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新课标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来组织语文教学,唤醒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从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促进个体成长。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教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2-007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个性化教学是课标的要求,更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的生命感受,阅读课堂就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一、巧妙读题,唤醒个性
同一个课题,不同的标点,它所带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新课开始,有的教师就利用标点的特殊魅力,给课题加上不同的标点,带领学生去感受,唤醒学生的个性思考。
一位教师在教学《语言的魅力》一文时,板书写下课题,让学生分别加上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并让学生读,然后慢慢体会句子表达上的不同,学生的情绪也随着一个小小的标点变化而发生细微的变化,这让大家都很新奇。一下子讀出了疑惑的心情,一下子读出了赞叹的感觉,一下子又读出了若有所思。
接着,教师又顺势引导:“如果我在‘魅力’一词下面加上着重号呢?”学生又在重读的“魅力”中有所感悟。
在这个教学片断,教师就像一位优秀的导演,指导学生演了一场精彩的个性化阅读训练课。同一个句子,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教师信手拈来,却唤醒了孩子的童心,让他们的个性鲜活起来。在巧妙的读题中,阅读就不只是冰冷的语言复述,而是带着不同个性的缤纷表达,令人乐在其中。
二、关注质疑,展现个性
质疑既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引导学生释疑、解疑,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穷人》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了疑问:“嗯,是个问题”这究竟是什么问题呢?笔者及时表扬这位学生爱动脑筋,善于思考,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鼓励大家共同解决问题。大家对这一问题也很感兴趣,经过思考,纷纷举手发言:
生:渔夫一家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这样的生活确实是个问题。
生:天气糟糕,没打着鱼,渔夫一家没东西吃了,是个问题。
生:一家六口,妈妈不出去工作,只有渔夫挣钱,是个问题。
生:西蒙死了,两个孩子没人照顾,是个问题……
师: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哪种意见最正确?
生:西蒙死了,两个孩子那么小,孩子以后谁来照顾呢?这确实是个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达成了共识:西蒙死了,两个孩子没人照顾,是个问题。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兴趣、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随时处理课堂生成的信息,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三、品悟词语,呈现个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每个词语都是作者内在情思的外在表现,透过一个个语言文字,我们可以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异地共鸣。也透过词语,学生会呈现不同的阅读感受,这种独特化的感受可以通过阅读得到表现。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荷花》的一个片断: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里,我也说不清楚。
师: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生:觉得还可以换成长、钻、伸、露、探。
师:用心体会,怎么样的长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生:不停地长,笔直地长,争先恐后地长,兴高采烈地长,精神抖擞地长,喜气洋洋地长。
师:太好了,你们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仿佛想干什么?
生: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生:仿佛在寻找自己的妈妈……
学生通过对“冒”的品悟,思维被激活了,当他们再一次读这个句子的时候,脑子里就会出现白荷花那生机勃勃的画面。
四、反复诵读,张扬个性
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多个角度深入作品的内蕴,融入文本,“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在朗读中张扬学生个性。
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笔者一次一次地用语言铺垫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句子: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一次:小红军牺牲了,陈赓心里一定很痛苦,他会大哭起来。放声朗读,表达一下你此时的心情吧!
第二次:小红军牺牲了,陈赓心里非常痛苦,但作为男人大丈夫,流血不流泪,请读……
第三次:此时此刻,陈赓一定会被小红军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为有这样的小兄弟而自豪,应该这样读……
就这样,笔者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朗读 “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每一次读都是一次提升,每一次读,都是一次体验。这样带着个性的读,带着情感的读,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五、鼓励争辩,发展个性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学习方法。教师如果一味追求划一和标准答案,就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辩论,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草船借箭》一文,读题后笔者问:面对课题,你们有什么不懂的?一学生问:“课题为什么用‘借’?而不用‘诈’或‘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此时,笔者没有按自已的预设强行施教,而是顺水推舟。“究竟是‘借’字好,还是用‘诈’或‘骗’准确呢,大家认真地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再来个现场辩论。经过大家的讨论、争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实现个体的超越。
总结课文时,笔者问:你们认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的人。
生:诸葛亮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生:诸葛亮是个老谋深算的人。
师:大家小组讨论一下,诸葛亮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老谋深算”这个词应用在坏人身上,不应用在诸葛亮身上。
师:为什么不能把“老谋深算”用在诸葛亮的身上呢?”
生:诸葛亮完全有理由不接受周瑜的任务,他为了顾全大局,化解与周瑜的矛盾,所以他才接受这个艰巨而又危险的任务。
生:诸葛亮借了十万支箭,有利于与曹军交战,这怎么能说他“老谋深算呢?”
在激烈的爭辨中,学生的语言得到积累,进一步发展和厚实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在争辨中,学生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也有了正面的认识。争辩就像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六、补白想象,放飞个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课堂上教师适时把文中作者言下之意补充进来,让语言具体化、个性化,帮助学生发展语言、思维与表达能力,这是放飞学生个性的好办法。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笔者及时引导学生想象补白,很好地理解了“鱼”的含义。
笔者提问: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作者可能会遇到怎样的“鱼”呢?
生:这诱人的“鱼”也许是生活中的一些小恩小惠吧。
生:这诱人的“鱼”可能是金钱哦。
生:这诱人的“鱼”也许是地位、荣誉。
生:这诱人的“鱼”有可能是美女吧……
在这一教学情境中,学生通过补白,不仅发展了语言,放飞了思维,而且对“鱼”有了更深的理解。
又如,一位教师在上《青蛙写诗》一文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有了小蝌蚪、水泡泡、小水珠的帮忙,小青蛙的诗终于写成了,我们读起来是那么动听。如果你就是小青蛙,你会透过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传达些什么呢?如果我们是小青蛙,我们会怎么样写这首诗呀?教师善于利用文中的空白处,让学生发挥想象,启迪了学生的灵性,提升了想象空间,放飞学生个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让语文课堂会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一小学 511600)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教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2-007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个性化教学是课标的要求,更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的生命感受,阅读课堂就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一、巧妙读题,唤醒个性
同一个课题,不同的标点,它所带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新课开始,有的教师就利用标点的特殊魅力,给课题加上不同的标点,带领学生去感受,唤醒学生的个性思考。
一位教师在教学《语言的魅力》一文时,板书写下课题,让学生分别加上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并让学生读,然后慢慢体会句子表达上的不同,学生的情绪也随着一个小小的标点变化而发生细微的变化,这让大家都很新奇。一下子讀出了疑惑的心情,一下子读出了赞叹的感觉,一下子又读出了若有所思。
接着,教师又顺势引导:“如果我在‘魅力’一词下面加上着重号呢?”学生又在重读的“魅力”中有所感悟。
在这个教学片断,教师就像一位优秀的导演,指导学生演了一场精彩的个性化阅读训练课。同一个句子,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教师信手拈来,却唤醒了孩子的童心,让他们的个性鲜活起来。在巧妙的读题中,阅读就不只是冰冷的语言复述,而是带着不同个性的缤纷表达,令人乐在其中。
二、关注质疑,展现个性
质疑既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引导学生释疑、解疑,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穷人》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了疑问:“嗯,是个问题”这究竟是什么问题呢?笔者及时表扬这位学生爱动脑筋,善于思考,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鼓励大家共同解决问题。大家对这一问题也很感兴趣,经过思考,纷纷举手发言:
生:渔夫一家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这样的生活确实是个问题。
生:天气糟糕,没打着鱼,渔夫一家没东西吃了,是个问题。
生:一家六口,妈妈不出去工作,只有渔夫挣钱,是个问题。
生:西蒙死了,两个孩子没人照顾,是个问题……
师: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哪种意见最正确?
生:西蒙死了,两个孩子那么小,孩子以后谁来照顾呢?这确实是个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达成了共识:西蒙死了,两个孩子没人照顾,是个问题。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兴趣、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随时处理课堂生成的信息,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三、品悟词语,呈现个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每个词语都是作者内在情思的外在表现,透过一个个语言文字,我们可以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异地共鸣。也透过词语,学生会呈现不同的阅读感受,这种独特化的感受可以通过阅读得到表现。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荷花》的一个片断: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里,我也说不清楚。
师: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生:觉得还可以换成长、钻、伸、露、探。
师:用心体会,怎么样的长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生:不停地长,笔直地长,争先恐后地长,兴高采烈地长,精神抖擞地长,喜气洋洋地长。
师:太好了,你们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仿佛想干什么?
生: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生:仿佛在寻找自己的妈妈……
学生通过对“冒”的品悟,思维被激活了,当他们再一次读这个句子的时候,脑子里就会出现白荷花那生机勃勃的画面。
四、反复诵读,张扬个性
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多个角度深入作品的内蕴,融入文本,“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在朗读中张扬学生个性。
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笔者一次一次地用语言铺垫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句子: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一次:小红军牺牲了,陈赓心里一定很痛苦,他会大哭起来。放声朗读,表达一下你此时的心情吧!
第二次:小红军牺牲了,陈赓心里非常痛苦,但作为男人大丈夫,流血不流泪,请读……
第三次:此时此刻,陈赓一定会被小红军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为有这样的小兄弟而自豪,应该这样读……
就这样,笔者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朗读 “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每一次读都是一次提升,每一次读,都是一次体验。这样带着个性的读,带着情感的读,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五、鼓励争辩,发展个性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学习方法。教师如果一味追求划一和标准答案,就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辩论,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草船借箭》一文,读题后笔者问:面对课题,你们有什么不懂的?一学生问:“课题为什么用‘借’?而不用‘诈’或‘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此时,笔者没有按自已的预设强行施教,而是顺水推舟。“究竟是‘借’字好,还是用‘诈’或‘骗’准确呢,大家认真地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再来个现场辩论。经过大家的讨论、争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实现个体的超越。
总结课文时,笔者问:你们认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的人。
生:诸葛亮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生:诸葛亮是个老谋深算的人。
师:大家小组讨论一下,诸葛亮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老谋深算”这个词应用在坏人身上,不应用在诸葛亮身上。
师:为什么不能把“老谋深算”用在诸葛亮的身上呢?”
生:诸葛亮完全有理由不接受周瑜的任务,他为了顾全大局,化解与周瑜的矛盾,所以他才接受这个艰巨而又危险的任务。
生:诸葛亮借了十万支箭,有利于与曹军交战,这怎么能说他“老谋深算呢?”
在激烈的爭辨中,学生的语言得到积累,进一步发展和厚实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在争辨中,学生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也有了正面的认识。争辩就像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六、补白想象,放飞个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课堂上教师适时把文中作者言下之意补充进来,让语言具体化、个性化,帮助学生发展语言、思维与表达能力,这是放飞学生个性的好办法。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笔者及时引导学生想象补白,很好地理解了“鱼”的含义。
笔者提问: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作者可能会遇到怎样的“鱼”呢?
生:这诱人的“鱼”也许是生活中的一些小恩小惠吧。
生:这诱人的“鱼”可能是金钱哦。
生:这诱人的“鱼”也许是地位、荣誉。
生:这诱人的“鱼”有可能是美女吧……
在这一教学情境中,学生通过补白,不仅发展了语言,放飞了思维,而且对“鱼”有了更深的理解。
又如,一位教师在上《青蛙写诗》一文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有了小蝌蚪、水泡泡、小水珠的帮忙,小青蛙的诗终于写成了,我们读起来是那么动听。如果你就是小青蛙,你会透过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传达些什么呢?如果我们是小青蛙,我们会怎么样写这首诗呀?教师善于利用文中的空白处,让学生发挥想象,启迪了学生的灵性,提升了想象空间,放飞学生个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让语文课堂会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一小学 5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