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因你而美丽 你因数学而精彩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e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学生通过艰辛的努力却学了不少“没有价值的数学”,与此相对应的是,还有许多在相应年龄段应该学的必需的数学却在数学课程中又学不到。
  有人奇怪,数学教育中难道还存在无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去耗费精力吗?当然存在!君不见那些在数学课堂上刻意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数学;刻板的重复、堆砌量的训练的数学;无来龙去脉、掐头去尾“烧中段”的数学;靠人为编制追求某种“噱头”的偏题、怪题的数学;追求形式上的字眼不追求实质理解的数学;故意居高临下、让人望而生畏或敬而远之的数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呢?多次成功运用儿童文化教学的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渗透儿童文化理念,无疑是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好的途径!
  一、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努力构建生活的课堂
  构建生活的课堂,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还学生以儿童”。课堂要实现由知识中心向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转变,就必须切切实实研究、了解、关怀这个“人”。这个“人”首先是儿童,他们是真实的、生活着的、有思想的、有情感的、有需求的,是独立于世的,而不是成人的附庸,任人打造生产的产品;他们是虽不成熟,但并非一无所知,而且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幻想;他们虽禀赋各异,却不乏独到见解。只有让课堂成为他们学习、交往、成长的理想时空,教师在课堂中引领着他们过一种积极有意义的生活,那样才是对儿童真正意义上的关怀。
  课例1:《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片段
  课一开始,老师便告诉学生本节课是研究分配东西的问题。(板书:分配)
  接着教师问:“你们分过东西吗?”
  随即,教师出示一手提包,笑眯眯地问:“我请你们分这提包内的东西,你们现在怎么想?”
  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想法:提包内有什么东西?有多少?是分光还是要剩下一点呢?分给哪几个人?分的一样多,还是有多有少呢?
  师生共同归纳出分东西的一般思考步骤:分什么?有多少?分给谁?怎样分?
  板书结论,使学生明确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进,通俗易懂,揭示了分配问题的基本条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就在人们的周围。]
  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画一长方形,注明它表示一块土地,问题:“谁能分?”学生说:“有多大不知道,没得分。”
  教师注明400公顷,“谁能分?”
  学生说:“分给谁?怎样分都不知道,没法分。”(在此已反映出学生对解题思路有所感知。)
  教师又说:“谁能把它平均分成5份?”
  学生操作后,教师:“你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
  教师:“这是一种什么分法?”教师板书,注明等分。
  教师提出新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分配土地?”
  进一步引导:“假如这400公顷土地,平均分给5个耕作小组管理,你们说好吗?”
  学生说:“不大好,因为可能5个耕作组的人数有多有少,大家都种80公顷有点不公平。”
  教师:“那么假如等分成5份后,种5种作物,如第一份种青菜,第二份种葱……这样行吗?”
  学生说:“也不太好,好吃的会不够吃的,要合理安排才行。”
  教师:“从这个例子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得出结论: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不符实际情况的。所以还得有其他分配方法。
  教师予以肯定,进一步要求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应该怎样分配才合理?”
  学生纷纷提出:“按耕作组的人数分配任务;如果种各种作物,需要量多的多种几份,需要少的少种几份。”
  教师水到渠成引出课题:“按比例分配。”
  [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分配问题的一般思考步骤后,教师从分配一块长方形土地入手,引导学生练习解题思路,从中发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分配方法,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想出不同的分配方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数学课堂应该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课堂是儿童生活的课堂,它所探索的问题应从儿童生活中来。儿童对现实生活是充满疑问的,学习是为了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践生活中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本着与儿童一起探究的目的結合儿童生活,研究从他们生活中来的问题,用生活来解释数学知识,努力使儿童体味到数学与世界万物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从整体上增强儿童的数学意识,提高数学素质。
  二、关注儿童的真实需要,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
  儿童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以往我们的教育,总是过多地关注儿童的知识学习,而忽略了儿童的情感体验。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人,教育应是一个让儿童精神世界富有和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关注和丰富儿童内心情感世界的过程,它是智慧的生成,是愉悦的表达和拥有。我们说关注儿童的真实需要,实际上也就是在尊重儿童独特生命的存在,必须了解儿童到底怎么想?他们内心渴求的是什么?
  课例2:《圆面积 通过圆周长求直径,再求面积》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征求学生意见:“在上一节课,大家通过探究发现了圆面积的求法,今天有一件事要请大家帮忙,行吗?”学生很乐意地接受。
  教师:“事情是这样的,百家湖广场上的圆形花坛内杂草蔓延,开发区现在想重新铺成草坪,但不知道花坛面积,究竟该买多少平方米的草皮,同学们能帮上忙吗?”
  学生甲:“这好办,算算它的面积就行了。”
  学生乙:“没那么简单吧!对了,我们又不知道花坛的半径。”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年级的作文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目标,让学生写作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感而发。  关键词:生活化;创新能力;阅读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历来是重点和难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而现实的教学中却存在一些问题: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做的命题作文比较多,大大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阅读量的缺乏,变成没有坚实文学后盾的创造工作,使作文成了大部分学生
摘 要:多媒体课件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但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使用不当的现象比较常见。课件的使用要遵循适用、适量、适时的原则,勿让课件扼杀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课件;小学语文教学;思维发展;适用;适量;适时  近年来不少教师在教改中与时俱进,学会了制作多媒体课件(后面简称“课件”),在日常教学中也能熟练地使用课件。课件集合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素材,已成为常态的现
小涛(化名)是个令我头痛的男孩,脑子不笨,但是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上课不专心,作业从不按时完成。为了他,我费尽心思,但每次苦心策劃的转化计划都以失败告终,无计可施之下真想放弃,但又不忍心。我就这样被他“折磨”着。  某一天的放学前,我去教室找他,“小涛,昨天的回家作业补好了吗?”他向我摇摇头,“今天的课堂作业做好了吗?”他又向我摇摇头,我感觉到胸中的怒火直往上蹿,“打你妈妈电话,让她来陪你做作业!
数学生活化教学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在生活中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真正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更方便以后的数学学习。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一种灌输知识的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很多只限于教师和书本,尽管现在的教材有一些生活的场景模拟,但是在课堂的教育教学中,老师教学的场景远不如真实生活的形象生动并且教学形式单一,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依赖性强,缺乏主動
摘 要:在小学低段的英语课堂中,趣味是第一位的。绘本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给学生提供语言、情感方面的教育,学生在趣味中习得语言,并促使其相关领域的发展。以绘本特征和低段学生学习特点为基础,探讨小学低段英语绘本资源的选择,进而初步建构英语绘本教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英语绘本;小学低段;绘本教学  英文绘本阅读能架起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的英语阅读通道。绘本故事的主题大多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
摘 要: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在师生互助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关键词:激趣;语文教学;导入;设疑;赏识  教师,如何在语文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激趣的方法有好多,下面几种是我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  一、导入,激发“讲”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来说还偏小,学
【案例背景】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有句名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就必须实施课堂评价,它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个方面,如果对学生在课堂以及课外的活动表现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又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应该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不仅如此,而且还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和组织教学。  【案例描述】  2004年7月,我成为一名正式的小学英语教师,当我第一次拿到小学英语
摘 要:在跨学科知识的综合渗透中,语文和历史知识的渗透尤其突出。从高三历史教学的角度,以中国古代史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借助语文学习历史。  关键词:历史教学;文学语言;充实  一、借用文学作品语言描述历史  文学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借助文学作品的语言来描述历史,可以把概括、直白的历史语言变得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  如,教材介绍《诗经》时,写道:“国风中的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觉得语文教学很累很繁琐,有时深感时间很不够。一周六七节语文课(其中两节是作文课),真正用于语文阅读的只有四五节,按照教学进度,每周至少要上完两篇课文。也就是说,每篇课文只能用两节课上完,这还不包括课堂作业、习字册、相关习题等的评讲。那么,怎么在有限的课堂中有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真正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呢?我认为,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
写人记事,总少不了人物外貌描写,成功的外貌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鲜明,有立体感。但是,批阅学生作文,发现大多数学生写人物外貌时,要么“千人一面,”没有个性;要么头一句,脚一句,让人读得迷迷糊糊;要么大段的人物外貌描写和中心内容关系不大……  那么,怎样才能使人物外貌鲜明、有立体感呢?下面我就谈几点拙见。  一、抓特征,显神韵,避免千人一面  俗话说:“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