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愈来愈发展的今天,我们之所以必须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于道德品质在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和人格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对孩子心里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师角色、学校校风和同伴交往等方面,另外,家庭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关键词】道德品质 教学内容 教师角色 学校校风 同伴交往 家庭影响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和凝结,是人们在处理自己同他人、同社会集体的利益关系时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智慧实践,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的关键所在。在愈来愈发展的今天,我们之所以必须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于道德品质在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和人格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对孩子心里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师角色、学校校风和同伴交往等方面,另外,家庭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1.教学内容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教学内容实质上是文化选择的一种结果,是对全部社会文化的一种不断提炼,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向学生揭示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更为儿童提供了学习效仿的模式,历史教材《罗盛教》《黄继光》《朱德的简朴生活》等课文,让孩子们从小懂得了艰苦朴素、乐于奉献,不怕困难、勇于进取。胸怀祖国、崇尚荣誉。从小为孩子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使他们及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享乐观。防止我们的下一代被贪图享受的温床软化,被灯红酒绿俘虏,被孔方兄击倒。
2. 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最积极、最重要的。教师不仅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的学识才能也会感染、激励学生对知识、事业的渴望和追求,教师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能陶冶学生的心灵。有研究表明,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上课认真;声音洪亮,语言清晰;二是对人和气;三是批改作业细致认真;四是以身作则。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个良好的教师必须具有威信。对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会产生敬仰的心情,愿意将教师作为自己心中的楷模和表率加以仿效,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品德。
3. 校风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无声的行动命令。小学生进入小校学后,在良好的校风感染下,能较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采取符合教育要求的从众的行为方式。校风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不成条文的心理契约,通过集体舆论对个体的品行作出权威性的肯定、鼓励或制止。在校风导向的作用下,小学生逐步接受并适应团体规范,良好的校风能陶冶师生的心灵,鼓励上进、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
4. 与同伴交往的影响
随着儿童自身的意识发展,与同伴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同伴交往成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因,对与世隔绝儿童的研究发现,由于没有伙伴,不能交往,会导致心理发展异常。我国明朝朱棣夺取建文帝的皇位成为明成祖后,迁都北京。他将建文帝2岁的儿子朱文圭带到北京,单独隔离关押到55岁,由于他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朱文圭成了一个“出门牛马亦不识”的白痴,更谈不上懂什么道德情感了。幼儿期的儿童开始自发与别的儿童认识,模仿别的儿童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来说,同伴既是行为的强化剂,又是他们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同伴的依恋和友谊也显著增长,他们更愿意以同辈群体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可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同辈的影响对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小学生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受父母的影响,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也是他们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是不受时间、形式的限制的,家长会在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中影响儿童,如讲究卫生、爱护环境、尊敬长辈、恰当的向人问候等。许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奶奶,因为年迈体衰,干活力不从心,还经常打破东西,儿子儿媳都很讨厌她,经常不给她饭吃,有一天趁着天黑,儿子儿媳就把饿得奄奄一息的老奶奶用箩筐抬到悬崖高处,用力扔出去,儿子儿媳正往回走,看见儿子正在拾起箩筐,就很奇怪的问:“你还拿着箩筐干嘛呀?”儿子说:“等你们老了好抬你们啊!”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一个家庭中,父母的人生态度、言行举止、处事方式等都是儿童最直接的仿效榜样,儿童会在无意识地状态中接受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面对21世纪的挑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日趋提高,每个合格的小学教师,只有自身具备好的道德修养、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为社会造就出一代高素质,高道德品质的跨世纪人才来。
【关键词】道德品质 教学内容 教师角色 学校校风 同伴交往 家庭影响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和凝结,是人们在处理自己同他人、同社会集体的利益关系时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智慧实践,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的关键所在。在愈来愈发展的今天,我们之所以必须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于道德品质在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和人格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对孩子心里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师角色、学校校风和同伴交往等方面,另外,家庭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1.教学内容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教学内容实质上是文化选择的一种结果,是对全部社会文化的一种不断提炼,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向学生揭示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更为儿童提供了学习效仿的模式,历史教材《罗盛教》《黄继光》《朱德的简朴生活》等课文,让孩子们从小懂得了艰苦朴素、乐于奉献,不怕困难、勇于进取。胸怀祖国、崇尚荣誉。从小为孩子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使他们及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享乐观。防止我们的下一代被贪图享受的温床软化,被灯红酒绿俘虏,被孔方兄击倒。
2. 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最积极、最重要的。教师不仅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的学识才能也会感染、激励学生对知识、事业的渴望和追求,教师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能陶冶学生的心灵。有研究表明,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上课认真;声音洪亮,语言清晰;二是对人和气;三是批改作业细致认真;四是以身作则。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个良好的教师必须具有威信。对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会产生敬仰的心情,愿意将教师作为自己心中的楷模和表率加以仿效,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品德。
3. 校风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无声的行动命令。小学生进入小校学后,在良好的校风感染下,能较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采取符合教育要求的从众的行为方式。校风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不成条文的心理契约,通过集体舆论对个体的品行作出权威性的肯定、鼓励或制止。在校风导向的作用下,小学生逐步接受并适应团体规范,良好的校风能陶冶师生的心灵,鼓励上进、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
4. 与同伴交往的影响
随着儿童自身的意识发展,与同伴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同伴交往成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因,对与世隔绝儿童的研究发现,由于没有伙伴,不能交往,会导致心理发展异常。我国明朝朱棣夺取建文帝的皇位成为明成祖后,迁都北京。他将建文帝2岁的儿子朱文圭带到北京,单独隔离关押到55岁,由于他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朱文圭成了一个“出门牛马亦不识”的白痴,更谈不上懂什么道德情感了。幼儿期的儿童开始自发与别的儿童认识,模仿别的儿童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来说,同伴既是行为的强化剂,又是他们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同伴的依恋和友谊也显著增长,他们更愿意以同辈群体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可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同辈的影响对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小学生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受父母的影响,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也是他们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是不受时间、形式的限制的,家长会在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中影响儿童,如讲究卫生、爱护环境、尊敬长辈、恰当的向人问候等。许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奶奶,因为年迈体衰,干活力不从心,还经常打破东西,儿子儿媳都很讨厌她,经常不给她饭吃,有一天趁着天黑,儿子儿媳就把饿得奄奄一息的老奶奶用箩筐抬到悬崖高处,用力扔出去,儿子儿媳正往回走,看见儿子正在拾起箩筐,就很奇怪的问:“你还拿着箩筐干嘛呀?”儿子说:“等你们老了好抬你们啊!”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一个家庭中,父母的人生态度、言行举止、处事方式等都是儿童最直接的仿效榜样,儿童会在无意识地状态中接受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面对21世纪的挑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日趋提高,每个合格的小学教师,只有自身具备好的道德修养、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为社会造就出一代高素质,高道德品质的跨世纪人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