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作为小学阶段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承担着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职责。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对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现《标准》对科学素养的要求进行了解读:一、解历史,晓影响——渗透科学历史,培养科学素养;二、知方法,识本质——渗透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三、树思想,崇精神——渗透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素养;四、决问题、树能力——解决科学问题,培养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作为小学阶段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承担着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职责,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不但能实行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更是充分贯彻了《意见》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科学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精神,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的科学教学实践,以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中的各课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就教于方家。
一、解历史,晓影响——渗透科学历史,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史是对科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的一个研究,它沉淀并集中体现了科学文化发展过程中所饱含的丰富内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在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方面,能让学生逐渐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因此,科学史教育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本质、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的途径之一。
1、利用科学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兴趣。
《电和磁》是人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能量”单元的第一课,起到开启和统领本单元作用,为后续的研究电磁铁、小电动机、电能和能量、能量与太阳等单元主题内容进行铺垫。
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电和磁的一些内容。“重演”了奥斯特实验前的基础,当时的科学家们也是独立的对电和磁的内容有所了解。二是提炼问题,标识“重演”的方向。引导学生们猜测“重演”当时科学家的心理历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重演”发现科学理念的过程。三是反复实验,深化“重演”的内涵。
2、利用科学史,激发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纵观整个《能量》这一单元的教学,不是从抽象的定义来演绎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而是选择学生最熟悉的电和磁为切入口逐步展开对能量的认识。通过体验奥斯特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实验总结出用来判定电流磁场方向的安培定则、能量及能量守恒定律;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等科学史,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进一步构建完善这一单元科学知识体系。
2、利用科学史,实现科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例如第8课《能量与太阳》的教学,我以学生已学过的第六册语文《太阳》引入,让学生回忆在这一课所学习到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有机地实现了科学与其它课程的融合。
二、知方法,识本质——渗透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巴甫洛夫说过:“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科学知识与科学研究方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
1、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自主、合作、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现结合第3、4课《电磁铁的磁力》(一)、(二)两节课的教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而引领学生思维发展和学习知识掌握。
(1)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先学生全体寻找所有可能影响因素,大胆猜测什么因素可能是最大的因素,然后分组讨论,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制订、交流、实施计划,经历一个扎实的探究过程。
(2)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及其它因素的关系。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或独自或小组合作,引导他们参照上一环节继续探究,进一步增强自主探究意识。
(3)设计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材料,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该从哪几个方面增强磁力,如何制作。最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后继续通过小组或独自应用所学知识研制一个强磁力电磁铁。
2、假设、推理、观察。
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出多种假设和预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和条件,上儿童在观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推理求证、得出结论、交流和应用。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是我们广大教师所公认的。在教育教学中,教给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推导出某种结论,比单纯告诉他们结果更重要。科学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奇妙的推理。推理培养在小学科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教会学生观察,是小学生科学课中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而上面所举第3、4课《电磁铁的磁力》(一)、(二)两节课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假设、推理、观察”的过程。
三、树思想,崇精神——渗透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科学思考能力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不但能够学到科学知识,还能通过科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科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真正体现小学科学学科主体地位。
以《神奇的小电动机》教学为例。
本课总的教学思路是:观察、猜想、验证、表达。在提问互动中促进思维发展;在概念构建中体验思维过程;在探究活动中优化思维品质。
过程是:1、观察小四驱车运动,猜测里面有什么?然后按教科书步骤一部分一部分观察;2、研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通过问题、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猜想是磁铁与电磁铁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3、检验猜想的实验,多角度探索。
四、决问题、树能力——解决科学问题,培养科学素养
我在《能量》整个单元教学中,选择学生最熟悉的电和磁为切入口逐步展开对能量的认识,形成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逐步上升发展的结构,为学生提供一个过程充分展开,全班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放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留足观察、思索和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时间,着眼培养学生更加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总之,学习任何学科的目的,就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最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科学学科也不例外。因此《标准》在其“前言”中开宗明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發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刘培智 《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的研究》《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年第10期
[3] 迟凌欣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年第03期
[4] 张从美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科学思考》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年第06期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山县铜鼓小学)
关键词: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作为小学阶段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承担着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职责,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不但能实行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更是充分贯彻了《意见》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科学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精神,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的科学教学实践,以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中的各课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就教于方家。
一、解历史,晓影响——渗透科学历史,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史是对科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的一个研究,它沉淀并集中体现了科学文化发展过程中所饱含的丰富内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在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方面,能让学生逐渐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因此,科学史教育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本质、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的途径之一。
1、利用科学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兴趣。
《电和磁》是人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能量”单元的第一课,起到开启和统领本单元作用,为后续的研究电磁铁、小电动机、电能和能量、能量与太阳等单元主题内容进行铺垫。
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电和磁的一些内容。“重演”了奥斯特实验前的基础,当时的科学家们也是独立的对电和磁的内容有所了解。二是提炼问题,标识“重演”的方向。引导学生们猜测“重演”当时科学家的心理历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重演”发现科学理念的过程。三是反复实验,深化“重演”的内涵。
2、利用科学史,激发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纵观整个《能量》这一单元的教学,不是从抽象的定义来演绎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而是选择学生最熟悉的电和磁为切入口逐步展开对能量的认识。通过体验奥斯特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实验总结出用来判定电流磁场方向的安培定则、能量及能量守恒定律;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等科学史,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进一步构建完善这一单元科学知识体系。
2、利用科学史,实现科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例如第8课《能量与太阳》的教学,我以学生已学过的第六册语文《太阳》引入,让学生回忆在这一课所学习到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有机地实现了科学与其它课程的融合。
二、知方法,识本质——渗透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巴甫洛夫说过:“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科学知识与科学研究方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
1、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自主、合作、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现结合第3、4课《电磁铁的磁力》(一)、(二)两节课的教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而引领学生思维发展和学习知识掌握。
(1)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先学生全体寻找所有可能影响因素,大胆猜测什么因素可能是最大的因素,然后分组讨论,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制订、交流、实施计划,经历一个扎实的探究过程。
(2)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及其它因素的关系。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或独自或小组合作,引导他们参照上一环节继续探究,进一步增强自主探究意识。
(3)设计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材料,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该从哪几个方面增强磁力,如何制作。最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后继续通过小组或独自应用所学知识研制一个强磁力电磁铁。
2、假设、推理、观察。
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出多种假设和预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和条件,上儿童在观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推理求证、得出结论、交流和应用。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是我们广大教师所公认的。在教育教学中,教给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推导出某种结论,比单纯告诉他们结果更重要。科学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奇妙的推理。推理培养在小学科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教会学生观察,是小学生科学课中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而上面所举第3、4课《电磁铁的磁力》(一)、(二)两节课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假设、推理、观察”的过程。
三、树思想,崇精神——渗透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科学思考能力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不但能够学到科学知识,还能通过科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科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真正体现小学科学学科主体地位。
以《神奇的小电动机》教学为例。
本课总的教学思路是:观察、猜想、验证、表达。在提问互动中促进思维发展;在概念构建中体验思维过程;在探究活动中优化思维品质。
过程是:1、观察小四驱车运动,猜测里面有什么?然后按教科书步骤一部分一部分观察;2、研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通过问题、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猜想是磁铁与电磁铁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3、检验猜想的实验,多角度探索。
四、决问题、树能力——解决科学问题,培养科学素养
我在《能量》整个单元教学中,选择学生最熟悉的电和磁为切入口逐步展开对能量的认识,形成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逐步上升发展的结构,为学生提供一个过程充分展开,全班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放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留足观察、思索和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时间,着眼培养学生更加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总之,学习任何学科的目的,就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最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科学学科也不例外。因此《标准》在其“前言”中开宗明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發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刘培智 《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的研究》《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年第10期
[3] 迟凌欣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年第03期
[4] 张从美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科学思考》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年第06期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山县铜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