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TEM是基于项目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联系生活中的任务,设计好学习活动和情境,使其在较长时间内开展探究性学习,构建自身专业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对STEM教育有着强烈需求,但也有很多顾虑,如,如何處理STEM课程与科学知识间的关系,STEM课程与传统课堂形式有何区别等等。
STEM课程发源于科学课。广大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尝试以故事模式导入,与生活紧密结合,以及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展开STEM课堂教学,促进小学生通过STEM课程掌握科学知识,培养个体科学素养。
一、故事模式导入
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材,教材也是教学内容的主体。开展STEM教学需要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引导低年级小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开展思考。实际上,科学学科有着丰富的教学素材,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与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相关素材,充分发挥故事模式对STEM教学的积极作用,提升个体学习兴趣,发展其科学的学习乐趣,促使他们感受到故事模式导入带来的成就感。
在讲解“快递薯片”时,笔者问道:“同学们,大家喜欢吃薯片吗?”学生纷纷回答喜欢。紧接着,教师展示“一封来自薯片公司的邮件”,说道:“同学们,小明在网上买了几包薯片,发现薯片在快递过程中非常容易碎,于是在网上向大家求助,有没有人想帮助快递公司啊?”面对着薯片公司的求助,学生表现得跃跃欲试。“哇,我能为公司设计出产品”“我可以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让我来帮他们解决问题”等等,在这样的真实故事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积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从实践教学来看,故事导入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他们体会到自己能够帮助别人,激发学习的兴趣,自然引入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
二、结合生活思考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STEM理念与生活的结合,学生学习的项目应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STEM的项目一大目标就是解决生活问题。唯有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做到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并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中形成团队协作的意识,发展个体综合能力。
在一次制作降落伞的STEM教学实践中,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了油菜、凤仙花、蒲公英等植物的果实和形态,让学生探讨和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再延伸到对蒲公英种子的探究。借助生活内容,学生根据PPT展示的内容,了解到蒲公英种子独特传播方式,了解到它与降落伞间的关系,模仿蒲公英种子特点,开展了制作简易降落伞的活动。在动手制作前,学生要思考和回忆生活中降落伞的用途,探讨如何制作降落伞,体会到大自然中的生物给人们带来了众多灵感,为社会进步提供助力。在思考和交流后,学生体会到降落伞的优点,就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探讨如何制作降落伞,并模仿蒲公英种子的飞行特点,制作简易降落伞。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来进行STEM项目教学,学生在学习中能体会到生活与科学的紧密联系,从而发展自身综合能力,有效提升科学素养。
三、注重学科融合
STEM四个字母分别表示不同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引导学生体会到学科间的联系,感受到科学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帮助学生了解STEM项目中蕴含的学科内容,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形成工程实践能力。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对事物的现象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这就为学科间融合开展STEM项目奠定了基础,也为将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以“气球驱动小车”活动为例。班级学生普遍对车有着浓厚兴趣,喜欢动手操作来利用身边物质制作出小车。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要想让小车运动,就要有动力,探讨如何来驱动小车。在活动过程中,笔者为学生展示了火箭升空的画面,吸引他们课堂学习的兴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意义;再为他们播放火箭升空的动画;通过火箭升空画面,自然地把知识迁移到如何使小车产生运动,探讨运用实验材料制作和设计小车模型,运用气球来推动小车前进。学生小组按照讨论结果制作模型,对模型展开优化和改造,再进行小车比赛来提升动手能力。在学生制作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现象背后隐藏的知识,带领其体会探究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要做好STEM理念下的科学教学。要从故事模式导入,结合生活思考和学科融合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奉献精彩的科学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提升其综合能力,从而为其科学启蒙做好铺垫,有效提升其个体的科学探究能力。
STEM课程发源于科学课。广大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尝试以故事模式导入,与生活紧密结合,以及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展开STEM课堂教学,促进小学生通过STEM课程掌握科学知识,培养个体科学素养。
一、故事模式导入
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材,教材也是教学内容的主体。开展STEM教学需要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引导低年级小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开展思考。实际上,科学学科有着丰富的教学素材,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与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相关素材,充分发挥故事模式对STEM教学的积极作用,提升个体学习兴趣,发展其科学的学习乐趣,促使他们感受到故事模式导入带来的成就感。
在讲解“快递薯片”时,笔者问道:“同学们,大家喜欢吃薯片吗?”学生纷纷回答喜欢。紧接着,教师展示“一封来自薯片公司的邮件”,说道:“同学们,小明在网上买了几包薯片,发现薯片在快递过程中非常容易碎,于是在网上向大家求助,有没有人想帮助快递公司啊?”面对着薯片公司的求助,学生表现得跃跃欲试。“哇,我能为公司设计出产品”“我可以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让我来帮他们解决问题”等等,在这样的真实故事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积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从实践教学来看,故事导入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他们体会到自己能够帮助别人,激发学习的兴趣,自然引入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
二、结合生活思考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STEM理念与生活的结合,学生学习的项目应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STEM的项目一大目标就是解决生活问题。唯有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做到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并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中形成团队协作的意识,发展个体综合能力。
在一次制作降落伞的STEM教学实践中,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了油菜、凤仙花、蒲公英等植物的果实和形态,让学生探讨和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再延伸到对蒲公英种子的探究。借助生活内容,学生根据PPT展示的内容,了解到蒲公英种子独特传播方式,了解到它与降落伞间的关系,模仿蒲公英种子特点,开展了制作简易降落伞的活动。在动手制作前,学生要思考和回忆生活中降落伞的用途,探讨如何制作降落伞,体会到大自然中的生物给人们带来了众多灵感,为社会进步提供助力。在思考和交流后,学生体会到降落伞的优点,就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探讨如何制作降落伞,并模仿蒲公英种子的飞行特点,制作简易降落伞。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来进行STEM项目教学,学生在学习中能体会到生活与科学的紧密联系,从而发展自身综合能力,有效提升科学素养。
三、注重学科融合
STEM四个字母分别表示不同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引导学生体会到学科间的联系,感受到科学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帮助学生了解STEM项目中蕴含的学科内容,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形成工程实践能力。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对事物的现象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这就为学科间融合开展STEM项目奠定了基础,也为将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以“气球驱动小车”活动为例。班级学生普遍对车有着浓厚兴趣,喜欢动手操作来利用身边物质制作出小车。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要想让小车运动,就要有动力,探讨如何来驱动小车。在活动过程中,笔者为学生展示了火箭升空的画面,吸引他们课堂学习的兴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意义;再为他们播放火箭升空的动画;通过火箭升空画面,自然地把知识迁移到如何使小车产生运动,探讨运用实验材料制作和设计小车模型,运用气球来推动小车前进。学生小组按照讨论结果制作模型,对模型展开优化和改造,再进行小车比赛来提升动手能力。在学生制作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现象背后隐藏的知识,带领其体会探究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要做好STEM理念下的科学教学。要从故事模式导入,结合生活思考和学科融合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奉献精彩的科学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提升其综合能力,从而为其科学启蒙做好铺垫,有效提升其个体的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