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校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少数民族集聚地的龙山县境内,学生来源尤以土家族、苗族居多,贫困生比例较高,受其民族性格、传统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软弱、过激等心理,这对其健康人格的发展极为不利。如何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生树立自信、培养其抗挫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成为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更好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和性格特征进一步了解,以便做出相应的对策。笔者着重对土家族性格特征和传统文化习俗给本民族贫困生自卑心理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土家族;性格特征;传统文化;贫困生;自卑心理;影响
一、土家族的性格特征、传统文化简述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使用土家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族具有吃苦耐劳的特点。土家族是较早从事农耕的民族。早期土家族处于不习牛耕的刀耕火种阶段,而兼事渔猎。由于地处多高山峻岭,土地贫瘠,加上自己的生产技术低,生产工具落后、产量低,于是他们向汉族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从而提高土家族的生产力水平,加速社会经济的进步。在长期的劳作中,逐渐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
民风彪悍勇敢。土家族长期受封建社会和土司王朝的统治,加上战乱匪患,使土家人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抵抗外来入侵、反抗压榨,加上长期翻山越岭锻炼的坚强体魄,逐渐形成彪悍勇敢的民风。
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
历史上土家族人崇尚婚姻自由,改土归流后,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解放后,这一习俗仍有沿袭。
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礼节。迎客鸣放鸟铳,客人落座一碗“油茶汤”,并请寨上老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陪客把盏。火塘内四季火不灭以待客。围猎所获猎物见者有份。婚丧、建房上梁全寨帮忙。婴儿降生后,父亲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满十天,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十朝”。满月举行“满月酒”,满周岁举行“挖周酒”。等等礼节!
二、土家族性格特征和传统文化对该民族小学贫困学生心理因素影响的具体表现
经笔者长期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学生,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小学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因素影响较多,其中受本民族传统文化和性格特征影响很大。具体表现大致如下:
1、长期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与外界交流较困难
由于土家族地域分布广且多数分散居住,互相交流较少,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都以本民族语言交流。加上各地方的乡音较重、方言多且不同,所以这些贫困小学生与外界交流时比较困难,怕别人嘲笑,久而久之,产生不愿过多交流和自卑心理。
2、普遍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父母关爱缺失
受地理位置和居住环境的影响,多数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一起,自觉低人一等。这些贫困生的父母为摆脱贫困,长期在外打工,因此这些贫困小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关爱缺失。
3、强烈的认同感和自尊心
一些贫困学生比较在意别人怎样看待自己,特别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特别在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的认同。当他们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受到同伴的冷落,在学习交往中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感到衣着不时髦,都会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不尊重自己的风俗习惯,嘲笑自己的土家语言和方音时,甚至会动手打架拼命。
4、抗挫能力差,不愿受委屈
受部落首领和族长统治,土家族家长制作风一直沿袭至今,长期养成逆来顺受、言听计从的心理,凡事都由大人做主安排,自己不愿多加思考。特别是留守贫困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不能及时对其进行家庭心理疏导,遇到困难挫折,便惶惶无计。如在生活中,贫困学生常常受到社会上一些人的奚落、嘲笑和歧视。
三、帮助农村小学少数民族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的对策
鉴于少数民族贫困生的上述种种表现,如何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克服自卑心理,走出心理困惑,使他们能像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幸福的成长,笔者认为有如下对策:
1、加强民族文化认同,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生建立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大凡自卑的学生都缺乏自信,认为自己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因此,首先必须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土家族传统文化展示,土家族传统才艺展演等活动。
2、加强人际交流训练和胆量训练。
这些有自卑心理的少数民族贫困生一般是与外界交流较少,甚至不愿与他人交往,怕別人说自己“土”自认为低人一等。教育者应抓住时机并创造适宜的情境,让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积极地表现自己。
3、营造有利于贫困生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要营造有利于贫困生发展的氛围,鼓励他们自立自强。要让全校学生都能正确认识贫穷与富有。尤其要让贫困学生能够正确面对贫困,鼓励他们学会自立。在学生中提倡艰苦奋斗,不允许奢侈浪费,反对一味追求名牌服装,反对讲吃、讲排场。
4、及时做好心理疏导,适时加强抗挫训练
少数民族贫困生,多为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来自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心理疏导缺失,在学校得到老师的关注不是特别多,这些困难挫折日积月累,便造成他们心理扭曲,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闭而走向极端。
5、建立长效的“结对帮扶”机制,使学校对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常态化
对有自卑心理的少数民族贫困生的教育和疏导方法多样,更是全方位的,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并不是经一次单方面的教育和疏导,就产生特效。因此,必须建立长效的“结对帮扶”机制,时刻掌握这些贫困生的心理动态变化,举全力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总的来说,造成农村学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较复杂的,帮助他们矫正与克服不可能简单凑效。笔者认为教育者应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贫困生各自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抗挫能力,重拾自信之心,积极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山县志》
[2] 《湘西剿匪史》
[3] 土家族传统文化、民风民俗。
关键词:土家族;性格特征;传统文化;贫困生;自卑心理;影响
一、土家族的性格特征、传统文化简述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使用土家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族具有吃苦耐劳的特点。土家族是较早从事农耕的民族。早期土家族处于不习牛耕的刀耕火种阶段,而兼事渔猎。由于地处多高山峻岭,土地贫瘠,加上自己的生产技术低,生产工具落后、产量低,于是他们向汉族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从而提高土家族的生产力水平,加速社会经济的进步。在长期的劳作中,逐渐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
民风彪悍勇敢。土家族长期受封建社会和土司王朝的统治,加上战乱匪患,使土家人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抵抗外来入侵、反抗压榨,加上长期翻山越岭锻炼的坚强体魄,逐渐形成彪悍勇敢的民风。
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
历史上土家族人崇尚婚姻自由,改土归流后,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解放后,这一习俗仍有沿袭。
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礼节。迎客鸣放鸟铳,客人落座一碗“油茶汤”,并请寨上老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陪客把盏。火塘内四季火不灭以待客。围猎所获猎物见者有份。婚丧、建房上梁全寨帮忙。婴儿降生后,父亲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满十天,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十朝”。满月举行“满月酒”,满周岁举行“挖周酒”。等等礼节!
二、土家族性格特征和传统文化对该民族小学贫困学生心理因素影响的具体表现
经笔者长期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学生,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小学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因素影响较多,其中受本民族传统文化和性格特征影响很大。具体表现大致如下:
1、长期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与外界交流较困难
由于土家族地域分布广且多数分散居住,互相交流较少,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都以本民族语言交流。加上各地方的乡音较重、方言多且不同,所以这些贫困小学生与外界交流时比较困难,怕别人嘲笑,久而久之,产生不愿过多交流和自卑心理。
2、普遍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父母关爱缺失
受地理位置和居住环境的影响,多数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一起,自觉低人一等。这些贫困生的父母为摆脱贫困,长期在外打工,因此这些贫困小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关爱缺失。
3、强烈的认同感和自尊心
一些贫困学生比较在意别人怎样看待自己,特别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特别在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的认同。当他们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受到同伴的冷落,在学习交往中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感到衣着不时髦,都会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不尊重自己的风俗习惯,嘲笑自己的土家语言和方音时,甚至会动手打架拼命。
4、抗挫能力差,不愿受委屈
受部落首领和族长统治,土家族家长制作风一直沿袭至今,长期养成逆来顺受、言听计从的心理,凡事都由大人做主安排,自己不愿多加思考。特别是留守贫困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不能及时对其进行家庭心理疏导,遇到困难挫折,便惶惶无计。如在生活中,贫困学生常常受到社会上一些人的奚落、嘲笑和歧视。
三、帮助农村小学少数民族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的对策
鉴于少数民族贫困生的上述种种表现,如何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克服自卑心理,走出心理困惑,使他们能像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幸福的成长,笔者认为有如下对策:
1、加强民族文化认同,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生建立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大凡自卑的学生都缺乏自信,认为自己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因此,首先必须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土家族传统文化展示,土家族传统才艺展演等活动。
2、加强人际交流训练和胆量训练。
这些有自卑心理的少数民族贫困生一般是与外界交流较少,甚至不愿与他人交往,怕別人说自己“土”自认为低人一等。教育者应抓住时机并创造适宜的情境,让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积极地表现自己。
3、营造有利于贫困生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要营造有利于贫困生发展的氛围,鼓励他们自立自强。要让全校学生都能正确认识贫穷与富有。尤其要让贫困学生能够正确面对贫困,鼓励他们学会自立。在学生中提倡艰苦奋斗,不允许奢侈浪费,反对一味追求名牌服装,反对讲吃、讲排场。
4、及时做好心理疏导,适时加强抗挫训练
少数民族贫困生,多为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来自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心理疏导缺失,在学校得到老师的关注不是特别多,这些困难挫折日积月累,便造成他们心理扭曲,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闭而走向极端。
5、建立长效的“结对帮扶”机制,使学校对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常态化
对有自卑心理的少数民族贫困生的教育和疏导方法多样,更是全方位的,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并不是经一次单方面的教育和疏导,就产生特效。因此,必须建立长效的“结对帮扶”机制,时刻掌握这些贫困生的心理动态变化,举全力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总的来说,造成农村学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较复杂的,帮助他们矫正与克服不可能简单凑效。笔者认为教育者应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贫困生各自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抗挫能力,重拾自信之心,积极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山县志》
[2] 《湘西剿匪史》
[3] 土家族传统文化、民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