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下,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要创造自主学习情境;三要实现师生互动,营造创新思维环境;四要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也只有做到以上四点,学生才能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育教学,注重的是受教育者的理论水平,所以,传统教育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大多重理论而轻实践,缺乏应有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新课标提出教育教学应重视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理念。因而,作为教育教学活动指导者、引领者的教师,就应该通过多种有效方式,在自己所教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拟从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角度谈一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于初中阶段十几岁的学生来说,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之下展开思维,从而以高度的注意力投入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不慎被打破成两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两块都带去?只带一块去行吗?为什么?这样创设了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对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倍感亲切,饶有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由此引入新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如,可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發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二、创造自主学习情境
为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情境,不仅需要学生自身投入学习,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才能在自主的学习框架中,完成兴趣的培养,进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新潜能。我们教师先要更新观念,真正做到角色转换。要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转变为教学中的参与者、引导者,由原来的“师道尊严”向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转变,让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让学生从对老师的敬畏,变为对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关注学生学习的经验基础;教学活动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目标层次化,使基础不好的学生也能跟得上,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自主、愉悦的学习,对学习充满兴趣”。与之前的学习方法相比,这种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在严厉的老师面前夭折,学生将好奇的对象和新奇的想法开诚布公地讲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听,而这些“新奇的想法”极有可能就是激发学生自身创新潜能的一分子,所以说,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
三、实现师生互动,营造创新思维环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强调的是学生理解、思考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亲自参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确保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加强师生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平等及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进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创造这种环境,才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对于“(X-1)(X+2)=70 的求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进而解出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并没有实现互动,师生同样没有交流。为此,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为小组,每四人一组,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探讨通过哪几种方法能够求解,并且使用什么方法最为简便,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做法尽情展现出来,最后派小组代表来发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到这一讨论中,进行相应的引导。最后,教师根据小组发言客观评价其讨论结果。有的学生提出“X-1 与 X+2 之间的差为 3,并且 X+2>X-1,因此,可以将 70 分解成 3 的两个因数。于是,该同学工整的将自己解题思路写在黑板上:(X-1)(X+2)=7×10,因为 X+2>X-1,所以 X+2=10 或者是 X+2=-7,所以 X1=-9,X2=8。”通过这一讨论过程,不仅加强了师生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还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四、创设情景,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情景创设是能否把学生自然引入课堂创设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既使学生兴趣盎然,又使教学活动得以充分发挥,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的场所,变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成为智慧飞扬的天地。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接受创新学习;创设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大胆地进行创新学习;创设实践活动性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创新学习;创设竞争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创新学习;创设竞争性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延伸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标准,教学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路。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育教学,注重的是受教育者的理论水平,所以,传统教育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大多重理论而轻实践,缺乏应有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新课标提出教育教学应重视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理念。因而,作为教育教学活动指导者、引领者的教师,就应该通过多种有效方式,在自己所教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拟从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角度谈一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于初中阶段十几岁的学生来说,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之下展开思维,从而以高度的注意力投入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不慎被打破成两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两块都带去?只带一块去行吗?为什么?这样创设了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对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倍感亲切,饶有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由此引入新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如,可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發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二、创造自主学习情境
为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情境,不仅需要学生自身投入学习,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才能在自主的学习框架中,完成兴趣的培养,进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新潜能。我们教师先要更新观念,真正做到角色转换。要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转变为教学中的参与者、引导者,由原来的“师道尊严”向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转变,让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让学生从对老师的敬畏,变为对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关注学生学习的经验基础;教学活动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目标层次化,使基础不好的学生也能跟得上,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自主、愉悦的学习,对学习充满兴趣”。与之前的学习方法相比,这种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在严厉的老师面前夭折,学生将好奇的对象和新奇的想法开诚布公地讲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听,而这些“新奇的想法”极有可能就是激发学生自身创新潜能的一分子,所以说,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
三、实现师生互动,营造创新思维环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强调的是学生理解、思考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亲自参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确保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加强师生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平等及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进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创造这种环境,才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对于“(X-1)(X+2)=70 的求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进而解出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并没有实现互动,师生同样没有交流。为此,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为小组,每四人一组,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探讨通过哪几种方法能够求解,并且使用什么方法最为简便,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做法尽情展现出来,最后派小组代表来发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到这一讨论中,进行相应的引导。最后,教师根据小组发言客观评价其讨论结果。有的学生提出“X-1 与 X+2 之间的差为 3,并且 X+2>X-1,因此,可以将 70 分解成 3 的两个因数。于是,该同学工整的将自己解题思路写在黑板上:(X-1)(X+2)=7×10,因为 X+2>X-1,所以 X+2=10 或者是 X+2=-7,所以 X1=-9,X2=8。”通过这一讨论过程,不仅加强了师生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还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四、创设情景,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情景创设是能否把学生自然引入课堂创设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既使学生兴趣盎然,又使教学活动得以充分发挥,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的场所,变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成为智慧飞扬的天地。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接受创新学习;创设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大胆地进行创新学习;创设实践活动性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创新学习;创设竞争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创新学习;创设竞争性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延伸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标准,教学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