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理念下高三电学实验教学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ong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学实验是整个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从实验原理入手,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以实验电路为着力点,让学生识图、连图,进而夯实学生的相关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开展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关键词]实验原理 实验方法 实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30044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电学实验教学?笔者认为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从实验原理入手,让学生明白实验所需器材,实验中所要测量的物理量,从而熟练掌握相关的实验方法;(2)以实验电路为着力点,让学生熟悉实验电路原理图,懂得按原理图画实物图,进而夯实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掌握实验操作方法;(3)开展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明白电压表、电流表连接方法,以及电流表内接和外接,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初步掌握实验误差的分析方法。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从实验原理入手,比较和掌握多种测量方法
  新课程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方法的迁移能力,如果学生懂得迁移运用基本实验方法,则表明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强。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实验原理认识较肤浅,只会生搬硬套,不能活学活用。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深入理解实验原理;其次,通过对学过的实验内容加以复习巩固、更新、提升,以达到重建知识结构的目的,这样能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并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的水平。
  例如,在“测定电表内阻”的实验中,由实验原理(欧姆定律R=U/I)可知,要测出电阻R,就必须想办法测量出加在电表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表的电流I,所不同的是电压表可直接读出自身两端的电压,而电流表则可反映通过自身的电流值,这两点自然成为已知条件。据此,我们可以根据给出的实验器材、题设条件、实验要求,设计不同的方案进行测量。
  类型1:一只电流表,一只电压表。
  1.电流表内阻未知,可按图1甲连接,电流表的内阻RA=UI
  2.电压表内阻未知,可按图1乙连接,电压表的内阻RV=UI
  图1
  类型2:两只电压(电流)表(其中一只内阻未知)。
  1.图2甲所示,内阻已知的电流表A1可起到电压表的作用,可测出电流表A2的内阻RA2=I1RA1I2
  2.图2乙所示,内阻已知的电压表V1可以起到电流表的作用,可测出电压表V2的内阻RV2=U2RV1U1
  图2
  类型3:两只电压(电流)表(内阻均未知)和一个电阻箱。
  1.图3甲所示,电阻箱相当于电压表,此法可测A1表的内阻RA1=(I2-I1)RI1
  2.图3乙所示,电阻箱相当于电流表,此法可测V1表的内阻RV1=U1RU2-U1
  图3
  类型4:等效替代法。两只电压(电流)表(内阻均未知、一个电阻箱、一个单刀双掷开关)。
  1.图4甲所示,利用电流等效,当开关拨到“1”或“2”时,调节R使A2两次读数一样,就可测出RA1=R。
  2.图4乙所示,当开关拨到“1”或“2”时,调节R使V2两次读数一样,就可测出RV1=R,此法测量精度高。
  图4
  类型5:半偏法。仅一只电表(内阻未知、一个电阻箱、一个滑动变阻器)。
  1.如图5甲所示,可测电流表内阻。首先调节R1使电流表指针满偏(图中S2断开),然后R1不变,调节R2使电表指针半偏(图5甲S2闭合),就可测得RX=R2,这种方法存在系统误差,精度不高。
  2.如图5乙所示,可测电压表的内阻,首先调节R1使电表指针满偏(图中电阻箱R2调为0),然后R1不变,调节R2使电压表指针半偏,就可测得RX=R2,这种方法存在系统误差,精度不高。
  图5
  上述测量方法其实都是“伏安法”及其延伸,所有的变式中,都包含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需要一个已知阻值(或已知电表内阻,或电阻箱)来辅助测量,辅助方式或串或并联,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待测对象与已知电阻串或并联连接,得出待测对象的电压、电流值。
  二、以实验电路为着力点,夯实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考实验命题动向也随之变化。高考电学实验,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仪器选择、电路设计、实物连线、图像处理等等。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应以扎实的基础为前提,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力,“举一反三”,从而夯实学生的创新基础。
  例题.某同学测量阻值约为30kΩ的电阻Rx,有如下器材可选:
  电压表V1(量程0-3V,内阻约10kΩ)
  电压表V2(量程0-15V,内阻约100kΩ)
  电流表A1(量程0-100μA,内阻约2kΩ)
  电流表A2(量程0-5mA,内阻约1Ω)
  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1kΩ,额定功率1W)
  电源E(电动势4V)
  电键K和导线若干
  (1)电流表应选 ,电压表应选 (填写字母代号)。
  (2)为使测量误差尽量减小,要求测量多组数据,请画出符合要求的测量电路图。
  解析:
  (1)仪器的选择
  本实验提供了2只电压表和2只电流表,我们可以从中各选一只电表来测量,为了尽量减小误差,要求所选用的电表在测量时其指针的偏转能达到满偏的23以上,且其最大测量值不能超过电表的量程。由于电源电动势为4V,所以电压表应选V1;通过电阻的最大电流:   URx=330×103
  A=100μA,电流表应选A1。
  (2)测量电路的设计
  伏安法测电阻有两种测量电路:电流表内接法(图6甲)和电流表外接法(图6乙)。
  a.由于所选的电表内阻均未知,电压表(或电流表)就无法算出自身的电流(或电压),测量值就会有误差。
  由于本题中R2x>RA·RV,为了减小误差,所以采用电流表内接法。
  b.若题设条件改成:电压表和电流表就一个内阻已知,该怎么办?若电压表内阻已知,就可以采用图6乙,让它直接与R测并联,准确得出R测=
  URVIRV-U
  ;若电流表内阻已知,就可以采用图6甲,让它直接与R测串联,准确得出R测=UI-RA。
  c.题设条件进一步改成:若电压表量程不能用,而两只电流表(一只内阻已知)正常可用。则可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改装电表知识来解决,用一只定值电阻R0和已知内阻的电流表A1串联改装成电压表(内阻已知),局部电路如图6丙所示。
  d.另外在“测电源电动势与内阻”的实验中,电源内阻是待测电阻,若电流表内阻已知,则应把电流表直接串联在电源两端上(如图6丁所示),这样测出的内阻较准确,等于U—I图像的斜率绝对值减去电流表内阻。
  图6
  (3)控制电路的设计
  为了减小误差,需要测量多组数据。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改变通过待测电阻的电流I和其两端的电压U。滑动变阻器有两种接法,如图7甲所示的接法叫分压式,当把滑片P由左端移到右端时,电阻两端电压变化范围从0V到3V;如图7乙所示的接法叫限流式,由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1kΩ,待测电阻Rx约为30kΩ,当把滑片P由右端移到左端时,其两端电压从2.9V变化到3V,变化范围比图7甲的小。因此图7甲所示电路要比图7乙所示电路好,更符合题目要求。
  图7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选好实验仪器的前提下,只需把握好这两个方面:“测量电路”应注意电流表内、外接法;“控制电路”应注意分压式和限流式接法。它们是电路设计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可根据题设条件灵活设计电路图(如本例“测量电路设计”中的b、c、d),为后面的实物连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从实验探究入手,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重视实验探究是新课标的要求。高考要求学生对考纲中所列的有关实验,都能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会控制实验条件,会正确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
  下面结合“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这个实验,来探讨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
  学情:在高二时候,学生已经做过测量金属电阻率这个实验。但学生在应用原理、连接电路、测量读数和处理图像上存在不少的困难,学生的水平层次不同,对该实验的掌握情况也就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兴趣。为了刺激层次不同的学生的兴趣,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让学生体会得出规律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为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各因素的定量关系,可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1)保持温度、材料、横截面不变,研究电阻和长度的关系;
  (2)保持温度、材料、长度不变,研究电阻和横截面的关系;
  (3)保持温度、长度、横截面不变,研究电阻和材料的关系;
  (4)保持横截面、长度、材料不变,研究电阻和温度的关系。
  再让学生自己找原理(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器材(电压表,电流表,电源,导线,开关,合金导线,刻度尺,滑动变阻器),设计电路(引导学生讨论安培表用外接法,还是内接法?),连接实物图(教师把关),明确注意事项。自己动手收集数据(教师引导下),处理数据(对比两种方法:计算列表法和图像法,采用图像法处理。讨论当用图像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时,如果碰到抛物线或双曲线,应怎么办),最后得出规律: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电阻与材料、截面积、长度的关系R=ρL/S。另外电阻还跟温度有关(略)。
  采用实验探究式,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实验设计、采集信息、处理数据、分析误差、得出规律。这样做比直接复习原理,介绍方法,然后盲目大量解题更有实际意义,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究水平。
  总之,我们要重视学生实验,以夯实基础知识为前提,以实验方法的迁移创新为导向,以培养探究能力为突破,加强学生在器材选择、方案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物理实验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对物理的认识、思维、兴趣密切相关,僵硬地对待实验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必须通过长期的、有计划的、富有成效的训练和培养,而高三实验复习得法也将大大提高实验复习效率。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着力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创造能力的核心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创新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物理具有独特的优势。一、培养创新意识,激活创新思维1.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立足主导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探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笔者提出,要想使潮湿的衣服较快变干,应
[摘 要] 学生课前预习有助于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区别对待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区分是新知识预习,还是习题课或复习课预习,合理引导学生预习。  [关键词] 预习 自学 精讲 精练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20 0052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师生将要共同参与的一节课,若教师能不厌其烦地督促、指导学
[摘要]如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英语教学的需求,因而不少高中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和应用互动教学模式,旨在进一步提升高中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出发,重点研讨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方略这一内容,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模式教学方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33  
[摘要]要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高效,必须得考虑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只有环节高效,才能获得整体高效。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互动和教学反思的侧重点三个方面,结合教学实践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高效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80  在学校教学中,“高效”是指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收获最大化的教学效益。每一节课能让
采用文献资料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发表在2003年各类体育刊物上的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的论文共计82篇进行分类,分析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现状,并且对发展趋势进行简要阐述.
目的:观察游泳运动后大鼠海马cAMP浓度变化,探讨不同游泳运动方式对海马cAMP的影响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游泳运动模型(持续运动、间歇运动),采用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法,观察大鼠海马c
[摘 要]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生本对话”作为其中之一,怎样才能使其更加有效呢?从“莫让对话流于形式,莫让对话偏离中心,莫让对话脱离实质”三方面探析生本对话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本对话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对话是语文新课标的核心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初中生只有掌握一定数量的英语词汇,才能提高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当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方式过于简单,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交际性。本文结合自己的多年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践经验,简要探讨初中英语词汇的讲授、巩固与扩展方法,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  传统的英语词汇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将英文电影恰当地应用起来,可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极大的乐趣,英语词汇得到丰富,听、说能力得到提升,如今,很多初中英语教师都将英文电影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应简要分析英文电影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文电影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讲述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最后给出了开展探究性实验、布置探究性作业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方法[中图分类号]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78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