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太极拳是道家思想与武术实战完美结合的产物,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一套内外相合、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快慢相连、形意结合的拳法,此拳意、气、形于一体,无极而生太极,浑然一圆,故称“太极拳”。无论是在教学比赛中,还是文化艺术上,都没有离开太极拳的踪影,反而是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成为完成“健康中国2030”很好的健身项目。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关键词】:太极拳;健康中国;健身
前言
太极拳博大精深,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速度日新月异的今天,太极拳作为一项全民健身运动正被广泛的传播。太极拳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太极拳十三势讲究,“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是合“掤捋挤按”四正之手、“採挒肘靠”四隅之手,以得“乾坤艮兑、坎离巽震”方位八门之卦;而以进步为火、退步为水、左顾为木、右盼为金、定为中方土的身形分步来应五行之用,故练太极拳时须身合八卦,脚踏五行。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练拳过程中越来越能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身体的不适和伤病在不知不觉中已荡然无存。
初识太极拳
太极拳是让人产生神秘感、想象力、看完太极拳高手练习后及其想模仿。从太极拳创编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不论环境如何变迁仍在尽心竭力地传承它;无数仁人志士在著书立说把它发扬光大;无数仁人志士想通过练习它而获得超乎寻常的技击能力;有多少人穷其毕生精力想搞明自它;又有多少人关注它、实践它并从中获得了健康和幸福,这么多人为之追求的太极拳到底是什么呢?对此,可以从现在浩瀚的太极拳信息来源中看到百家之言。练家有练家的体会,专家有专家的观点,从易到难、从古到今、从道家到儒家或浅或深都有不同的讲究和说法。不同阅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人对太极拳的认识都不尽相同。太极拳既然叫拳,首先要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竞技性、其次是健身性、最后表现出来的才是养生功能。
太极拳起源说
太极拳源流,各执己见,众说纷纭,争鸣不休,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但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2007年国家武术部门详细考察、论证后,命名温县陈家沟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源于河南温县,是一批批学者和武术研究、教学机构经过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太极拳的诞生是经过无数人的实践,并经过漫长的岁月积累才渐渐有了雏形,再经过后来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才形成了今天的太极拳。某一个人可能在太极拳方面很有名气,只是他在传承的过程中付出的比别人多才有了成就。因此,不要再辩论谁才是太极拳鼻祖这个问题了,有辩论的时间还不如静下心来好好的练上几趟太极拳更有实际意义。
太极拳功法
太极拳练习过程中一种非常有效增加内功的练习方法是站无极桩。无极桩也称为自然桩,被练拳者奉为太极拳的根基。拳理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也。”站无极桩时身体处于高度自觉放松状态,意行合一,阴阳相调,无形无象亦有形有象,是一种平衡和谐的内在运动。通过站无极桩,能增加内功和下肢肌肉力量,随着练功时间的增加,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调整呼吸,为进一步学习太极拳的发力奠定基础。站无极桩对于还没入门的初学者来说看似枯燥乏味,但随着练功的深入以及内功的增加会对练习无极桩逐渐上瘾,甚至能达到乐此不疲的境界。达到这种状态需要一个过程,谁能从这个过程中走过来,谁就有望在太极拳方面获得真正的功夫,有的人需要几年,有的人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正所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何谓功夫?功夫=时间+汗水+练得其法,这三样缺了哪一个都练不出真正的上乘功夫。
1、桩势: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头微上顶,下颌内收,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掌指朝下,两眼微闭,舌尖轻抵上鄂。
2、要领: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落胯提肛,十趾抓地,脚心空出,手臂浑圆,精力集中,周身放松。
3、意念:排除杂念后入静,使内气充盈,用意念引导呼吸,使内气自然周流全身,气动意先行,意动气随之,达到意气内在的统一。
4、呼吸:鼻呼鼻吸,呼吸自然,缓慢均匀。
5、时间:每次站10—30分钟,每日站30—60分钟。
五行桩是内家拳的基本桩功,是太极拳及太极推手中增加内功的练法,也是步入内家拳的必经之路。其名因天地五行于人体五行而来,是一套修练身心,平衡人体阴阳,强筋壮骨,固本培元的内功修练方式,也是一套极具珍贵的桩功功法。它把人体各部按照太极推手的要领安排成一个圆满的姿势,其整个太极推手都离不开这个桩势的基本法则。在推手过程中尽管动作千变万化,但要领都离不开五行桩,所以有“万变不离其宗”之说。因此,练习太极推手必须认真练好五行桩。
什么是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是身法端正,宽胸实腹,“意注丹田”,意识引导呼吸,将气徐徐送到腹部脐下。太极拳在运动时,一般都是采用腹式呼吸,同时“意注丹田”这样能达到太极拳“身动、心静、气敛、神舒”的境地。有腹式呼吸来加深气息的深长,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片段配合,不能用强制的方法。要求整套动作都要与一呼一吸结合得非常密切,应根据动作的开合、屈伸、起落、进退、虚实等变化,自然地去配合。一般地说,呼吸总是与胸廓的肩胛的活动自然结合着。在一个动作里,往往就伴随着一呼一吸,而不是一个动作固定为一吸或是一呼。 含胸拔背
含胸是胸部略向内含虚,使胸部有舒宽的感觉。这样有利于做好腹式呼吸,能在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合和两肋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隔有下降舒展的机会。这样既能使重心下降,又能使肺脏活动和横隔活动加强拔背与含胸是相互联系的,要含胸就势必拔背,拔背是在胸略向内含时背部肌肉向下松沉,两肩中间、颈下第三脊骨鼓起上提并略向后上方拉起。这样,背部肌肉就会有一定的张力和弹力,皮肤有绷紧的感觉。
松腰敛臀
太极拳要求含胸,有要求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必须松腰,腰部下沉,整个背部向外略呈浅度弧形,这样会使坐身或蹲身的姿势更加稳健。松腰不仅帮助沉气和下肢的稳定性,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的活动及动作的完整性起着主导作用。敛臀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础上使臀部稍内收,主要作用是“气沉丹田”的要求下能使腹部充实团聚。敛臀时,可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肌肉,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后轻轻向前、向内收敛,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似的。
圆裆松胯
裆即会阴部分。头顶百会穴的“虚领顶劲”要与会阴穴上下相应,这是保持身法端正、气血上下贯通的锻炼方法。裆要圆、又要实。两膝微向里合,裆自然能圆。会阴处徐徐上提,裆自然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有一股裆劲产生出来。有了裆劲,下肢更加有力,从而桩步更加稳固。
沉肩坠肘
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坠肘,是肩肘向下沉坠,这时两臂由于肩、肘的沉坠会有一种沉重的内劲的感觉。这就是上肢内在的遒劲,外似绵软,内实刚健,犹如“棉里裹针”。两肩除沉之外,还要有一些微微向前合抱的意思,这样能使胸部完全含蓄,使脊背成圆形。两肘下坠之外,也要有一些微微向里的裹劲。
舒指坐腕
舒指是将掌指自然伸展,坐腕就是将腕关节向手背、虎口的一侧自然曲起。比如前推掌伸出,在没有前伸时,掌心微成窝形,蓄而不张,这时是虚掌;在前伸的过程中,逐渐舒展,是由虚而实;到达推掌的终点时,掌指自然伸展开来,掌腕自然屈起向下坐,掌根微微含劲向前凸出,使由腰背而发的劲力通过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凸掌而贯穿到掌指,这时是实掌。
太极推手
太极拳推下也称打手、揉手等。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提高者和研修者必须要练习的太极拳内容。陈、杨、武、吴、孙等太极拳流派中都有推手的练法,不同流派推手的动作和风格各有持色。如陈式太极拳推手的整体动作幅度起伏大,在推手中有拿法。杨式太极拳推手动作平稳圆活,研究听化劲之后发劲。吴式太极拳推手讲究以化为主,让对方落空。武式太极拳只练“四正推手”。太极拳棍也是太极拳内容体系,练劲力感悟和技击能力的重要练功手段。从大极拳的训练过程来看,有了“知敌”的尝路功夫,还要进行两人的推手实践,才能“知彼”,从而达到实战掌控对方的目的。
综上所述,练太极拳保养身体和享受生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和谐地融人现实生活吧,作为自己陶冶身心、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调节心理状态和社会行为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周兰萍.对太极拳与太极哲学思想渊源之探析[J]. 中华武术(研究). 2011(05) 34-39
[2]肖伟,近十年来太极拳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8)32-34
[3]郭书芬,彭覃.太极拳健身文化价值探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02)78-82
【关键词】:太极拳;健康中国;健身
前言
太极拳博大精深,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速度日新月异的今天,太极拳作为一项全民健身运动正被广泛的传播。太极拳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太极拳十三势讲究,“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是合“掤捋挤按”四正之手、“採挒肘靠”四隅之手,以得“乾坤艮兑、坎离巽震”方位八门之卦;而以进步为火、退步为水、左顾为木、右盼为金、定为中方土的身形分步来应五行之用,故练太极拳时须身合八卦,脚踏五行。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练拳过程中越来越能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身体的不适和伤病在不知不觉中已荡然无存。
初识太极拳
太极拳是让人产生神秘感、想象力、看完太极拳高手练习后及其想模仿。从太极拳创编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不论环境如何变迁仍在尽心竭力地传承它;无数仁人志士在著书立说把它发扬光大;无数仁人志士想通过练习它而获得超乎寻常的技击能力;有多少人穷其毕生精力想搞明自它;又有多少人关注它、实践它并从中获得了健康和幸福,这么多人为之追求的太极拳到底是什么呢?对此,可以从现在浩瀚的太极拳信息来源中看到百家之言。练家有练家的体会,专家有专家的观点,从易到难、从古到今、从道家到儒家或浅或深都有不同的讲究和说法。不同阅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人对太极拳的认识都不尽相同。太极拳既然叫拳,首先要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竞技性、其次是健身性、最后表现出来的才是养生功能。
太极拳起源说
太极拳源流,各执己见,众说纷纭,争鸣不休,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但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2007年国家武术部门详细考察、论证后,命名温县陈家沟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源于河南温县,是一批批学者和武术研究、教学机构经过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太极拳的诞生是经过无数人的实践,并经过漫长的岁月积累才渐渐有了雏形,再经过后来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才形成了今天的太极拳。某一个人可能在太极拳方面很有名气,只是他在传承的过程中付出的比别人多才有了成就。因此,不要再辩论谁才是太极拳鼻祖这个问题了,有辩论的时间还不如静下心来好好的练上几趟太极拳更有实际意义。
太极拳功法
太极拳练习过程中一种非常有效增加内功的练习方法是站无极桩。无极桩也称为自然桩,被练拳者奉为太极拳的根基。拳理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也。”站无极桩时身体处于高度自觉放松状态,意行合一,阴阳相调,无形无象亦有形有象,是一种平衡和谐的内在运动。通过站无极桩,能增加内功和下肢肌肉力量,随着练功时间的增加,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调整呼吸,为进一步学习太极拳的发力奠定基础。站无极桩对于还没入门的初学者来说看似枯燥乏味,但随着练功的深入以及内功的增加会对练习无极桩逐渐上瘾,甚至能达到乐此不疲的境界。达到这种状态需要一个过程,谁能从这个过程中走过来,谁就有望在太极拳方面获得真正的功夫,有的人需要几年,有的人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正所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何谓功夫?功夫=时间+汗水+练得其法,这三样缺了哪一个都练不出真正的上乘功夫。
1、桩势: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头微上顶,下颌内收,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掌指朝下,两眼微闭,舌尖轻抵上鄂。
2、要领: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落胯提肛,十趾抓地,脚心空出,手臂浑圆,精力集中,周身放松。
3、意念:排除杂念后入静,使内气充盈,用意念引导呼吸,使内气自然周流全身,气动意先行,意动气随之,达到意气内在的统一。
4、呼吸:鼻呼鼻吸,呼吸自然,缓慢均匀。
5、时间:每次站10—30分钟,每日站30—60分钟。
五行桩是内家拳的基本桩功,是太极拳及太极推手中增加内功的练法,也是步入内家拳的必经之路。其名因天地五行于人体五行而来,是一套修练身心,平衡人体阴阳,强筋壮骨,固本培元的内功修练方式,也是一套极具珍贵的桩功功法。它把人体各部按照太极推手的要领安排成一个圆满的姿势,其整个太极推手都离不开这个桩势的基本法则。在推手过程中尽管动作千变万化,但要领都离不开五行桩,所以有“万变不离其宗”之说。因此,练习太极推手必须认真练好五行桩。
什么是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是身法端正,宽胸实腹,“意注丹田”,意识引导呼吸,将气徐徐送到腹部脐下。太极拳在运动时,一般都是采用腹式呼吸,同时“意注丹田”这样能达到太极拳“身动、心静、气敛、神舒”的境地。有腹式呼吸来加深气息的深长,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片段配合,不能用强制的方法。要求整套动作都要与一呼一吸结合得非常密切,应根据动作的开合、屈伸、起落、进退、虚实等变化,自然地去配合。一般地说,呼吸总是与胸廓的肩胛的活动自然结合着。在一个动作里,往往就伴随着一呼一吸,而不是一个动作固定为一吸或是一呼。 含胸拔背
含胸是胸部略向内含虚,使胸部有舒宽的感觉。这样有利于做好腹式呼吸,能在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合和两肋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隔有下降舒展的机会。这样既能使重心下降,又能使肺脏活动和横隔活动加强拔背与含胸是相互联系的,要含胸就势必拔背,拔背是在胸略向内含时背部肌肉向下松沉,两肩中间、颈下第三脊骨鼓起上提并略向后上方拉起。这样,背部肌肉就会有一定的张力和弹力,皮肤有绷紧的感觉。
松腰敛臀
太极拳要求含胸,有要求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必须松腰,腰部下沉,整个背部向外略呈浅度弧形,这样会使坐身或蹲身的姿势更加稳健。松腰不仅帮助沉气和下肢的稳定性,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的活动及动作的完整性起着主导作用。敛臀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础上使臀部稍内收,主要作用是“气沉丹田”的要求下能使腹部充实团聚。敛臀时,可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肌肉,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后轻轻向前、向内收敛,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似的。
圆裆松胯
裆即会阴部分。头顶百会穴的“虚领顶劲”要与会阴穴上下相应,这是保持身法端正、气血上下贯通的锻炼方法。裆要圆、又要实。两膝微向里合,裆自然能圆。会阴处徐徐上提,裆自然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有一股裆劲产生出来。有了裆劲,下肢更加有力,从而桩步更加稳固。
沉肩坠肘
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坠肘,是肩肘向下沉坠,这时两臂由于肩、肘的沉坠会有一种沉重的内劲的感觉。这就是上肢内在的遒劲,外似绵软,内实刚健,犹如“棉里裹针”。两肩除沉之外,还要有一些微微向前合抱的意思,这样能使胸部完全含蓄,使脊背成圆形。两肘下坠之外,也要有一些微微向里的裹劲。
舒指坐腕
舒指是将掌指自然伸展,坐腕就是将腕关节向手背、虎口的一侧自然曲起。比如前推掌伸出,在没有前伸时,掌心微成窝形,蓄而不张,这时是虚掌;在前伸的过程中,逐渐舒展,是由虚而实;到达推掌的终点时,掌指自然伸展开来,掌腕自然屈起向下坐,掌根微微含劲向前凸出,使由腰背而发的劲力通过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凸掌而贯穿到掌指,这时是实掌。
太极推手
太极拳推下也称打手、揉手等。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提高者和研修者必须要练习的太极拳内容。陈、杨、武、吴、孙等太极拳流派中都有推手的练法,不同流派推手的动作和风格各有持色。如陈式太极拳推手的整体动作幅度起伏大,在推手中有拿法。杨式太极拳推手动作平稳圆活,研究听化劲之后发劲。吴式太极拳推手讲究以化为主,让对方落空。武式太极拳只练“四正推手”。太极拳棍也是太极拳内容体系,练劲力感悟和技击能力的重要练功手段。从大极拳的训练过程来看,有了“知敌”的尝路功夫,还要进行两人的推手实践,才能“知彼”,从而达到实战掌控对方的目的。
综上所述,练太极拳保养身体和享受生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和谐地融人现实生活吧,作为自己陶冶身心、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调节心理状态和社会行为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周兰萍.对太极拳与太极哲学思想渊源之探析[J]. 中华武术(研究). 2011(05) 34-39
[2]肖伟,近十年来太极拳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8)32-34
[3]郭书芬,彭覃.太极拳健身文化价值探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02)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