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概念浅析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_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准确理解公共安全的含义是准确适用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前提。笔者针对现有学说中的分歧,结合具体案例,对这些分歧点展开论证分析,最终得出,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对公共安全的理解,不应该包括“特定的多数人”和“不特定的少数人”。从而得出,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关键词:公共安全;不特定多数人;不特定少数人;特定多数人
  学界对公共安全的概念,在理解上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1,不特定多数说:公共安全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2,不特定或多数说: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及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3,特定或不特定多数说:公共危险罪乃指足以造成特定或不特定多数人死亡,或身体健康受到伤害,以及财物受损等严重后果的具有公共安全性的犯罪行为。可以说,上述三种观点的分歧在于两个方面,1、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对象是否包含不特定的少数人?2、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对象是否包含特定的多数人?下文将一一展开叙述。
  一、“不特定”与“多数”的理解问题
  (一)何为“不特定”
  要理解好“不特定”的含义,首先需要弄清楚“特定”的含义。根据汉语词语的解释,“特定”是指具体的某一个或某一种。在刑法视野中,犯罪对象是否特定也应当是指具体的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或者是某个具体的财产物品。例如,在故意杀人案件中,行为人即便是临时起意,在实行着手行为之前,依然需要确定一个具体的杀人对象。故,由于“不特定”是一个与“特定”相对立的词,所以,可以将不特定理解为,犯罪对象没有具体到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或者没有具体到某个财物。
  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这种不特定的认识是在何时予以判断的呢?换言之,不特定的认识是在行为人犯意初期予以判断的,还是根据最终的结果予以判断的?对此,本文欲结合“危险驾驶罪”予以解释。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其侵犯的客体同样是公共安全。我们知道,危险驾驶罪,是一个处罚危险驾驶行为的罪名,即使没有造成任何人死伤的结果,也同样构成犯罪。因为危险驾驶这一行为在客观上存在着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的危险。这种客观判断即是在行为人的犯意初期予以判断的,而不是根据最终是否造成人员伤亡予以判断。故,本文认为,对公共安全概念中不特定的理解在行为人犯意初期予以判断是正确的。
  另外,有学者认为,不特定实际上是指后果的不特定,包括因为对象的不确定而导致的后果不特定以及对象确定而后果不特定这两种情况。对此,这位学者举例说,行为人向正在开会的人群投掷炸药,行为人主观上要炸开会的人,正在开会的一群人是确定的但是行为人对其究竟会造成这一群人中多少人伤亡以及具体何人伤亡不能准确预见与有效控制,即结果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笔者对此观点存有两个疑问。1,这位学者对犯罪对象确定的理解颇为粗糙,其理解的确定仅仅是一个大体的范围,笔者对此是不赞同的,如何理解犯罪对象的“确定”,笔者会在下文详述,此处不再赘述。2,即便承认这一“确定”的理解,笔者对此观点依然不赞同。因为笔者认为,如果按照这位学者对不特定的理解,那么任何犯罪行为的结果都具有不特定性,而不仅仅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结果具有不特定性。例如,行为人丙要追杀他的五个仇人,现在他的手枪里只有五发子弹,在连续打中四人之后,最后一枪没有打中,致使第五个人得以逃脱。这正符合这位学者对不特定的理解,这种无法准确预见与控制,与其说是结果的不特定不如说是行为人对结果的不确定性、不可支配性。事实上,任何犯罪的发展过程,都不是行为人可以予以支配的。
  故,笔者在此认为,将行为人的行为定义为危害公共安全,并不是根据最终结果的不特定性来予以判断,而是在行为人的犯意初期,其实施的行为即具有危害不特定多人的可能,因此,才将其行为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
  (二)何为“多数”。
  根据刑法的体系解释可知,在刑法条文中出现“多”字时,往往解释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例如,在《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的强奸罪中规定,“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此处的多人即是指强奸妇女3人或者3人以上。故,此处的“多数”,也应当理解成3人或者3人以上。“少数”即为2人或者2人以下。
  二、“不特定少数人”与“特定多数人”的消解
  在厘清“不特定”、“特定”、“多数”、“少数”的基本含义之后,接下来,我们需要明确,在公共安全的概念当中,如果将这四个要素进行组合排列,则会有“不特定多数”、“不特定少数”、“特定多数”、“特定少数”。对于“不特定多数人”属于公共安全的应有之义,“特定少数人”排除在公共安全的概念之外,学术界对此没有什么歧义。有歧义的地方即在于,公共安全的概念中是否应当包含“不特定的少数人”和“特定的多数人”。对此,下文详述之。
  (一)“不特定的少数人”在公共安全中的消解
  案例一,行为人甲在一闹市街区的阳台上,本着砸着谁就算谁倒霉的心态往阳台下扔石头,结果果然砸中一行人致其当场死亡,问,行为人甲的行为可以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吗?
  本文认为,针对此案,首先应分析这种行为所侵害的对象是特定的还是不特定的。行为人本着砸到谁就算谁倒霉的心态,其在犯意初期,想要侵害的对象即没有具体的目标,故侵害对象具有不特定性。但是其侵害的是不特定的多数人还是不特定的少数人呢,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题干中强调此行为发生在闹市街区,看似是想把思考者往不特定多数人的方向上去引导,但事实上,行为人在行为时,即己认识到,往阳台下扔石头,在一般情况之下至多只会侵害到一个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从实际结果来看,也确实仅造成了一个人死亡的结果。往阳台下扔石头与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随意乱撞,撞到谁算谁(撞到人即停止,假设此处仅撞伤一个人),虽然都是抱着谁倒霉就算谁的心态,结果也都是仅损害到一个人的生命健康权,但是两者还是不一样的。根据上文对“不特定”的理解,行为人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横冲直撞,虽然结果仅造成一人受伤,但是这一行为在开始时,客观上即具有危害多数人生命健康的危险。但是,一块石头扔到阳台下,由于其破坏力不如骑着摩托车的威力那样强大,其在一般的客观情况下,仅具有危害一人生命健康的可能。故,我们很难说,在行为人犯意初期,如果已经预料到其行为仅会造成一人重伤或死亡,根据一般人的客观理解也确实如此,还能说此行为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而且,如果此处的行为人不是随意往阳台下扔一块砖头,而是瞄准一个人,然后向一个人故意砸去,将那人砸死,我们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认为其行为属于故意杀人。再比如,行为人随意的往人群中开一枪将一人打死,和行为人瞄准人群中的一人开枪将其打死,能够将第一个行为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罪,而将第二个行为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吗?在此,本文认为,者两种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区别仅在于,前一行为人对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后一行为人对结果的发生持故意的态度,两者都可以定为故意杀人罪。因此,我认为上述案例中行为人甲,亦应定故意杀人罪,在公共安全的概念中,也不应该包含“不特定的少数人”这一组合。
  (二)“特定的多数人”在公共安全中的消解
  案例二,行为人乙有仇富心理,某日行为人在一荒郊野地发现一处地下室,与世隔绝,其想,如果将当地的富人全部抓到此地再杀死他们,应该不会有人发现。于是,其抓获了当地五名非常有钱的富商,将他们囚禁在这个地下室里,然后向地下室里投放了一枚足以炸死全部人的炸弹,五人全部死亡,最后案发,警方将行为人乙抓获。对行为人乙应定何罪?研读案例可知,行为人造成了“特定多数人”的死亡,是否因此可以定危害公共安全罪呢?本文认为,行为人乙的行为虽然造成五人死亡,但是由于行为人乙对被害人的身份有明确的认知,且能控制损害后果的范围,故行为人乙的行为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应定为故意杀人罪。笔者认为,在判断行为是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时,不应该只看人数的多少,而应该关注两个关键点:
  1、行為人对侵害对象是否有明确的认知?本文认为,对侵害对象是否有明确的认知是区分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一个要点。此处“明确”之含义即是指,行为人不需要知道其将要侵害的被害人的具体的名字,但需要知道其将要侵害的对象就是这个人或者这几个人。例如,行为人欲报复社会,于是借学校开家长会之际,混进学校。随意找到一个教室,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家长一个一个进入教室,等他看到教室里已经坐满了20个人的时候,心想,今天就杀这20个人了。于是掏出事先准备的炸药,投放到教室里去。此时,笔者认为,行为人对将要侵害的对象是有明确认知的。相反,如果行为人随意走到某个教室门前,连看都不看教室里坐了多少人就往教室里扔了一枚炸弹。此时行为人对其所侵害的对象就没有明确的认知。
  2、行为人是否控制了危害后果的范围。本文认为,只有危害后果的范围不是可控的,才可以考虑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在判断行为人对危害后果是否有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时,需要考虑两个因素,(1)行为人作案的地点;(2)行为人的作案手段。
  总上所述,笔者认为,公共安全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其他文献
摘要:中世纪在教皇高度的思想统治之下,人们普遍缺失表现内心深处的真实人性,一心的推崇神权统治,忽视乃至漠视人权。这时候,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推崇学习古希腊、罗马,在此契机上,绘画等方面开始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冲击着原先的迂腐,在欧洲这片都地上遍地开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风格;中世纪;绘画;艺术;美学;文艺复兴  一、绘画风格产生背景  一种现象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都有着
期刊
摘要:本研究以云南省6所高校2018级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新生军训的身体素质、伤病情况,旨在发现其规律为制订合理的军训内容、防治伤病措施奠定基础。通过统计得出,新生军训期间伤病有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女生就诊率高于男生;通过军训学生身体素质有一定提升,但是学生无氧耐力、心肺机能提升更为明显。  关键词:高校;军训;伤病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部,是典型的高原环境。气压低,氧气稀薄,紫外线强,风大是高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石油在运输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石油管道的使用期限越长,管道被腐蚀的情况越严重。因此,我们要加强石油管道储运中的安全管理,为我国石油储运提供保障。笔者分析了管道储运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石油管道;安全管理;事故;预防措施  1引言  近阶段,石油资源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如今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石油管理中的重
期刊
摘要:时代的发展,中国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会紧随时代与时俱进发展。本文主要以撒贝宁主持风格为切入点,简要介绍撒贝宁主持人风格的同时,剖析了撒贝宁主持风格的创新,以期为培养主持人工作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主持人;撒贝宁;主持风格;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我国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也随之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队伍。新时期下,电视节目主持人面临更大竞争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中肯定了个体工商户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社会保险法》”)中有关个体工商户的社会保险规定的比较笼统,多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条例中,现行的法律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的保障需求。  关键词:个体工商户;社会保险;筹划  一、个体工商户的社会保险的相
期刊
摘要:网络综艺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开播以来,话题不断,创造了较高的点击量与话题讨论度。本文将从构成元素、特点两方面对《吐槽大会》进行分析,探究其从众多网络脱口秀节目脱颖而出的原因。  关键词:吐槽大会;吐槽文化;脱口秀  网络脱口秀,是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由主持人和嘉宾面对观众脱稿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意见的节目形式,近两年网络脱口秀节目极受欢迎,形成了一种现象级的大众狂欢。由腾讯视频、上海笑果文化传
期刊
The science
期刊
摘要:基层单位政工干部应当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能够在认识事物的同时,了解事物本质并成功驾驭。政工干部的能力与素质水平,关系着基层单位政工建设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且对于政工队伍建设和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因此,促使基层单位政工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升十分重要。  关键词:基层单位;政工干部;能力与素质  1更新基层单位政工思想观念  政工干部是基层工作的核心,只有他们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和优良的思想理念,以及
期刊
摘要:近年来,各高校采购的教学和管理软件越来越多,软件采购不同于传统的有形资产,有必要对其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针对高校软件特点,分析了高校软件采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软件;采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个高校加大了软件的应用,软件采购数量也越来越多。高校管理软件按用途可分为三个类别:教学类管理软件,如教务信息系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网上考试等
期刊
摘要:水利设施的建设一直是我国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自然的水资源是一种财富,但运用不恰当时,又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由于水利工程多数临水而建,雨季防洪度汛就成为了水利工程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之一,所以做好工程建设期的防汛抗洪工作是保障水利建筑工程的重要步骤,以便顺利度过汛期。文章针对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防洪度汛问题分别从坝体拦洪标准、拦洪度汛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提高水利工程防汛水平,提升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