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87
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在教知识之外,还应言传身教,让学生去正确的成长为一个有道德情怀的人,这其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无疑非常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低年级学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和适应时期,而小学生学习行为又同其他行为方式(如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对学习的本身,而且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本身,对于形成和完善儿童个性,对于儿童的主体发展乃至对于提高整个下一代的身心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与道德心理结构相结合、相渗透,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着手培养。
一、认知——习惯培养应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要让一个人去做一件事情,最好的方法是,让他心里自发地想去做这件事,通俗一点讲,就是让他将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身动力并形成一个理念!而让学生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进行认识的最佳途径就是上课!现代教育学也认为,学校进行德育途径有很多,其一就是结合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来进行,这也是最基本的途径,而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培根在《论人生》中便明确指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所以,小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要从就抓起,要让他们知道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习惯好是学习好、身体好、思想好的前提條件,而当一个人习惯好了,他的学习、身体、思想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他就已经是综合素质较好的人的候选人了,继续发展下去,也就大有希望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例如,在教学《特殊的考试》一课时,通过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让每个学生都切身参与进去,让学生们从心里去明白,讲卫生,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还要通过行动来表现,将“知”与习惯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除了在课堂上认得许多字、学到很多的知识外,还应该在日常的上课学习中,对道德有一定的认知,并逐步培养出一定的基础能力,最终还能慢慢将这种能力变为一种习惯。
二、情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一些先天需求,人的需求越是低级的需求就越基本,越与动物相似;越是高级的需求就越为人类所特有。同时这些需求都是按照先后顺序出现的,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即需求层次,其中尊重需求即位于理论的顶端。这体现出尊重需求是每一个人迫切需要拥有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性全然不同,但渴望被尊重的需求是一致的。因此,在师生接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思想和行动,多关注学生的内在体验与情感,学会蹲下来倾听学生们的心声,拉近彼此心灵间的距离,了解到他们的想法,再因势利导,久而久之,学生的行为习惯自然就朝着正确的方向形成了。
三、意志——习惯的培养要不断地重复。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练习。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要矫正就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同坏习惯作斗争才能形成,在训练中要强调“反复”、“严格”四个字,不怕麻烦。
四、行为——身教重于言教
学生都具有向师性。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所以,一位教师必须时刻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一位教师只有举止适度,行为端庄,才有利于确立自己的完美形象,受到学生的爱戴和欢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身教形象,给学生以良好的精神感染。有一段时间,班级中学生每天午餐浪费粮食的现象比较严重,发现这一情况后,笔者除了每天对学生们进行节俭教育外,还利用在教室里和学生们一起午餐的时机,让学生们能近距离地观察到教师吃饭时坚决不浪费,长期这样做以后,慢慢地,学生们来向教师反映某个学生倒饭的现象越来越少,虽然有某些学生还偶有反复,但是,比起以前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
总而言之,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着手,把这四个方面融合成一个整体,在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时,既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更要重视对其行为习惯的认知和感情的培养,让他们在知、情、意、行整体和谐的统一中求得习惯训练的有效性,这样更易让学生养成一个终身难忘的行为习惯,达到立德树人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在教知识之外,还应言传身教,让学生去正确的成长为一个有道德情怀的人,这其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无疑非常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低年级学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和适应时期,而小学生学习行为又同其他行为方式(如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对学习的本身,而且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本身,对于形成和完善儿童个性,对于儿童的主体发展乃至对于提高整个下一代的身心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与道德心理结构相结合、相渗透,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着手培养。
一、认知——习惯培养应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要让一个人去做一件事情,最好的方法是,让他心里自发地想去做这件事,通俗一点讲,就是让他将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身动力并形成一个理念!而让学生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进行认识的最佳途径就是上课!现代教育学也认为,学校进行德育途径有很多,其一就是结合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来进行,这也是最基本的途径,而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培根在《论人生》中便明确指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所以,小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要从就抓起,要让他们知道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习惯好是学习好、身体好、思想好的前提條件,而当一个人习惯好了,他的学习、身体、思想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他就已经是综合素质较好的人的候选人了,继续发展下去,也就大有希望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例如,在教学《特殊的考试》一课时,通过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让每个学生都切身参与进去,让学生们从心里去明白,讲卫生,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还要通过行动来表现,将“知”与习惯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除了在课堂上认得许多字、学到很多的知识外,还应该在日常的上课学习中,对道德有一定的认知,并逐步培养出一定的基础能力,最终还能慢慢将这种能力变为一种习惯。
二、情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一些先天需求,人的需求越是低级的需求就越基本,越与动物相似;越是高级的需求就越为人类所特有。同时这些需求都是按照先后顺序出现的,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即需求层次,其中尊重需求即位于理论的顶端。这体现出尊重需求是每一个人迫切需要拥有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性全然不同,但渴望被尊重的需求是一致的。因此,在师生接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思想和行动,多关注学生的内在体验与情感,学会蹲下来倾听学生们的心声,拉近彼此心灵间的距离,了解到他们的想法,再因势利导,久而久之,学生的行为习惯自然就朝着正确的方向形成了。
三、意志——习惯的培养要不断地重复。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练习。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要矫正就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同坏习惯作斗争才能形成,在训练中要强调“反复”、“严格”四个字,不怕麻烦。
四、行为——身教重于言教
学生都具有向师性。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所以,一位教师必须时刻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一位教师只有举止适度,行为端庄,才有利于确立自己的完美形象,受到学生的爱戴和欢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身教形象,给学生以良好的精神感染。有一段时间,班级中学生每天午餐浪费粮食的现象比较严重,发现这一情况后,笔者除了每天对学生们进行节俭教育外,还利用在教室里和学生们一起午餐的时机,让学生们能近距离地观察到教师吃饭时坚决不浪费,长期这样做以后,慢慢地,学生们来向教师反映某个学生倒饭的现象越来越少,虽然有某些学生还偶有反复,但是,比起以前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
总而言之,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着手,把这四个方面融合成一个整体,在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时,既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更要重视对其行为习惯的认知和感情的培养,让他们在知、情、意、行整体和谐的统一中求得习惯训练的有效性,这样更易让学生养成一个终身难忘的行为习惯,达到立德树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