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德育课教学模式弊端明显,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作者在实践中运用合作学习相关理论,分析当前中职德育课程的现状与弊端,就中职德育课如何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以期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真正让中职学生在德育课堂中感到快乐。
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 合作学习 变革学习方式 构建高效课堂
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组内合作、组间竞争”,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融为一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施予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真正做到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国教学实践中。
长期以来德育课由于教材陈旧、教学模式僵化及教师教法单一,中职学生在德育课教学中难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说教”、“沉闷”、“枯燥”等词成为德育课的代名词,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由此引发了逃课、厌学等一系列问题。尽管近几年关于优化德育课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大多数仍只着眼于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仍保留在强调以知识的传递和学习为基轴的教育过程,而忽视了以人际互动为中心的社会过程。
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在文化素质、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德育课堂教学必须创新学习方式。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以合作学习模式为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改变传统单一传授知识模式,创设和谐教学环境,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做到“爱学、乐学”,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德育课有效教学。
一、合作学习的准备与组织
合作学习的主题和参与者是活动的两大因素。精选主题内容和活动人选,做好准备与组织工作是保证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关键。
1.精选学习主题。主题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求及学生学习兴趣、认知能力等实际,要有探究与讨论价值,有一定难度,既要贴近社会热点,又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吸引学生参与,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比如:“社会公德的缺失”是当前社会热点现象,《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其主题是“道德”,很贴近社会生活,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非常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2.科学分组分工。合作学习倡导“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合作学习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智力、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以保证组内成员互补,组间公平竞争。我在教学中喜欢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将学生分成6组,每组4~6人,设组长、资料员、记录员、报告员4个角色,明确各自分工,组长负责组织与管理工作,资料员负责收集整理资料,记录员负责整个活动过程的记录,最后由报告员负责撰写学习报告,并代表小组进行汇报。组员角色实行轮换制,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不同角色和任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合作学习的开展与引导
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小组讨论,需要师生和谐互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促进组员团结协作,才能取得实效。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一些学生不知所从、观望等待或盲从,合作学习无法有效实施。究其原因或是学生对主题内容不理解,无法思考;或是因为组内分工不明确,有“等、靠、要”惰性思想,不愿思考,没能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无法开展合作交流,从而形成“形式合作”、“无效合作”。
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整体引导、小组引导和个人引导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要积极参与每个小组的交流活动,发挥教师“穿针引线”的作用,实现活动的正常进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保障活动沿着预期目标顺利进行,真正实现学生独立思考、共同合作,提升课堂实效。
2.促进组员团结协作。组员间的团结协作需要一定的合作技能。合作技能包括倾听、思考、讨论、表达、评价等,教师要教授学生合作技能,激励学生运用技能开展合作。
(1)学会倾听。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说话,尊重他人,不轻易插话或打断他人发言,学会在倾听中把握讲话人主要观点,听完后再补充评价,养成专心听讲习惯,培养相互尊重的品质。
(2)学会讨论。讨论是彼此交流思想和观点的过程。组员要根据发言人观点,开动大脑认真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在组内逐一进行汇报,其他成员补充,相互启发共同讨论,最终形成小组结论,达到交流合作目的。
(3)学会表达。语言表达是交流合作的基本技能。合作学习需要每个组员清晰、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并提供平台创设情境,让每个成员大胆说,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观点,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4)学会合作。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协作,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要求都有明确分工,组员必须明确个人对集体的存在意义,学会对集体负责,树立团队意识,主动参与分工履行职责,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以《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组员团结协作。教学前,我首先提出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组,明确每个组员的分工与职责,要求组员团结协作,学会思考、倾听、讨论,并能准确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喜欢通过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接着设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启发学生明理。我首先展示案例“丁丁现象”,接着提出问题,“如何理解丁丁现象?判断生活现象的标准是什么?”要求学习小组每个成员都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终形成本组意见并派小组代表逐一进行汇报。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不仅自己参与到每个小组的交流活动中,而且时刻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讨论中,对活动进行整体引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现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交流不认真,及时制止,了解原因,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引导小组回到学习任务中;发现个别学生因思维受阻无法深入交流合作时,及时给予点拨,帮其排除障碍,融入小组学习中;及时鼓励、引导和启发学生一起探讨和分析问题,真正让学生体味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合作学习的总结与评价
评价是信息反馈过程,科学、客观的评价是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评价要讲究方法,要有艺术性和智慧性,注意用词选择和语言表达,达到评价目的。
1.评价方法。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师对生评价、生对师评价、生与生互评、学生自评、口头评价、书面评价等等,既可单一使用也可综合使用。评价要坚持“两个结合”,即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评价时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指出不足,让学生明确得与失,及时扬长补短,改进学习技巧,提高学习实效。
2.评价原则。
(1)客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有差异,他们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所承担的角色、作的贡献和取得的成绩也各不相同,因此,评价时要坚持客观性,实事求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不公正的、虚假的评价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需要引起教师注意的是,在采用学生互相评价时,多数学生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带有主观性和感情色彩,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调控。教师可事先制定评价标准和评价表,或采取匿名的方式,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互相评价。
(2)及时性。评价要及时,要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才能让学生牢记自己的得与失,对学生起到启发与激励作用,取得评价的实效性。过早或过迟的评价所带来的激励效果都会打折。
(3)艺术性。评价离不开语言载体,需要注意用词选择和语言表达,要有艺术性和智慧性,既要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又要简明扼要、一语中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过于模糊、啰唆的表述反而适得其反。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善于挖掘学生亮点和潜力,给予客观、科学的肯定评价,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我在教学中喜欢用语言肯定和精神奖励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比如,对学生的回答,我会常用“很好”、“有道理”、“接着说”等语言进行肯定与鼓励;对表现好的小组或个人在班上公开表扬。除了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有时我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学生间互相评价;有时我还会设立“最佳合作奖”、“最佳个人奖”、“最佳表现奖”、“最佳成果奖”等奖项,对学生进行精神奖励。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与肯定,让每个小组及成员在学习合作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感受到鼓励、宽容和自信,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合作学习有效实施活动中,老师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的主导作用要贯穿活动全过程,坚持“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适时适当给予指导,正确把握活动目的,引导活动顺利进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乐趣。
参考文献:
[1]边诿.小组合作教学在中职学校运用的可行性研究.
[2]张军.浅谈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多重角色.
[3]胡自玺.新课程背景下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策略.
[4]杨成.论析中职德育课如何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5]尹凤林.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6]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广东顺德一中德胜学校.
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 合作学习 变革学习方式 构建高效课堂
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组内合作、组间竞争”,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融为一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施予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真正做到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国教学实践中。
长期以来德育课由于教材陈旧、教学模式僵化及教师教法单一,中职学生在德育课教学中难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说教”、“沉闷”、“枯燥”等词成为德育课的代名词,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由此引发了逃课、厌学等一系列问题。尽管近几年关于优化德育课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大多数仍只着眼于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仍保留在强调以知识的传递和学习为基轴的教育过程,而忽视了以人际互动为中心的社会过程。
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在文化素质、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德育课堂教学必须创新学习方式。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以合作学习模式为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改变传统单一传授知识模式,创设和谐教学环境,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做到“爱学、乐学”,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德育课有效教学。
一、合作学习的准备与组织
合作学习的主题和参与者是活动的两大因素。精选主题内容和活动人选,做好准备与组织工作是保证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关键。
1.精选学习主题。主题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求及学生学习兴趣、认知能力等实际,要有探究与讨论价值,有一定难度,既要贴近社会热点,又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吸引学生参与,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比如:“社会公德的缺失”是当前社会热点现象,《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其主题是“道德”,很贴近社会生活,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非常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2.科学分组分工。合作学习倡导“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合作学习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智力、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以保证组内成员互补,组间公平竞争。我在教学中喜欢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将学生分成6组,每组4~6人,设组长、资料员、记录员、报告员4个角色,明确各自分工,组长负责组织与管理工作,资料员负责收集整理资料,记录员负责整个活动过程的记录,最后由报告员负责撰写学习报告,并代表小组进行汇报。组员角色实行轮换制,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不同角色和任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合作学习的开展与引导
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小组讨论,需要师生和谐互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促进组员团结协作,才能取得实效。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一些学生不知所从、观望等待或盲从,合作学习无法有效实施。究其原因或是学生对主题内容不理解,无法思考;或是因为组内分工不明确,有“等、靠、要”惰性思想,不愿思考,没能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无法开展合作交流,从而形成“形式合作”、“无效合作”。
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整体引导、小组引导和个人引导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要积极参与每个小组的交流活动,发挥教师“穿针引线”的作用,实现活动的正常进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保障活动沿着预期目标顺利进行,真正实现学生独立思考、共同合作,提升课堂实效。
2.促进组员团结协作。组员间的团结协作需要一定的合作技能。合作技能包括倾听、思考、讨论、表达、评价等,教师要教授学生合作技能,激励学生运用技能开展合作。
(1)学会倾听。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说话,尊重他人,不轻易插话或打断他人发言,学会在倾听中把握讲话人主要观点,听完后再补充评价,养成专心听讲习惯,培养相互尊重的品质。
(2)学会讨论。讨论是彼此交流思想和观点的过程。组员要根据发言人观点,开动大脑认真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在组内逐一进行汇报,其他成员补充,相互启发共同讨论,最终形成小组结论,达到交流合作目的。
(3)学会表达。语言表达是交流合作的基本技能。合作学习需要每个组员清晰、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并提供平台创设情境,让每个成员大胆说,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观点,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4)学会合作。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协作,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要求都有明确分工,组员必须明确个人对集体的存在意义,学会对集体负责,树立团队意识,主动参与分工履行职责,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以《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组员团结协作。教学前,我首先提出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组,明确每个组员的分工与职责,要求组员团结协作,学会思考、倾听、讨论,并能准确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喜欢通过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接着设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启发学生明理。我首先展示案例“丁丁现象”,接着提出问题,“如何理解丁丁现象?判断生活现象的标准是什么?”要求学习小组每个成员都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终形成本组意见并派小组代表逐一进行汇报。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不仅自己参与到每个小组的交流活动中,而且时刻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讨论中,对活动进行整体引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现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交流不认真,及时制止,了解原因,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引导小组回到学习任务中;发现个别学生因思维受阻无法深入交流合作时,及时给予点拨,帮其排除障碍,融入小组学习中;及时鼓励、引导和启发学生一起探讨和分析问题,真正让学生体味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合作学习的总结与评价
评价是信息反馈过程,科学、客观的评价是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评价要讲究方法,要有艺术性和智慧性,注意用词选择和语言表达,达到评价目的。
1.评价方法。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师对生评价、生对师评价、生与生互评、学生自评、口头评价、书面评价等等,既可单一使用也可综合使用。评价要坚持“两个结合”,即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评价时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指出不足,让学生明确得与失,及时扬长补短,改进学习技巧,提高学习实效。
2.评价原则。
(1)客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有差异,他们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所承担的角色、作的贡献和取得的成绩也各不相同,因此,评价时要坚持客观性,实事求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不公正的、虚假的评价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需要引起教师注意的是,在采用学生互相评价时,多数学生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带有主观性和感情色彩,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调控。教师可事先制定评价标准和评价表,或采取匿名的方式,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互相评价。
(2)及时性。评价要及时,要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才能让学生牢记自己的得与失,对学生起到启发与激励作用,取得评价的实效性。过早或过迟的评价所带来的激励效果都会打折。
(3)艺术性。评价离不开语言载体,需要注意用词选择和语言表达,要有艺术性和智慧性,既要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又要简明扼要、一语中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过于模糊、啰唆的表述反而适得其反。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善于挖掘学生亮点和潜力,给予客观、科学的肯定评价,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我在教学中喜欢用语言肯定和精神奖励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比如,对学生的回答,我会常用“很好”、“有道理”、“接着说”等语言进行肯定与鼓励;对表现好的小组或个人在班上公开表扬。除了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有时我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学生间互相评价;有时我还会设立“最佳合作奖”、“最佳个人奖”、“最佳表现奖”、“最佳成果奖”等奖项,对学生进行精神奖励。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与肯定,让每个小组及成员在学习合作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感受到鼓励、宽容和自信,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合作学习有效实施活动中,老师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的主导作用要贯穿活动全过程,坚持“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适时适当给予指导,正确把握活动目的,引导活动顺利进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乐趣。
参考文献:
[1]边诿.小组合作教学在中职学校运用的可行性研究.
[2]张军.浅谈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多重角色.
[3]胡自玺.新课程背景下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策略.
[4]杨成.论析中职德育课如何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5]尹凤林.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6]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广东顺德一中德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