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引寻求佛果的修行人,走出黑暗趋向正道。由于本论为修学佛法时的经典巨著,涉及内容广大,故选择初修法门-----“下士道”,即获得人天快乐的法门,谈谈自己的理解。主要从亲近善知识、禅思人身难得、生死无常、三恶趣苦以及深信业果几个方面来谈。获得人身的我们不仅要经常思维以上几个方面,并应将思维后所获得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才能生生世世不堕恶趣,而只有有了生人天善趣之基础,才有圆满机缘听闻佛法,趋入正法之道。
【关键词】:下士道;善知识;人身难得;因果业报
宗喀巴大师著,法尊法师译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使我对佛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对宗喀巴大师广深的知识及高深的修正经验倍加崇敬。宗喀巴大师的这部论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引寻求佛果的修行人,走出黑暗趋向正道。本论共有二十四卷,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加之译文为古文,较难读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在似懂非懂中将本论研习完毕,总的来说获益匪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这部论中的很多观点与之前白玛措老师教授的《五部大论》中的《现观庄严论》以及大学时期老师推荐阅读的《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中的部分内容,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较之《爱心中爆发的智慧》语言精炼、通俗易懂,所以本人将三者融汇贯通,进一步进行学习,以便对《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内容有更明晰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由于本论为修学佛法时的经典巨著,涉及内容广大,故下面选择初修法门——“下士道”,即获得人天快乐的法门,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对本论的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菩提道次第广论》是由以“第二佛陀”著称于世的宗喀巴大师,46岁时(1420),在惹真寺造的,之后广事弘讲。 “菩提”,指所求的佛果;“道”,指趣证佛果所必须经历的修学过程;“次第”,就是说明修学的过程必须经历这些阶段,自下而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缺略、紊乱或(邋遢)等,故名“菩提道次第”。(见《菩提道次第广论》)。本论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循着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轨道,按“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进程而编成的。何谓“三士道”? 即寻求佛果的修行人所追求的目标,是任何一种根基的人,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三士道”在初修佛法的人和获得佛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唯有按照此次第,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证得无上菩提。
其次就通过本人阅读本论后对"如何获得人天快乐"?也就是对初修法门(下士道)的修行方法作简要介绍:
阿底侠尊者认为修学佛法要根据个人的根基,根基不同所修法门也不同,而宗喀巴大师认为修学佛法要根据次第,任何一种根基的人都要一步一步地修行,无一例外,唯有依据次第修行,才能获得佛果,所以宗喀巴大师提出了三士道”的修行方法。“三士道”是寻求佛果的修行人所追求的三个目标,而”下士道”是初级目标(普通人的追求目标),是休学佛法的基础,根深才能蒂固,犹如修建房屋,地基牢固,万丈高楼才能平地起,故“下士道”作为修学佛法的基础,在整个修学过程中起着格外重要的作用。修学”下士道”的人追求的是人天快乐,“人天快乐”的“人”指修学佛法的地球人,“天”指的是欲界天人、色界天人、无色界天人。这种“天人”指的是一种高级生命,并不是抽象的“神”。“天人”也属六道众生,有生死、有苦乐、有生命,他们的特点就是生存条件好、寿命较长,处于比地球人较高的发展阶段(详见《俱舍论 世界篇》)。在六道中人和天人(包括阿修罗)与三恶道(动物、恶鬼、地狱)比较,人和天人处于相对快乐的境界,故转生人间和天界,享受人天的快乐,就成了普通人的理想追求目标。下面就本人的理解对获得“人天快乐”应思维的三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一 、亲近善知识,皈依三宝:一切教授的首要是不舍离善知识,善知识是修学路上的增上缘,故修下士道也应以亲近善知识为基础,从六道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磐的彼岸,需要有善知识的引导,其贯穿于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是成佛的灯塔。何谓“善知识”?指具有正知正见,德才兼备,能引导众生断恶修善,趋向佛道的良师益友,又称善友、亲友、胜友。《大涅磐经》云:何故名为善知识耶?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复次,善知识者,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自不杀生,教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教人正见,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义故名善知识;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复以是义名善知识。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有了善知识正见的加持、培养、造就,才能与殊圣的佛法接轨。我认为寻求佛果的修行人的善知识就是上师,即集三宝于一身的现世佛。何谓三宝?在佛法中称佛,法,僧为"三宝",有清静无垢,威力无穷,稀世珍宝之义。佛宝指具足四身之佛;法宝指八万四千法和道,灭二谛;僧宝大乘佛法专指见道以上的圣僧,菩萨。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佛是指路人;法是道路;僧是熟悉道路的伙伴。我们要皈依三宝,经常思维三宝的功德,进而对三宝生起强大的信心,正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从而皈依上师,对具备佛法知识,德才兼备的上师生起无量信心,让自己家精神依靠上师,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上师,这样才能得到上师的加持。上师是三宝的代表,是可见,可闻,可以感受到的现世的三宝, “上师”会告诉我们获得人天快乐、解脱、以致成佛的方法,故只有皈依上师,有了上师的引导,才能趣入佛法,达到各自所追求的目标,上师在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皈依上师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参加一个仪式,而是为了更方便的学习佛法,将佛法运用在生活中,最终自利利他,对轮回以及自我为中心的习气要产生出离心,努力摆脱烦恼以及贪、嗔、痴带给我们的危害。皈依之后要以佛法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以自己的“身、语、意”来影响身边的众生,早日达到所追求的目标。
二、 有了上师的指引后,就应通过禅思人身难得、生死无常、三恶趣苦等三个方面来断除贪执现世,出离三恶趣之心。第一:由于只有人类才具备信佛、学佛的条件,故人身难得。所谓人身难得是因为转生人类在前世需要具备获得人身的足够的善德善行和投生人类的强烈愿望。但是世人的一生,浑浑噩噩,受愚昧惰性的驱使,身不由己干着恶事,进取向上的善念善行很少产生,所以转生人类的条件很难具备,转人的机会很少,因此人身难得。如何获得具足良缘的人身?应做到守十善戒,不犯十恶戒;心地善良、与人为善,济贫救苦等善行;有获得人身的良好愿望,即强烈的投生定向愿望(“爱”),特别是临死前的愿望,对投生灵魂的导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获得人身必须具备以上善缘,那么想想世人的所作所为,下世获得人身的能有几个?所以佛说:“其他生命多如大地之尘,人类如指甲皮上的尘。”我们有幸获得具足良缘的人身,就要不误时机的创造人生最高的价值,做很多的善事,造很多的善业,通过这个人身去用功,修行,然后让自己一步一步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人的生命处在六道轮回中上升或下降的中间站,升降的机会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何去何从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正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第二:通过观想必死无疑、死无定期、死时除佛法外别无依靠来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在轮回世界上没有一处逃脱死神的安全地,没有一个生而不死的生命,过去从来没有过,今后的科学再发达也不会有,谁都改变不了生命的规律,因此我们不能有不死的侥幸心理。我们每个人都像是被判了死缓的罪人,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的在接近死期,人的一生非常短暂,佛经中把人的一生比作行云、流水、闪电、晨露,所以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努力修行,充分认识生死规律,清醒地,认真地对待死,做到有备无患,有恃无恐,而不是将自己短暂的一生荒废在睡眠、为生存和虚幻的名利地位奋斗竞争中。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怕死?一是充分认识和掌握死亡的规律,并通过入定反复体验死亡过程,到死时控制意识,把死亡融入禅中,安详自在的死去;二是认识善恶报应,生前积德行善,不做坏事,死后不怕堕入地狱、饿鬼、畜牲道,心底坦然,无所畏惧。三是生时抑制贪欲,看破红尘,临死时没有失去财富、亲人的痛苦和失落感;四是生前改恶从善,悔罪洗刷罪业,免去凶杀暴死和受罪的恶症,得到善终。 (下转至第112页)
(上接第99页)
通过以上的思考观想,明白只有佛法才能对死起作用,淡化世俗之心,努力为后世的幸福创造条件。第三:思维三恶趣苦,对三恶趣生起厌离心。三恶趣指六道中的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畜牲包括各类动物、昆虫、微生物;饿鬼是指一种遭受饥渴之苦的生命,并非“神鬼”的鬼;地狱生命是指身心之苦十分严重的一类生命,不一定有特定的区域。如堕入三恶趣,将永远得不到闻法和修法的因缘,我们有幸获得人身,有缘修学佛法,就应不贪执现世,放下今生的一切,将追求现世乐转向追求后世乐,使烦恼无法主宰我们的心,修出离三恶道的心,以免堕入三恶趣。
三、 深信业果: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假如不报,时机未到,时机一到,全部都报”,业果是真实不虚的,没有人能够不受业果法则的约束。深信业果,也就是要相信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我们造了善业,就会生到三善道,造了恶业,就会生到三恶道,前生造什么业,今生就感什么果,我们今天拥有的这个色身,是业力所感得的,因为前生前世造了人的业,才有今天的血肉之躯。业来自于身、语、意三者,其中最主要是由意来决定善恶,如为了众生的利益,开杀戒对恶人进行惩罚,是善行;为了个人利益,为了名利地位,念经拜佛,举办慈善事业,形似善行而实为贪心的表现,不能算作真善,真善是不能有私心的。恶行中最典型的是十恶行为,十恶指杀害生灵、偷盗别人的钱财、非法奸淫、欺骗撒谎、挑拨离间、恶言伤人、引起是非的言论、对别人的钱财起贪心、产生害人和报复的念头、不相信善恶报应的邪见等。戒除十恶,便是十善。十善戒是佛教三乘戒律的根本,也是区别真假佛教徒的根本标志,违犯十善戒者,重者必堕三恶道,轻者也会受到相应的报应,行十善者则会今生乐享天年,来世投生三善道,享受人天之乐。相信因果业报,可以转变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使我们开始修行,持续不断,乃至达成三大意义(来世安乐、解脱、成佛)。总之,业决定了一切,我们应以断恶修善为因,忏尽今生罪业,累积快乐的因缘,获得生人天善趣、且财富受用圆满之福报。
以上是本人通过阅读《菩提道次第广论》后总结的关于获得人天快乐的修学方法,本人认为只有经常思维以上三个方面,并将思维后所获得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才能生生世世不堕恶趣,而只有有了生人天善趣之基础,才有圆满机缘听闻佛法,趋入正法之道。
最后对宗喀巴大师生起无量信心,愿宗喀巴大师加持有缘众生,早日通达道次第。
参考资料:
[1] 法王周加巷著、郭和卿译, 《至尊宗喀巴大师传》,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 多识仁波切,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 民族出版社出版社,1996年版。
[3]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略论》,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炬论》
[5] 索达吉堪布,《入菩萨行广释》,上海佛学书局。
[6] 杨勇,《俱舍论 》业思想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下士道;善知识;人身难得;因果业报
宗喀巴大师著,法尊法师译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使我对佛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对宗喀巴大师广深的知识及高深的修正经验倍加崇敬。宗喀巴大师的这部论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引寻求佛果的修行人,走出黑暗趋向正道。本论共有二十四卷,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加之译文为古文,较难读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在似懂非懂中将本论研习完毕,总的来说获益匪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这部论中的很多观点与之前白玛措老师教授的《五部大论》中的《现观庄严论》以及大学时期老师推荐阅读的《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中的部分内容,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较之《爱心中爆发的智慧》语言精炼、通俗易懂,所以本人将三者融汇贯通,进一步进行学习,以便对《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内容有更明晰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由于本论为修学佛法时的经典巨著,涉及内容广大,故下面选择初修法门——“下士道”,即获得人天快乐的法门,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对本论的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菩提道次第广论》是由以“第二佛陀”著称于世的宗喀巴大师,46岁时(1420),在惹真寺造的,之后广事弘讲。 “菩提”,指所求的佛果;“道”,指趣证佛果所必须经历的修学过程;“次第”,就是说明修学的过程必须经历这些阶段,自下而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缺略、紊乱或(邋遢)等,故名“菩提道次第”。(见《菩提道次第广论》)。本论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循着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轨道,按“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进程而编成的。何谓“三士道”? 即寻求佛果的修行人所追求的目标,是任何一种根基的人,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三士道”在初修佛法的人和获得佛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唯有按照此次第,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证得无上菩提。
其次就通过本人阅读本论后对"如何获得人天快乐"?也就是对初修法门(下士道)的修行方法作简要介绍:
阿底侠尊者认为修学佛法要根据个人的根基,根基不同所修法门也不同,而宗喀巴大师认为修学佛法要根据次第,任何一种根基的人都要一步一步地修行,无一例外,唯有依据次第修行,才能获得佛果,所以宗喀巴大师提出了三士道”的修行方法。“三士道”是寻求佛果的修行人所追求的三个目标,而”下士道”是初级目标(普通人的追求目标),是休学佛法的基础,根深才能蒂固,犹如修建房屋,地基牢固,万丈高楼才能平地起,故“下士道”作为修学佛法的基础,在整个修学过程中起着格外重要的作用。修学”下士道”的人追求的是人天快乐,“人天快乐”的“人”指修学佛法的地球人,“天”指的是欲界天人、色界天人、无色界天人。这种“天人”指的是一种高级生命,并不是抽象的“神”。“天人”也属六道众生,有生死、有苦乐、有生命,他们的特点就是生存条件好、寿命较长,处于比地球人较高的发展阶段(详见《俱舍论 世界篇》)。在六道中人和天人(包括阿修罗)与三恶道(动物、恶鬼、地狱)比较,人和天人处于相对快乐的境界,故转生人间和天界,享受人天的快乐,就成了普通人的理想追求目标。下面就本人的理解对获得“人天快乐”应思维的三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一 、亲近善知识,皈依三宝:一切教授的首要是不舍离善知识,善知识是修学路上的增上缘,故修下士道也应以亲近善知识为基础,从六道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磐的彼岸,需要有善知识的引导,其贯穿于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是成佛的灯塔。何谓“善知识”?指具有正知正见,德才兼备,能引导众生断恶修善,趋向佛道的良师益友,又称善友、亲友、胜友。《大涅磐经》云:何故名为善知识耶?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复次,善知识者,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自不杀生,教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教人正见,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义故名善知识;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复以是义名善知识。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有了善知识正见的加持、培养、造就,才能与殊圣的佛法接轨。我认为寻求佛果的修行人的善知识就是上师,即集三宝于一身的现世佛。何谓三宝?在佛法中称佛,法,僧为"三宝",有清静无垢,威力无穷,稀世珍宝之义。佛宝指具足四身之佛;法宝指八万四千法和道,灭二谛;僧宝大乘佛法专指见道以上的圣僧,菩萨。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佛是指路人;法是道路;僧是熟悉道路的伙伴。我们要皈依三宝,经常思维三宝的功德,进而对三宝生起强大的信心,正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从而皈依上师,对具备佛法知识,德才兼备的上师生起无量信心,让自己家精神依靠上师,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上师,这样才能得到上师的加持。上师是三宝的代表,是可见,可闻,可以感受到的现世的三宝, “上师”会告诉我们获得人天快乐、解脱、以致成佛的方法,故只有皈依上师,有了上师的引导,才能趣入佛法,达到各自所追求的目标,上师在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皈依上师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参加一个仪式,而是为了更方便的学习佛法,将佛法运用在生活中,最终自利利他,对轮回以及自我为中心的习气要产生出离心,努力摆脱烦恼以及贪、嗔、痴带给我们的危害。皈依之后要以佛法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以自己的“身、语、意”来影响身边的众生,早日达到所追求的目标。
二、 有了上师的指引后,就应通过禅思人身难得、生死无常、三恶趣苦等三个方面来断除贪执现世,出离三恶趣之心。第一:由于只有人类才具备信佛、学佛的条件,故人身难得。所谓人身难得是因为转生人类在前世需要具备获得人身的足够的善德善行和投生人类的强烈愿望。但是世人的一生,浑浑噩噩,受愚昧惰性的驱使,身不由己干着恶事,进取向上的善念善行很少产生,所以转生人类的条件很难具备,转人的机会很少,因此人身难得。如何获得具足良缘的人身?应做到守十善戒,不犯十恶戒;心地善良、与人为善,济贫救苦等善行;有获得人身的良好愿望,即强烈的投生定向愿望(“爱”),特别是临死前的愿望,对投生灵魂的导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获得人身必须具备以上善缘,那么想想世人的所作所为,下世获得人身的能有几个?所以佛说:“其他生命多如大地之尘,人类如指甲皮上的尘。”我们有幸获得具足良缘的人身,就要不误时机的创造人生最高的价值,做很多的善事,造很多的善业,通过这个人身去用功,修行,然后让自己一步一步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人的生命处在六道轮回中上升或下降的中间站,升降的机会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何去何从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正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第二:通过观想必死无疑、死无定期、死时除佛法外别无依靠来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在轮回世界上没有一处逃脱死神的安全地,没有一个生而不死的生命,过去从来没有过,今后的科学再发达也不会有,谁都改变不了生命的规律,因此我们不能有不死的侥幸心理。我们每个人都像是被判了死缓的罪人,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的在接近死期,人的一生非常短暂,佛经中把人的一生比作行云、流水、闪电、晨露,所以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努力修行,充分认识生死规律,清醒地,认真地对待死,做到有备无患,有恃无恐,而不是将自己短暂的一生荒废在睡眠、为生存和虚幻的名利地位奋斗竞争中。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怕死?一是充分认识和掌握死亡的规律,并通过入定反复体验死亡过程,到死时控制意识,把死亡融入禅中,安详自在的死去;二是认识善恶报应,生前积德行善,不做坏事,死后不怕堕入地狱、饿鬼、畜牲道,心底坦然,无所畏惧。三是生时抑制贪欲,看破红尘,临死时没有失去财富、亲人的痛苦和失落感;四是生前改恶从善,悔罪洗刷罪业,免去凶杀暴死和受罪的恶症,得到善终。 (下转至第112页)
(上接第99页)
通过以上的思考观想,明白只有佛法才能对死起作用,淡化世俗之心,努力为后世的幸福创造条件。第三:思维三恶趣苦,对三恶趣生起厌离心。三恶趣指六道中的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畜牲包括各类动物、昆虫、微生物;饿鬼是指一种遭受饥渴之苦的生命,并非“神鬼”的鬼;地狱生命是指身心之苦十分严重的一类生命,不一定有特定的区域。如堕入三恶趣,将永远得不到闻法和修法的因缘,我们有幸获得人身,有缘修学佛法,就应不贪执现世,放下今生的一切,将追求现世乐转向追求后世乐,使烦恼无法主宰我们的心,修出离三恶道的心,以免堕入三恶趣。
三、 深信业果: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假如不报,时机未到,时机一到,全部都报”,业果是真实不虚的,没有人能够不受业果法则的约束。深信业果,也就是要相信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我们造了善业,就会生到三善道,造了恶业,就会生到三恶道,前生造什么业,今生就感什么果,我们今天拥有的这个色身,是业力所感得的,因为前生前世造了人的业,才有今天的血肉之躯。业来自于身、语、意三者,其中最主要是由意来决定善恶,如为了众生的利益,开杀戒对恶人进行惩罚,是善行;为了个人利益,为了名利地位,念经拜佛,举办慈善事业,形似善行而实为贪心的表现,不能算作真善,真善是不能有私心的。恶行中最典型的是十恶行为,十恶指杀害生灵、偷盗别人的钱财、非法奸淫、欺骗撒谎、挑拨离间、恶言伤人、引起是非的言论、对别人的钱财起贪心、产生害人和报复的念头、不相信善恶报应的邪见等。戒除十恶,便是十善。十善戒是佛教三乘戒律的根本,也是区别真假佛教徒的根本标志,违犯十善戒者,重者必堕三恶道,轻者也会受到相应的报应,行十善者则会今生乐享天年,来世投生三善道,享受人天之乐。相信因果业报,可以转变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使我们开始修行,持续不断,乃至达成三大意义(来世安乐、解脱、成佛)。总之,业决定了一切,我们应以断恶修善为因,忏尽今生罪业,累积快乐的因缘,获得生人天善趣、且财富受用圆满之福报。
以上是本人通过阅读《菩提道次第广论》后总结的关于获得人天快乐的修学方法,本人认为只有经常思维以上三个方面,并将思维后所获得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才能生生世世不堕恶趣,而只有有了生人天善趣之基础,才有圆满机缘听闻佛法,趋入正法之道。
最后对宗喀巴大师生起无量信心,愿宗喀巴大师加持有缘众生,早日通达道次第。
参考资料:
[1] 法王周加巷著、郭和卿译, 《至尊宗喀巴大师传》,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 多识仁波切,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 民族出版社出版社,1996年版。
[3]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略论》,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炬论》
[5] 索达吉堪布,《入菩萨行广释》,上海佛学书局。
[6] 杨勇,《俱舍论 》业思想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