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蚓激酶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将14例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例。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纳50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蚓激酶注射液4万U+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1小时。分别于用药前30分钟、用药后(30,60,90,180,240分钟)时立即检测凝血功能。
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0.3%,对照组为7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蚓激酶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肺栓塞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关键词:蚓激酶注射液 低分子肝素钠 急性肺栓塞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103-02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指来源于静脉系统或右心血栓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枝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肺栓塞临床表现隐匿复杂,近年随着人们对肺栓塞的认识加深,临床上肺栓塞已不少诊断。根据血流动力学及右心功能障碍程度分为不同的危险程度。对于中/低危患者抗凝治疗是基本的治疗措施。笔者所在科室在2009年3月~2013年3月,对入选的14例肺栓塞患者进行了蚓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研究,发现确能提高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13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30例肺栓塞中危/低危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诊断标准[1]。患者都具有相应的症状与体征,并行心电图、血气分析、胸部CT、超声心动图、常规D-二聚体检测(ELISA法),确诊主要依靠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和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ECT),符合肺栓塞的诊断。根据血流动力学及右心功能障碍程度均为中低危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
1.2 方法。两组患者都给予卧床休息,低分子肝素纳5000U,每12小时1次,及对症支持和原发病治疗,5-7d为1疗程。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指标在3~5天内即上升至2~3,5-7天后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并继续口服华法林,使INR指标保持在上述水平。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蚓激酶注射液4万U+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1小时。
1.3 观察指标。两组均监测治疗前后的症状,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D-Dimer。
1.4 疗效标准。疗效判断分为显效(呼吸困难与胸痛明显减轻)、有效(呼吸困难与胸痛较治疗前减轻20%)、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3个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7例,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7例,总有效率为7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治疗后均未见肝肾功能损害和头颅、内脏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
3 讨论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指来源于静脉系统或右心血栓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枝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肺栓塞发病率高,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冠心病及高血压病。肺栓塞病死率高达10%,[2]占全部疾病死因中的第三位。近几年来随着对肺动脉栓塞的重视及诊断技术的提高,肺动脉栓塞的诊断率明显增高,根据血流动力学及右心功能障碍程度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按危险分层确定溶栓或抗凝的治疗方案。对于中低危患者抗凝治疗是基本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血栓再形成和复发,同时,启动机体自身纤溶机制溶解已形成的血栓。[3]其代表药物即蚓激酶注射液,但其疗效亦不尽人意。
蚓激酶注射液具有降纤和溶栓作用,且作用起效快,适合临床急症使用,并可同时作用于内源性凝血系统,使APTT延长,短时间内就能起到溶栓作用。
本研究中治疗组7例,总有效率为95.3%,表明蚓激酶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纳联用,可起到协同抗凝抗栓作用,能够迅速清除肺动脉内的血栓、恢复肺血流灌注、改善或恢复心肺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近期预后,较单用肝素显著提高治疗肺栓塞的有效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TT、PT均见明显延长(P<0.05),但两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APTT和PT延长但仍在安全范围内。D-D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产生的小分子二聚体,其水平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特异性的生物学指标间接观察体内高凝及血栓形成状况,本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均见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蚓激酶具有降纤和溶栓作用,在体内可水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并激活纤溶酶原关系较大。蚓激酶与低分子肝素纳联用其出血等不良反应并未增加,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国安,姚龙彪,贺石林,地龙提取液的新型抗凝活性[J],湖南省医科大学报,1991,15(2):112-114
[2] 姜东胜,张国桢,王宝珍,赤子爱胜蚓纤溶酶的药理性质探索[J],上海医学大学学报,1993,20(1):16-19
方法:将14例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例。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纳50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蚓激酶注射液4万U+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1小时。分别于用药前30分钟、用药后(30,60,90,180,240分钟)时立即检测凝血功能。
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0.3%,对照组为7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蚓激酶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肺栓塞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关键词:蚓激酶注射液 低分子肝素钠 急性肺栓塞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103-02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指来源于静脉系统或右心血栓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枝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肺栓塞临床表现隐匿复杂,近年随着人们对肺栓塞的认识加深,临床上肺栓塞已不少诊断。根据血流动力学及右心功能障碍程度分为不同的危险程度。对于中/低危患者抗凝治疗是基本的治疗措施。笔者所在科室在2009年3月~2013年3月,对入选的14例肺栓塞患者进行了蚓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研究,发现确能提高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13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30例肺栓塞中危/低危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诊断标准[1]。患者都具有相应的症状与体征,并行心电图、血气分析、胸部CT、超声心动图、常规D-二聚体检测(ELISA法),确诊主要依靠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和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ECT),符合肺栓塞的诊断。根据血流动力学及右心功能障碍程度均为中低危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
1.2 方法。两组患者都给予卧床休息,低分子肝素纳5000U,每12小时1次,及对症支持和原发病治疗,5-7d为1疗程。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指标在3~5天内即上升至2~3,5-7天后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并继续口服华法林,使INR指标保持在上述水平。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蚓激酶注射液4万U+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1小时。
1.3 观察指标。两组均监测治疗前后的症状,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D-Dimer。
1.4 疗效标准。疗效判断分为显效(呼吸困难与胸痛明显减轻)、有效(呼吸困难与胸痛较治疗前减轻20%)、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3个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7例,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7例,总有效率为7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治疗后均未见肝肾功能损害和头颅、内脏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
3 讨论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指来源于静脉系统或右心血栓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枝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肺栓塞发病率高,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冠心病及高血压病。肺栓塞病死率高达10%,[2]占全部疾病死因中的第三位。近几年来随着对肺动脉栓塞的重视及诊断技术的提高,肺动脉栓塞的诊断率明显增高,根据血流动力学及右心功能障碍程度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按危险分层确定溶栓或抗凝的治疗方案。对于中低危患者抗凝治疗是基本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血栓再形成和复发,同时,启动机体自身纤溶机制溶解已形成的血栓。[3]其代表药物即蚓激酶注射液,但其疗效亦不尽人意。
蚓激酶注射液具有降纤和溶栓作用,且作用起效快,适合临床急症使用,并可同时作用于内源性凝血系统,使APTT延长,短时间内就能起到溶栓作用。
本研究中治疗组7例,总有效率为95.3%,表明蚓激酶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纳联用,可起到协同抗凝抗栓作用,能够迅速清除肺动脉内的血栓、恢复肺血流灌注、改善或恢复心肺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近期预后,较单用肝素显著提高治疗肺栓塞的有效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TT、PT均见明显延长(P<0.05),但两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APTT和PT延长但仍在安全范围内。D-D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产生的小分子二聚体,其水平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特异性的生物学指标间接观察体内高凝及血栓形成状况,本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均见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蚓激酶具有降纤和溶栓作用,在体内可水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并激活纤溶酶原关系较大。蚓激酶与低分子肝素纳联用其出血等不良反应并未增加,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国安,姚龙彪,贺石林,地龙提取液的新型抗凝活性[J],湖南省医科大学报,1991,15(2):112-114
[2] 姜东胜,张国桢,王宝珍,赤子爱胜蚓纤溶酶的药理性质探索[J],上海医学大学学报,1993,20(1):16-19