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学材主线”激活探究课堂

来源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90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学材”为主线,需要立足学生来重构教学材料,主动挖掘和整合教材知识点.具体操作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互动讨论,在讨论中揭开教学要点的面纱.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在质疑中牵连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教学反思,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融会贯通,从而激活探究式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互动讨论;质疑探究;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3-0042-02
  收稿日期:2021-05-15
  作者简介:王成斌(1975.2-),男,江苏省南通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在数学教学中,单独顺着“教材”来教,看似遵循数学知识逻辑关系,却易出现“先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憾.对于数学知识点碎片化呈现,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我们提倡以“学材”为主线,顺应建构主义认知特点,帮助学生主动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在结构化中推进“教”与“学”.事实上,“学材主线”就是以学生为本,对教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凸显“教为学服务”的理念.那么如何来顺着“学材”这一主线展开教学?教师需要把握好学情,优化教材知识点,适度调整课程结构,帮助学生领会数学知识.本文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对教法实践进行归纳.
   一、引入互动讨论,揭开教学要点
  通过对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模型.接下来,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要让学生先回顾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然后,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进行学习,渗透“消元法”思想,来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问题.在课堂导入环节,我们设置问题:有一根30cm细绳,打结后绷成长方形,忽略打结绳长.该长方形大小、形状能否确定?有多少个这样的长方形?拿出细绳,分给几个学生,请学生动手体验,对长方形的形状进行观察并思考.通过讨论发现,该长方形的周长是不变的,但长方形的长和宽则是不能确定的.也就是说,“长+宽=15”不变,但对于“长”和“宽”,两者又会不断变化.“长”变长了,“宽”就会变短,但“长”与“宽”的值不能确定.接着,我们提出问题:给出一个“长”的值,可以确定“宽”的值吗?有几个值?比如,当“长”为14cm时,“宽”的值为多少?是否确定?显然,我们在对“长”进行确定后,所得的“宽”的值也跟着确定下来.因为“长+宽=15”是确定的,两个值是相互制约关系.由此,我们提炼出本节的数学思想,渗透函数的三要素,“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与单值对应”,为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及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不确定性打好基础.重回到前面的长方形构造过程,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可以假设该长方形的长为“x”,宽为“y”,可以得到怎样的方程?有学生回答“二元一次方程”.如何判断是“二元一次方程”?因为根据前面所学数学知识,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可以推断为“二元一次方程”.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结合x+y=15,让学生思考二元一次方程的本质.有两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为整式方程.根据知识迁移,我们来观察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及其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二元一次方程,其左、右两边的值相等,未知数的值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随后,对于x+y=15,如何来求解该值?引入小组讨论,让学生尝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小组认为,先给出x一个数值,再计算出y的值.有小组认为,可以对方程x+y=15进行变形,得到y=15-x,分别选取不同的x的值,再得到y的值.由此来看,对于二元一次方程其解并不唯一,可以得到无数组解.
   二、引入质疑探究,促进知识建构
  认识了二元一次方程后,围绕细绳所围合的长方形问题,我们展开问题设疑.请同学们思考,当长方形的长比宽多3cm时,长方形的长与宽满足什么关系?学生回答为“x-y=3”.根据这个等式,请同学们思考,这个是“二元一次方程”吗?并说明理由.根据“x-y=3”,可以得出x=7时,y=4;x=9时,y=6;x=12时,y=9等很多组解.由此可见,“x-y=3”也是二元一次方程.再接着思考,对于未知数x与y,当满足上述条件时,就可以得到两个“二元一次方程”,“x+y=15”与“x-y=3”,这两个方程组合起来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即x+y=15x-y=3.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有何特点?随后,我们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方程组,请同学们思考并判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结合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学习,将之进行迁移,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如果有三个未知数,通过迁移可以得到“三元一次方程组”.再次回答“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有两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为整式方程,才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条件.请仔细观察xy-y=5,这个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吗?有两个未知数,分别为x、y,次数都是1,学生对该题产生了疑惑.最后讨论得出,应该将“未知数的次数都为1”改为“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为1”.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对于方程组x=52x+y=20,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二元一次方程组”,应该有两个一次方程组成,合起来有两个未知数,对于x=10y=4也应该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x+y=15x-y=3,如何求解?它们的“解”有何特点?通过解题,如何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经过讨论,学生可以对各个方程的“解”进行求解,再找出满足两个方程的公共“解”,这些公共“解”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由此,我们引领学生对方程组x+y=15x-y=3的“解”进行探究,以小组方式进行计算,再展开班级交流.有小组提出,将x-y=3进行变形,得到x=3+y,再将之代入到x+y=15中,得到y=6,再将y=6代入到x-y=3中,得到x=9.主要做的依据是什么?根据等式性质,对x-y=3进行变形处理,再代入到x=y=15中,是利用“代入消元法”来实现的.由此,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得到相应的“解”.
   三、强调教学反思,提升数学素养
  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让学生围绕细绳所围合的长方形活动,展开二元一次方程的探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知识迁移,让学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在对该知识点进行总结中,教师要梳理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让学生从中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学材”为主线,要立足学生来重构教学材料,教师不能停留于教材,而是要主动挖掘和整合教材知识点,为学生的学服务.教材中,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均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前面所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学生已经了解“实际问题”模型建构过程,运用“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来求解方程的“解”.对照函数思想,衍射二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从“一元”过渡到“二元”.对“一元一次方程”,其“解”為唯一的,且仅有一个未知数;对于二元一次方程,其“解”不是唯一的,每个“解”都是一组相互制约的值.由此,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由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构成,每个方程都有无数个解,只有满足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在求“解”方法上,我们结合二元一次方程组,先对原方程中的某一个方程进行变形,再代入到另一方程中,实现对“x、y”两个未知数,转化为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就是“消元法”,进而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公共“解”.因此,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其本质思路在于揭示“二元一次方程组”中“解”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来迁移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过程,借助于“消元”思想,化“二元”为“一元”,为顺利求“解”创造条件.
  总之,顺着“学材”主线展开教学,教师要吃透教材,立足学情,根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重构教学流程,引领学生接纳新知,启发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小兵.初中数学“学材再建构”的实践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9(19):63-65.
  [2]王月梅.学材再建构:让数学教学更具质感[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23):32-33.
  [3]陶泽辉.农村初中数学“学材再建构”实践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6):106.
  [责任编辑:李 璟]
其他文献
摘 要:人们在生活劳作中发现和总结出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和规律,同样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相关资源辅助教学.借助与所授知识相关的生活图形,在学生理解基本数学概念时培养其兴趣.将生活化问题引入教学,锻炼其探究能力.关注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在重视直观生活载体的同时运用虚拟想象,启发学生数学灵感.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图形;现实问题;生活现象;虚拟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
期刊
摘 要:数学教育呈现出严谨、科学、多样、求实的特点,要将数学教育的价值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必须利用最新的教学方法解决已经出现的教学问题,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本文针对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活动展开论述,思考如何利用反例优化数学教育工作.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例;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
期刊
摘 要:停课不停学的战略方针被有效提出,线上教育的功能优势逐渐发挥出来,能够有效地避免师生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在信息化载体的支撑下实现远程教学.因此,在初中教育领域,数学教师需要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并对具体的教学举措进行优化,保证教学效果更加理想.鉴于此,本文主要就初中数学线上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教学路径展开有效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线上教学;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传统,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可以发现充分发挥“问题”的作用,用问题去引导学生的数学探究,进而获得一种数学问题探究教学的基本范式,就可以促进深度教学的发生.将问题探究教学置于深度教学的视角之下,一个最基本的理解就是: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深度,问题的探究要指向学生的学习品质,问题的解决要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要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具有迁移性与批判性.深度教学与
期刊
摘 要:笔者所在的地区在近几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深化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课改行动,行动再次将学生的主体性提升至课堂教学行为的最高要求,在提升学生参与度、思维度的过程中,也对教师的主导价值与主导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解放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满堂灌,另一方面也引领着教师对教材、学生、课堂的深入分析,从而进一步诠释课堂教学的本质,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浮力;素养;策略;价值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知识可以传授,但思维只能启发、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目前物理教学中的关注点.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过程中,牛顿从看到“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经过一系列充满想象力的推理过程,将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向天体和地面物体进行推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史實、方法、思维素材,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如何用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重走科学之路,建构其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关
期刊
摘 要:随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颁布,如何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的“基本化学观”成为初中教学的课题.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导向下,利用“宏微—模型—符号”习题,培养学生基本化学观,为高中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做铺垫.  关键词:基本化学观;分类观;守恒观;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3-0110-03  收稿日期:2021-0
期刊
摘 要:证明是几何学习的精髓,要学好证明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学会说理是学好证明的关键.  关键词:几何证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3-0040-02  收稿日期:2021-05-15  作者简介:王安华(1972.6-),男,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课题:专题复习—几何证明(1
期刊
摘 要:分析物理学科特点发现,此学科具备较强实践性,且同学生实际生活关联密切,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针对此点并未加以重视,学生针对抽象的物理知识也难以理解,使得物理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因此,本文首先针对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意义加以阐述,其次针对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提出几点建议,望借此可切实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化学作为门基础性学科,其通常在初中阶段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且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又存有一定差别,其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实验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动手操作的意识,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化学能力提高.基于此,主要以“二氧化碳制取”为例,对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探究意识进行培养,从而为学生的后期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探究实验;二氧化碳制取;教学策略;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