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职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但中职的德育教育长期存在脱离实际的情况。本文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入手,通过笔者的自身教学实践,以期找到德育教育与实用性的切合点。
[关键词] 货币 通货膨胀 避险
刚刚过去的两年,堪称中国的经济年。从2007年的基金火爆、全民炒股,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国人在这场过山车式的经济形势的變化中,第一次惊觉经济和自己以及自己的日常生活如此接近。面对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式,在校学子们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于他们自身眼界和经验的局限,中职生很难正确地认识目前的社会形势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中职生的德育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能从正确的角度来对待。但是在过去的教育中实践中,长期存在理论和实际脱离的现实,尽管现实中种种问题的答案,都能在德育书本中找到答案,然而脱离实际的教学在德育教育中就表现为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通过德育教育做到增加中职学生社会生存技能,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一直是中职德育教育的目标所在,也是中职德育教师们孜孜探求的目标。
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切身观察发现,在过去的两年中,在全球经济经受考验的同时,深锁在象牙塔中的学生对于种种经济现象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笔者认为,应该抓住时机,从这些兴趣入手,摆脱过去德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空洞的布道式说教,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发生在周围的事件,从实际出发,使德育教育体现出实用性。
有的同学常常喜欢把追求金钱作为自己的人生重要目标之一,甚至有人将之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笔者认为,可以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揭开金钱的真面目,认识财富的本质,从而提升个人的社会生存能力。
一、认识钱的本质
钱,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叫做货币。在原始社会后期,剩余价值的产生使得交换成为了可能,于是有了物物交换。在这个时期,许多东西都充当过钱,例如,贝壳、丝帛等。所以,我们中文里面以“贝”为部首的字都含有金钱的意思,金钱也常称作“钱帛”。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逐渐变成经常的行为,交换数量日益增多,范围也日益扩大。于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常会出现商品转让的困难,就必然要求有一个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的媒介。最初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它只在狭小的范围内暂时地交替地由这种或那种商品承担,当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在特定种类的商品上时,它就定型化为货币。 因此,货币的本质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简单一点理解,货币就是一个介质,为了方便交换和计算价值,人们普遍采用用以衡量交换是否值得的一个媒介。
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货币都体现为金属形式。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由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金属货币流通占据人类社会相当长的时间。然而作为媒介物的铸币,在流通中会发生磨损,成为不足值的铸币。但这种不足值的铸币在一定限度内仍然可以像足值铸币一样充当流通手段,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而使铸币有了可用其他材料制成符号或象征来代替的可能性。当这个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材料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成了我们现实中常见的货币——纸币,也就是钱。伴随着纸币的产生,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现象也随之而来,这就是通货膨胀。
二、货币、财富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纸币更加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价值符号。明白金钱的本质之后我们发现,人们所真正想追求的,并不是金钱本身,而是金钱可以购买到的种种物品,这可以用个更加准确的词,叫做财富。
马克思将财富理解为社会财富,并将社会财富归结为劳动产品。他认为财富具有使用价值,来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价值与使用价值。
哪些东西可以创造出价值和使用价值?说到底只有两个因素,人口和资源。这是一切财富产生的根本。财富不会凭空产生,需要人类通过劳动改造生产资料而创造出来的。只有蕴含人类劳动的才是财富,而且必须如此才能产生财富。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纸币只不过是代表财富多寡的一个符号。单位货币代表的财富越多就越值钱,反之则越不值钱。
纸币产生之后,发行多少数量合适一直是一个无法准确界定的事情。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他认为纸币是货币金属的代表,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一种价值符号,间接发挥货币的职能。理论上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产生通货膨胀。而在实际上,自从纸币产生之后,通货膨胀就成为了一个社会中常见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后果是你手中的钱不再那么值钱,同样数量的钱只能买到更少的东西。纸币时代,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
三、通货膨胀下个人如何避险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中国亦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为了应对目前的危机,各国都在注入流动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上年同月为上涨2.4%),同比由上月的下降转为上涨。环比上涨0.3%。这是CPI自今年来连续9个月的负增长之后,首次转正。这也意味着国内存在通货膨胀预期。
认识了金钱与财富的真面目之后,启发学生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个人如果避免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损失呢?手中掌握的货币,会在通胀之下变得不值钱,要达到避险的目的就要从财富的本质—人口和资源入手。
人口本身也是一种资源。在任何国家,土地、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都是国有的,因为涉及到国家安全,不可能由某个人掌握,那么作为国家中的普通一员,所能掌握的资源就是自己本身的人力资本。而知识、技术都是充足自身资本的有力武器。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掌握财富,实际上,真正的钥匙就掌握在人自己手里,学生坐在教室当中学习,就是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者创造财富的能力。随着这个能力的提高,人要获得金钱也就相应地变得越来越简单。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回答现实生活中困扰学生的问题,从实际和理论两个方面可以凸显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除了是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以外,还是自己今后安身立命,开创人生的关键所在。从学生感兴趣的金钱入手,抽丝剥茧地层层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认识自己想要追求的真正目标,能为他们正确树立金钱观和人生价值观指明方向,也能达到德育教育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程树礼.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诗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货币 通货膨胀 避险
刚刚过去的两年,堪称中国的经济年。从2007年的基金火爆、全民炒股,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国人在这场过山车式的经济形势的變化中,第一次惊觉经济和自己以及自己的日常生活如此接近。面对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式,在校学子们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于他们自身眼界和经验的局限,中职生很难正确地认识目前的社会形势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中职生的德育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能从正确的角度来对待。但是在过去的教育中实践中,长期存在理论和实际脱离的现实,尽管现实中种种问题的答案,都能在德育书本中找到答案,然而脱离实际的教学在德育教育中就表现为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通过德育教育做到增加中职学生社会生存技能,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一直是中职德育教育的目标所在,也是中职德育教师们孜孜探求的目标。
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切身观察发现,在过去的两年中,在全球经济经受考验的同时,深锁在象牙塔中的学生对于种种经济现象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笔者认为,应该抓住时机,从这些兴趣入手,摆脱过去德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空洞的布道式说教,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发生在周围的事件,从实际出发,使德育教育体现出实用性。
有的同学常常喜欢把追求金钱作为自己的人生重要目标之一,甚至有人将之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笔者认为,可以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揭开金钱的真面目,认识财富的本质,从而提升个人的社会生存能力。
一、认识钱的本质
钱,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叫做货币。在原始社会后期,剩余价值的产生使得交换成为了可能,于是有了物物交换。在这个时期,许多东西都充当过钱,例如,贝壳、丝帛等。所以,我们中文里面以“贝”为部首的字都含有金钱的意思,金钱也常称作“钱帛”。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逐渐变成经常的行为,交换数量日益增多,范围也日益扩大。于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常会出现商品转让的困难,就必然要求有一个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的媒介。最初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它只在狭小的范围内暂时地交替地由这种或那种商品承担,当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在特定种类的商品上时,它就定型化为货币。 因此,货币的本质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简单一点理解,货币就是一个介质,为了方便交换和计算价值,人们普遍采用用以衡量交换是否值得的一个媒介。
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货币都体现为金属形式。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由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金属货币流通占据人类社会相当长的时间。然而作为媒介物的铸币,在流通中会发生磨损,成为不足值的铸币。但这种不足值的铸币在一定限度内仍然可以像足值铸币一样充当流通手段,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而使铸币有了可用其他材料制成符号或象征来代替的可能性。当这个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材料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成了我们现实中常见的货币——纸币,也就是钱。伴随着纸币的产生,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现象也随之而来,这就是通货膨胀。
二、货币、财富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纸币更加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价值符号。明白金钱的本质之后我们发现,人们所真正想追求的,并不是金钱本身,而是金钱可以购买到的种种物品,这可以用个更加准确的词,叫做财富。
马克思将财富理解为社会财富,并将社会财富归结为劳动产品。他认为财富具有使用价值,来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价值与使用价值。
哪些东西可以创造出价值和使用价值?说到底只有两个因素,人口和资源。这是一切财富产生的根本。财富不会凭空产生,需要人类通过劳动改造生产资料而创造出来的。只有蕴含人类劳动的才是财富,而且必须如此才能产生财富。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纸币只不过是代表财富多寡的一个符号。单位货币代表的财富越多就越值钱,反之则越不值钱。
纸币产生之后,发行多少数量合适一直是一个无法准确界定的事情。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他认为纸币是货币金属的代表,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一种价值符号,间接发挥货币的职能。理论上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产生通货膨胀。而在实际上,自从纸币产生之后,通货膨胀就成为了一个社会中常见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后果是你手中的钱不再那么值钱,同样数量的钱只能买到更少的东西。纸币时代,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
三、通货膨胀下个人如何避险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中国亦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为了应对目前的危机,各国都在注入流动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上年同月为上涨2.4%),同比由上月的下降转为上涨。环比上涨0.3%。这是CPI自今年来连续9个月的负增长之后,首次转正。这也意味着国内存在通货膨胀预期。
认识了金钱与财富的真面目之后,启发学生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个人如果避免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损失呢?手中掌握的货币,会在通胀之下变得不值钱,要达到避险的目的就要从财富的本质—人口和资源入手。
人口本身也是一种资源。在任何国家,土地、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都是国有的,因为涉及到国家安全,不可能由某个人掌握,那么作为国家中的普通一员,所能掌握的资源就是自己本身的人力资本。而知识、技术都是充足自身资本的有力武器。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掌握财富,实际上,真正的钥匙就掌握在人自己手里,学生坐在教室当中学习,就是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者创造财富的能力。随着这个能力的提高,人要获得金钱也就相应地变得越来越简单。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回答现实生活中困扰学生的问题,从实际和理论两个方面可以凸显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除了是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以外,还是自己今后安身立命,开创人生的关键所在。从学生感兴趣的金钱入手,抽丝剥茧地层层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认识自己想要追求的真正目标,能为他们正确树立金钱观和人生价值观指明方向,也能达到德育教育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程树礼.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诗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