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希望」——代表著明天,象徵著未來。人生活於願望之中而沒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哀。然而,希望的背後,又是攜帶著多少的絕望?三位年輕的同學正是帶著這樣的疑問而進行了這一系列的新詩創作,他們以「希望」為題,透過種種意像,演奏出一幕幕「風雨過後見彩虹」的「希望的篇章」。
關鍵詞:新詩;希望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41-02
導讀:葉徳平
本文由三首新詩組成:〈落葉與希望〉、〈枯樹生華〉、〈種子〉。許輝萍的〈落葉與希望〉講述一個悲觀少年通過與落葉的互動,而走出絕境,瞭解生命的真諦並最終浴火重生,譜寫出新的生命樂章;張雪婷的〈枯樹生華〉則通過描寫老樹與男孩之間的交流,用生命影響了生命,展露出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成功的背後總是歷經磨難,唯有希望,才有未來,陳灝揚的〈種子〉正是透過講述一粒種子的成長,而訴說著這麼一段艱辛的成長歷程。
三人通過不同的故事,敘說著同一個道理:唯有在心靈中種下希望的種子,才能克服人生中的種種困難。人類的力量源於希望,因為相信。
詩一:許輝萍〈落葉與希望〉
我站在梧桐樹旁
等待
等著每一片葉子的死亡
它們還在唱歌 向上
我坐在梧桐樹旁
翻書
翻著每一片葉子的墳墓
它們還在亂舞 張狂
我靠在梧桐樹旁
細數
數著每一片葉子的屍斑
它們還在睡覺 虛妄
我躺在梧桐樹旁
回憶
記著每一片落葉的名字
我把它叫做——絕望
從第一片落葉起,你叫絕望
……
最後一片葉子,卻叫希望
我耗盡了我的餘生
成就了一個掃葉人
將落葉堆於禿樹下
我死在梧桐樹旁
罡風吹化掉我的腐屍
殘心與落葉的合葬
引來鳳凰的眷顧
在欲火中重生
詩者簡介:許輝萍,現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文高級文憑二年級。對中文秉持著一股熱情,喜好創作,在新詩及散文方面多有心得。將來立志成為一名作家,期望透過文字為民眾帶來歡悅,同時為社會颳起一股新的文化之風。
導讀:〈落葉與希望〉中的「我」,是一個悲觀的少年:樹葉的凋零,是死亡的味道。然而,落葉卻處處與他「作對」,想要將他從絕望的深淵里拉出來。起初「我」一直反抗,並且繼續釋放負能量。作者為了寫出「我」與梧桐樹的關係產生變化,轉換了四個動詞,生動詮釋出一段從陌生到熟悉的關係。在與落葉的接觸中,「我」開始有了改變,「我」的「潛意識」裏燃起了一股火焰——「希望」的火焰。在叫出最後一片落葉的名字時,「我」不自覺地喊出「希望」這個名字。
其實,在絕望的背後,便是希望。詩歌的結尾,「我」死了,但「我」卻帶著「希望」的信念與落葉合葬在一起,並隨著鳳凰的降臨,點燃起梧桐枝的火焰。在那一刻,「我」重生了,而此刻的重生,則象徵著希望,一個新的開始。
詩歌選擇以「梧桐樹」的落葉作為主角,顯然是為了後來鳳凰的出現與「我」的重生做一個鋪墊。在古代,相傳梧桐樹是鳳凰的巢穴,並留有「種下梧桐在,引得鳳凰來」的典故。整首詩歌其實一直處於一個淒涼、死寂的氛圍當中,但正因為如此,最後的「重生」才顯得更為突出,「希望」這一主題,就是在絕望當中烘托而出的。
詩二:張雪婷〈枯樹生華〉
歲月是天地間的一隻蟲
不停在心中啃蝕它的一身武裝
窮得
只剩下一個殘破不堪的軀殼
風,依舊飄進它的生命
風吼
對著歲月
對著無情
對著歲月無情
瘋吼
它在此
寒冬在此
男孩亦在此
告訴它
一生人,兩件事
生病,彈琴
白天是白藥片是白鍵
黑夜是黑藥片是黑鍵
男孩的眼睛感染了它的世界
全是落葉金黃
全是嫩葉青黃
男孩不在
但,它在此
寒冬在此
薄灰亦在此
詩者簡介:張雪婷,現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文高級文憑二年級。中學時期修讀文學及中國歷史,深感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之妙,培養出濃厚的興趣。尤好古典文學,喜歡創作,希望可以憑詩寄意,聊表對生活以及人生的感悟。
導讀:詩歌以第三人稱為視點,以旁觀者的全知角度,寫一棵老樹與男孩之間故事。詩名典故出自《三國志·魏志·劉廣傳記》,意指人在絕望之際會出現轉機。以枯樹與男孩象徵兩種不同的處世態度,前者消極,而後者積極,對生命充滿希望。但命運卻捉弄了他們,前者年華老去,行將就木,失去生命意義。後者年紀輕輕身患絕症。兩者一正一反,透過對照,彼此的人生觀念更加鮮明。
以生命影響生命,詩歌透過男孩對枯樹的影響,帶出人在面對絕望之際更應該抱有希望,活在當下之意思。正所謂「心態決定境界」,作者所要帶出的,便是鼓勵世人凡事應抱有希望,以正面的態度看待事物,人生才會精彩。
詩三:陳灝揚〈種子〉
這是狂風的無情
承著我在無垠的空虛中飄蕩
是迷失、是失落、是落魄
偶然
從風中的虛空落入狹小的石隙
這是吹不散的漆黑
這是聽得到的死寂
這是嗅得到的乾燥
這是破不開的壓抑
噓——且待一個天明
抓住那晨曦的灼熱
傾聽那鳥嗚的初春
感覺那露水的冰涼
慢慢,慢慢
從狹小的石隙闖向湛藍的天空
你不必驚詫
因為只有最幽冥的地方才可看到
最燦爛的曙光
詩者:陳灝揚,現就讀於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二年級。自小深愛中國文學,尤以詩歌最甚。時常寄情於古詩及新詩當中,不斷創作,力求有所突破。
導讀:這首詩的主角是一粒種子,詩歌以第一身及第三身視覺進行描寫。詩的上半部分以種子的第一身視覺寫出種子自身的經歷:作者先寫幼嫩的種子遇上種種困境,而遇上的困厄一次比一次驚險。普通的種子,本應種在泥土裡,享受著陽光、氧氣以及水份帶給它的生命。然而詩中的種子卻是不幸的,它先是在空中飄盪,然後又跌入到漆黑一片的石縫當中。它在黑暗當中靜靜等待命運的安排。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或許是種子內心的希望,喚來了奇跡。在絕境中種子的生命竟然得到孕育,早晨的陽光照射進來,給予了種子新的生命,令它得以萌芽,並且逐漸成長。只要永不言棄,心中充滿希望,那麼在幽冥的地方也能看到最燦爛的曙光,這或許是作者透過這首詩所要帶給大家的。
關鍵詞:新詩;希望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41-02
導讀:葉徳平
本文由三首新詩組成:〈落葉與希望〉、〈枯樹生華〉、〈種子〉。許輝萍的〈落葉與希望〉講述一個悲觀少年通過與落葉的互動,而走出絕境,瞭解生命的真諦並最終浴火重生,譜寫出新的生命樂章;張雪婷的〈枯樹生華〉則通過描寫老樹與男孩之間的交流,用生命影響了生命,展露出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成功的背後總是歷經磨難,唯有希望,才有未來,陳灝揚的〈種子〉正是透過講述一粒種子的成長,而訴說著這麼一段艱辛的成長歷程。
三人通過不同的故事,敘說著同一個道理:唯有在心靈中種下希望的種子,才能克服人生中的種種困難。人類的力量源於希望,因為相信。
詩一:許輝萍〈落葉與希望〉
我站在梧桐樹旁
等待
等著每一片葉子的死亡
它們還在唱歌 向上
我坐在梧桐樹旁
翻書
翻著每一片葉子的墳墓
它們還在亂舞 張狂
我靠在梧桐樹旁
細數
數著每一片葉子的屍斑
它們還在睡覺 虛妄
我躺在梧桐樹旁
回憶
記著每一片落葉的名字
我把它叫做——絕望
從第一片落葉起,你叫絕望
……
最後一片葉子,卻叫希望
我耗盡了我的餘生
成就了一個掃葉人
將落葉堆於禿樹下
我死在梧桐樹旁
罡風吹化掉我的腐屍
殘心與落葉的合葬
引來鳳凰的眷顧
在欲火中重生
詩者簡介:許輝萍,現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文高級文憑二年級。對中文秉持著一股熱情,喜好創作,在新詩及散文方面多有心得。將來立志成為一名作家,期望透過文字為民眾帶來歡悅,同時為社會颳起一股新的文化之風。
導讀:〈落葉與希望〉中的「我」,是一個悲觀的少年:樹葉的凋零,是死亡的味道。然而,落葉卻處處與他「作對」,想要將他從絕望的深淵里拉出來。起初「我」一直反抗,並且繼續釋放負能量。作者為了寫出「我」與梧桐樹的關係產生變化,轉換了四個動詞,生動詮釋出一段從陌生到熟悉的關係。在與落葉的接觸中,「我」開始有了改變,「我」的「潛意識」裏燃起了一股火焰——「希望」的火焰。在叫出最後一片落葉的名字時,「我」不自覺地喊出「希望」這個名字。
其實,在絕望的背後,便是希望。詩歌的結尾,「我」死了,但「我」卻帶著「希望」的信念與落葉合葬在一起,並隨著鳳凰的降臨,點燃起梧桐枝的火焰。在那一刻,「我」重生了,而此刻的重生,則象徵著希望,一個新的開始。
詩歌選擇以「梧桐樹」的落葉作為主角,顯然是為了後來鳳凰的出現與「我」的重生做一個鋪墊。在古代,相傳梧桐樹是鳳凰的巢穴,並留有「種下梧桐在,引得鳳凰來」的典故。整首詩歌其實一直處於一個淒涼、死寂的氛圍當中,但正因為如此,最後的「重生」才顯得更為突出,「希望」這一主題,就是在絕望當中烘托而出的。
詩二:張雪婷〈枯樹生華〉
歲月是天地間的一隻蟲
不停在心中啃蝕它的一身武裝
窮得
只剩下一個殘破不堪的軀殼
風,依舊飄進它的生命
風吼
對著歲月
對著無情
對著歲月無情
瘋吼
它在此
寒冬在此
男孩亦在此
告訴它
一生人,兩件事
生病,彈琴
白天是白藥片是白鍵
黑夜是黑藥片是黑鍵
男孩的眼睛感染了它的世界
全是落葉金黃
全是嫩葉青黃
男孩不在
但,它在此
寒冬在此
薄灰亦在此
詩者簡介:張雪婷,現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文高級文憑二年級。中學時期修讀文學及中國歷史,深感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之妙,培養出濃厚的興趣。尤好古典文學,喜歡創作,希望可以憑詩寄意,聊表對生活以及人生的感悟。
導讀:詩歌以第三人稱為視點,以旁觀者的全知角度,寫一棵老樹與男孩之間故事。詩名典故出自《三國志·魏志·劉廣傳記》,意指人在絕望之際會出現轉機。以枯樹與男孩象徵兩種不同的處世態度,前者消極,而後者積極,對生命充滿希望。但命運卻捉弄了他們,前者年華老去,行將就木,失去生命意義。後者年紀輕輕身患絕症。兩者一正一反,透過對照,彼此的人生觀念更加鮮明。
以生命影響生命,詩歌透過男孩對枯樹的影響,帶出人在面對絕望之際更應該抱有希望,活在當下之意思。正所謂「心態決定境界」,作者所要帶出的,便是鼓勵世人凡事應抱有希望,以正面的態度看待事物,人生才會精彩。
詩三:陳灝揚〈種子〉
這是狂風的無情
承著我在無垠的空虛中飄蕩
是迷失、是失落、是落魄
偶然
從風中的虛空落入狹小的石隙
這是吹不散的漆黑
這是聽得到的死寂
這是嗅得到的乾燥
這是破不開的壓抑
噓——且待一個天明
抓住那晨曦的灼熱
傾聽那鳥嗚的初春
感覺那露水的冰涼
慢慢,慢慢
從狹小的石隙闖向湛藍的天空
你不必驚詫
因為只有最幽冥的地方才可看到
最燦爛的曙光
詩者:陳灝揚,現就讀於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二年級。自小深愛中國文學,尤以詩歌最甚。時常寄情於古詩及新詩當中,不斷創作,力求有所突破。
導讀:這首詩的主角是一粒種子,詩歌以第一身及第三身視覺進行描寫。詩的上半部分以種子的第一身視覺寫出種子自身的經歷:作者先寫幼嫩的種子遇上種種困境,而遇上的困厄一次比一次驚險。普通的種子,本應種在泥土裡,享受著陽光、氧氣以及水份帶給它的生命。然而詩中的種子卻是不幸的,它先是在空中飄盪,然後又跌入到漆黑一片的石縫當中。它在黑暗當中靜靜等待命運的安排。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或許是種子內心的希望,喚來了奇跡。在絕境中種子的生命竟然得到孕育,早晨的陽光照射進來,給予了種子新的生命,令它得以萌芽,並且逐漸成長。只要永不言棄,心中充滿希望,那麼在幽冥的地方也能看到最燦爛的曙光,這或許是作者透過這首詩所要帶給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