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推进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近年来国家在科学和教育方面又提出了一些新的目标,全国科技大会提出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论文基于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对高校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着眼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教育观念 教育体制 创新型人才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资源大国,想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快又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科学发展其根本着眼点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指导意义。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具有着超越时间、空间的深远意义。而人才作为实现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其意义十分重大,面对以创新力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高等教育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必须打破传统专业人才的概念局限,强调“全面素质”和“一专多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应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和方向。那么,高等院校如何开展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呢?笔者认为,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着眼从本质上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引转变方向。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又可以反作用于物质。当前这种高速信息化的数字时代,创新思维往往是解决难题的最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而是教育观念的重新定位。再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根本问题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问题。面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以创新的观念和现代的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思想上存在“教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测试考条条”的陈旧观念,在办学主体方面,我们视“私人办学、个人办学乃至社会力量办学”为禁忌,只有政府办学的唯一路径,使“穷国办大教育”的现象延续几十年不能改变,促成教育落后,人才匮乏。
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意味着不能创新。钱伟长曾经说过:把学生教“懂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把学生教“不懂了”,才是正常的。当前的教育一般比较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固然很重要,但从创新教育的观点来看,首先应当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彻底转变教的方法,不要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巧妙的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区别主要在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通过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创新教育则要求以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来统帅知识的学习和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更加注意培养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教育观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观念不转变,创新教育自然无从谈起,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势必将措手不及。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行动上转变,而且要求决策者有清醒的认识:教育创新的根本性前提不在教育的局部环节,而在于构建一种全新制度和文化,作为教育决策者,有必要与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者密切合作,将新经济发展对教育特点的要求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
2.着眼从根本中建设创新教育环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创新之路。作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众所周之,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它虽然与人的天赋有一定的联系,但根本上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没有良性的创新教育环境,无疑将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种创新教育环境建设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就是学校教育环境建设。教育的悲剧往往根源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统一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确立与市场经济的多元化相适应的创新教育制度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包括确立弹性学制和课程,改革考试制度,实施真正的学分制、主辅修等教学制度。同时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目标,根据人的发展要求,根据事情发展的需要作出灵活调整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总之,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贯彻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选择性”,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在学习时间、方式、内容和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核心。
2.2 就在于社会教育环境的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学生的启蒙者、引导者,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学校要有一批有现代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所政管理者与教师,要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的团队为战略抓手,培养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提高教师整体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更好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服务。而要拥有这样一批具有现代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行政管理者与教师,学校就必须突出他们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充分调动他们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
2.3 还体现在创新教育文化建设上。植物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创新型人才也是如此,需要全社会营造一种创新氛围。国家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里说的“德”应当是民族传统美德与当代时代精神相结合,时代精神应包括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等。因此,我们应当从社会观念、组织氛围、体制机制、外部环境等方面入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氛围。如果社会形成了以尊重知识、崇尚创新为荣的风气,加上完善的体制和机制,高校就能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步伐。 3.着眼从发展中改革守成教育体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培育创新人才。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体现在行动上必然要求进行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体制改革。建立适应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打破传统教育的僵化单一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
3.1 必须改革守成教育制度,确立创造教学观。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统一的教育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的感觉、质疑、逻辑推理等感性和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实践和挫折中体会创造的喜悦;而受传统守成教育思想影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仍偏重“守成法”,教育制度化的程度很高。这种划一的模式只能严重的束缚教师、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改革评分法和考试制度。建议采用“组合性考试方式”,重在考试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多“试”的机会中,充分表演,从而更好的发现和挖掘人才。这还需要创新质量标准,确立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创造性往往具有非常规的特点,带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传统的教育以知识传授为核心,这种教育,培养的是只能准确重复知识和技能的“再现型”人才。创造教育观要求树立不拘一格的人才标准,建立多样化的教育评价标准,建立相对独立的评价主体。形成以质量和特色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考评机制,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使其成为不因袭传授、不囿于成见、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同时为具有超长发展潜力的学生走一条特殊发展之路创造条件。
3.2 还要坚持人本思想,确立创新教育管理目标。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学校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但承认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不一定能保证创新教育的成功。从本质上讲,创新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因此要求学校管理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灵魂,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为出发点,根据人的发展要求,根据事情发展的需要作出灵活调整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理论、政策和技术环节的不断完善和具体化,只要我们不断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意识,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教育模式,一定会出现创新型人才大量涌现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周延波,王正洪.高校创新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杨国祥,等.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教育观念 教育体制 创新型人才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资源大国,想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快又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科学发展其根本着眼点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指导意义。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具有着超越时间、空间的深远意义。而人才作为实现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其意义十分重大,面对以创新力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高等教育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必须打破传统专业人才的概念局限,强调“全面素质”和“一专多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应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和方向。那么,高等院校如何开展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呢?笔者认为,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着眼从本质上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引转变方向。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又可以反作用于物质。当前这种高速信息化的数字时代,创新思维往往是解决难题的最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而是教育观念的重新定位。再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根本问题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问题。面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以创新的观念和现代的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思想上存在“教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测试考条条”的陈旧观念,在办学主体方面,我们视“私人办学、个人办学乃至社会力量办学”为禁忌,只有政府办学的唯一路径,使“穷国办大教育”的现象延续几十年不能改变,促成教育落后,人才匮乏。
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意味着不能创新。钱伟长曾经说过:把学生教“懂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把学生教“不懂了”,才是正常的。当前的教育一般比较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固然很重要,但从创新教育的观点来看,首先应当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彻底转变教的方法,不要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巧妙的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区别主要在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通过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创新教育则要求以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来统帅知识的学习和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更加注意培养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教育观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观念不转变,创新教育自然无从谈起,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势必将措手不及。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行动上转变,而且要求决策者有清醒的认识:教育创新的根本性前提不在教育的局部环节,而在于构建一种全新制度和文化,作为教育决策者,有必要与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者密切合作,将新经济发展对教育特点的要求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
2.着眼从根本中建设创新教育环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创新之路。作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众所周之,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它虽然与人的天赋有一定的联系,但根本上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没有良性的创新教育环境,无疑将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种创新教育环境建设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就是学校教育环境建设。教育的悲剧往往根源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统一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确立与市场经济的多元化相适应的创新教育制度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包括确立弹性学制和课程,改革考试制度,实施真正的学分制、主辅修等教学制度。同时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目标,根据人的发展要求,根据事情发展的需要作出灵活调整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总之,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贯彻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选择性”,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在学习时间、方式、内容和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核心。
2.2 就在于社会教育环境的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学生的启蒙者、引导者,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学校要有一批有现代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所政管理者与教师,要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的团队为战略抓手,培养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提高教师整体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更好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服务。而要拥有这样一批具有现代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行政管理者与教师,学校就必须突出他们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充分调动他们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
2.3 还体现在创新教育文化建设上。植物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创新型人才也是如此,需要全社会营造一种创新氛围。国家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里说的“德”应当是民族传统美德与当代时代精神相结合,时代精神应包括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等。因此,我们应当从社会观念、组织氛围、体制机制、外部环境等方面入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氛围。如果社会形成了以尊重知识、崇尚创新为荣的风气,加上完善的体制和机制,高校就能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步伐。 3.着眼从发展中改革守成教育体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培育创新人才。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体现在行动上必然要求进行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体制改革。建立适应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打破传统教育的僵化单一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
3.1 必须改革守成教育制度,确立创造教学观。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统一的教育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的感觉、质疑、逻辑推理等感性和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实践和挫折中体会创造的喜悦;而受传统守成教育思想影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仍偏重“守成法”,教育制度化的程度很高。这种划一的模式只能严重的束缚教师、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改革评分法和考试制度。建议采用“组合性考试方式”,重在考试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多“试”的机会中,充分表演,从而更好的发现和挖掘人才。这还需要创新质量标准,确立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创造性往往具有非常规的特点,带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传统的教育以知识传授为核心,这种教育,培养的是只能准确重复知识和技能的“再现型”人才。创造教育观要求树立不拘一格的人才标准,建立多样化的教育评价标准,建立相对独立的评价主体。形成以质量和特色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考评机制,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使其成为不因袭传授、不囿于成见、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同时为具有超长发展潜力的学生走一条特殊发展之路创造条件。
3.2 还要坚持人本思想,确立创新教育管理目标。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学校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但承认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不一定能保证创新教育的成功。从本质上讲,创新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因此要求学校管理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灵魂,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为出发点,根据人的发展要求,根据事情发展的需要作出灵活调整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理论、政策和技术环节的不断完善和具体化,只要我们不断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意识,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教育模式,一定会出现创新型人才大量涌现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周延波,王正洪.高校创新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杨国祥,等.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