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素养的培养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口、耳、脑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合理运用就显得至关重要。朗读教学的运用不仅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小学生语感的萌芽、发展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朗读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小学阶段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和提升小学生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然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的运用却阻碍重重,出现了教师并不重视朗读素养的培养、教师自身的朗读素养有待提高、朗读形式运用不当和教师们的评价没有针对性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分析,客观陈述小学语文课堂上在朗读素养培养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一些改善的举措,从而倡导教师更加注重小学生朗读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甚至语文素养得到质的提升。
一、基本概念
(一)朗读
《现代汉语词典》(2013)中对于“朗读”一词解释如下:“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1]。就是说朗读应该用声音把文字内容清晰、正确地阅读出来,是一个将无声变成有声的过程。而且,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语音的发音情况,要达到清晰、响亮的标准。
李秀然在《诵读艺术技巧与训练》(2013)中是这样解释的:“朗读过程中发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语调要自然,并且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生动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声情并茂地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2]。在这里,朗读是指在语音语应该要达到准确、流畅、有感情的基本要求,而且学生也要带着体会到的感情进行朗读,并不是单纯地把文章读出来。
由此得出,朗读并不是简单地将文字通过阅读者的发声器官念出来。它应当是对文章进行有声阅读的同时,附加上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并具有一定水平的、正确地用声音体现出文字。运用朗读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欣赏和理解文章,还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来理解、赏析课文。
(二)朗读在小学生语文课堂中的意义
1.朗读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
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中,刘明鹤老师也提到了“为了进一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朗读,教师应当不断发挥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深刻涵义,激发学生的自己情感体验”。在朗读的过程中,小学生的眼睛能够看着文字,耳朵能够听到声音,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和情感体验读出课文里的情感韵味。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融入思考,并通过想象和理解带入感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2.朗读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技巧,通过朗读可以把书面上的语言文字表达的生动活泼,朗读使文章内容更加栩栩如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融入自己的理解,并通过轻重缓急的语调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传授知识,还要做到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活运用,进而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朗读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听说读写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素养,那么朗读属于“读”的范畴,对听说读写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要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首先,在朗读的反复揣摩中,小学生能够提高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其次在朗读中体会作品,最后在体验、理解、感悟中把“内化”的情感再次通过声音的形式再创造出来。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多次表述和调整的状态下能够探究自我表达的途径与方法,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佳径。
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导
朗读训练环节较常用于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但往往在方法指导上还做得不够。在课堂的朗读训练中,全班学生的参与程度并不高,朗读训练并没有落到实处。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所采用的指导方式多为范读,形式上比较单一、机械。部分教师将教学重点集中在朗读技能上,而在学生情感体验的提升上稍有欠缺。
(二)缺乏足够的朗读时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课时的安排是有限的,教师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学生往往还没有把整篇课文朗读完,时间便结束了。小学生上进心很强,不少学生为了得第一,在朗读训练中并没有投入真情实感,而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另外,过去的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大多指明部分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进行,或以小组的形式,或以接龙的形式来完成朗读的过程,对学生的朗读情况缺乏必要的指导。这种课堂教学方式表面看起来能大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则浮于表面、效果有限,并未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朗读内容较为匮乏
首先,大部分语文教师对基础知识考察的重视程度是要高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朗读练习也常常放在课堂知识讲授完成以后。其次,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果,在课文朗读时往往选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进行朗读,没有考虑到其他学生的朗读训练,从而使其他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大打折扣。一旦缺乏对朗读的示范,学生也无法从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感情,最终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朗读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正确的朗读要求
朗读能力要想得到提升,就要有明确的朗读要求。对小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是最基本的朗读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流利的朗读是一个难点,教师往往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去训练学生,引导学生明白例如:朗读中需要加入肢体动作,要富有感情。不仅如此,除了语法使用正确、停顿到位这种基本要求之外,学生还要能够正确地理解文本。因此,教师要加强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尽快融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传递想象,丰富朗读内容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共情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描述咬文嚼字,激发想象,进一步想象从未接触过的现实情境,以达到情景交融的锻炼效果。
(三)增加时长,组织朗读活动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朗读素养的重要场所,想要提高朗读素养,首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增加朗读训练的时间。首先,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找到适合的时间和方式进行朗读教学。其次,在朗读时间的分配上,要保证每节语文课都有学生朗读的时间,保证朗读时间的效率,避免形式化的朗读。最后,语文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还可以组织丰富的朗读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不斷发现自身朗读上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
(四)正确引导,优化朗读评价
兴趣对于任何能力的培养都十分重要,尤其对于好奇心较强的小学生,要想提高小学生的朗读素养,首先应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第一,教师要进行多种朗读方式的训练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第二,在学生朗读结束之后,教师要进行积极评价,评价时要多维度、全方面,从发音、词句、感情和连贯性等多个角度,对于学生朗读过程中的优点要给予鼓励,对于学生朗读中的不足要给出指导意见,以便于学生体味其中滋味、日后改正,从而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巧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3:774.
[2] 李秀然.诵读艺术技巧与训练[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2.
关键词:小学生;朗读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小学阶段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和提升小学生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然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的运用却阻碍重重,出现了教师并不重视朗读素养的培养、教师自身的朗读素养有待提高、朗读形式运用不当和教师们的评价没有针对性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分析,客观陈述小学语文课堂上在朗读素养培养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一些改善的举措,从而倡导教师更加注重小学生朗读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甚至语文素养得到质的提升。
一、基本概念
(一)朗读
《现代汉语词典》(2013)中对于“朗读”一词解释如下:“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1]。就是说朗读应该用声音把文字内容清晰、正确地阅读出来,是一个将无声变成有声的过程。而且,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语音的发音情况,要达到清晰、响亮的标准。
李秀然在《诵读艺术技巧与训练》(2013)中是这样解释的:“朗读过程中发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语调要自然,并且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生动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声情并茂地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2]。在这里,朗读是指在语音语应该要达到准确、流畅、有感情的基本要求,而且学生也要带着体会到的感情进行朗读,并不是单纯地把文章读出来。
由此得出,朗读并不是简单地将文字通过阅读者的发声器官念出来。它应当是对文章进行有声阅读的同时,附加上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并具有一定水平的、正确地用声音体现出文字。运用朗读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欣赏和理解文章,还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来理解、赏析课文。
(二)朗读在小学生语文课堂中的意义
1.朗读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
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中,刘明鹤老师也提到了“为了进一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朗读,教师应当不断发挥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深刻涵义,激发学生的自己情感体验”。在朗读的过程中,小学生的眼睛能够看着文字,耳朵能够听到声音,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和情感体验读出课文里的情感韵味。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融入思考,并通过想象和理解带入感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2.朗读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技巧,通过朗读可以把书面上的语言文字表达的生动活泼,朗读使文章内容更加栩栩如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融入自己的理解,并通过轻重缓急的语调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传授知识,还要做到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活运用,进而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朗读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听说读写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素养,那么朗读属于“读”的范畴,对听说读写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要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首先,在朗读的反复揣摩中,小学生能够提高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其次在朗读中体会作品,最后在体验、理解、感悟中把“内化”的情感再次通过声音的形式再创造出来。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多次表述和调整的状态下能够探究自我表达的途径与方法,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佳径。
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导
朗读训练环节较常用于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但往往在方法指导上还做得不够。在课堂的朗读训练中,全班学生的参与程度并不高,朗读训练并没有落到实处。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所采用的指导方式多为范读,形式上比较单一、机械。部分教师将教学重点集中在朗读技能上,而在学生情感体验的提升上稍有欠缺。
(二)缺乏足够的朗读时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课时的安排是有限的,教师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学生往往还没有把整篇课文朗读完,时间便结束了。小学生上进心很强,不少学生为了得第一,在朗读训练中并没有投入真情实感,而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另外,过去的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大多指明部分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进行,或以小组的形式,或以接龙的形式来完成朗读的过程,对学生的朗读情况缺乏必要的指导。这种课堂教学方式表面看起来能大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则浮于表面、效果有限,并未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朗读内容较为匮乏
首先,大部分语文教师对基础知识考察的重视程度是要高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朗读练习也常常放在课堂知识讲授完成以后。其次,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果,在课文朗读时往往选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进行朗读,没有考虑到其他学生的朗读训练,从而使其他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大打折扣。一旦缺乏对朗读的示范,学生也无法从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感情,最终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朗读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正确的朗读要求
朗读能力要想得到提升,就要有明确的朗读要求。对小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是最基本的朗读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流利的朗读是一个难点,教师往往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去训练学生,引导学生明白例如:朗读中需要加入肢体动作,要富有感情。不仅如此,除了语法使用正确、停顿到位这种基本要求之外,学生还要能够正确地理解文本。因此,教师要加强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尽快融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传递想象,丰富朗读内容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共情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描述咬文嚼字,激发想象,进一步想象从未接触过的现实情境,以达到情景交融的锻炼效果。
(三)增加时长,组织朗读活动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朗读素养的重要场所,想要提高朗读素养,首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增加朗读训练的时间。首先,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找到适合的时间和方式进行朗读教学。其次,在朗读时间的分配上,要保证每节语文课都有学生朗读的时间,保证朗读时间的效率,避免形式化的朗读。最后,语文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还可以组织丰富的朗读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不斷发现自身朗读上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
(四)正确引导,优化朗读评价
兴趣对于任何能力的培养都十分重要,尤其对于好奇心较强的小学生,要想提高小学生的朗读素养,首先应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第一,教师要进行多种朗读方式的训练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第二,在学生朗读结束之后,教师要进行积极评价,评价时要多维度、全方面,从发音、词句、感情和连贯性等多个角度,对于学生朗读过程中的优点要给予鼓励,对于学生朗读中的不足要给出指导意见,以便于学生体味其中滋味、日后改正,从而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巧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3:774.
[2] 李秀然.诵读艺术技巧与训练[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