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评价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57例乳腺癌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边缘形态、内部钙化、后方回声、周围组织情况等 方面。结果:典型乳腺癌的声像特征:外形不规则、周围高回声环、纵横径比值>0.77、砂粒样钙化、后方回声衰减等)但小乳癌 无上述特征。结论:超声对乳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仍有局限性。
关键词:乳腺癌;超声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在我国乳腺癌居妇女恶性肿瘤的第2位,并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超声因其简便易行,己成为诊断乳腺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近期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的超声图像以评价超声在其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组57例乳腺癌患者均来自2003年6月~2003年12月我院外科住院的女性患者,年龄24~83岁,平均48岁。全部行彩超检查并经手术、 病理证实。
2.仪器 使用ATL 5000及HP8500彩超诊断仪,
探头频率7.5MHz。
3.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于乳腺各象限作纵横切 扫查。在病灶位置重点观察肿块的边缘形态、周围声环、内部回声、后方衰减等,然后观察彩色多普勒血 流显示情况,按Adler分级:0级,病灶内未见血流信 号;I级,少量血流,可见1~2处点状血流信号;II级, 中量血流,可见一条主要血管(长度超过病灶的半 径)或几条小血管;III级,丰富血流,可见4条以上 血管或血管互织成网。
2.结果
57例乳腺癌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对照,符合诊 断者51例(符合率89.5%),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5 例、导管内癌7例、单纯癌7例、髓样癌5例、黏液 腺癌2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 2例、腺癌1例。误诊6例,其中误诊为纤维腺瘤3例,病理结果为浸润性导管癌2例、髓样癌1例;误诊为囊肿1例,病3理结果为导管内癌;误诊为乳腺病2例,病理结果为浸润性导管癌2例。
讨论
1.乳腺癌的二维超声图像分析“边缘形态不规则”表现为“角征”、“毛刺征”、 “伪足状突起”[1]。有文献表明此声像特异性98%。本组病例提示各型乳腺癌中均有此表现,与病灶大小有关。而本组误诊为纤维腺瘤的髓样癌,虽病灶较大,但边界清晰、外形相对规则圆钝(图3),可能因为此类癌的边缘在组织学上呈“钝性”或“推进性”生长,而不是穿插性和触角样生长。与纤维腺瘤不易鉴别。
“周围高回声环”厚度多为2~4mm,其病理基础是肿瘤向周围浸润以及肿瘤引起周围组织纤维化、胶原万方数据本组病例提示各型乳腺癌均有此表现,以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多见。但本组误诊为纤维腺瘤的2例浸润性导管癌因病灶较小(<1cm),其瘤环规则菲薄,误以为良性肿瘤的完整包膜,提示“周围高回声环”对小乳癌的诊断意义不大。纵横径比值也是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指标之一,其理论依据是恶性肿瘤的生长常常脱离正常组织平面而导致前后径增大。该临界值为0.77或1,但是,各家文献报道不一。本组纵横径比值>0.77有52例("1者有11例,并有病灶越小,此比值越大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本组误诊为纤维腺瘤及乳腺病的4例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均<1cm,外形规则、回声均匀,但纵横径比值接近1。提示小乳癌的诊断中,纵横径比值值得参考。砂粒样钙化指大小100~5000m的钙化,后方无声影。被认为是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征,因恶性肿瘤影响局部钙、磷代谢而形成。其发现率较低(本组9/57),一旦发现,提示恶性的可能性极大。后方衰减曾被认为是恶性病变的标志性特征。但目前认为肿瘤声像图后方的增强或衰减,是根据肿瘤内部纤维组织及腺体成分多少而决定的。如髓样癌腺细胞多,组织疏松,后方回声增强。故应用时须慎重。本组病例数较少,实质性肿瘤均为低回声(以脂 肪组织为参照),故未将回声类型纳入观察范围。
2.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图像分析
恶性肿瘤能释放一种血管增生因子,刺激血管生 长,这是彩超应用于肿瘤诊断的病理学基础。本组病 例血流检出率87.78(50/57),II级以上(图5)40例, 与文献报道的血流信号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相符,多为 高速高阻血流。血流检出与病灶大小有关,>2cm的 肿瘤血流检出率100%,<1cm的肿瘤均未检出血流 信号,可能因为肿瘤体积小,新生血管相对较少且管 径较细,以及仪器灵敏度的局限性,以致细小血管的 低速血流难以显示。本组误诊的4例浸润性导管癌及1例导管内癌病灶<1cm,均无血流信号检出,提示彩超对小乳癌的诊断意义不大。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有较高价值,本组诊断符合率达89.5% (51/57)。但由于乳腺肿块存在良、恶性交错现象,超声也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小乳癌的误诊率较高。故笔者建议实际操作中应细致观察、综合分析,对于超声发现的肿块,无论大小、有无恶性征象,均应密切随访或手术活检。
参考文献
1 Slavros AT^Thickman D,Rapp CYal. Solid breast nodules: Use oT sonograph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 Radiology,995,196(1) : 123-134
2夏罕生,刘利民,顾勇主,等.乳腺肿块灰阶超声图像分析.上海医学影像杂志,2002,11(3)183/184
关键词:乳腺癌;超声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在我国乳腺癌居妇女恶性肿瘤的第2位,并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超声因其简便易行,己成为诊断乳腺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近期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的超声图像以评价超声在其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组57例乳腺癌患者均来自2003年6月~2003年12月我院外科住院的女性患者,年龄24~83岁,平均48岁。全部行彩超检查并经手术、 病理证实。
2.仪器 使用ATL 5000及HP8500彩超诊断仪,
探头频率7.5MHz。
3.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于乳腺各象限作纵横切 扫查。在病灶位置重点观察肿块的边缘形态、周围声环、内部回声、后方衰减等,然后观察彩色多普勒血 流显示情况,按Adler分级:0级,病灶内未见血流信 号;I级,少量血流,可见1~2处点状血流信号;II级, 中量血流,可见一条主要血管(长度超过病灶的半 径)或几条小血管;III级,丰富血流,可见4条以上 血管或血管互织成网。
2.结果
57例乳腺癌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对照,符合诊 断者51例(符合率89.5%),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5 例、导管内癌7例、单纯癌7例、髓样癌5例、黏液 腺癌2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 2例、腺癌1例。误诊6例,其中误诊为纤维腺瘤3例,病理结果为浸润性导管癌2例、髓样癌1例;误诊为囊肿1例,病3理结果为导管内癌;误诊为乳腺病2例,病理结果为浸润性导管癌2例。
讨论
1.乳腺癌的二维超声图像分析“边缘形态不规则”表现为“角征”、“毛刺征”、 “伪足状突起”[1]。有文献表明此声像特异性98%。本组病例提示各型乳腺癌中均有此表现,与病灶大小有关。而本组误诊为纤维腺瘤的髓样癌,虽病灶较大,但边界清晰、外形相对规则圆钝(图3),可能因为此类癌的边缘在组织学上呈“钝性”或“推进性”生长,而不是穿插性和触角样生长。与纤维腺瘤不易鉴别。
“周围高回声环”厚度多为2~4mm,其病理基础是肿瘤向周围浸润以及肿瘤引起周围组织纤维化、胶原万方数据本组病例提示各型乳腺癌均有此表现,以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多见。但本组误诊为纤维腺瘤的2例浸润性导管癌因病灶较小(<1cm),其瘤环规则菲薄,误以为良性肿瘤的完整包膜,提示“周围高回声环”对小乳癌的诊断意义不大。纵横径比值也是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指标之一,其理论依据是恶性肿瘤的生长常常脱离正常组织平面而导致前后径增大。该临界值为0.77或1,但是,各家文献报道不一。本组纵横径比值>0.77有52例("1者有11例,并有病灶越小,此比值越大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本组误诊为纤维腺瘤及乳腺病的4例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均<1cm,外形规则、回声均匀,但纵横径比值接近1。提示小乳癌的诊断中,纵横径比值值得参考。砂粒样钙化指大小100~5000m的钙化,后方无声影。被认为是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征,因恶性肿瘤影响局部钙、磷代谢而形成。其发现率较低(本组9/57),一旦发现,提示恶性的可能性极大。后方衰减曾被认为是恶性病变的标志性特征。但目前认为肿瘤声像图后方的增强或衰减,是根据肿瘤内部纤维组织及腺体成分多少而决定的。如髓样癌腺细胞多,组织疏松,后方回声增强。故应用时须慎重。本组病例数较少,实质性肿瘤均为低回声(以脂 肪组织为参照),故未将回声类型纳入观察范围。
2.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图像分析
恶性肿瘤能释放一种血管增生因子,刺激血管生 长,这是彩超应用于肿瘤诊断的病理学基础。本组病 例血流检出率87.78(50/57),II级以上(图5)40例, 与文献报道的血流信号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相符,多为 高速高阻血流。血流检出与病灶大小有关,>2cm的 肿瘤血流检出率100%,<1cm的肿瘤均未检出血流 信号,可能因为肿瘤体积小,新生血管相对较少且管 径较细,以及仪器灵敏度的局限性,以致细小血管的 低速血流难以显示。本组误诊的4例浸润性导管癌及1例导管内癌病灶<1cm,均无血流信号检出,提示彩超对小乳癌的诊断意义不大。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有较高价值,本组诊断符合率达89.5% (51/57)。但由于乳腺肿块存在良、恶性交错现象,超声也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小乳癌的误诊率较高。故笔者建议实际操作中应细致观察、综合分析,对于超声发现的肿块,无论大小、有无恶性征象,均应密切随访或手术活检。
参考文献
1 Slavros AT^Thickman D,Rapp CYal. Solid breast nodules: Use oT sonograph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 Radiology,995,196(1) : 123-134
2夏罕生,刘利民,顾勇主,等.乳腺肿块灰阶超声图像分析.上海医学影像杂志,2002,11(3)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