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案例的形式再现了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中常见的误区,通过分析并加以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如重视班级心理环境创设以及为孩子营造温暖、舒适的心理氛围等,让班级管理充满人性关怀的教育智慧,彰显教育的最高境界。
我曾看过一篇禅意颇深的短文:薄暮时分,有一位老禅师在院中散步,当他走至院墙边时,赫然发现墙边立着一张空椅,老禅师心下猜想,许是有僧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他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掩卷沉思,不禁被老禅师的教育智慧所折服,同时也为寺院里的小和尚们感到庆幸,身边有这样一位深谙教育之道的师傅,诵经打坐之时,心情一定也是轻松愉悦的。身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在开展班级的各项工作时,是否也可以从老禅师的身上汲取一些教育智慧,帮助我们把班级管理得更好呢?
爱我你就抱抱我
案例1:老师“有病”
在一次班级的对外开放活动中,面对活动室里乌压压的观摩教师,一向严厉、不苟言笑的王老师仿佛变了一个人,只见她堆起满脸的笑容,用温柔的声音和孩子们进行互动,坐在后排的晨晨和乐乐面对教师不同以往的表现,感觉既新鲜又好奇,于是两人说起了悄悄话:
“乐乐,我发现一个秘密。”晨晨小声嘀咕着。“什么秘密呀?”乐乐凑过来好奇地问。“我发现王老师今天不一样!” 晨晨说。“嗯,我也发现了,王老师怎么了?” “她有病!”晨晨一脸严肃地回答。
童言无忌,听了孩子的这一番对话之后,我不禁暗自发笑,我相信孩子们指的“有病”一定是毫无恶意的判断,他们纯真的心灵只是觉得教师和平时判若两人,可能“生病”了。
物质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很多幼儿园的硬件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宽敞明亮的大厅、温馨可爱的活动室、琳琅满目的玩具、先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是,当我们在班级驻足停留一段时间后会觉得有些失望,因为总感觉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缺温度。
你会发现,有的教师和孩子之间似乎隔着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沟壑,教师的表情严肃而又僵硬,孩子的眼神犹疑而又胆怯,这些表象的背后往往与教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接纳孩子的不足
成人对孩子的“尊重、接纳和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成人尊重对孩子,认可和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才能使其成为自信、有安全感、具备独立人格和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奠定未来幸福生活。教育的前提是“接纳”,成人应当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
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和支持
我的班上曾经有这样一位小朋友,刚入园时表现得很胆怯、孤僻,和小朋友们也很少交流,而且常常会把裤子尿湿却不作声,我们选择性忽视孩子的这一表现,每天抱抱她,和她谈心聊天,渐渐地,孩子似乎放松了一些。当我们通过拥抱、亲吻、悉心照料让孩子感觉到被关心时,通过一系列方式向孩子表达爱,孩子一定能够感受到。
关注班级的“影子群体”
喜歡班上表现突出的孩子似乎是教师们心照不宣的职业习惯,可是班上还有很多“角落里的小花”,他们默默无闻,很少会主动亲近教师、同伴,似乎是“影子”一般的存在,因此被我们称为“影子群体”。他们是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孩子,可是这样的孩子同小花一样需要阳光、雨露,需要教师微笑着注视、表示肯定的大拇指、温暖的怀抱以及表扬鼓励的语言。
爱我你就夸夸我
案例2:无法吞咽的午餐
这是孩子们在园吃午餐时的一个片段:
“不要讲话,吃饭的时候请保持安静。”“在桌子上撒那么多饭粒,你是怎么吃饭的?”“还有几个人的饭一口没吃,看你们吃到什么时候。”
听上去,教师的语言没有丝毫的温度可言,是因为教师不爱自己班上的孩子吗?当然不是,我相信这位教师一定希望孩子们能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因此会格外关注那些达不到自己要求的孩子,可是在这样的就餐环境中,不管多么美味可口的饭菜,也会让人感觉难以下咽,更何况是孩子们。
作为教师,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一个班级的孩子们总是生活在教师的否定声和批评声中会怎么样呢?
首先,孩子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一定会处于疏离的状态,因为孩子从教师那里无法获取关于爱的信息;其次,这个班级的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判断会受到影响,因为孩子们获取的都是负面信息。最重要的是,孩子们自信心的建立一定会大受影响,其积极情绪情感的建立、对外部环境的判断也都会受到无法预估的影响,由此可见教师语言冷暴力的“杀伤力”有多大。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说”呢?
化否定为肯定
以上文中提到的午餐片段为例:当我们发现某一位小朋友进餐时撒落了较多的饭粒,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孩子进餐时需要稳定愉悦的情绪,因此不能直接指出孩子的不足,更专业的做法应该是环顾这名幼儿视线范围内能够保持桌面干净、不撒饭粒的同伴,对他进行表扬与肯定。这样做不仅能让撒饭粒的孩子明白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应该达到的状态,同时能让被表扬的孩子心情愉悦地进餐,对于全班的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正面的鼓励和促进,何乐而不为?
化空泛为具体
我们总是能听到“你真棒”“你最聪明”这一类的表扬,被表扬的孩子虽然心情愉悦,可是却不清楚自己究竟好在哪里,对其他幼儿来说也没有具体的参照学习价值。怎样表扬呢?首先,将表扬和具体评价结合起来。比如,前面案例中,教师可以这样说:“今天小智吃饭的时候能够一只手扶着碗,另一只手拿勺子,这样小碗就不会动来动去了”;其次,教师要因人而异,给每个幼儿不同的评价标准;再次,教师要慎用横向比较,尽量不说“你最棒”“你最能干”之类的话语;最后,表扬的时候一定要真诚,以热情、关注的态度去评价幼儿。 爱我你要了解我
案例3:难忘的一次数学活动
这是中班第一学期的第一次数学活动,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数量对应1~5”。这位教师刚工作不久,充满着热情,在活动中,教师使出浑身解数进行讲解、演示,但是孩子们一脸茫然,完全没有互动和回应。待教师讲解完之后,孩子们开始制作数学操作材料,因为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操作,孩子们不得要领,有的孩子甚至在纸上画了很多凌乱的线条,对教师的要求置若罔闻。
教师灰心丧气,对孩子们咆哮:“今天没有完成的小朋友不许回家!”孩子们被教师的模样吓坏了,恐惧、不安的情绪弥漫了整个活动室,最后,很多孩子号啕大哭,活动室宛如悲伤的海洋。事实上,这群中班的孩子没有上过小班,考虑到孩子们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幼儿园在分班时把这些小朋友分在了同一个班级,便于教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这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节数学活动,原本应该是愉快的一次体验,却因为教师的不专业而充满恐惧和悲伤。
教育活动应该基于孩子的学习水平来开展,而案例中的这位教师针对中班幼儿的特点开展的教学活动表面上看无可厚非、合情合理,可是她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这些孩子其实和小班孩子一样,都处于刚入园的适应期,他们没有参与过小班学习,尤其是数学这种连续性强、操作规范严谨的教学活动。教师对孩子们的学习水平没有进行理性、客观的认识和分析,突然让孩子们参与中班的数学活动,又怎会成功呢?更关键的是,孩子刚刚入园的这个时期正是对幼儿园、教师、陌生环境建立安全感、信任感的关键时期,只有当孩子们对自己身处的环境建立了安全感,才能够自由、自主地参与活动,可惜教师忽略了这最重要的一点,让孩子们对新的环境产生了不安和恐惧,而这种负面的情绪体验也许会伴随孩子们很久,导致孩子们无法正常参与活动,而年轻的教师也许会一直浑然不知,不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了解孩子,从细心观察开始
观察既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师把握幼儿已有经验、了解幼儿发展状况的基本途径。会观察、解读儿童,不仅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和理解,更是一名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通过有效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学习方式和特点、年龄水平、个体差异。观察、了解孩子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真实、有效的观察能为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是顺利开展活动的重要条件。
关心孩子,从保护兴趣开始
兴趣是一切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但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更重视孩子知识的习得、技能的掌握,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甚至不惜反复练习,打消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说明”部分强调,应“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并明确指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这段文字清楚地说明了学习品质是什么、包括什么以及培养学习品质的重要性。
“教育無痕”是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教育艺术,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教育智慧,彰显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似雪落春泥,悄然入土,孕育和滋润着生命。虽无痕,却有声有色;虽无痕,却有滋有味;虽无痕,却如歌如乐、如诗如画,愿孩子们在教师温暖的怀抱和如沐春风的话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曾看过一篇禅意颇深的短文:薄暮时分,有一位老禅师在院中散步,当他走至院墙边时,赫然发现墙边立着一张空椅,老禅师心下猜想,许是有僧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他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掩卷沉思,不禁被老禅师的教育智慧所折服,同时也为寺院里的小和尚们感到庆幸,身边有这样一位深谙教育之道的师傅,诵经打坐之时,心情一定也是轻松愉悦的。身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在开展班级的各项工作时,是否也可以从老禅师的身上汲取一些教育智慧,帮助我们把班级管理得更好呢?
爱我你就抱抱我
案例1:老师“有病”
在一次班级的对外开放活动中,面对活动室里乌压压的观摩教师,一向严厉、不苟言笑的王老师仿佛变了一个人,只见她堆起满脸的笑容,用温柔的声音和孩子们进行互动,坐在后排的晨晨和乐乐面对教师不同以往的表现,感觉既新鲜又好奇,于是两人说起了悄悄话:
“乐乐,我发现一个秘密。”晨晨小声嘀咕着。“什么秘密呀?”乐乐凑过来好奇地问。“我发现王老师今天不一样!” 晨晨说。“嗯,我也发现了,王老师怎么了?” “她有病!”晨晨一脸严肃地回答。
童言无忌,听了孩子的这一番对话之后,我不禁暗自发笑,我相信孩子们指的“有病”一定是毫无恶意的判断,他们纯真的心灵只是觉得教师和平时判若两人,可能“生病”了。
物质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很多幼儿园的硬件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宽敞明亮的大厅、温馨可爱的活动室、琳琅满目的玩具、先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是,当我们在班级驻足停留一段时间后会觉得有些失望,因为总感觉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缺温度。
你会发现,有的教师和孩子之间似乎隔着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沟壑,教师的表情严肃而又僵硬,孩子的眼神犹疑而又胆怯,这些表象的背后往往与教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接纳孩子的不足
成人对孩子的“尊重、接纳和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成人尊重对孩子,认可和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才能使其成为自信、有安全感、具备独立人格和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奠定未来幸福生活。教育的前提是“接纳”,成人应当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
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和支持
我的班上曾经有这样一位小朋友,刚入园时表现得很胆怯、孤僻,和小朋友们也很少交流,而且常常会把裤子尿湿却不作声,我们选择性忽视孩子的这一表现,每天抱抱她,和她谈心聊天,渐渐地,孩子似乎放松了一些。当我们通过拥抱、亲吻、悉心照料让孩子感觉到被关心时,通过一系列方式向孩子表达爱,孩子一定能够感受到。
关注班级的“影子群体”
喜歡班上表现突出的孩子似乎是教师们心照不宣的职业习惯,可是班上还有很多“角落里的小花”,他们默默无闻,很少会主动亲近教师、同伴,似乎是“影子”一般的存在,因此被我们称为“影子群体”。他们是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孩子,可是这样的孩子同小花一样需要阳光、雨露,需要教师微笑着注视、表示肯定的大拇指、温暖的怀抱以及表扬鼓励的语言。
爱我你就夸夸我
案例2:无法吞咽的午餐
这是孩子们在园吃午餐时的一个片段:
“不要讲话,吃饭的时候请保持安静。”“在桌子上撒那么多饭粒,你是怎么吃饭的?”“还有几个人的饭一口没吃,看你们吃到什么时候。”
听上去,教师的语言没有丝毫的温度可言,是因为教师不爱自己班上的孩子吗?当然不是,我相信这位教师一定希望孩子们能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因此会格外关注那些达不到自己要求的孩子,可是在这样的就餐环境中,不管多么美味可口的饭菜,也会让人感觉难以下咽,更何况是孩子们。
作为教师,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一个班级的孩子们总是生活在教师的否定声和批评声中会怎么样呢?
首先,孩子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一定会处于疏离的状态,因为孩子从教师那里无法获取关于爱的信息;其次,这个班级的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判断会受到影响,因为孩子们获取的都是负面信息。最重要的是,孩子们自信心的建立一定会大受影响,其积极情绪情感的建立、对外部环境的判断也都会受到无法预估的影响,由此可见教师语言冷暴力的“杀伤力”有多大。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说”呢?
化否定为肯定
以上文中提到的午餐片段为例:当我们发现某一位小朋友进餐时撒落了较多的饭粒,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孩子进餐时需要稳定愉悦的情绪,因此不能直接指出孩子的不足,更专业的做法应该是环顾这名幼儿视线范围内能够保持桌面干净、不撒饭粒的同伴,对他进行表扬与肯定。这样做不仅能让撒饭粒的孩子明白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应该达到的状态,同时能让被表扬的孩子心情愉悦地进餐,对于全班的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正面的鼓励和促进,何乐而不为?
化空泛为具体
我们总是能听到“你真棒”“你最聪明”这一类的表扬,被表扬的孩子虽然心情愉悦,可是却不清楚自己究竟好在哪里,对其他幼儿来说也没有具体的参照学习价值。怎样表扬呢?首先,将表扬和具体评价结合起来。比如,前面案例中,教师可以这样说:“今天小智吃饭的时候能够一只手扶着碗,另一只手拿勺子,这样小碗就不会动来动去了”;其次,教师要因人而异,给每个幼儿不同的评价标准;再次,教师要慎用横向比较,尽量不说“你最棒”“你最能干”之类的话语;最后,表扬的时候一定要真诚,以热情、关注的态度去评价幼儿。 爱我你要了解我
案例3:难忘的一次数学活动
这是中班第一学期的第一次数学活动,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数量对应1~5”。这位教师刚工作不久,充满着热情,在活动中,教师使出浑身解数进行讲解、演示,但是孩子们一脸茫然,完全没有互动和回应。待教师讲解完之后,孩子们开始制作数学操作材料,因为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操作,孩子们不得要领,有的孩子甚至在纸上画了很多凌乱的线条,对教师的要求置若罔闻。
教师灰心丧气,对孩子们咆哮:“今天没有完成的小朋友不许回家!”孩子们被教师的模样吓坏了,恐惧、不安的情绪弥漫了整个活动室,最后,很多孩子号啕大哭,活动室宛如悲伤的海洋。事实上,这群中班的孩子没有上过小班,考虑到孩子们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幼儿园在分班时把这些小朋友分在了同一个班级,便于教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这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节数学活动,原本应该是愉快的一次体验,却因为教师的不专业而充满恐惧和悲伤。
教育活动应该基于孩子的学习水平来开展,而案例中的这位教师针对中班幼儿的特点开展的教学活动表面上看无可厚非、合情合理,可是她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这些孩子其实和小班孩子一样,都处于刚入园的适应期,他们没有参与过小班学习,尤其是数学这种连续性强、操作规范严谨的教学活动。教师对孩子们的学习水平没有进行理性、客观的认识和分析,突然让孩子们参与中班的数学活动,又怎会成功呢?更关键的是,孩子刚刚入园的这个时期正是对幼儿园、教师、陌生环境建立安全感、信任感的关键时期,只有当孩子们对自己身处的环境建立了安全感,才能够自由、自主地参与活动,可惜教师忽略了这最重要的一点,让孩子们对新的环境产生了不安和恐惧,而这种负面的情绪体验也许会伴随孩子们很久,导致孩子们无法正常参与活动,而年轻的教师也许会一直浑然不知,不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了解孩子,从细心观察开始
观察既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师把握幼儿已有经验、了解幼儿发展状况的基本途径。会观察、解读儿童,不仅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和理解,更是一名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通过有效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学习方式和特点、年龄水平、个体差异。观察、了解孩子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真实、有效的观察能为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是顺利开展活动的重要条件。
关心孩子,从保护兴趣开始
兴趣是一切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但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更重视孩子知识的习得、技能的掌握,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甚至不惜反复练习,打消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说明”部分强调,应“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并明确指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这段文字清楚地说明了学习品质是什么、包括什么以及培养学习品质的重要性。
“教育無痕”是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教育艺术,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教育智慧,彰显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似雪落春泥,悄然入土,孕育和滋润着生命。虽无痕,却有声有色;虽无痕,却有滋有味;虽无痕,却如歌如乐、如诗如画,愿孩子们在教师温暖的怀抱和如沐春风的话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