展水平  阅读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所作要求过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过低学生容易产生浮躁心理。因此,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课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由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有特色的句子开始入手,接着是能够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者文章中心的一段话,这样层层递进地进行分析,由浅入深理解文章,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从而提高对阅读学习的兴趣。例如六年级上册的《三黑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出了一些想法。  一、创设多彩的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化学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就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化学课堂
期刊
育人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我们的魅力在于睿智。一名充满活力、对学生极有影响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所谓“学高为范”。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古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作为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革新,理念不断提升,能适应新课标。  教师是人类最崇高的职业,教师的职业又是未来最具挑战的职业,做教师容易、做合格的
期刊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人类的发展和语言的形成如影相随。语言对于幼兒发展来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幼儿与人交流、融入社会、个体发展的最基本工具。因而在幼儿教育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异常重要。教育要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样如此。通过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特点的研究,可以将幼儿的语言表达特点按照年龄段分为三类,分别为3-4岁、4-5岁、5-6岁,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语言表达特点有
期刊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追求精彩的课堂,追求高效的课堂,提升学生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 传统课堂已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手段不断丰富,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手段,运用多种资源和素材,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素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选取的文字、视频、动画等相关资料。教学素材包括教科书、课程标准、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图片、模型、投影片、幻灯片、电影
期刊
海口市长流中学是所具有70年办学历史的城郊完全中学。2004年,海南进人高中课程改革阶段。课改之初,长中人面对发展困境与课改机遇,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农村高中发展的探索之路,取得了一些高中办学的良好成绩,赢得了不少社会舆论的认可赞扬……  一、办学困惑  (一)生源质量——山穷水尽疑无路  课改之初,我校的高中生源主要来自长流农村地区,入学分数较低(我校的高中录取分数线是全市普中学校中最低的),基
期刊
一片森林,树木总有参差不齐。同样,一个班级的学生也是有差别的,一般可分为三类: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把工作重点放在培“优”转“差”上,而介于优生和差生之间的中等生是最普通的群体,常常倍受忽略。大量事实证明:中等生在长期的受冷落过程中往往会对学习,群体生活产生冷淡,甚至厌倦心理,落为学困生。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对中等生进行公平教育,避免学困生的产生,是老师要关注的课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